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宋金聯合
關燈
小
中
大
所不同,他認為宋朝在整個戰役中是失敗的一方,“童貫損失了數十萬大軍,隻奪回了一些極為貧瘠的土地”。
[22]據《宋史》記載,童貫十分迅速地報告取得的勝利,但卻瞞報了遭受的損失。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徽宗朝廷認為整個戰役是一場勝利,王安中還受命為這場戰役寫一篇贊頌文章。
王安中在文章中總結道,宋軍在青唐吐蕃地區共擒獲二十萬部族人口,建立了四個州、一個軍府、一座守關、六座城池和二十二個堡寨,從西夏奪回數千裡土地,以及七座城池和二十九個堡寨,搗毀敵軍八座城池,降服兩萬多名部族人口。
1119年七月,童貫升為太師,作為對他軍事功績的認可和表彰。
[23] 1120年,王黼擔任首相,此時徽宗在外交或軍事事務方面不再是新手了,他已經批閱了數千份奏疏,内容從增加馬匹供給的方法或提高官兵士氣,到邊境局勢的情報。
他與童貫也建立了順暢的信任關系,徽宗命童貫掌管樞密院,指揮前線軍隊。
他認為在自己的統治下,外交政策或軍事方面沒有重大的失敗,相反,宋軍在西北和西南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徽宗知道,有些主要官員認為對軍隊的财政支持不足,但他認為缺少資金并沒有使軍隊的戰鬥力受損。
徽宗已經準備好要采取一些更有雄心的行動了。
新機會 在1115這一年,徽宗修建了道教的寶箓宮,冊立長子為皇太子,并重新啟動了修建明堂的計劃,同時,他還得知,北方的勢力均衡發生了變化。
這一消息來自一位準備棄遼投宋的遼國官員。
他說女真人的反叛給遼國造成了混亂,并建議宋朝利用這一時機攻打遼國。
[24] 宋朝原本一直沒必要去擔憂女真族。
這個民族居住在遼國東部的松花江沿岸,經濟以漁獵、畜牧和少量農耕為主。
遼宣稱對該地的女真族和其他非契丹族有統治權。
女真族所在區域非常适于養馬,11世紀中期,那裡的女真人每年都要向契丹人進貢約一萬匹馬。
到了11世紀中晚期,完顔部落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并在完顔阿骨打(1068—1123)的領導下開始反抗遼的統治。
1115年,女真人宣布建立自己的國家,國号為“金”,公開脫離了遼的統治。
[25] 遼國降臣後來改名趙良嗣,成為徽宗最信任的使節之一。
[26]他出身中國的少數民族家庭,家族中幾代人都在遼國做官。
因此,他可以向宋朝提供遼國政府和燕京地區的詳盡情報。
由于宋遼盟約中禁止兩國臣民越過邊界,因此,他在1115年計劃降宋時,不得不非常謹慎地秘密行動。
他先派一名親信帶着他的建議,秘密求見宋朝邊境的一個知州。
這份建議到達宋朝朝廷時,徽宗命蔡京和童貫進行評估。
童貫曾于1111年随使團赴遼祝賀遼國皇帝的壽誕,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
十天後,蔡京和童貫向徽宗回複,建議秘密安排趙良嗣越過邊界。
這一計劃取得了成功。
1115年四月十八日,徽宗在延慶殿召見趙良嗣。
趙良嗣向徽宗描繪了遼國宮廷發生的混亂事件,以及女真人在阿骨打領導下已成功襲擊多個州縣。
他認為現在是宋朝收複中原領土的時機,“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
他向徽宗确保,燕京地區的百姓會歡迎宋軍的到來,因為那裡以前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他還報告說,也許可以通過從山東半島乘船到遼東半島與女真人取得聯系。
徽宗被趙良嗣打動,不僅授予他官職,還賜其趙姓。
童貫也成為趙良嗣的一個重要後台,皇帝讓他日後派遣趙良嗣出使金國。
[27] 童貫主張趁遼國虛弱大舉進攻,但徽宗還是沒有被說服。
