探書二 發心
關燈
小
中
大
我喜歡過橋,曾經隻為了過橋而四處遊蕩。
明明到對岸也沒事,但是看到壯麗的橋,就忍不住要過去。
即使過了,也無事可做,結果又折返。
因為沒事做,所以去的時候隻看左邊,回來的時候就看另一邊。
這樣景色看起來就不同嗎?其實也沒有。
去了又回來,恢複原狀,白費力氣。
這就叫徒勞吧。
不,凡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想比徒勞更徒勞的,指的應該就是我吧。
這種情況,應該不叫人外有人,也許該叫作愈活愈回去。
所謂比徒勞更糟糕的徒勞,是隻為了做這樣徒勞的事,刻意耗掉一整天的行為。
沒有半點益處,全是損失,白費時間。
我經常做這樣的事。
從小就是如此。
明治維新以後,被拆除的筋違外城門[53]的原址搭建起石造萬世橋時,我也特地跑去看。
當然,是為了過橋。
是剃掉發髻之前還是之後,記不太清楚了,不過據父母的說法,當時我大發豪語,說要去見識肥後[54]石匠的本領,說田夫野人豈有那個能耐為雁過拔毛、精明到家的江戶人蓋橋?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論。
一個才剛元服的小子隻是在橋上來回一趟,究竟能看出橋的什麼?雖然是自己說過的話,但到了如今這個年紀,實在無法理解當時的心理狀态。
石造的二重橋非常壯觀,看起來也很堅固,我非常中意,來回了三趟。
聽說是利用拆除的外城門石牆蓋的,實在看不出來。
嘴上說大話,但其實毫無眼光。
簡而言之,就隻是喜歡橋罷了吧。
同一個時期,日本橋也重建了,我也去了那邊。
新的日本橋是木造的,不過是西式的,非常時髦。
當時我不懂什麼叫摩登,卻也覺得指的就像這橋的風格吧。
不過我對原本的日本橋也不熟悉,隻有特别、新穎這樣的感想。
隻是,我覺得與在錦繪上看到的日本橋完全不像。
小時候看到的橋,感覺每一座都像畫中的日本橋一樣,是木造的拱橋。
江戶是被溝渠切割的城鎮,也有許多河川,比起步行,坐船更方便。
貨物和人都利用水路運載,因此橋也建造得易于讓船隻通過。
最近馬車增加,人力車也不容易經過隆起的拱橋,火車要經過也不方便吧。
因此新蓋的橋,每一座橋面都是平的。
建築物變高了,橋卻變平了。
當我注意到的時候,江戶已經改頭換面,變成東京了。
石造房屋、紅磚道路、鐵路,還有煤氣燈這些,都不是幕府結束後才冒出來的,也不是因為政府軍赢了才發明的,但似乎有人認為它們都是新政府帶來的。
我從來沒這麼想過。
即使形狀不同,橋就是橋,還是會想過。
鐵橋這東西也出現了。
應該是五年前,吾妻橋變成了鐵橋。
聽說鐵橋比石橋更堅固。
以前的吾妻橋好像因為河水暴漲還是别的原因被沖走了,但鐵橋不會被沖走吧。
吾妻橋完成的時候,我也迫不及待。
雖然想去看,但開始工作以後,也無法随意休假,結果沒能去成。
後來我經過吾妻橋幾次,但有事經過,和無為地經過是不同的。
七八年前,外護城河上的鍛冶橋與吳服橋之間,蓋了座八重洲橋。
那座橋我也還沒去過。
不是重蓋,而是新蓋的橋,所以過橋時看到的風景,也會是完全嶄新的吧。
我就是期待這一點,竟瘋狂地跑來看了。
因為再怎麼說,我都已經辭掉工作了,每天清閑得很。
正确來說是休假,但要複職的公司早已是風中殘燭,我等于是失去飯碗了。
而且我還以養病為借口,租了處閑居,是自由自在的獨居之身。
老家那裡有家人,而且也有暫時不用愁的積蓄,因此可以安安穩穩過日子,原本我該是走投無路的處境。
然而我卻毫無意義地跑出來過橋,這實在是終極的——不,糟糕透頂的毫無作為之舉吧。
