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1121—1125)

關燈
回到宋朝早期的水平。

    作為對這份奏疏的回應,徽宗下令設立一個由蔡攸、白時中和李邦彥三人領導的講議局,任務是找出政府在開支上的浪費。

    童貫認為,領取俸祿的人數一直在穩步上升,而真正能夠縮減預算的唯一方法就是減少領取俸祿的人數。

    [66] 次月,根據朱勔的建議,蔡京在緻仕四年半後重新被召回朝廷任職。

    他可以每五日上朝一次,但這一安排也未持續很久。

    由于蔡京當時已接近失明,不得不讓兒子蔡絛幫忙處理公務,但李邦彥、白時中對蔡絛的權力感到不快。

    1125年三月,二人說服徽宗罷免蔡京。

    徽宗派童貫和蔡攸前往蔡京府中,要求他離職。

    盡管當時蔡京已有八十歲了,但他還是不太情願。

    這些事情之後,童貫重新恢複了尊貴地位。

    事實上,童貫在1125年六月被賜封為王,因為根據神宗的遺訓,收複燕京地區的人應當被賜封王爵。

    [67] 直到蔡京再次緻仕之後,講議局才開始呈遞報告。

    1125年的四月至十一月,講議局提出了一系列削減人事、諸項費用、特權和鋪張浪費行為的建議,例如,要求各路、州在每年祝賀徽宗誕辰(天甯節)時不要耗費太多物資。

    講議局曾在一份報告中抱怨,有的地方官員無視新的法令,甚至連皇帝的禦筆也不放在眼裡。

    盡管中央政府可以禁止各種腐敗行為,但在強制地方政府執行方面的手段卻非常有限。

    [68] 金國在那個時候也有一位新皇帝登基。

    1124年初,宋朝聽說了阿骨打在幾個月前離世的消息,徽宗廢朝數日,并穿上了吊唁的衣服。

    阿骨打的弟弟吳乞買繼承皇位,廟号為金太宗(1123—1135年在位)。

    事實證明,金太宗統治下的金國是一個非常棘手的盟友。

    1123年底,前遼大将張瑴帶着宋朝邊界的平州和另外兩個州,從金投降宋。

    宋朝很高興能得到更多的領土,賞賜了張瑴豐厚的錢财和封号,完全沒有顧及宋金盟約中禁止向對方臣民提供庇護的規定。

    金太宗對宋接受張瑴投降勃然大怒,不僅以武力奪回了平州,還要求當時掌管燕京的王安中将張瑴的首級交給金。

    王安中照他的要求做了。

    [69]這一行動避免了與金的決裂,但同時也使很多前遼大臣對能否信任宋朝的保護持謹慎态度。

     1125年正月,徽宗遣使前往金國,祝賀新皇帝金太宗登基。

    宋使許亢宗的報告是徽宗朝唯一存世的使臣報告。

    許亢宗在報告一開始就提到,這次出使基本上遵循了與遼國之間建立的使團禮節。

    除了正使和副使,使團共有八十人,包括一名醫師、兩名翻譯、四十五名士兵,以及各類職員、挑夫、馬夫等。

    [70]為了運輸行李,使用了三輛馬車、十頭駱駝和十二匹馬。

    禮物中除了茶和水果等物,還有配備金銀馬鞍和辔頭的三匹馬,以及用象牙和玳瑁裝飾的馬鞭。

    使團于1125年正月底出發,八月返回,總行程在宋朝境内是二十二程共計一千一百五十裡,境外是三十九程共計三千一百二十裡。

     許亢宗描述了他們所經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征。