徽宗派宦官将軍譚稹前往東北地區,調查那裡的軍隊情況,并評估軍隊是否做好了打仗的準備。
但譚稹的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當地一些守将說遼軍實力仍然很強,或是宋軍本身不适合開戰,另一些人則說國家不需要更多的土地。
[28]徽宗命真定知府提供一份更詳細的報告,此人便呈遞了一份長篇奏疏,列出了很多論點:首先,漢人并非對遼國不忠,事實上,遼國的大多數文官都是漢人;其次,東北地區缺乏足夠的糧草支持戰争,那裡的儲備經過一年的戰争就會消耗殆盡;再次,士兵們已經過于适應和平,沒有得到充分的軍事訓練。
由于這份報告的影響,1116年八月初二,徽宗頒布了一份诏書,命令駐守北部邊境的統帥不要挑起任何軍事争端。
六個月之後,1117年二月二十七日,徽宗又發布了一份類似的诏書。
[29] 根據《宋史·王黼傳》記載,在趙良嗣向宋廷提交自己的計劃後,多數大臣都持反對意見。
但王黼說:“南北雖通好百年,然自累朝以來,彼之慢我者多矣。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今弗取,女真必強,中原故地将不複為我有。
”徽宗讓童貫來處理這件事時,王黼又向童貫表示他可以提供幫助。
不過,徽宗自己當時還是沒有決定與遼決裂。
[30] 趙良嗣關于阿骨打節節取勝的消息完全正确。
阿骨打在一舉消滅他遇到的第一支遼軍後,繼續向遼國的一個州治發起圍攻,不到一個月就攻了下來。
在後來的多次戰役中,阿骨打常常不僅繳獲遼軍的兵器、戰馬和車輛,還說服了很多遼國大将投降金國。
遼統治下的一些非契丹部落反對遼國的宗主權,也加入了女真人的陣營。
遼國的天祚皇帝試圖與阿骨打和談,同意将女真族視為屬國,但阿骨打認為這是示弱,于是繼續進攻遼國。
1115年八月,天祚皇帝發動由契丹人和漢人組成的十萬大軍,親自出征攻打阿骨打。
在這場戰役中戰敗後,很多契丹首領開始考慮是否需要另選出一名首領。
因此,天祚皇帝不得不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控制内亂上,同時還要鎮壓女真人的反抗。
而遼國首領在派系鬥争中失敗後,通常會加入女真人的陣營。
[31] 在1117年至1118年的這段時期,徽宗正癡迷于神霄派,林靈素也經常講道和降神。
徽宗還命令所有的州都要将一座寺觀改建為神霄玉清宮,因此,在邊境地區和山東的地方官開始上奏遼軍被女真人打敗的傳聞時,徽宗也在考慮這是否意味着天神對他的虔誠信仰做出了回應。
[32] 當時有一些遼國難民坐船前往高麗避難,但遭遇了風浪,船被吹離航道,最後停靠在山東海岸。
地方官從他們那裡打聽到女真人攻打遼國的細節後,立刻上表向朝廷禀告。
徽宗讓蔡京和童貫就此進行商議,并命地方官乘船前去遼東,名義上是去買馬,但實際上是試圖與阿骨打進行接觸。
1118年初,徽宗聽說他們的船甚至都沒有上岸,随即命令童貫親自秘密安排人前往遼東。
為了使整個過程順利進行,徽宗還親筆寫了一份手诏,途中若有官員阻攔,使節就可以拿出這份诏書。
1118年四月,使團從開封出發,随團有一名翻譯、八名士兵和七名官員。
五個月後,他們乘船從山東登州離開。
[33]這是徽宗首次派遣使節到金國與女真人接觸,随後又先後派出了十幾次使團。
在等待使節從金國返回期間,徽宗從大臣那裡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觀點。
有一個據稱見過遼國皇帝的細作告訴徽宗,天祚皇帝有亡國之相。
因為好奇,徽宗派了三名宮廷畫家跟随下一次使團一起到遼國,繪制了沿途的風景以及遼國皇帝的面容。
他們回來将這些繪畫呈給徽宗看的時候,一口斷定,從見到遼國皇帝的第一眼,他們就能看出他餘日無多了。
[34] 差不多與此同時,童貫也向徽宗呈遞了一份奏疏,但這份奏疏沒有保存下來。
童貫建議趁遼國混亂重新奪回雲州。
他認為,軍隊應當兵分兩路,先包圍東部的幽州,再以重兵奪取西部的雲州。
徽宗希望聽到蔡京對童貫的建議有什麼看法,多次派宦官去詢問蔡京,但一直沒有得到答複。
