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内禅(1125—1126)

關燈
臣曩者君臨四海,子育萬民,緣德菲薄,治狀無取,幹戈并興,弗獲安靖。

     ——徽宗于112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寫的禱詞 1125年十二月十六日,童貫回到京城,同時也帶來了女真人入侵的消息。

    童貫還在太原時,馬擴和他的密探就彙報了粘罕和斡離不兩位将軍率女真軍隊入侵大宋的消息。

    童貫之所以去太原,是因為金國要求他在太原會面,然後金會依照之前的協議在大同交還宋朝領土。

    童貫聽說金軍入侵的消息後,派兩位使臣去見粘罕,要他做出解釋。

    使臣帶回的答複是,女真人入侵宋朝是由于張瑴事件,宋隻有割讓河東、河北,并以黃河作為新的邊界,才可能得到一條活路。

    [1]這相當于對宋宣戰。

    童貫不顧太原守軍統帥的懇求,立即回師開封,通知朝廷,并協調宋軍的應對措施。

    後來,反對童貫的人指責這一行動是懦弱的表現,但童貫反駁說,自己作為宋軍年過七旬的最高統帥,職責是對軍隊進行總體部署,而不是僅僅防守某一座城市。

    [2]同時,給朝廷送急件也沒有用處,因為宰輔通常不會将令人不安的消息報告給徽宗,他必須親自回京觐見皇帝。

     太原以北的領土很快就淪陷了,太原也陷入長期的包圍中。

    東部的防守任務委托給了歸降宋朝的遼将渤海人郭藥師。

    徽宗在兩年前曾經非常慷慨地款待過郭藥師,他統領的軍隊被稱為常勝軍,由漢人和渤海人組成,最初是為遼國效力。

    但對宋朝而言,不幸的是,當斡離不的軍隊在一次戰鬥中打敗郭藥師後,郭藥師并沒有率軍撤退,而是決定再次投靠新主。

    如此一來,郭藥師很快就率領所部與其他宋軍将領交戰。

    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初十,燕京失陷,此時離這座城市交還給宋還不到三年。

    [3] 十二月十九日,徽宗頒布诏書,呼籲河北和燕京地區的民衆自發起來協助防禦,并承諾為有識之士提供晉升機會。

    他暫停了進貢皇宮的花石綱和制造局,并将原先撥給這些項目的資金重新分配給防守黎陽的宦官統帥梁方平。

    黎陽在開封東北部一百多公裡,梁方平的任務是将女真人阻擋在黃河以北。

    何灌将軍作戰經驗豐富,當時正在京城,反對這項策略。

    他對首相白時中說,女真人調集全國兵力攻打宋朝,梁方平不可能阻擋住他們,同時,在距離京城這麼遠的地方部署軍隊進行防禦,是很危險的。

    [4] 内禅決定 關于如何應對這場危機,不僅皇帝在朝殿議事時,官員聚集的回廊和官邸讨論都十分激烈。

    朝殿上提出各種應對措施,其中一個是将防守京城的責任移交給徽宗的長子,也就是當時二十五歲的太子趙桓,而徽宗和少數朝中大臣則在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建立朝廷,也許在南方,或是漢唐的京師長安。

    盡管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逃跑行為,但也有人認為是謹慎之舉。

    當年唐朝受到安祿山叛亂的威脅時,唐玄宗和朝廷大臣也離開了京城,向西逃往四川避難。

    結果盡管京城失守了,但唐朝沒有随之滅亡。

    而且,女真人很有可能直搗中原腹地,而不是長期占領大面積的宋朝土地。

    10世紀契丹人侵略和占領開封時,幾個月後就帶着戰利品離開了。

    曆史上從來沒有外族占領過長江以南,因此,江南地區比較安全。

    朝廷還初步為遷都東南做了一些準備,包括任命負責管理這次遷都的大臣。

    [5]緊接着,1125年十二月二十日,徽宗按照一位翰林學士起草的文書,頒布了一份禦筆诏書,任命皇太子為開封牧。

    [6] 壞消息接踵而至,此時金派來了兩名使臣,但宰輔們不敢帶金使去見徽宗,于是白時中、李邦彥和蔡攸在尚書省會見了他們。

    金使大聲宣稱,他們的皇帝将派兩路大軍進攻宋朝,并引用“吊民伐罪”這個經常借以發動戰争的經典理由為自己的行動辯護。

    宋朝大臣問有何辦法可以緩解局勢,金使接着大聲說,隻有割地稱臣,換言之,就是投降金國。

    [7]這次會面使宰輔們确信,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但徽宗還是想做一些事,便又頒布了一份罪己诏,将這場災難的罪責都攬到自己身上。

