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1121—1125)

關燈
稅收,但他希望做一些妥協,維系雙方聯盟,同時出于實際操作的考慮,他提出以銀兩和絹來代替稅收中的谷物和銅錢,因為前者更容易運輸。

    針對這一建議,女真人沒有提出異議。

    [44] 據馬擴記載,宋使和李靖及金使一起返回後,童貫把他叫去,問他對談判的記錄為何與趙良嗣的叙述不一緻。

    接着馬擴被派去與王黼商量一些事情。

    他向王黼強調,盡管收回燕雲地區是宋朝的長期目标,但由于宋軍未能在金軍之前攻下燕京,導緻現在面臨的局面比較被動,必須重新考慮決策的長期後果。

    馬擴提出了三種可能的行動路徑。

    上策是宋朝收回所有領土,北邊一直延伸到更易防禦的關隘,如此一來,即使宋朝不得不多付出一倍的歲貢,也能從中獲益。

    但如果女真人不願意交回平、灤、營三州,宋就隻能将歲貢略微提高,因為宋朝必須修築新的防禦工事,以防侵犯。

    如果接受金國的提議,即隻收回六個州,卻要将這一地區的原有稅收都交出去,馬擴認為這顯然是下策,且隻是應對當前局勢的權宜之計。

    他還認為,如果不考慮财政上的影響,一味尋求收回領土,根本就不能算是一種戰略。

    但王黼說,朝廷已經決定選擇馬擴所說的下策。

    [45] 1123年正月,當初反對宋軍攻打燕雲地區的大臣王安中辭去三省的職位,請求去前線擔任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

    王安中盡管文采出衆,但沒有任何作戰經驗。

    郭藥師被任命為他的副手,實際主管軍中事務。

    [46] 女真人開始不斷地挑剔宋朝的提議。

    徽宗親筆寫了給金國的國書和附件,原本以為這樣可以表明他對女真人的尊重,但女真人發現此次的書法風格與之前的文件不太一樣,便懷疑信件不是徽宗親筆所寫。

    [47]徽宗還給趙良嗣、馬擴和周武仲寫了一份手诏,要求他們盡力索回燕山以北的區域,若不成功,就在談判中采取新的方案。

    金國提出的盟約草案中僅提到了燕京及周邊的涿、易、檀、順、景、薊六州。

    最後女真人同意,隻要宋朝補償金國的軍費,就可以将大同歸還給宋朝。

    這一協議被作為附件補充在官方文件上,同時表示金國歸還大同是慷慨之舉。

    盟約草案還說,雙方之間将不使用親屬的稱謂(不同于宋遼聯盟的做法)。

    宋朝接受了金提出的草案,隻是在最前面加了一篇序言,強調保持雙方互信的重要性。

    但金國的版本中沒有采用宋朝提議的語言,而是堅稱宋朝沒有履行承諾攻打遼國。

    [48] 這份盟約在宋和金的史料中都沒有保存下來。

    徽宗簽發的誓書在開頭提到:“大金皇帝”已完全攻下遼國,現将遼在五代時期從宋朝奪走的燕京地區歸還給宋。

    盟約中明确列出了範圍,包括燕京和周邊的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以及隸屬于這些州的縣和人口。

    宋朝之前每年輸納遼國的二十萬兩銀子和三十萬匹絹,今後轉輸金國。

    此外,宋朝每年還要支付一百萬貫銅錢作為燕京地區的稅收,相當于這一地區收入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雙方都不應當向對方派出密探或收留叛逃者,也不應以任何方式在邊境地區挑起争端。

    如果确需越界捉拿盜匪,應當先送交書面通知。

    不過,兩國之間的道路應當保持開放。

    [49] 1123年的盟約基本上按照金國的意願訂立。

    不過,徽宗也沒有什麼理由認為宋朝受了委曲。

    宋朝在外交上花費了很多的精力,但軍隊調集得相對較少,得到的結果中既有新增加的财政負擔,也有新獲得的領土。

    盟約簽訂之後,徽宗朝廷也許還是認為他們的所得要多于所失,畢竟自從979年宋太宗試圖奪回燕京失敗後,宋朝就一直渴望收複燕京地區。

    現在,這一目标終于實現了。

     三月,徽宗在崇政殿召見金國使臣。

    後來,由于金使一再要求舉辦“花宴”,徽宗便派人為他們安排了一次。

    金使準備離開時,明确問到能給金國多少特别報償,徽宗回答說二十萬,金使想讓徽宗增加,但徽宗并未同意。

    金使離開後,徽宗向趙良嗣和馬擴提起這件事,說金人似乎貪得無厭。

    趙良嗣贊同徽宗的說法,也認為金人很貪婪,而且隻會考慮自己的利益。

    馬擴又說:“在本朝兵不立威乃至是。

    ”徽宗說,女真人的貪婪和殘暴甚至比唐朝末年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發起暴亂、臭名昭著的黃巢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還說道,若能使金人安定下來,他不惜将歲貢增加到一百萬。