直到後來有一次,徽宗在上朝結束後,留下蔡京直接詢問,蔡京才願意講出自己的觀點。
蔡京對徽宗說,他對童貫沒有信心,也不認為像出征異國這樣重要的任務可以托付給童貫。
徽宗提到童貫早年在西北邊境取得勝利,蔡京争辯說,不知道在這些勝利中到底有多少是童貫的功勞。
[35] 當時,有一位沒有官職的學者安堯臣寫了一篇長長的奏疏,更加直言不諱地反駁童貫的建議。
安堯臣一開始就提醒徽宗,對事情僅聽取一面之詞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很難聽到反對者的觀點。
然後,他引用了很多曆史上的例子,說明派遣軍隊到邊境打仗會帶來災難性後果,認為應當維持早期宋朝皇帝談判定下的安排。
安堯臣接着詳細論述了宦官當政的危險,直接點名批評了童貫,并指責他犯下的各種惡行。
徽宗為安堯臣直言敢谏而予以獎賞,但并沒有改變自己對童貫的看法。
[36] 盡管徽宗希望對遣使女真的事情嚴守機密(畢竟對遼而言女真人是反叛者),但還是在朝堂上公開讨論了利用遼國可乘之機的總體政策,徽宗聽到了大臣們的各種觀點。
童貫和王黼都看好從遼國收複失地的機會,但其他大臣,包括蔡京、鄭居中、鄧洵武、劉正夫和種師道将軍,都提出了反對意見[37]。
鄭居中堅持認為,戰争付出的代價非常巨大,相比于漢代與匈奴作戰耗費的巨資,宋朝選擇向遼支付歲貢對經濟造成的影響要小得多。
鄧洵武也強調了戰争的危險,他建議徽宗收集各路去年的兵力與糧草報告,放在座旁,時時閱讀。
同時,他還讓徽宗自問更希望與誰為鄰,是強大的女真還是衰弱的契丹?[38] 徽宗發現,使兩府同意撕毀與遼國的盟約并與金國結盟不是件容易的事。
幾年之後,在1126年至1127年期間,蔡京的一位侍從記錄,他知道決定繼續推進這件事的原委。
這位侍從的叙述從1119年十一月金國使者來訪開始: 诏貫延使及良嗣會京私第,盡卻左右人從,惟令揀守門。
揀但遠聞金使言杖鼓須是兩頭打。
既而使者去,京猶豫未決。
貫恨京,毀于上前。
京皇恐,遣揀往貫曰,太師與相公相知至深,近聞司空上前不相主張,凡事若有未副意,但請見谕,不必緻疑。
貫起立謂揀曰:“童貫小内臣,蒙太史提攜,今官職至此,豈敢相忘,煩覆知太史,不可信人語言,遂成嫌間也。
”揀退,貫複呼之曰:“更煩賢問太師在杭州靜坐,今日至此,誰之力?童貫所以報太師亦盡矣。
” 揀歸,具道貫語,京雖知貫已發怒,然此事實未敢從,但憂懼而已。
第二個關鍵事件發生在徽宗召集的一次宰輔禦前奏事,蔡京沒有參加這次會議: 一日,兩府俱朝,京不入,[39]上忽曰:“有一事欲相商,北方果何如?”鄭居中對以時未可為。
[40]又顧問餘深,深對:“臣與蔡京所見一同,亦曾奏知,恐此事不可輕動。
”遂問白時中,逡巡未對。
而王黼辄先奏曰:“中國故地,久陷戎羌,今日天相陛下成此大功,若不乘時,恐有後悔。
”因敷奏數十言,曆曆可聽。
上皇笑曰:“衆人皆謂不可,卿獨可之,難以施行,姑俟他日。
”然意已屬黼矣。
蔡京參加了接下來的一次重要會議: 更數日,禁中曲宴宰執,酒酣,有旨令泛舟。
上皇遽以片紙遣貫诏京等議此事,若可,即書名。
京等皆錯愕。
令貫具奏,容子(仔)細面陳,難便書名。
王安中曰:“某生長北方,聞燕人思歸之情切矣。
若今舉事,指揮可定,某亦願書名。
”其餘皆默然。
黼拜相,仍賜玉帶,于是罷群臣,獨與貫、黼、安中等議,決意行之。
且當日之事,貫實造謀,非黼與安中,亦無緣便為。
[41] 當然,宋朝長久以來一直希望奪回燕雲十六州,這個願望也促使徽宗做出結論,确信遼國眼下的衰落是一次不可錯失的良機。
當代學者張天佑認為,在這種環境下,聯金攻遼“非徽宗之愚妄自大,不過是在繼續執行長期的國策而已”。
不久之後,蔡京在1120年六月緻仕,大概徽宗也對他抵制建立新的盟友關系感到厭倦了。
[42] 随後幾年中,童貫和王黼在評估軍事情報和建議行動計劃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但二人也并未一直結為同盟。