    據宇文粹中記錄,其弟宇文虛中建議徽宗采取這個行動,并為他起草了這份诏書。

    宇文虛中曾在童貫手下做事,後來與童貫一同返回京城。

    盡管他一直是童貫的軍師,但并不支持與金結盟,還對這一政策提出了很多批評,因此遭到了王黼的記恨。

    [8]史料中詳細記錄了徽宗與宇文虛中的對話: 是日,上召粹中弟虛中至内殿,同三省、樞密院官議事。

    适報黏罕兵迫太原。

    上顧虛中曰:“王黼不用卿言,封殖契丹,以為藩籬。

    今金人兵兩路并進,卿料事勢如何?” 虛中雲:“賊兵雖熾,然羽檄召諸路兵入援,結人心,使無畔怨。

    憑借祖宗積累之厚,陛下強其志,勿先自怯,決可保無虞。

    今日之事,宜先降罪己诏,更革弊端,俾人心悅,天意回,則備禦之事,将帥可以任之。

    ” 上宣谕雲:“虛中便就此草诏。

    ”虛中奏言:“臣未得聖旨,昨晚已草就,專俟今日進呈。

    ”上令展讀……上覽之,曰:“一一可便施行。

    今日不吝改過。

    ”虛中再拜泣下。

     同列尚有猶豫者,粹中奏:“乞依此出畫黃,寫敕榜。

    ”上令速行,遂呼省吏及諸廳人至都堂謄寫,旋次印押付出,于京城張挂。

    [9] 這份诏書引用了批評徽宗的人用過的措辭:他們對徽宗的所有批評,徽宗現在都用來責備自己。

     朕獲承祖宗休德,讬于士民之上,二紀于茲,雖兢業存于中心,而過愆形于天下。

    蓋以寡昧之資,藉盈成之業。

    言路壅蔽,導谀日聞;恩倖持權,貪饕得志。

    搢紳賢能,陷于黨籍;政事興廢,拘于紀年。

    賦斂竭生民之财,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

    利源酤榷已盡,而謀利者尚肆誅求;諸軍衣糧不時,而冗食者坐享富貴。

    災異谪見而朕不悟,衆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惟己愆,悔之何及! 接着,徽宗承諾廢除所有的政府惡習。

    他承認以前對那些直言進谏的人不公平,但他保證,從現在起将會改變。

     今日所行,質諸天地,後複更易,何以有邦?況當今急務,在通下情,不諱切直之言,兼收智勇之士,思得奇策,庶能改紛。

    望四海勤王之師,宣二邊禦敵之略,永念累聖仁厚之德,涵養天下百年之餘。

     徽宗随後呼籲各州派遣軍隊,有軍事才能者自告奮勇為國效力。

    他承諾将親自閱覽各種方案,即使計劃沒有奏效,也不會懲罰提出計劃的人。

    徽宗還在手诏中廢除了他以前的多項舉措,包括對官僚機構的改革、大晟府、劃撥給靈霄宮的土地、道官制度和花石綱等。

    上述機構的所有資金将移交政府左藏庫作為軍用。

    艮嶽、延福宮、寶箓宮以及徽宗之前曆代所建花園内的官吏均被罷免。

    為皇子修建府邸的機構也被廢除,皇子們必須住在一起。

    [10] 次日,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各軍統帥接到了新的命令。

    宇文虛中被任命為河北、河東宣谕使。

    姚古和種師道奉命将部隊從西部調回,防守京城。

    為了備戰可能遭到的圍攻,朝廷下令對将自家糧食運送給守城将士的人進行獎賞。

    同時,還派李邺為使臣前往金國,希望在京城受攻擊之前能達成停戰協議。

    [11] 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有些大臣開始私下讨論,最好的出路可能就是徽宗退位。