    接着徽宗轉向了一個比較輕松的話題,他聽說馬擴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

    趙良嗣告訴徽宗,馬擴是一位武進士。

    馬擴則謙恭地回答,自己是受益于徽宗建立的教育機構。

    當日晚上,徽宗就賜予馬擴禦筆诏書,并升了他的官。

    [50] 四月十七日,童貫和蔡攸率領宋軍進入燕京。

    城中沒有逃走或沒被女真人遷走的居民手持點燃的香火,列隊歡迎新的統治者入城。

    五天後,也就是四月二十二日,童貫上表報告皇帝已收複領土,并将過去幾年中的所有戰役都說成宋朝連戰皆捷。

    [51]女真人占領燕京的六個月中,對這座城市搶掠一空,因此,在宋軍看來,他們似乎隻得到了一座空城。

    兩日後,童貫和蔡攸率軍離開燕京,返回開封。

     為了慶祝收複燕京,徽宗宣布了一次大赦。

    五月初七,群臣聚集在文德殿,向徽宗表示祝賀。

    五月初八,徽宗寫了一份手诏,稱收複燕京是“紹祖考之先志”,并對所有的宰輔進行封賞。

    五月初九,由于王黼在收複燕京中所起到的重要領導作用,被提升為蔡京緻仕前的職位(太傅)。

    幾天後,徽宗又賞賜他一座私宅,面積比他在七年前獲賜的府邸還大。

    府邸收拾妥當後,徽宗親自為其中的七個房間題寫了匾額。

    [52] 五月二十九日,童貫和蔡攸返回開封,值此之時,徽宗親臨景龍門(舊城北城牆的正門),觀看凱旋的隊伍。

    [53]童貫和蔡攸還一同帶來了降将郭藥師。

    徽宗以貴賓之禮對待郭藥師,顯然是希望胡族将軍也可以像唐朝蕃将一樣戍守北方邊境。

    徽宗賜給郭藥師一座宅邸和一些侍女,除了命令重要大臣接待郭藥師,還邀請他遊覽皇宮中的苑囿和金明池,并在金明池安排了賽舟的娛樂活動(彩圖十四)。

    郭藥師向徽宗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徽宗問可否托付他一件事,郭藥師答道:“臣夷虜遠人。

    今日蒙天地大恩,已誓效死惟陛下,即使蹈湯火、冒白刃,正所甘心粉身碎骨矣。

    請不問何事,臣藥師必死也。

    ”于是,徽宗提出了一個讓郭藥師感到不得不拒絕的要求:“天祚未了。

    卿為朕經營取之,以絕燕人之望。

    ”郭藥師淚流滿面,請求徽宗不要派他去攻打舊主,此時徽宗非但沒有怪罪郭藥師,反而因他的忠誠而有所賞賜,希望以此赢得他的心。

    [54] 六月初一,已經緻仕的蔡京上表祝賀徽宗打敗遼國,稱這是宋朝前所未有的功績,預示着偉大的和平終于來臨了。

    蔡京提到神宗時期軍事行動上的受挫,以及徽宗自己“下武繼文”,最後得出結論:宋軍的這些勝利一定是赢得了上天的助佑。

    [55] 七月十六日,童貫正式緻仕,據說是因為徽宗對他和蔡攸從燕京回到開封後的表現不甚滿意。

    [56]同一天,王黼為徽宗獻上一個精心設計的新尊号,以體現徽宗對道教的發揚光大,以及在軍事、文化事業上取得的偉大功績。

    徽宗禦筆答複如下: 朕獲承至尊,兼三王五帝,以臨九有之師,無有遠迩,罔不臣服。

    荷天之鑒,四序時若,祥瑞洊至。

    薄言興師,燕、朔歸附,大一統于天下,蓋祖宗之靈,廟社之慶。

    惟我神考诒謀餘烈,顧朕何德以堪之?而群公卿士,猶以炎、黃、唐、虞之号為未足稱,循末世溢美之辭來上,朕甚愧焉。

    所請宜不允。

     王黼的請求連續三次均被徽宗拒絕,包括趙楷、太學生和一些老臣在内,很多人仍屢屢提出這一請求,徽宗都沒有答應。

    [57]不過,看起來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徽宗會喜歡這種恭維。

     九月,王黼向徽宗報告,自己的宅邸中長出了象征祥瑞的芝草。

    王黼思考芝草所預示的重大意義時,想起徽宗在前一年賞賜的長生大帝聖君和九華玉真安妃(化身為徽宗和劉明節皇後的天神)畫像。

    由于他對畫像中的形象非常熟悉,一下就認出芝草與這兩幅畫像很像,因此,這對整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吉兆。