為了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可以控
[22]據《宋史》記載,童貫十分迅速地報告取得的勝利,但卻瞞報了遭受的損失。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徽宗朝廷認為整個戰役是一場勝利,王安中還受命為這場戰役寫一篇贊頌文章。
王安中在文章中總結道,宋軍在青唐吐蕃地區共擒獲二十萬部族人口,建立了四個州、一個軍府、一座守關、六座城池和二十二個堡寨,從西夏奪回數千裡土地,以及七座城池和二十九個堡寨,搗毀敵軍八座城池,降服兩萬多名部族人口。
1119年七月,童貫升為太師,作為對他軍事功績的認可和表彰。
[23] 1120年,王黼擔任首相,此時徽宗在外交或軍事事務方面不再是新手了,他已經批閱了數千份奏疏,内容從增加馬匹供給的方法或提高官兵士氣,到邊境局勢的情報。
他與童貫也建立了順暢的信任關系,徽宗命童貫掌管樞密院,指揮前線軍隊。
他認為在自己的統治下,外交政策或軍事方面沒有重大的失敗,相反,宋軍在西北和西南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徽宗知道,有些主要官員認為對軍隊的财政支持不足,但他認為缺少資金并沒有使軍隊的戰鬥力受損。
徽宗已經準備好要采取一些更有雄心的行動了。
新機會 在1115這一年,徽宗修建了道教的寶箓宮,冊立長子為皇太子,并重新啟動了修建明堂的計劃,同時,他還得知,北方的勢力均衡發生了變化。
這一消息來自一位準備棄遼投宋的遼國官員。
他說女真人的反叛給遼國造成了混亂,并建議宋朝利用這一時機攻打遼國。
[24] 宋朝原本一直沒必要去擔憂女真族。
這個民族居住在遼國東部的松花江沿岸,經濟以漁獵、畜牧和少量農耕為主。
遼宣稱對該地的女真族和其他非契丹族有統治權。
女真族所在區域非常适于養馬,11世紀中期,那裡的女真人每年都要向契丹人進貢約一萬匹馬。
到了11世紀中晚期,完顔部落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并在完顔阿骨打(1068—1123)的領導下開始反抗遼的統治。
1115年,女真人宣布建立自己的國家,國号為“金”,公開脫離了遼的統治。
[25] 遼國降臣後來改名趙良嗣,成為徽宗最信任的使節之一。
[26]他出身中國的少數民族家庭,家族中幾代人都在遼國做官。
因此,他可以向宋朝提供遼國政府和燕京地區的詳盡情報。
由于宋遼盟約中禁止兩國臣民越過邊界,因此,他在1115年計劃降宋時,不得不非常謹慎地秘密行動。
他先派一名親信帶着他的建議,秘密求見宋朝邊境的一個知州。
這份建議到達宋朝朝廷時,徽宗命蔡京和童貫進行評估。
童貫曾于1111年随使團赴遼祝賀遼國皇帝的壽誕,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
十天後,蔡京和童貫向徽宗回複,建議秘密安排趙良嗣越過邊界。
這一計劃取得了成功。
1115年四月十八日,徽宗在延慶殿召見趙良嗣。
趙良嗣向徽宗描繪了遼國宮廷發生的混亂事件,以及女真人在阿骨打領導下已成功襲擊多個州縣。
他認為現在是宋朝收複中原領土的時機,“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
他向徽宗确保,燕京地區的百姓會歡迎宋軍的到來,因為那裡以前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他還報告說,也許可以通過從山東半島乘船到遼東半島與女真人取得聯系。
徽宗被趙良嗣打動,不僅授予他官職,還賜其趙姓。
童貫也成為趙良嗣的一個重要後台,皇帝讓他日後派遣趙良嗣出使金國。
[27] 童貫主張趁遼國虛弱大舉進攻,但徽宗還是沒有被說服。
徽宗派宦官将軍譚稹前往東北地區,調查那裡的軍隊情況,并評估軍隊是否做好了打仗的準備。
但譚稹的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當地一些守将說遼軍實力仍然很強,或是宋軍本身不适合開戰,另一些人則說國家不需要更多的土地。