看看護城河,望着路過的載客馬車,慢吞吞地踱步。
想着萬一被警察叫住盤問,可能會答不出話來,因為我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
過橋過到一半,腳步開始變慢了。
我覺得這座橋不賴,卻總提不起勁來。
心中無法湧出想要過到另一邊的欲望,也不是不想經過外護城河,前往丸之内。
原本這隻是無所事事地過橋罷了,怎麼會這樣呢?人們都說皇居的二重橋很美、很棒,但橋不是遠眺,而是給人過的。
雖然我不知道有沒有形容過橋感覺的詞彙,但我覺得橋就是要先過,才能再來談論别的。
我從懷裡掏出手巾拭汗,天氣悶熱。
幸好向來租賃處幫傭的農家老媽子借了頂麥稈帽,但遮了陽光,反而更悶熱了。
熱氣累積在帽子和頭頂之間。
我摘下帽子扇風,忘記帶扇子了。
陽光灼烤着頭頂。
日照強烈。
稍微往天空一看,頓時頭暈目眩。
我停下腳步。
漫不經心地想着,兩國的開河祭[55]已經結束了嗎? 不工作,也不見客,像這樣糊裡糊塗地度日,與世事便愈來愈疏遠了。
一天和十天分量變得相等。
覺得前陣子春季的花才開,一眨眼已是盛夏了。
也許我會就這樣糊裡糊塗地虛度人生,就這樣慢慢地腐朽。
我望着河面,想着這樣的事。
我向往那種怠惰而靜谧的人生,在這明治時代,如此徒勞無益的男子也難得一見吧。
——啊。
不能說這種傻話。
還沒過完橋,就已經萎靡不振了,也隻有現在能過着這樣的日子了。
武士隻是腰上插着兩把刀就有薪饷可領的奇妙時代已經終結了。
如果不工作,就會陷入貧窮,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樣的時局,毫無疑問是新政府帶來的,毋庸置疑。
我放棄過橋。
沒有踏入丸之内,而是轉身往回走。
哎,真傷腦筋。
就連懶散無為,都無法貫徹始終。
若是沒辦法什麼事也不做,就得做點什麼才行。
難得來到街上,就趁這個機會晃到四谷去,到熟悉的書鋪逛逛吧。
因為我忽然非常想看書。
比起過橋,我更喜歡讀書。
舊幕府時代,除了做學問以外的讀書,都被視為下賤的興趣,受到輕蔑,但幕府瓦解以後,似乎就不是如此了。
也是因為除了讀書以外,沒别的事可做。
隐居之後,我已經看了不少書了。
手頭的書已經全部看完了。
遷至閑居時,我将老宅裡的書全部搬來這裡。
裡頭應該也有一些父親的藏書。
買來後沒讀的書也讀完了。
原本不怎麼有興趣從沒碰過的戲作[56]、讀本類,也全部讀完,甚至看了最近新出版的小說。
忘了是什麼因緣際會,我偶然買了小說,堆在書架深處。
一開始不熟悉那文體,讀着總教人渾身不對勁,習慣以後,反而覺得容易閱讀。
我讀的是坪内逍遙以“春乃舍胧”的名義撰寫的《當世書生氣質》,有十輯。
據說出了十七輯,因此還有七輯吧。
我覺得它非常新潮,但好像是六七年前出版的,那麼已經不新了,是讀它的我太古舊了。
我覺得讀書和過橋,總有些相似。
應該不會有第二個人像這樣想了。
——一本書。
據某人說,人生隻要有一本書就夠了。
但就是無法邂逅那本書,才會落得一本又一本地讀的窘境。
——我。
還無緣邂逅那本書。
我忽然想看皮革書了。
我看不懂洋文,但洋書的外觀,總教人莫名地喜愛。
我轉念決定去丸善看看,前往日本橋的方向。
就我所知,丸善是那一帶最大的書店。
雖然對常去的書鋪有些過意不去,但那裡的品項有限。
向其他出版社調貨,似乎也很花時間和功夫,而且即使要請店家訂購,也不知道想看什麼,無法決定要訂購哪些。
徒然增加小夥計的麻煩,也教人内疚。
反正我本來就沒打算要去,隻能請他們多包涵了。