    他發現講漢語的區域很廣,契丹、女真、奚和高麗人相互之間的溝通都使用漢語。

    他還看到了近年來戰争的很多痕迹。

    燕京地區發生了旱災,盡管現有的物資被輸送供應郭藥師的常勝軍,但将士們看起來仍然骨瘦如柴;事實上,由于供應到得太遲,官兵十之七八都餓死了。

    随着使團越來越深入金國領土,人口密度也急劇下降。

    使團來到金國領土的大後方時,一名金國大臣準備了幾頂帳篷,用來接待宋朝使臣并提供娛樂。

    随着樂師用各種樂器的伴奏,六七十名舞者翩翩起舞。

    許亢宗覺得那些食物都比較奇怪,尤其不習慣羊心或羊血做的湯。

    與他進餐的一個主人開始吹噓金國無敵于天下,許亢宗回複說,宋朝也并非羸弱,而是一個有着兩百年曆史的國家,幅員遼闊,有精兵數百萬。

    但他也承認,當他終于來到金國的朝殿時,還是被工匠建造的宏偉宮殿打動了。

    金太宗端坐在宮殿内,殿内裝飾非常奢華,并有金杯和象牙湯匙。

    [71] 許亢宗返回開封後,徽宗閱讀了報告,女真人準備進攻大宋的證據已經很确鑿了。

    在整個1125年,馬擴也多次派人給童貫送信報告,他派出的密探已經非常确定,金正在準備攻打宋。

    [72]童貫盡可能為應戰做準備工作,但他還是不太願意把這個壞消息告訴徽宗。

     與十年前奮起反抗遼國的女真人相比,現在的女真族已經成為更加可怕的敵人。

    通過與遼的戰役,他們學會了如何攻占城池以及與步兵作戰。

    阿骨打的兒子斡離不與侄子粘罕也不再懼怕對手的軍隊規模,掌握了在談判中如何用技巧去操控和迷惑對方,以及如何在察覺到對方希望和解時提出更多的要求。

    宋應當對這些進行提防。

     1125年十一月,徽宗在郊壇舉行了一次大型的祭天儀式。

    十二月初,朝廷接到了邊境附近的官員密報,金軍已進入宋的領土,但宰輔們并沒有将消息告訴徽宗,部分原因是打算在所有儀式都結束後再去打擾他。

    [73]月初,也就是十二月初八,陝西轉運判官李邺自告奮勇出使金國,他要求朝廷拿出三萬兩黃金,希望以此來說服金國撤軍。

    徽宗當時沒有這麼多現成的黃金,于是拿出祭祖時用的兩個金甕,加起來重約一萬兩,命人熔制成金塊。

    [74]然而,李邺還沒有回來,局勢就漸趨惡化了。

     徽宗是否應該為方臘起義承擔責任呢?傳統的史家當然這樣認為。

    這次起義證明徽宗的奢侈生活對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老百姓受到了沉重壓迫,被迫揭竿而起。

    即使我們不應完全相信南宋史料中方臘的話确系他本人所說,但經濟困境顯然幫助起義軍招募到更多的追随者。

    這些困境中有多少是新出現的,又有多少是政府的近期政策造成的,很難區分,但也許可以肯定的是,政府的政策使局勢更加惡化。

     徽宗一得知方臘起義的嚴重性,就毫不遲疑地派手下最有經驗的兩名大将率重兵前去鎮壓。

    起義本身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它的重要意義主要在于,這使得宋軍耽擱一年多才進攻燕京,也就讓金國有了充分的時間,幾乎獨自攻下了遼國。

