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書一 臨終

關燈
可以确定的是,這裡不歡迎生客。

     好了,這下該怎麼辦?我遲疑起來。

     不必說,這不是一家可以随意晃進去逛逛就走的店。

    如果不進去,就無法一探究竟;但既然進了店裡,就不能兩手空空地離開吧。

    不,不買東西應該也沒什麼不行,但總教人心虛。

     哎,怎麼有這麼讨厭的店? 既然如此,直接打道回府就是了,卻也不想這麼做。

    這屋子外觀異樣地吸引人,那個“吊”字教人在意得不得了。

     那字迹可算得上流麗吧。

     我正自端詳着,門闆打開了。

     門縫間露出一個膚色白皙的瓜子臉小童。

     “咦,是客人嗎?” 小童說。

     “呃,嗯,算吧。

    ” “您在找什麼書嗎?” “不,也不是,但我喜歡書。

    哦,我就住在這附近,沒想到這裡就有間書鋪,所以想來看看。

    ” 對着一個小娃兒,我竟結巴起來。

     “哦,如果您沒有要找的書,我不建議進小店來。

    ” “哦?這是為什麼?” 因為隻會迷失,小童說,他應該是這家店的小學徒吧。

     為三有些世故滑頭,但這孩子似乎類型不同。

    也許是長相秀麗的關系,看起來不像個學徒。

    他理了個大平頭,系着圍裙,所以應該是學徒沒錯,舉止風度卻讓人覺得像是在祭儀上扮演天童的神社孩童。

     “如果迷失,那不是更好嗎?” “是嗎?” “沒錯。

    凡事若是隻朝着目的地徑直過去,那就太沒意思了。

    偏向那邊,晃到這邊,有時拐進岔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樣才能增廣見聞,才會有新的發現。

    這年頭雖然盛行合理主義、講求便利,但不太吸引我。

    這世上是沒有無用之事的。

    ” “哎呀。

    ” 美童張圓了小嘴。

     怎麼了?我問。

    他道歉說:“不好意思。

    ”我問他為何道歉,小童回答: “哦,因為小店老闆也說過一樣的話。

    世上沒有無用之事,隻有虛擲之人——” “哦?” 我隻是信口胡謅,沒想到似乎也自成一番道理。

     “你的老闆這樣說?” “是的,那是小店老闆的座右銘。

    ” “原來如此。

    對了,小夥計,這個……” “吊”字是什麼意思?我問。

     “哦,那是招牌。

    ” “是廣告牌?” “這不是木闆,所以嚴格地說并不算廣告牌,這是小店的店号。

    ” “商号嗎?但那不是個‘吊’字嗎?” 不可能是别的字了吧。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個“吊”字沒錯。

     小童擰起細眉說: “是的,咱們小店……就叫書樓吊堂。

    ” “吊堂。

    ” 還真是個怪名字。

     商家做生意最講求吉利。

    即便是開化之世,或追求合理之人,在這些方面也不可能有所不同。

     然而什麼名字不好取,偏取了“吊”字,是什麼用意?這無論如何都不是個吉利的店名吧,感覺根本沒有要做生意的意思。

     “真可怕的店名呢。

    ”我說。

    小童歪頭,“會嗎?” 我更感興趣了。

     如果不看看就回去,可能會一直後悔下去。

    若是見過而失望,那倒無所謂。

    至少可以拿來當茶餘飯後的話題。

     “呃,我可以進入商品齊全到會令人迷失的貴店吊堂,見識見識嗎?或者有什麼規定,不是來找書的客人,就不能進去?” 小童再一次開口: “真是失禮了,小店絕對沒有不允許特定人士入内的規定。