我信步前進。
一群頭戴鬥笠、和服曳地的書生在路上徘徊。
說是書生,跟小說裡的不良書生也大相徑庭。
因為小說中的“當世”,也已是近十年前的“當世”了。
那麼也許眼前這群書生,才是當世的書生氣質。
這群書生手中拿着月琴和七弦琴,所以應該是在去門口賣藝的路上。
他們彈奏着樂器,時而哼唱起法界節[57]。
法界節是編入當時世相的俗謠,近來主要是稱為“法界屋”的街頭藝人所演唱的歌曲。
法界屋的成員,大半是所謂的賤民。
說是賤民,也不是指單純的窮人。
是在幕府瓦解前,未列名簿籍的人、不屬于士農工商的底層身份的人。
四民變得平等,而四民以外的人,也受到平等的對待,這是一件好事,但人們意外地容易忘記,在舊幕府時代,身份也等同于職業。
農工商這三民沒有變化,問題是最上面的士,以及商以下——不屬于框架内的人們。
對武士來說,武士這個身份就是他們的職業。
換言之,身份消失,意味着他們失去了職業。
武家除了能維持權威的一部分位居高位的人以外,全都淪為了無業遊民。
另一方面,沒有身份的人,等于是原本屬于他們專賣的權利、獨占業種的權利被撤銷了。
權利遭到剝奪,卻被要求平等地盡賦稅及服兵役的義務,這點确實是四民平等。
如果不設法工作,就無以維生。
職業選擇成了各人的自由,因此不管選擇什麼行當,理當都不會受罰,但也不是一切都随心所欲。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營生、生計不是那麼容易說變就變的。
即使變了,比方說,草鞋匠、補鍋匠在德川時代,是下層階級的獨占事業,如果外人選擇了這些行業,就形同搶了他們的飯碗。
結果非人、長吏[58]這些不在士農工商範圍内的人,就被迫丢了工作。
另一方面,據說也有獨占受蔑視而無人從事的工作而大發利市的情形。
也就是說,有些賤民甚至過得比原本的武士階級更富裕。
一般來說,武家毫無準備地下海做生意,幾乎都會失敗。
所以賤民、新平民這樣的稱呼,并不是在揶揄他們窮。
應該是出于偏見、眼紅,簡而言之,就是對他們心存疙瘩。
表面上佯裝平等,但不可動搖的貴賤之别,其實仍然滲透在許多人心中。
可能是因為如此,也有不少人歎息原本應該服侍老師、勤勉向學的書生,居然為了賺取每日收入,做起歌舞音曲這樣的行當,這種風潮太不可取。
但追本溯源,門口賣藝,從江戶時代開始,不就是無論僧籍或武門之人都會做的事嗎?雖然隻是依稀記得,但以前經常看見在門口歌唱賣藝的浪士[59],或是戴着深編笠的普化宗[60]虛無僧。
據說最近的書生甚至會吹尺八[61],那豈不是跟虛無僧沒兩樣了嗎?我覺得沒必要那麼吹毛求疵。
我邊走邊想,結果走錯路了。
真是個廢人。
不知道是走過頭了還是還沒到,我闖進了完全陌生的路裡。
好了,這下可怎麼辦?我認為方向應該沒錯,像隻無頭蒼蠅似的亂轉着,結果來到江戶橋那一側了。
總算來到知道的地方,松了口氣,卻又再次懷疑自己眼花了。
眼前有棟巨大、豪華而且嶄新的三層樓洋樓。
咦?這裡本來就有這樣的東西嗎?仔細一瞧,原來是東京郵政電信局的總局大樓。
它大得令人驚訝。
是什麼時候完工的?簡直就像魔法。
那是棟石造建築物,既穩重又潇灑,看上去宛如異國的景色。
便門前停着一輛堅固的雙駕貨運馬車,不停地有身穿制服的職員出來,堆上袋子和藤條箱。
動作敏捷爽利,更重要的是制服制帽看起來威風凜凜。
隻有戴漆鬥笠的馬夫是和風打扮,一個人顯得突兀。
我好半晌看得出神。
馬車出發前,另一輛馬車又到了,這時我才發現貨車上堆的是郵寄包裹。
原來郵寄包裹有那麼多嗎?我有些驚訝。