[28]徽宗命真定知府提供一份更詳細的報告,此人便呈遞了一份長篇奏疏,列出了很多論點:首先,漢人并非對遼國不忠,事實上,遼國的大多數文官都是漢人;其次,東北地區缺乏足夠的糧草支持戰争,那裡的儲備經過一年的戰争就會消耗殆盡;再次,士兵們已經過于适應和平,沒有得到充分的軍事訓練。
由于這份報告的影響,1116年八月初二,徽宗頒布了一份诏書,命令駐守北部邊境的統帥不要挑起任何軍事争端。
六個月之後,1117年二月二十七日,徽宗又發布了一份類似的诏書。
[29] 根據《宋史·王黼傳》記載,在趙良嗣向宋廷提交自己的計劃後,多數大臣都持反對意見。
但王黼說:“南北雖通好百年,然自累朝以來,彼之慢我者多矣。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今弗取,女真必強,中原故地将不複為我有。
”徽宗讓童貫來處理這件事時,王黼又向童貫表示他可以提供幫助。
不過,徽宗自己當時還是沒有決定與遼決裂。
[30] 趙良嗣關于阿骨打節節取勝的消息完全正确。
阿骨打在一舉消滅他遇到的第一支遼軍後,繼續向遼國的一個州治發起圍攻,不到一個月就攻了下來。
在後來的多次戰役中,阿骨打常常不僅繳獲遼軍的兵器、戰馬和車輛,還說服了很多遼國大将投降金國。
遼統治下的一些非契丹部落反對遼國的宗主權,也加入了女真人的陣營。
遼國的天祚皇帝試圖與阿骨打和談,同意将女真族視為屬國,但阿骨打認為這是示弱,于是繼續進攻遼國。
1115年八月,天祚皇帝發動由契丹人和漢人組成的十萬大軍,親自出征攻打阿骨打。
在這場戰役中戰敗後,很多契丹首領開始考慮是否需要另選出一名首領。
因此,天祚皇帝不得不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控制内亂上,同時還要鎮壓女真人的反抗。
而遼國首領在派系鬥争中失敗後,通常會加入女真人的陣營。
[31] 在1117年至1118年的這段時期,徽宗正癡迷于神霄派,林靈素也經常講道和降神。
徽宗還命令所有的州都要将一座寺觀改建為神霄玉清宮,因此,在邊境地區和山東的地方官開始上奏遼軍被女真人打敗的傳聞時,徽宗也在考慮這是否意味着天神對他的虔誠信仰做出了回應。
[32] 當時有一些遼國難民坐船前往高麗避難,但遭遇了風浪,船被吹離航道,最後停靠在山東海岸。
地方官從他們那裡打聽到女真人攻打遼國的細節後,立刻上表向朝廷禀告。
徽宗讓蔡京和童貫就此進行商議,并命地方官乘船前去遼東,名義上是去買馬,但實際上是試圖與阿骨打進行接觸。
1118年初,徽宗聽說他們的船甚至都沒有上岸,随即命令童貫親自秘密安排人前往遼東。
為了使整個過程順利進行,徽宗還親筆寫了一份手诏,途中若有官員阻攔,使節就可以拿出這份诏書。
1118年四月,使團從開封出發,随團有一名翻譯、八名士兵和七名官員。
五個月後,他們乘船從山東登州離開。
[33]這是徽宗首次派遣使節到金國與女真人接觸,随後又先後派出了十幾次使團。
在等待使節從金國返回期間,徽宗從大臣那裡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觀點。
有一個據稱見過遼國皇帝的細作告訴徽宗,天祚皇帝有亡國之相。
因為好奇,徽宗派了三名宮廷畫家跟随下一次使團一起到遼國,繪制了沿途的風景以及遼國皇帝的面容。
他們回來将這些繪畫呈給徽宗看的時候,一口斷定,從見到遼國皇帝的第一眼,他們就能看出他餘日無多了。
[34] 差不多與此同時,童貫也向徽宗呈遞了一份奏疏,但這份奏疏沒有保存下來。
童貫建議趁遼國混亂重新奪回雲州。
他認為,軍隊應當兵分兩路,先包圍東部的幽州,再以重兵奪取西部的雲州。
徽宗希望聽到蔡京對童貫的建議有什麼看法,多次派宦官去詢問蔡京,但一直沒有得到答複。
直到後來有一次,徽宗在上朝結束後,留下蔡京直接詢問,蔡京才願意講出自己的觀點。
蔡京對徽宗說,他對童貫沒有信心,也不認為像出征異國這樣重要的任務可以托付給童貫。