    ” 請進——小童抽身後退,打開門。

     裡頭一片昏暗。

     沒有窗戶。

     維持固定的間隔,點着蠟燭。

     煙色透明,燈火燃得正盛。

     不是這陣子市面上開始流通的石蠟蠟燭,而是高級的和蠟燭吧。

     隻能看見幽蒙的燈光。

     我覺得有點像萬燈會,看不出店内有多深,有一種延伸至無盡處的錯覺。

     但這樣的錯覺也一下子就消失了。

    與門面相較,店内空間頗有深度,不過當然不是無限。

    最裡面的地方,的确設置着類似櫃台的東西。

     左右牆面全是書架,堆積着貼了題簽的書本。

    書架前面有平台,上面也堆着為數驚人的書。

    不全是和書,好像也有洋書。

    不是平放,而是直立在架上的書本也多得不可勝數。

    也許不是皮革書,而是收藏在書函裡的和書。

     我的眼睛還不習慣光線,無法辨讀出書名。

    我确定燭台位置,望向下方。

     沒有鋪木闆,似乎是泥土地面。

     我搖搖晃晃,搖蕩似的前進。

     周圍的輪廓逐漸變得清晰。

     一方面是因為眼睛逐漸習慣了,不過并非隻是如此。

     有蠟燭以外的光源。

    房間中央似乎是挑高的。

    我走到挑高部分,從正下方仰望,極高處有白光灑下,是天窗之類的東西。

     二樓和三樓也都是書架嗎? “上面也是書嗎?”我問。

    “也是書。

    ”小夥計的聲音從後方傳來。

     “上面的書也可以看嗎?” “可以,但隻會迷失。

    ” “呃,也是啦,但有時候會想看一下品項吧?” “品項很齊全。

    ”小夥計回答。

     “應該是吧。

    ” 像日本橋的丸善書店就相當大。

    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究竟經手多少書。

    相較之下,這家店的面積小太多了。

    小到完全無法相較,然而我卻覺得這邊的書本數量比較多。

     我緩緩放低視線。

     櫃台上方挂着類似錦繪[18]的東西。

    隻有那裡,看上去就像小時候見過的繪草紙鋪。

     “你們也賣錦繪嗎?” “有戲子畫、戲劇畫、春畫、瓦版[19],也有雜志和新聞。

    ” “你說的新聞,就是我們說的報紙?” “是。

    ” 那種東西也能賣嗎?每天都印新的,所以才叫新聞,不是嗎?我不認為舊的報紙會有價值。

     “報紙賣得好嗎?”我問。

    “有人想要就能賣出去。

    ”小夥計說。

     “是這樣沒錯,我是說,會有人想要嗎?報紙這種東西,不是一次讀完就丢嗎?就算現在再來看上個月或去年的新聞報道,又能怎麼樣呢?” “也有些人沒有讀完,或不想讀了就丢掉。

    ” “是嗎?” “是的。

    再說,您說看舊報紙不能怎麼樣,但若要這麼說,其他事物也是一樣的。

    任何書、任何印刷品,即使重讀,也不能怎麼樣。

    ” “也是。

    ” 那麼。

     “這家店比起書店,更接近文庫、經藏這類地方嗎?” 難怪書鋪的小學徒會如此看重這裡。

     “舊幕府時代,熱心辦學的藩鎮,都會設立搜集書籍的文庫,對吧?聽說在西洋,有将所有開版印刷的印刷品全部獻給國家收藏的制度,不是嗎?在我國,應該也有叫作書籍館的地方,這裡應該是與那類地方相似吧。