不過,來自全國各地,又要發送到全國各地的郵寄包裹,這樣的量是很自然的吧。
雖然我隻是随便估算,無法要求再精細了。
我站着眺望,發現有個人半身躲在建築物後方,一樣在看貨運馬車。
與其說是看,更像是注視。
他目不轉睛地注視着,近乎異常。
他看來不是在看馬車,而是在看包裹。
他的臉配合職員的動作,不停地左右轉動。
不是興緻勃勃的樣子,簡直就像在檢查,眼神嚴肅至極。
不,那是拼命的眼神。
仿佛連一秒鐘都不能錯過,那眼神就像要看透麻袋的内容物。
不是銳利,而是被逼急似的眼神。
那人不是孩童,但還很年輕,十五左右吧,白皙的細長臉蛋看上去虛弱而神經質。
雖然眼神忙碌,但不是驚慌失措的樣子。
穿着很體面,是個書生。
跟剛才那些門口賣藝的不同,是個不會引人搖頭歎息的、認真向學的書生吧。
我覺得他臉上的銀框小眼鏡更襯托了他的耿直。
不過雖然外表認真,舉動卻十分可疑。
他從建築物角落探出上半身,但距離不上不下。
如果要躲藏,應該更貼近牆壁一些,看起來像是刻意不讓身體碰到建築物。
我正看着,發現年輕書生從懷裡掏出手帕,捂住口鼻。
不是遮臉,是受不了氣味嗎? 他是讨厭馬騷味嗎? 真是太不自然了。
他的眉頭甚至擠出淡淡的皺紋。
是在苦惱,或是困惑,還是在忍耐?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輛馬車似乎載貨完畢,馬夫揮鞭趕馬。
就仿佛與那聲音共鳴,書生眼鏡底下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
他發現我的視線了。
結果那纖細的書生着了慌似的,躲進建築物後面去了。
我不禁為之啞然,也有點心虛。
丸善與其他書鋪不同,據說原本是藥鋪還是商社。
他們從事出版,也做進口業務。
店裡的書籍數量包括洋書在内,多如牛毛,極為壯觀。
那是棟木造二層樓建築,店面也有十間[62]寬,極為寬敞。
留白染紋的裝飾短簾是和風的,但廣告牌上寫的卻是洋文字。
不過廣告牌上寫的是MARUYA雲雲,也許丸善(MARUZEN)隻是它的俗稱。
不過對于一個隻逛不買的客人來說,這些都無關緊要,因此我從沒詢問過。
我來過好幾次,卻一次都沒有買過書,是道地的隻逛不買。
再說,我本來外語就不好,沒什麼事情需要來這種店,來逛才是奇怪。
我直接上了二樓。
二樓很窄,有許多洋書。
據博學之士說,這樣還不能算多,價格也昂貴,新書或想要的書,都必須用訂的才行,但對于不看洋書的人來說,已經夠多了。
洋文字我不懂,但我看得懂圖畫。
我想畫集也許不錯,卻看不出哪些才是畫集。
明明不懂,我卻裝出一副精通此道的模樣,端詳了書架一會兒,然後判斷洋書我還是沒辦法,下了一樓。
我想買坪内逍遙小說的後幾輯,但好像缺貨了。
我不知道它哪裡有趣,但很受歡迎。
有本姓氏也是坪内,不過名字叫雄藏的作者寫的《新編浮雲》,我說要那一本,結果店員說雄藏是逍遙的本名。
上面寫着第一輯,店員說隻看第一輯也很精彩。
我說那就給我那本,結果店員又說那是逍遙出借名義,其實作者是别人。
好像是叫二葉亭某某[63]的人寫的。
我說随便啦。
結果店裡的人推薦說,如果喜歡這一類的,那山田美妙[64]應該不錯,拿了《夏木立》這本書給我。
真是會做生意。
我問這一類是指哪一類,他說改革派。
我又問改革什麼,他說是文章的寫法。
“那種東西能改革嗎?” “哦,這位二葉亭呢,據說是參考圓朝的口述來寫文章的。
” “圓朝指的是三遊亭圓朝?” 沒有别的圓朝了吧,店員說。
确實,抄寫講談的書籍出版
