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内禅(1125—1126)

關燈
收到的金國檄書呈給了徽宗,檄書提到徽宗時措辭極其不敬,一如徽宗和金在計劃攻打遼時對天祚所用的語言。

    童貫回到開封後并沒有立即将這封信呈給徽宗,而是先與其他大臣商議如何處理。

    進谏和獻策的诏書都頒布之後,李邦彥認為應當将金國的檄書作為警示呈給徽宗。

    [20]如果當時李邦彥已經知道徽宗正在考慮内禅的事,那這封信就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說徽宗讀了檄書後隻是哭泣,沒有說話。

    最後,他讓宰輔們等到晚上再過來。

    [21]同時,徽宗繼續與吳敏商量内禅的計劃。

    他在玉華閣召見了吳敏。

     宰執奏事退立,上皇召邦彥與敏曰:“計已定,隻今日好。

    ”因出一帖子置邦彥懷間,皆上皇親批合施行事,如出居龍德宮、皇後居撷景西園、郓王罷皇城司、敏除門下侍郎、内侍随過龍德宮而辄過者斬之類,上皇皆自處分略具。

     上皇曰:“不可不稱疾,恐變亂生。

    ” 敏曰:“亦好。

    ” 上皇曰:“隻稱道君。

    ” 敏請稱太上皇帝。

     上皇曰:“卿不須泥。

    ”又曰:“誰草诏?” 邦彥曰:“吳敏學士也。

    ” 上皇曰:“甚好,便要诏卿,須道朕不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意。

    ”又曰:“朕此舉,上承天意,次安宗廟,下為百姓。

    ”又曰:“卿昨日計中原數百年利害,是朕意也。

    ”敏涕泣受诏,退俟庑下。

     宰執複奏事。

    上皇謂蔡攸曰:“我平日性剛,不意小虜敢爾!”因握攸手,忽氣塞不省,墜禦床下。

    宰執亟呼左右扶舉,僅得就宣和殿之東閣。

    群臣共議,一再進湯藥,俄少蘇,因舉臂索紙筆,上皇以左手寫曰:“我已無半邊也,如何了得大事?”宰執無語。

    又問諸公如何,又無語。

    即左右顧,無應者,遂自書曰:“皇太子桓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處龍德宮。

    ”又曰:“吳敏,朕自拔擢,今日不負朕。

    可呼來作诏。

    ”[22] 這時,皇太子和吳敏都被召入。

    吳敏呈上草拟的诏書,徽宗作了一些修改,将其中皇帝使的“朕”改為普通人用的“予”字。

    但白時中還是不能接受,于是徽宗在诏書末尾寫了好幾遍“少宰主之”,直到最後白時中接受。

     但讓皇太子接受内禅的皇位要困難得多: 皇太子至榻前恸哭不受命,童貫及李邦彥以禦衣衣太子,舉體自撲不敢受。

    上皇又左書曰:“汝不受,則不孝矣。

    ” 太子曰:“臣若受之,是不孝矣。

    ” 上皇又書令召皇後,皇後至,谕太子曰:“官家老矣,吾夫婦欲以身讬汝也。

    ”太子猶力辭,上皇乃命内侍扶擁就福甯殿即位,太子固不肯行,内侍扶擁甚力,太子與力争,幾至氣絕。

    既蘇,又前擁至福甯殿西庑下,宰執迎賀,遂擁至福甯殿,太子猶未肯即位。

    時召百官班垂拱殿,已集,日薄晚,時衆議不候。

    上即位。

    [23] 其他史料對趙桓拒絕繼位的原因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觀點:欽宗(這時可以這樣稱呼他了)并非按照禮儀的要求三次拒絕登基,以示謙恭,而是真的害怕在危機中接受這個重任。

    [24] 前文提到,徽宗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内禅的诏書是由吳敏起草的,但顯然徽宗又親自(用左手?)将诏書抄寫了一遍。