    ” 回頭一看,小學徒又微歪着頭,一臉困窘。

     在蠟燭火光映照下,他的臉色搖曳變換。

     “但那些地方不會出售書籍吧。

    ” “嗯,的确是不賣書。

    隻能看而已,也許可以出借。

    ” 我們這裡是賣書的,小學徒說: “小店是書店。

    ” “嗯……或許吧,不過……” 賣跟借,不一樣嗎?我問,結果背後傳來一道聲音,“應該不一樣吧。

    ” 我慌張回頭,看見一雙腳。

     櫃台旁邊有座樓梯,中央處站了個人。

     “是客人嗎?撓,有客人光臨,怎麼不叫我來招呼?” “抱歉。

    ” “不,老闆,是我不好。

    是我感到很稀奇,抓住他問東問西的。

    ” 那雙腳走下階梯,臉很快地露了出來。

     但光線昏暗,看不清楚。

     相貌一片朦胧,但身上穿的是素面無染的白色和服。

    要說他穿的是神職人員穿的白衣,也的确是,但說起來,給人印象更像褪下袈裟的僧侶。

     “客人在找什麼書嗎?” “也不是,我隻是喜歡書而已。

    ” “哦?” 那真是太好了,老闆親切地說,在櫃台安坐下來,吩咐小學徒“去備好椅子和茶過來”。

     小學徒慌慌張張地從角落搬來圓凳般的椅子,擺到櫃台前,說了聲“請坐”。

     “别忙了,這樣大費周章,我會過意不去。

    ” “如果客人不趕時間,請坐坐再走。

    ” 我依言坐下,老闆問我是研究什麼學問的。

     老闆意外年輕。

     至少不是能稱為老人的年紀。

    感覺不比我小,但即使比我大,也完全估不出大了幾歲。

     “我沒有在做學問。

    ” “不是為了學習而讀書?” “是的,我并不是什麼勤學之士。

    腦中沒有思想,也沒有主義,是個庸俗的凡夫俗子。

    隻是……嗯,就是喜歡。

    ” “喜歡……什麼?” “呃……” 喜歡書,我回答。

     “客人喜歡讀書?還是喜歡書?” “呃……是哪一種呢?” 不是同一回事嗎? “我當然喜歡讀書,書本來就是用來讀的嘛。

    太艱澀的我沒辦法,但隻要看到字,我大半都會讀。

    不過洋文字我看不懂,對異國文字完全陌生。

    雖然剃掉發髻[20]已經二十一年了,腦袋裡頭到現在都還沒有開國。

    ” 老闆莞爾一笑。

     “這樣啊。

    不過如果隻是讀,借來讀也是一樣的吧?” “說得也是,不過最近租書店都倒閉了,不是嗎?全都變成了賣赤本的,但現在連那也都不見了。

    再說,租書店裡放的書,說起來都是比較鄙俗的。

    我不是說鄙俗的東西不好,但租書店沒有佛書、漢籍這類書本,所以從年輕時起,我就不是很喜歡。

    我倒是看了很多曲亭馬琴[21],但也隻是因為他的作品數量多。

    ” 老闆笑着點點頭,問: “客人喜歡佛書漢籍?” 雖然不讨厭,但被問到是不是喜歡,又覺得有點猶疑。

     “不不不,如果說喜歡,要挨佛家人士責罵的。

    畢竟我的腦袋還在鎖國,對洋玩意兒一竅不通,但從小就被逼着念了一堆《論語》之類的,所以對那一類還比較熟悉罷了。

    儒書有時候說教味濃得嗆鼻,但本草博物類的書,我讀得津津有味。

    ” “那麼,客人是武家人士?” “算是武家出身,其實我是武士之子,但十歲左右,幕府就結束了,所以我并沒有武士的自覺。

    才剛元服[22],發髻就剃掉了;連長短佩刀的重量都還沒體驗過,就四民平等了。

    回神一看,不是武士的人生反而更長呢。

    ” 我已經三十五了。

     “哎,就像剛才說的,我也不是在學習什麼,我的情況,讀書隻是消遣的延長罷了。

    最近我也讀些詩歌小說,也看翻譯作品。

    前陣子我第一次讀了坪内逍遙[23],感覺很不可思議,有些古怪,但很有意思。

    ”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老闆附和着。

     “咱這裡就像您看到的,是家書店。

    ” “嗯……” “賣的不是書的内容,而是書。

    ” “這個嘛,應該是吧。

    ” “如果想要的是知識,不管是借來讀,還是站着翻閱,都是一樣的。

    隻要讀上一次,理解了,那就結了;但書本并不是信息。

    ” 書本就像墳墓,老闆說。

     “墳墓……?” “是的。

    人會死,物品會損壞,時間遷移,萬物皆免不了毀滅。

    乾坤盡皆變遷,萬物皆為無常,此為世間常理,但這都是現世的事。

    ” 老闆伸手遮住櫃台的燭台。