明明到對岸也沒事,但是看到壯麗的橋,就忍不住要過去。
即使過了,也無事可做,結果又折返。
因為沒事做,所以去的時候隻看左邊,回來的時候就看另一邊。
這樣景色看起來就不同嗎?其實也沒有。
去了又回來,恢複原狀,白費力氣。
這就叫徒勞吧。
不,凡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想比徒勞更徒勞的,指的應該就是我吧。
這種情況,應該不叫人外有人,也許該叫作愈活愈回去。
所謂比徒勞更糟糕的徒勞,是隻為了做這樣徒勞的事,刻意耗掉一整天的行為。
沒有半點益處,全是損失,白費時間。
我經常做這樣的事。
從小就是如此。
明治維新以後,被拆除的筋違外城門[53]的原址搭建起石造萬世橋時,我也特地跑去看。
當然,是為了過橋。
是剃掉發髻之前還是之後,記不太清楚了,不過據父母的說法,當時我大發豪語,說要去見識肥後[54]石匠的本領,說田夫野人豈有那個能耐為雁過拔毛、精明到家的江戶人蓋橋?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論。
一個才剛元服的小子隻是在橋上來回一趟,究竟能看出橋的什麼?雖然是自己說過的話,但到了如今這個年紀,實在無法理解當時的心理狀态。
石造的二重橋非常壯觀,看起來也很堅固,我非常中意,來回了三趟。
聽說是利用拆除的外城門石牆蓋的,實在看不出來。
嘴上說大話,但其實毫無眼光。
簡而言之,就隻是喜歡橋罷了吧。
同一個時期,日本橋也重建了,我也去了那邊。
新的日本橋是木造的,不過是西式的,非常時髦。
當時我不懂什麼叫摩登,卻也覺得指的就像這橋的風格吧。
不過我對原本的日本橋也不熟悉,隻有特别、新穎這樣的感想。
隻是,我覺得與在錦繪上看到的日本橋完全不像。
小時候看到的橋,感覺每一座都像畫中的日本橋一樣,是木造的拱橋。
江戶是被溝渠切割的城鎮,也有許多河川,比起步行,坐船更方便。
貨物和人都利用水路運載,因此橋也建造得易于讓船隻通過。
最近馬車增加,人力車也不容易經過隆起的拱橋,火車要經過也不方便吧。
因此新蓋的橋,每一座橋面都是平的。
建築物變高了,橋卻變平了。
當我注意到的時候,江戶已經改頭換面,變成東京了。
石造房屋、紅磚道路、鐵路,還有煤氣燈這些,都不是幕府結束後才冒出來的,也不是因為政府軍赢了才發明的,但似乎有人認為它們都是新政府帶來的。
我從來沒這麼想過。
即使形狀不同,橋就是橋,還是會想過。
鐵橋這東西也出現了。
應該是五年前,吾妻橋變成了鐵橋。
聽說鐵橋比石橋更堅固。
以前的吾妻橋好像因為河水暴漲還是别的原因被沖走了,但鐵橋不會被沖走吧。
吾妻橋完成的時候,我也迫不及待。
雖然想去看,但開始工作以後,也無法随意休假,結果沒能去成。
後來我經過吾妻橋幾次,但有事經過,和無為地經過是不同的。
七八年前,外護城河上的鍛冶橋與吳服橋之間,蓋了座八重洲橋。
那座橋我也還沒去過。
不是重蓋,而是新蓋的橋,所以過橋時看到的風景,也會是完全嶄新的吧。
我就是期待這一點,竟瘋狂地跑來看了。
因為再怎麼說,我都已經辭掉工作了,每天清閑得很。
正确來說是休假,但要複職的公司早已是風中殘燭,我等于是失去飯碗了。
而且我還以養病為借口,租了處閑居,是自由自在的獨居之身。
老家那裡有家人,而且也有暫時不用愁的積蓄,因此可以安安穩穩過日子,原本我該是走投無路的處境。
然而我卻毫無意義地跑出來過橋,這實在是終極的——不,糟糕透頂的毫無作為之舉吧。
看看護城河,望着路過的載客馬車,慢吞吞地踱步。