    徽宗不僅親自臨幸王黼的宅邸觀看芝草,還賜予王黼一份手诏。

    徽宗在手诏中稱贊王黼在收複燕京時做出的貢獻:“若合符節,比來海嵎加治,神祇鹹若,凡建大事,決大疑,莫不克舉,方時平虜之策,在廷之臣,罔攸措議,惟卿有先見之明,助朕獨斷。

    ”現在甚至草木也對他的美德做出了回應。

    但另一處史料記載,徽宗此次臨幸時,發現王黼宅邸之富麗奢華堪比皇宮花園,因此開始懷疑他的廉潔。

    據說徽宗當天晚上喝醉了,王黼想留他在府中過夜,讓皇帝的禁軍護衛獨自回去,但護衛拒絕了,要求面見皇帝,于是王黼自行将他們解散了。

    [58] 新的領土 收複北方幾個州耗盡了宋朝政府的資源。

    同時,燕雲十六州中尚未交還宋朝的幾個州的漢人擔心女真人成為新的統治者,也紛紛逃往河北。

    河北地區經常受到黃河改道的影響,本身并沒有剩下什麼資源。

    [59]當地政府在養活和控制這些難民上困難重重。

    很多人加入了自衛的民間組織,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支被稱為義勝軍,據說有十萬人。

    當地劫匪猖獗,商人都不願意去那裡經商。

    1124年正月二十九日,馬擴被派往燕京,與王安中商議如何管理新的領土,争取當地居民并幫助他們在戰後複蘇。

    但金國的存在是一個威脅。

    三月,金派使臣前往燕京,向宋朝索要據稱趙良嗣承諾過的二百萬擔糧食。

    宦官統帥譚缜以沒有正式書面協議為由,拒絕了這一要求。

    [60]由于當地遭受饑荒,連駐守當地的宋軍都沒有足夠的糧食,甚至有人餓死,所以譚缜或許也别無選擇。

    [61] 宋軍為奪取燕雲地區和管理當地難民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為了養活九千人的戍邊守軍和郭藥師的五萬人常勝軍,每月需要十多萬擔糧食。

    [62]京城、河南與河東的百姓已經擔負了沉重的稅賦,因此,宋朝開始對其他地區征收一項新的稅費,稱為免夫錢。

    每名成年男子必須繳納二十貫銅錢,甚至官員、宗室和僧侶也不能幸免。

    這項新稅共籌集了兩千萬貫,卻激起了衆多民怨。

    [63]本節的題記摘自蔡絛的一份長篇記錄,講述了這項新稅對其父、對徽宗所産生的影響: 宣和四年,既開北邊,度支異常,于是内外大匮,上心不樂。

    時王丞相既患失,遂用一老胥謀,始倡免夫之制,均之天下。

    免夫者,謂燕山之役,天下應出夫調,今但令出免夫錢而已。

    禦筆一行,魯公為之垂涕,一日為上言曰:“今大臣非所以事陛下也。

    陛下聖仁,惠養元元,澤及四海。

    矧前日之政,但取地寶,走商賈,未嘗及農畝。

    今大臣于窮百姓口中斂飯碗,以取其錢,乞弗取。

    ”上心亦悔,亟令改作聖旨行下,然無益矣。

    自是作俑,每動敷田畝,習以為常。

    不但祖宗朝,蓋亦崇觀、政和之所無也。

    是時,天下免夫所入,凡六千二百餘萬缗,朝廷樁以備緩急。

    至宣和七年春已用之,止餘六百萬缗爾,外二千二百餘萬缗,有司奏不知下落,此黼密以奉宴私者。

    [64] 顯然,将這些虧空記在王黼身上有些誇張,他不太可能為了一己私欲就花光五千萬貫,更有可能的是,派軍攻打燕京和安置難民耗盡了政府的儲備。

    戰争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

     然而,宋朝政府卻無法削減軍隊的開支。

    由于急需更多的馬匹,針對那些在本轄區内增加養馬數量的官員,政府制定了獎賞制度。

    譚缜與女真人有了摩擦,童貫在緻仕後又被召回京城,并于1124年八月被派往燕京替代譚缜。

    [65] 朝廷内也在重新進行調整。

    在受到李邦彥和蔡攸的彈劾後,王黼于1124年十一月被罷免。

    宇文粹中呈遞了一份奏疏,内容是最近幾年連續征戰所造成的沉重财政負擔,以及因此對普通百姓征收的苛稅及其影響。

    宇文粹中認為,徽宗曾多次頒布诏書,對百姓表示同情,如今都已經淪為一紙空文,最重要的是要大量削減開支,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