     他的影子在背後擴展開來。

     “這張錦繪……畫的是西南之役[24]。

    ” 似乎是,我見過。

     “當然,我沒有參加過那場戰争。

    畫這幅畫的繪師、雕刻師、版印師……應該也都沒有參加,這幅畫是想象。

    ” “是這樣嗎?” “是的,但是這上面畫的戰争,是實際發生過的。

    雖然不知道是否就像畫上所畫,但這幅畫在說,當時發生了這樣的事。

    隻知道這幅畫的我,隻能認為西鄉吉之助[25]就是生得這副容貌。

    ” “或許吧,但裡面也有誇張或編造的成分吧?” “是的,或許全是誇張和編造吧。

    畢竟再怎麼說,這都是綿繪。

    然後……這邊是現在博文館正準備出版的書籍草稿,書名叫《西南戰史》,聽說計劃是十二篇的大作,上頭應該會巨細靡遺地描述西南之役的始末吧。

    作者名叫川崎紫山,他是《東京曙報》的記者,是知名的民權派,甚至有别家報社挖角他擔任主筆,所以是經過翔實采訪而寫下的作品。

    您覺得這本書怎麼樣呢?” “怎麼樣……嗯,以數據來說,這本書比較值得信賴吧。

    ” 以數據來說應該是這樣沒錯,老闆說: “以信息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确實比較高。

    但是客人,即使讀了它,我也無法參加西南之役。

    ” “呃……” “因為那是十五年前就已經結束的事。

    事到如今,我無法援助西鄉軍,也無法加入政府軍,隻能通過讀這本書來想象。

    對我來說,西南之役……” 老闆把燭台擱到櫃台上,食指頂住自己的太陽穴。

     “隻存在于這裡,它并不是真正的西南之役。

    說起來,就像西南之役的鬼魂。

    ” “鬼魂?” “是的。

    鬼魂其實是一種神經作用,讓人産生看起來就好像死人在那裡的錯覺。

    ” “嗯,是有這樣的說法。

    ” “是同一回事。

    愈是巨細畢究、知道得愈多,西南之役的鬼魂在這頭蓋骨之中的輪廓,就會益發鮮明吧。

    但那并非實物。

    ” “确實如此。

    ” “‘我’這個字,并不等于我本身。

    ‘您’這個字,也不是您本身。

    詞語與現世相對應,但并非現世本身。

    ‘桌子’這個詞,與這張桌子……” 毫無瓜葛,老闆說。

     咚,他敲了一下桌子。

     “文字也是一樣。

    不消引用不立文字[26]的教誨,文字隻不過是記号。

    漢字、假名,都與這幅錦繪相同。

    ” “意思是文字原本是圖案嗎?” 現在仍是圖案,老闆說: “隻是并非具象而已,文字是畫在平面上的紋樣,因此是圖案。

    不過文字對應音韻,承載着意義,隻是如此。

    而我們将它組合,當成語言達成共識罷了。

    ” “嗯。

    ” 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但不消老闆說明,就是這麼回事吧。

     “把作為語言形成共識的圖案,再加以組合,形成文章這樣的咒文,羅列聚集起來……就成了書。

    ” 這裡有很多書,老闆掃視店内。

     多到過剩。

     “語言皆是咒文。

    記有文字的紙,是咒符。

    所有的書本都是咒具,封印着變遷的過去。

    ” “咒具?” 倒是——老闆轉了過來。

     “客人會去掃墓嗎?” “嗯,我這人讨厭信仰,是該當遭天譴的脾性,所以佛事、法事都很偷懶,掃墓也不勤奮,不過中元和故人的忌日,還是會去菩提寺[27]上個香,合個掌。

    ” “掃墓的時候,客人心裡面都想些什麼呢?” “呃,也沒想什麼,有時會想起過世的家父或祖父母。

    ” “對比他們更早的祖先呢?” “那真是無從緬懷,畢竟我不認識他們。

    嗯,祖先的英勇事迹,小時候多少聽過一些,所以那些事是記得,但我不知道他們的長相和聲音。

    ” “都是一樣的。

    ” 老闆又親切地一笑。

     “什麼是一樣的?” “您面對墓碑,可以想象令尊、令祖父母的模樣。

    因為您認識故人。

    但不認識故人的人,什麼都無從想象。

    ” “您說這跟什麼一樣?” 這個,主人舉起一本書。

     似乎是洋書。

     “您說您不擅長外國語,所以大概無法閱讀這本書。

    即使努力鑽研語言學,變得能夠閱讀,應該也難以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