    诏書中雖然沒有用徽宗提出的具體措辭,但總體精神是一緻的。

    诏書曰: 朕以不德,獲奉宗廟,賴天地之靈,方内乂安二十有六年矣。

    恭惟累聖付讬之重,夙夜祇懼,靡遑康甯,乃憂勤感疾,慮壅萬幾,斷自朕心,讬以大計。

    皇太子聰明之質,日就月将,孝友溫文,聞于天下。

    主鬯十載,練達聖經,宜從春宮,付以社稷。

    天人之望,非朕敢私,皇太子桓可即皇帝位。

    凡軍國庶務,一聽裁決,予當以道君号退居舊宮,予體道為心,釋此重負,大器有讬,實所欣然。

    尚賴文武忠良,同德協心,同底予治。

    [25] 徽宗決心内禅事出突然,也許還沒有來得及仔細考慮這對他和周圍人可能産生的後果。

    徽宗選擇道君的稱号,并移往一座改為道觀的宮殿裡居住,他想傳達的訊息是:他将進入生命的新階段,道教信仰從此成為他的重要身份特征,并占據他更多的時間。

    [26]或許他想當然地認為,一旦别人接管了這場危機,他就可以在優雅的宮觀庭院中過上平靜舒适的生活,同時還有大量的書籍、道士等陪侍,開始過非常惬意的生活。

     在這種壓力巨大的環境下,徽宗轉向道教信仰尋求慰藉。

    根據嶽珂的記載,徽宗在即将内禅的前夜,前往皇宮中道宮的玉虛殿,那裡是他經常祭拜道教神靈的地方。

    “百拜密請,祈以身壽社稷。

    夜漏五徹,焚詞其間,嫔嫱巨珰,但聞谒禱聲,而莫知其所以然。

    ”大約三個月後,徽宗給李綱看了他當時寫的禱詞。

    内容為: 以宗廟社稷生民赤子為念,已傳大寶于今嗣聖。

    庶幾上應天心,下鎮兵革,所冀迩歸遠順,宇宙得甯,而基業有無疆之休,中外享升平之樂。

     如是賊兵偃戢,普率康甯之後,臣即寸心守道,樂處閑寂,願天昭鑒,臣弗敢妄。

    将來事定,複有改革,窺伺舊職,獲罪當大。

     于虖!禹湯罪已,其興也勃焉,聖心其有以得于天矣。

    [27] 盡管很多資料隻是簡單記載了徽宗突然跌倒,但有部史料比較詳盡地描述了他當時假裝中風,其實是為了讓宰輔們更容易接受他的決定。

    沒有迹象表明徽宗在随後幾天說話或走路有困難,看起來并不像真的中過風(而且他能用左手寫出清晰的文字也很令人驚訝)。

    在當時,顯然會有很多人認為是徽宗下面的大臣逼他内禅。

    根據徽宗内禅後被派去服侍的大臣李熙靖的傳記,徽宗在内禅一年後曾對他說,外人都以為内禅是吳敏的功勞,但其實并非如此,而是徽宗自己的主意。

    如果他自己不願意這樣做,沒有人敢提出來。

    徽宗還說,别人認為他害怕上天憤怒才會内禅,就像唐睿宗那樣,但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

    事實上,他很早就考慮這件事了。

    [28] 為什麼有的大臣希望徽宗内禅,有的不希望呢?那些與徽宗關系密切的人肯定會擔心,他退位後情況會變得更糟。

    盡管有人可能已經意識到他們将失勢,但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有誰能預見到皇權易位後的政治報複會達到何種程度。

     那些贊成徽宗内禅的大臣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可能至少有二:首先,他們不認為徽宗的個人能力能夠處理好這場危機。