    這個話題要與徽宗當面讨論。

    李綱是持此看法的官員之一。

    李綱于1112年中進士後開始在京城做官,直到1119年,他上疏将開封的大水歸咎于陰氣太重,被貶到偏遠的南方擔任小官。

    但他在1125年又被召回京城,被任命為太常少卿。

    李綱拜訪了他的朋友吳敏,當時吳敏的官職較高,更容易見到徽宗。

    在其他史料中,吳敏屬于蔡攸一派,他們的任務就是陪徽宗玩樂。

    [12]根據李綱記錄的二人對話,他對吳敏說,将皇太子任命為開封牧并不合适:“非傳以位号,不足以招徕天下豪傑。

    ”李綱催促吳敏緊急觐見皇帝,開誠布公地與皇帝讨論這件事情,甚至要不惜觸犯聖怒。

    吳敏問:監國是否可行?李綱答道:不可行。

     十二月二十一日,吳敏沒有見徽宗,直到第二天才見到: 宰臣白時中、李邦彥,樞密院蔡攸、童貫,執政張邦昌、趙野、宇文粹中、蔡懋皆在,而宣谕使宇文虛中、制置使王蕃亦預召。

     宰執奏事退立,王蕃前奏事,複退立,吳敏前奏事曰:“願請間。

    ”上皇顧群臣,少卻立。

    敏曰:“金賊渝盟犯順,陛下何以待之?”[13] 徽宗問吳敏有什麼想法,吳敏答道: “聞陛下巡幸之計已決,有之乎?”上皇未應。

    敏曰:“以臣計之,今京師聞寇大入,人情震動,有欲出奔者,有欲守者,有欲因而反者,以三種人共守一國,國必破。

    ” 上皇曰:“然。

    奈何?” 敏曰:“自寇之入,臣嘗私禱于宗廟。

    昔者得于夢寐,不知許奏陳否?” 上皇曰:“無妨。

    ” 敏曰:“臣嘗夢水之北,螺髻金身之佛,其長際天;水之南,鐵籠罩一玉像,人謂之‘孟子’。

    孟子之南又一水,其南有山坡陀,而臣在其間。

    人曰:‘上太上山。

    ’臣嘗私解之曰:水北者,河北;水南者,江南;[14]佛者,金人;太上者,陛下宜自知所謂[15]而不谕。

    所謂孟子,臣嘗以問客,有中書舍人席益谕臣曰:‘孟子者,元子也。

    ’”[16] 上皇颔首。

    敏曰:“陛下既曉所謂,臣不避萬死,陛下定計巡幸,萬一守者不固,行者不達(暗指:陛下被金人抓獲或被殺),奈何?” 上皇曰:“正憂此。

    ” 敏曰:“陛下使守者威福,足以專制其人,則守必固。

    守固,則行者必達矣。

    ”上皇稍開納。

    敏曰:“臣所陳上上事,陛下既曉臣所謂,陛下果能如臣策,臣敢保聖壽無疆。

    陛下建神霄有年矣,長生大帝君者,聖壽無疆之謂也。

    然長生大帝君旁若無青華帝君,則長生大帝君何以能聖壽無疆?青華者,春宮之謂也。

    ” 上皇大喜。

    [17] 吳敏似乎認為,徽宗是真心相信夢境的重要意義,而且在事情難以定奪時總會依照夢境的寓意去行事。

    吳敏不僅保證徽宗會長壽,還讓徽宗确信,這樣做能使大宋完好無損: 敏曰:“陛下能定計,則中原自此數百年仍為中國;不能定計,則中原自此數百年逐為夷狄,中原數百年利害在陛下今日。

    ”又曰:“陛下若早定計,以臣觀之,事當不出三日。

    過三日,守者勢未定,威福未行,虜至無益也。

    ”[18] 徽宗知道金軍大約将在十日内攻到開封,便同意了吳敏的建議。

    吳敏向皇帝舉薦了李綱,徽宗同意翌日召見李綱。

    然後其他宰臣又讨論了一些别的事情。

    最後,徽宗讓别人退下,隻留下了吳敏、李邦彥。

    李邦彥此前一直反對内禅,但徽宗現在要他别再猶豫,并将吳敏也擢升為宰輔。

    接着,徽宗提到一些具體事宜。

     上皇曰:“不要稱太上,隻稱一名目,如道君之類。

    ”又曰:“何日可?” 敏曰:“臣适奏過三日,恐無及。

    ” 上皇既輪數甲子,曰:“來日亦好。

    卿明日與邦彥同來。

    ”上皇曰:“居禁中與居外孰便?” 邦彥曰:“居禁中恐終未便。

    ” 上皇曰:“莫須稱疾?” 敏曰:“陛下至誠定大策,恐亦不須。

    ” 上皇曰:“待更思之。

    ”[19] 根據其他史料記載,第二天,李邦彥與幾位宰輔終于将童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