想着萬一被警察叫住盤問,可能會答不出話來,因為我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
過橋過到一半,腳步開始變慢了。
我覺得這座橋不賴,卻總提不起勁來。
心中無法湧出想要過到另一邊的欲望,也不是不想經過外護城河,前往丸之内。
原本這隻是無所事事地過橋罷了,怎麼會這樣呢?人們都說皇居的二重橋很美、很棒,但橋不是遠眺,而是給人過的。
雖然我不知道有沒有形容過橋感覺的詞彙,但我覺得橋就是要先過,才能再來談論别的。
我從懷裡掏出手巾拭汗,天氣悶熱。
幸好向來租賃處幫傭的農家老媽子借了頂麥稈帽,但遮了陽光,反而更悶熱了。
熱氣累積在帽子和頭頂之間。
我摘下帽子扇風,忘記帶扇子了。
陽光灼烤着頭頂。
日照強烈。
稍微往天空一看,頓時頭暈目眩。
我停下腳步。
漫不經心地想着,兩國的開河祭[55]已經結束了嗎? 不工作,也不見客,像這樣糊裡糊塗地度日,與世事便愈來愈疏遠了。
一天和十天分量變得相等。
覺得前陣子春季的花才開,一眨眼已是盛夏了。
也許我會就這樣糊裡糊塗地虛度人生,就這樣慢慢地腐朽。
我望着河面,想着這樣的事。
我向往那種怠惰而靜谧的人生,在這明治時代,如此徒勞無益的男子也難得一見吧。
——啊。
不能說這種傻話。
還沒過完橋,就已經萎靡不振了,也隻有現在能過着這樣的日子了。
武士隻是腰上插着兩把刀就有薪饷可領的奇妙時代已經終結了。
如果不工作,就會陷入貧窮,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樣的時局,毫無疑問是新政府帶來的,毋庸置疑。
我放棄過橋。
沒有踏入丸之内,而是轉身往回走。
哎,真傷腦筋。
就連懶散無為,都無法貫徹始終。
若是沒辦法什麼事也不做,就得做點什麼才行。
難得來到街上,就趁這個機會晃到四谷去,到熟悉的書鋪逛逛吧。
因為我忽然非常想看書。
比起過橋,我更喜歡讀書。
舊幕府時代,除了做學問以外的讀書,都被視為下賤的興趣,受到輕蔑,但幕府瓦解以後,似乎就不是如此了。
也是因為除了讀書以外,沒别的事可做。
隐居之後,我已經看了不少書了。
手頭的書已經全部看完了。
遷至閑居時,我将老宅裡的書全部搬來這裡。
裡頭應該也有一些父親的藏書。
買來後沒讀的書也讀完了。
原本不怎麼有興趣從沒碰過的戲作[56]、讀本類,也全部讀完,甚至看了最近新出版的小說。
忘了是什麼因緣際會,我偶然買了小說,堆在書架深處。
一開始不熟悉那文體,讀着總教人渾身不對勁,習慣以後,反而覺得容易閱讀。
我讀的是坪内逍遙以“春乃舍胧”的名義撰寫的《當世書生氣質》,有十輯。
據說出了十七輯,因此還有七輯吧。
我覺得它非常新潮,但好像是六七年前出版的,那麼已經不新了,是讀它的我太古舊了。
我覺得讀書和過橋,總有些相似。
應該不會有第二個人像這樣想了。
——一本書。
據某人說,人生隻要有一本書就夠了。
但就是無法邂逅那本書,才會落得一本又一本地讀的窘境。
——我。
還無緣邂逅那本書。
我忽然想看皮革書了。
我看不懂洋文,但洋書的外觀,總教人莫名地喜愛。
我轉念決定去丸善看看,前往日本橋的方向。
就我所知,丸善是那一帶最大的書店。
雖然對常去的書鋪有些過意不去,但那裡的品項有限。
向其他出版社調貨,似乎也很花時間和功夫,而且即使要請店家訂購,也不知道想看什麼,無法決定要訂購哪些。
徒然增加小夥計的麻煩,也教人内疚。
反正我本來就沒打算要去,隻能請他們多包涵了。
我信步前進。
一群頭戴鬥笠、和服曳地的書生在路上徘徊。