    吳敏似乎認為,徽宗很容易被那些打着神霄派旗号的觀點左右,他可能覺得徽宗是沉迷于道教神秘主義的人。

    既然吳敏被認為屬于一個以蔡攸為核心的小圈子,而吳敏又和徽宗在一起的時間很多,也許他的這種觀點是對的。

    但還有一種可能,即李綱和吳敏這樣的大臣認為自己比徽宗更有能力來處理危機,而且認為,與在位二十多年的老皇帝相比,年輕的新皇帝更有可能融洽相處。

    他們也許還考慮到,軍隊、官員以及民衆都更容易受到新皇帝的鼓舞,因為他不應為這場危機的到來而受責難。

     南下 李綱告訴吳敏,隻要徽宗退位,金軍就會撤兵。

    吳敏也對徽宗說,隻要他内禅,中原地區在今後幾百年都将繼續是中國領土。

    他們的觀點很有說服力,然而,事實證明他們的預測是錯誤的。

     徽宗内禅後的第四天,十二月二十九日,宋使到達斡離不的大營請求議和。

    郭藥師力勸斡離不拒絕他們的要求,繼續南下。

    郭藥師使斡離不确信,開封是比燕京富裕得多的戰利品。

    [29]女真人繞開延緩軍隊行動的大城市,迅速向黃河進軍。

     1126年正月初一,欽宗前往明堂接受百官朝賀,并改元為靖康。

    就在第二天,守衛黃河北岸的七千軍隊和南岸的三萬軍隊均未能阻止女真人的進攻。

    盡管宋軍在撤退前燒毀了浮橋,并搶走了所有船隻,但女真人還是設法用六天時間渡過了黃河。

    [30] 現在,開封城開始全力以赴地備戰即将到來的圍城。

    正月初二,欽宗宣布,徽宗将離開京城,前往亳州(在今安徽)的老子廟燒香。

    同時,徽宗時期宮内的六七千宮女被遣散,包括所有的女樂工。

    正月初四晚上,在緊急的局勢下,徽宗一行人乘船離開京城,同行的還有鄭皇後、大部分子女,以及約一百名侍從。

    童貫、蔡攸和朱勔這三位在徽宗朝做官最久、個人權力最大的老臣也随徽宗一同出行。

    [31]童貫也許是最有經驗的軍隊統帥,但即使他自願留下來,欽宗周圍的人也不太可能讓他來領導防禦。

    他們三人随徽宗離開,進一步加快了政權更疊的進程。

     蔡攸和白時中等官員力勸欽宗撤往漢唐的京師長安,并說欽宗在那裡也可以集結一支抗金軍隊。

    徽宗認為這個計劃可行,欽宗似乎也比較動心,但有些大臣卻主張欽宗留下,包括徽宗最小的弟弟越王趙偲。

    越王認為,即使效仿真宗在1004年禦駕親征,也并非明智之舉。

    開封比其他城市都堅固,但防守起來需要同仇敵忾。

    他還建議,為了消除臣民的疑慮,欽宗應當禦駕親臨宣和門,使大家能夠親眼目睹皇帝仍然與他們在一起。

    另外一個請求欽宗留下的人是李綱,李綱現在已經成為給皇帝出謀劃策的親信。

    欽宗被李綱的激情打動,盡管他沒有任何軍事作戰經驗,還是命他負責京城防禦。

    原來的大晟府作為他的指揮部,并劃撥銅錢一萬貫,黃金一萬兩,絹一萬匹,以及衆多部下。

    [32] 但欽宗無法将所有精力全部放在防禦事務上,因為這時民衆正在大聲疾呼,要求懲治那些他們認為應該對這場危機負責的人。

    欽宗剛一登基,保守派就盼着返回朝廷,就像神宗駕崩後高皇太後開始掌權時那樣。

    欽宗即位沒幾天,太學生陳東開始呼籲處死徽宗下面的主要大臣,包括那些已經不再當權的人,例如已經八十多歲、1120年之後就基本上不再活躍的蔡京。

    陳東将這幾個人統稱為“六賊”,有蔡京、王黼、朱勔,以及宦官童貫、梁師成和李彥。

    [33]此外,在欽宗登基後的第一周,還有一名大臣上表,将這些問題歸咎為蔡京當權數十年期間任用黨羽并在朝廷上排除異己的政策。

    他要求處決蔡京。

    在類似的呼籲下,王黼的家産也被查封。

    [34] 有人抱怨開封的城牆和門樓沒有得到很好的修繕,盡管如此,開封還是有足夠的軍隊和給養應對敵軍的圍攻。

    守城的将士共有九萬六千人左右。

    李綱在每面城牆上都部署了一萬兩千名弓弩手,另有一萬人被派去保護延豐倉,那裡存儲了約四十萬石的谷物和大豆。

    他還派了一萬人守衛位于新城東牆的朝陽門。

    此外,有大約兩萬八千人作為後備部隊。

    [35] 斡離不的大軍于正月初七到達(粘罕的部隊在攻打太原時受阻)。

    同一天,李邺也在出使金國一個月後返回,他報告說金國不可戰勝,極力建議宋朝向金請和。

    盡管李綱認為宋能夠堅持下去,但欽宗還是立即派使臣前去與斡離不談判。

    欽宗叮囑宋使,最好向金承諾歲币而不是割地,歲币金額最高可達三百五十萬兩。

    他還讓宋使許下一萬兩黃金作為禮物。

    到了正月初十,使臣已初步同意,将歲貢增加兩百萬貫,以及包括五百萬兩黃金,五千萬兩白銀,兩百萬匹絹和一萬頭馬、牛、騾與一千頭駱駝的特别賠償。

    此外,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割讓給金,一名親王和一名宰相将作為人質被送到金國。

    [36]聽到這些條件後,李邦彥勸欽宗接受,但李綱卻認為這些妥協以後會讓金變得更加危險。

    欽宗試圖減少賠償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