徽宗提到童貫早年在西北邊境取得勝利,蔡京争辯說,不知道在這些勝利中到底有多少是童貫的功勞。
[35] 當時,有一位沒有官職的學者安堯臣寫了一篇長長的奏疏,更加直言不諱地反駁童貫的建議。
安堯臣一開始就提醒徽宗,對事情僅聽取一面之詞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樣很難聽到反對者的觀點。
然後,他引用了很多曆史上的例子,說明派遣軍隊到邊境打仗會帶來災難性後果,認為應當維持早期宋朝皇帝談判定下的安排。
安堯臣接着詳細論述了宦官當政的危險,直接點名批評了童貫,并指責他犯下的各種惡行。
徽宗為安堯臣直言敢谏而予以獎賞,但并沒有改變自己對童貫的看法。
[36] 盡管徽宗希望對遣使女真的事情嚴守機密(畢竟對遼而言女真人是反叛者),但還是在朝堂上公開讨論了利用遼國可乘之機的總體政策,徽宗聽到了大臣們的各種觀點。
童貫和王黼都看好從遼國收複失地的機會,但其他大臣,包括蔡京、鄭居中、鄧洵武、劉正夫和種師道将軍,都提出了反對意見[37]。
鄭居中堅持認為,戰争付出的代價非常巨大,相比于漢代與匈奴作戰耗費的巨資,宋朝選擇向遼支付歲貢對經濟造成的影響要小得多。
鄧洵武也強調了戰争的危險,他建議徽宗收集各路去年的兵力與糧草報告,放在座旁,時時閱讀。
同時,他還讓徽宗自問更希望與誰為鄰,是強大的女真還是衰弱的契丹?[38] 徽宗發現,使兩府同意撕毀與遼國的盟約并與金國結盟不是件容易的事。
幾年之後,在1126年至1127年期間,蔡京的一位侍從記錄,他知道決定繼續推進這件事的原委。
這位侍從的叙述從1119年十一月金國使者來訪開始: 诏貫延使及良嗣會京私第,盡卻左右人從,惟令揀守門。
揀但遠聞金使言杖鼓須是兩頭打。
既而使者去,京猶豫未決。
貫恨京,毀于上前。
京皇恐,遣揀往貫曰,太師與相公相知至深,近聞司空上前不相主張,凡事若有未副意,但請見谕,不必緻疑。
貫起立謂揀曰:“童貫小内臣,蒙太史提攜,今官職至此,豈敢相忘,煩覆知太史,不可信人語言,遂成嫌間也。
”揀退,貫複呼之曰:“更煩賢問太師在杭州靜坐,今日至此,誰之力?童貫所以報太師亦盡矣。
” 揀歸,具道貫語,京雖知貫已發怒,然此事實未敢從,但憂懼而已。
第二個關鍵事件發生在徽宗召集的一次宰輔禦前奏事,蔡京沒有參加這次會議: 一日,兩府俱朝,京不入,[39]上忽曰:“有一事欲相商,北方果何如?”鄭居中對以時未可為。
[40]又顧問餘深,深對:“臣與蔡京所見一同,亦曾奏知,恐此事不可輕動。
”遂問白時中,逡巡未對。
而王黼辄先奏曰:“中國故地,久陷戎羌,今日天相陛下成此大功,若不乘時,恐有後悔。
”因敷奏數十言,曆曆可聽。
上皇笑曰:“衆人皆謂不可,卿獨可之,難以施行,姑俟他日。
”然意已屬黼矣。
蔡京參加了接下來的一次重要會議: 更數日,禁中曲宴宰執,酒酣,有旨令泛舟。
上皇遽以片紙遣貫诏京等議此事,若可,即書名。
京等皆錯愕。
令貫具奏,容子(仔)細面陳,難便書名。
王安中曰:“某生長北方,聞燕人思歸之情切矣。
若今舉事,指揮可定,某亦願書名。
”其餘皆默然。
黼拜相,仍賜玉帶,于是罷群臣,獨與貫、黼、安中等議,決意行之。
且當日之事,貫實造謀,非黼與安中,亦無緣便為。
[41] 當然,宋朝長久以來一直希望奪回燕雲十六州,這個願望也促使徽宗做出結論,确信遼國眼下的衰落是一次不可錯失的良機。
當代學者張天佑認為,在這種環境下,聯金攻遼“非徽宗之愚妄自大,不過是在繼續執行長期的國策而已”。
不久之後,蔡京在1120年六月緻仕,大概徽宗也對他抵制建立新的盟友關系感到厭倦了。
[42] 随後幾年中,童貫和王黼在評估軍事情報和建議行動計劃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但二人也并未一直結為同盟。
為了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可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