說是書生,跟小說裡的不良書生也大相徑庭。
因為小說中的“當世”,也已是近十年前的“當世”了。
那麼也許眼前這群書生,才是當世的書生氣質。
這群書生手中拿着月琴和七弦琴,所以應該是在去門口賣藝的路上。
他們彈奏着樂器,時而哼唱起法界節[57]。
法界節是編入當時世相的俗謠,近來主要是稱為“法界屋”的街頭藝人所演唱的歌曲。
法界屋的成員,大半是所謂的賤民。
說是賤民,也不是指單純的窮人。
是在幕府瓦解前,未列名簿籍的人、不屬于士農工商的底層身份的人。
四民變得平等,而四民以外的人,也受到平等的對待,這是一件好事,但人們意外地容易忘記,在舊幕府時代,身份也等同于職業。
農工商這三民沒有變化,問題是最上面的士,以及商以下——不屬于框架内的人們。
對武士來說,武士這個身份就是他們的職業。
換言之,身份消失,意味着他們失去了職業。
武家除了能維持權威的一部分位居高位的人以外,全都淪為了無業遊民。
另一方面,沒有身份的人,等于是原本屬于他們專賣的權利、獨占業種的權利被撤銷了。
權利遭到剝奪,卻被要求平等地盡賦稅及服兵役的義務,這點确實是四民平等。
如果不設法工作,就無以維生。
職業選擇成了各人的自由,因此不管選擇什麼行當,理當都不會受罰,但也不是一切都随心所欲。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營生、生計不是那麼容易說變就變的。
即使變了,比方說,草鞋匠、補鍋匠在德川時代,是下層階級的獨占事業,如果外人選擇了這些行業,就形同搶了他們的飯碗。
結果非人、長吏[58]這些不在士農工商範圍内的人,就被迫丢了工作。
另一方面,據說也有獨占受蔑視而無人從事的工作而大發利市的情形。
也就是說,有些賤民甚至過得比原本的武士階級更富裕。
一般來說,武家毫無準備地下海做生意,幾乎都會失敗。
所以賤民、新平民這樣的稱呼,并不是在揶揄他們窮。
應該是出于偏見、眼紅,簡而言之,就是對他們心存疙瘩。
表面上佯裝平等,但不可動搖的貴賤之别,其實仍然滲透在許多人心中。
可能是因為如此,也有不少人歎息原本應該服侍老師、勤勉向學的書生,居然為了賺取每日收入,做起歌舞音曲這樣的行當,這種風潮太不可取。
但追本溯源,門口賣藝,從江戶時代開始,不就是無論僧籍或武門之人都會做的事嗎?雖然隻是依稀記得,但以前經常看見在門口歌唱賣藝的浪士[59],或是戴着深編笠的普化宗[60]虛無僧。
據說最近的書生甚至會吹尺八[61],那豈不是跟虛無僧沒兩樣了嗎?我覺得沒必要那麼吹毛求疵。
我邊走邊想,結果走錯路了。
真是個廢人。
不知道是走過頭了還是還沒到,我闖進了完全陌生的路裡。
好了,這下可怎麼辦?我認為方向應該沒錯,像隻無頭蒼蠅似的亂轉着,結果來到江戶橋那一側了。
總算來到知道的地方,松了口氣,卻又再次懷疑自己眼花了。
眼前有棟巨大、豪華而且嶄新的三層樓洋樓。
咦?這裡本來就有這樣的東西嗎?仔細一瞧,原來是東京郵政電信局的總局大樓。
它大得令人驚訝。
是什麼時候完工的?簡直就像魔法。
那是棟石造建築物,既穩重又潇灑,看上去宛如異國的景色。
便門前停着一輛堅固的雙駕貨運馬車,不停地有身穿制服的職員出來,堆上袋子和藤條箱。
動作敏捷爽利,更重要的是制服制帽看起來威風凜凜。
隻有戴漆鬥笠的馬夫是和風打扮,一個人顯得突兀。
我好半晌看得出神。
馬車出發前,另一輛馬車又到了,這時我才發現貨車上堆的是郵寄包裹。
原來郵寄包裹有那麼多嗎?我有些驚訝。
不過,來自全國各地,又要發送到全國各地的郵寄包裹,這樣的量是很自然的吧。