    如果宋軍能夠提前一年到達,金就會認為宋軍對抗遼之戰有更多的貢獻。

     即使徽宗看到事情進展不順利,也沒有放棄。

    他堅持履行自己的職責——閱讀奏疏,向信任的大臣咨詢建議,親自接見使臣,并親筆給宋使寫手诏,指導他們如何進行談判。

    必要時他還動用皇家資源,甚至令人将祭祀用的金器熔掉,送給金國。

    徽宗在款待新盟友時非常大方,并批準建立了龐大的軍隊。

    因此,并不是由于徽宗自己拒絕參與這些事情,才導緻擴張國家疆域的宏偉計劃破滅。

     徽宗決定與金結盟是否促成了遼國的滅亡呢?也許沒有。

    宋在滅遼的過程中隻起到很小的作用,金主要是通過說服遼軍倒戈,獨立完成了這一任務。

    最多隻能說由于與宋的結盟,使金獲得了信心。

    [75]如果宋沒有與金結盟,而是與遼結盟,幫其鎮壓女真人的叛亂,也許遼可以設法生存下去,不過,這一結果也無法确定。

     因為距離的原因,徽宗及其宰輔很難從開封對戰争和外交進行管理,情報也時斷時續。

    談判在開封進行時,宋朝可以确保談判協議令他們滿意,然而,談判常常是在金國進行,如果有新的問題提出來,宋使就必須至少做出初步決定。

    軍事行動也同樣如此,很難從京城控制遠在幾百公裡之外的軍隊,統帥報告的内容也無法保證都是完整和準确的。

    這些困難在随後幾年将繼續困擾徽宗。

     在宋金聯盟簽訂後,宋是否有可能扭轉局勢呢?每次宋對金的新要求做出妥協後,金似乎就會提高胃口,希望從宋那裡獲得更多東西。

    如果宋朝攻下燕京,甚至攻下遼國其他防守嚴密的城池,金軍将領在決定迅速向中國北方發動大規模戰役之前,也許會産生一絲絲猶豫。

     [1]《三朝北盟會編》卷五,政宣上帙五,42—43頁。

     [2]《宋史》卷四百七十,13682頁;《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十九,738頁。

     [3]《宋會要輯稿·兵一〇》,葉16b—17a。

    英譯文見KaoYu-kung(高友工),“SourceMaterialsontheFangLaRebellion,”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24(1966),pp.234—235,略有改動。

     [4]《宋史》卷四百四十七,13181頁。

     [5]《青溪寇軌》,109頁。

    《宋史》卷四百六十八,13660頁;卷四百七十,13682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三,1311頁。

     [6]高友工在1962年和1966年的研究仍然非常有用,但是沒有反映出近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

    中文的二手文獻很豐富,關于這些文獻的介紹以及1949年後的政治影響,參見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7—102頁。

    主要曆史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參見李裕民《方臘起義新考》,《山西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楊渭生《關于方臘起義若幹問題的再探索》,《文史》第8輯,1980年;鄧廣銘《關于宋江的投降與征方臘問題》,《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4期,1—9頁;竺沙雅章《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

     [7]《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二,1302頁;《續資治通鑒》卷九十三,2424頁;《青溪寇軌》,112頁。

    《青溪寇軌》的作者記載,方臘是打算将國家一分為二,這樣南方就不必再繳納重稅補貼北方。

    他意識到,這樣将對宋朝産生重大的沖擊:“我既據有江表,必将酷取于中原。

    中原不堪,必生内變。

    二虜聞之,亦将乘機而入。

    腹背受敵,雖有伊、呂,不能為之謀也。

    ”英譯文參見KaoYu-kung,“SourceMaterialsontheFangLaRebellion,”p.221,略有改動。

    這部著作中還記載,方臘說等宋朝滅亡後,他将用大約十年的時間再次将國家統一起來。

     [8]《青溪寇軌》,108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二,1293—1297、1302—1306頁。

     [9]《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2377頁。

     [10]《宋史》卷四百七十,13686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三,1313頁。

     [11]《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三,1312頁。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2377頁。

     [12]《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2377—2380頁。

    《青溪寇軌》,108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三,1329—1330頁;英譯文參見KaoYu-kung,“SourceMaterialsontheFangLaRebellion,”pp.232—233,略有改動。

    《宋史》卷二十二,408頁。

     [13]《宋史》卷四百六十八,13660頁。

    關于據說受到影響的州、縣的數量差異,參見楊渭生《關于方臘起義若幹問題的再探索》。

     [14]《青溪寇軌》,109頁。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2378頁。

    《宋會要輯稿·兵一〇》,葉18a—b。

    英譯文參見KaoYu-kung,“SourceMaterialsontheFangLaRebellion,”p.237,略有改動。

     [15]《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四十二、四十三,1304—1332頁,散見于各處。

    在注釋中引用了很多此類故事,主要引自《兩浙名賢錄》。

     [16]他寫給王黼的信參見《全宋文》第171冊,22—25頁;給白時中的信參見《全宋文》第171冊,26—28頁;給鄭居中的信參見《全宋文》第171冊,28—31頁;給馮熙載的信參見《全宋文》第171冊,32—33頁;給王安中的信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