雖然我隻是随便估算,無法要求再精細了。
我站着眺望,發現有個人半身躲在建築物後方,一樣在看貨運馬車。
與其說是看,更像是注視。
他目不轉睛地注視着,近乎異常。
他看來不是在看馬車,而是在看包裹。
他的臉配合職員的動作,不停地左右轉動。
不是興緻勃勃的樣子,簡直就像在檢查,眼神嚴肅至極。
不,那是拼命的眼神。
仿佛連一秒鐘都不能錯過,那眼神就像要看透麻袋的内容物。
不是銳利,而是被逼急似的眼神。
那人不是孩童,但還很年輕,十五左右吧,白皙的細長臉蛋看上去虛弱而神經質。
雖然眼神忙碌,但不是驚慌失措的樣子。
穿着很體面,是個書生。
跟剛才那些門口賣藝的不同,是個不會引人搖頭歎息的、認真向學的書生吧。
我覺得他臉上的銀框小眼鏡更襯托了他的耿直。
不過雖然外表認真,舉動卻十分可疑。
他從建築物角落探出上半身,但距離不上不下。
如果要躲藏,應該更貼近牆壁一些,看起來像是刻意不讓身體碰到建築物。
我正看着,發現年輕書生從懷裡掏出手帕,捂住口鼻。
不是遮臉,是受不了氣味嗎? 他是讨厭馬騷味嗎? 真是太不自然了。
他的眉頭甚至擠出淡淡的皺紋。
是在苦惱,或是困惑,還是在忍耐?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輛馬車似乎載貨完畢,馬夫揮鞭趕馬。
就仿佛與那聲音共鳴,書生眼鏡底下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
他發現我的視線了。
結果那纖細的書生着了慌似的,躲進建築物後面去了。
我不禁為之啞然,也有點心虛。
丸善與其他書鋪不同,據說原本是藥鋪還是商社。
他們從事出版,也做進口業務。
店裡的書籍數量包括洋書在内,多如牛毛,極為壯觀。
那是棟木造二層樓建築,店面也有十間[62]寬,極為寬敞。
留白染紋的裝飾短簾是和風的,但廣告牌上寫的卻是洋文字。
不過廣告牌上寫的是MARUYA雲雲,也許丸善(MARUZEN)隻是它的俗稱。
不過對于一個隻逛不買的客人來說,這些都無關緊要,因此我從沒詢問過。
我來過好幾次,卻一次都沒有買過書,是道地的隻逛不買。
再說,我本來外語就不好,沒什麼事情需要來這種店,來逛才是奇怪。
我直接上了二樓。
二樓很窄,有許多洋書。
據博學之士說,這樣還不能算多,價格也昂貴,新書或想要的書,都必須用訂的才行,但對于不看洋書的人來說,已經夠多了。
洋文字我不懂,但我看得懂圖畫。
我想畫集也許不錯,卻看不出哪些才是畫集。
明明不懂,我卻裝出一副精通此道的模樣,端詳了書架一會兒,然後判斷洋書我還是沒辦法,下了一樓。
我想買坪内逍遙小說的後幾輯,但好像缺貨了。
我不知道它哪裡有趣,但很受歡迎。
有本姓氏也是坪内,不過名字叫雄藏的作者寫的《新編浮雲》,我說要那一本,結果店員說雄藏是逍遙的本名。
上面寫着第一輯,店員說隻看第一輯也很精彩。
我說那就給我那本,結果店員又說那是逍遙出借名義,其實作者是别人。
好像是叫二葉亭某某[63]的人寫的。
我說随便啦。
結果店裡的人推薦說,如果喜歡這一類的,那山田美妙[64]應該不錯,拿了《夏木立》這本書給我。
真是會做生意。
我問這一類是指哪一類,他說改革派。
我又問改革什麼,他說是文章的寫法。
“那種東西能改革嗎?” “哦,這位二葉亭呢,據說是參考圓朝的口述來寫文章的。
” “圓朝指的是三遊亭圓朝?” 沒有别的圓朝了吧,店員說。
确實,抄寫講談的書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