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宋金聯合

關燈
中國故地,久陷戎虜,今日天相陛下成此大功,若不乘時,恐有後悔。

     ——1119年王黼主張與金聯合時提出的觀點 出于自信,徽宗做出了自己從未做過的一項最壞的決定——與金國聯兵,共同抵禦緊鄰宋朝北部的遼國。

    一個多世紀以來,北方邊境地區一直靠宋向遼輸送歲貢來維持和平,很多宋人都以此為恥,但遼認為這是他們的戰利品。

    與金國聯兵意味着撕毀這些協議。

    宋的目标是收複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位于今山西與河北兩省的北部,其中“燕”是指燕京(今北京)附近的地區,“雲”指大同附近的地區。

    這裡生活着很多漢人,在唐朝時曾經是中原領土,但在938年(宋建立之前)割讓給了遼。

    從宋建國開始,主戰派的口号就是要收複燕雲十六州。

     宋剛一建立,北部邊境的安危就關系重大。

    由于戰争的巨額花費、戰敗帶來的恥辱,以及包括皇帝、宰臣、軍事謀臣和武将在内的幾方各不相同的利益、看法和野心,對如何應對戰略威脅、軍事挑釁和機會等問題,朝廷中經常展開激烈的争論。

    為了維持六十萬到一百萬兵力的軍隊,宋朝政府耗費了一半以上的财政資源。

    訓練最充分、裝備最精良的禁軍被安排在京城附近和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

    前線軍隊由被任命為帥臣的文官或皇帝信任的宦官監軍進行監管。

    中央政府管轄下的轉運使負責軍隊的給養,不受軍隊統帥的指揮。

    軍事情報基本上由宦官控制的皇城司負責,由他們來維持京城、各州和軍隊的秩序。

    [1] 徽宗可以從幾個信息來源獲知軍隊和邊境事務的情況。

    樞密院中職務最高的兩名官員通常是沒有戰鬥經驗的文官,屬于宰輔之列,因此要定期觐見徽宗。

    徽宗每年還會至少兩次接見鄰國派來的使節。

    [2]另外,徽宗派往其他國家的使節回朝時,他顯然能從他們那裡獲知更多消息。

    徽宗在京城以外的出遊僅限于一些正式的禮儀場合,而且從來沒有去過很遠的地方,因此,使節們穿越邊境、數月行程中所見所聞的報告一定會讓徽宗讀起來饒有興緻。

    [3] 北方的勢力均衡 宋朝想從遼手中收複幽雲十六州,并非隻是因為自尊心。

    如果宋沒有占據這些長城沿線的戰略要塞和一些防禦堡壘,守衛中國北方平原的任務就會艱巨得多。

    宋兵沿着新邊境線挖戰壕和種樹,試圖以這種方式阻止騎兵進入大宋領土,但都無法消除遼國所占據的地理優勢。

    [4]同時,由于這裡是最好的養馬區域之一,失去該地區加劇了宋朝馬匹的短缺。

    再加上西北地區也被西夏占領,宋朝為騎兵提供的馬匹嚴重不足。

    北宋飼養的馬匹數量隻有唐朝時的一小部分,盡管政府從青唐地區的吐蕃商人那裡購買了大量馬匹,但在1061年,宋朝的六萬騎兵僅有五分之一能夠滿足馬匹供應。

    如果宋找不到一條更好的途徑獲取馬匹,就永遠不可能收複燕雲十六州。

    [5] 遼的統治者是契丹人,他們是遊牧民族,起源于興安嶺山脈東側。

    他們經常接觸唐朝及一些定居社會,包括位于渤海地區以及更遠的高麗國。

    唐朝滅亡後,早期的遼國皇帝趁着華北局勢混亂,将勢力範圍擴大到了一些基本由漢人居住的地區。

    947年,契丹統治者率領軍隊一直攻打到開封,占領了皇宮,并宣布建立遼國。

    三個月後,由于天氣逐漸轉熱,契丹皇帝率軍離開了京城,但同時也帶走了盡可能多的财富(包括人員和物資)。

    契丹人從京城帶走數千位工匠和數百名官員及其家眷,以及從皇家圖書館和内藏庫劫掠的财物,運輸這些物品的車隊綿延數裡。

    [6]即使在遼軍撤離後,他們仍然控制着這個地區,并将擁兵自重的漢人将領視為傀儡。

     宋朝的開國者一直都想将契丹人趕出中國的北方。

    979年,宋太宗攻打遼的南都燕京,但被遼國騎兵打敗。

    宋軍眼看就要戰敗,太宗匆匆逃離戰場,甚至沒來得及通知手下的大将。

    通過這次戰役,契丹人繳獲了宋軍大量的武器和裝備。

    986年,宋太宗第二次北伐。

    他派遣三路大軍同時從不同地點向遼軍發起進攻,但這三支軍隊全部被遼軍打敗,宋朝别無選擇,隻能重新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争端。

    [7] 1004年,遼軍大舉進攻中原,他們繞過防禦嚴密的城市,迅速向開封進軍。

    在宰相的請求下,宋朝的第三位皇帝真宗親自督戰禁軍抗擊契丹人的進攻。

    雙方在位于開封東北部150公裡的澶淵交戰。

    真宗先是作勢反擊,然後很快就開始與遼軍談判,希望停止軍事對抗。

    契丹人提出的條件是割地或将一位公主嫁到遼國和親,宋人不願意答應這些要求,提議向契丹輸送銀兩。

    宋朝提議的歲币總額是銀十萬兩和絹二十萬匹,這對契丹人而言是一個天文數字,尤其是當他們了解到這隻是每一年收到的數量。

    在盟約的最終版本中,雙方還同意,兩國均不得沿共同邊界修築防禦工事,而且兩位君主要互稱皇帝,并根據年齡和輩份以親屬相稱(如皇兄、皇叔等)。

    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宋、遼之間盡管也發生過沖突,但通過澶淵之盟建立的基本框架為雙方關系确定了基調。

    [8] 但宋朝的西北邊境卻用了比較長的時間才安定下來。

    黨項族(他們的語言與吐蕃有所關聯)活躍在陝西西北和甘肅大部分地區,那裡也是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往來的交彙點(見圖2.1)。

    1038年,黨項首領稱帝,公然與宋朝對峙。

    至于應該采取什麼應對措施,宋仁宗的大臣觀點不一,這些差異不僅取決于他們是否是強硬派,還要看他們如何推測西夏和遼國宮廷中發生的事件。

    [9]通過三方談判,最終宋朝不僅增加了對遼國的歲貢,同時還開始向西夏輸送歲貢。

    給西夏的歲貢包括十三萬匹絹、五萬兩銀子和兩萬斤茶葉。

    但是,宋稱呼西夏的統治者時不用皇帝的稱号,隻稱西夏首領。

    自此以後,北方處于一種三足鼎立、相對穩定的時期。

     在大宋朝廷,作為對主戰派政策的反駁,主和派提出了戰争費用的問題。

    盡管主戰的民族統一主義者認為這些盟約很屈辱,對國家榮譽而言是一種恥辱,但主和的妥協派能理由充分地指出,這樣做的成本遠遠小于戰争成本。

    在宋朝前三位皇帝在位時期,軍隊規模迅速擴張,從宋太祖末期的37萬人增加到宋太宗末期的65萬人,而到了真宗統治後期,更是飙升到近百萬人,軍隊花費占國家全部稅收的四分之三。

    僅河北一省,每年花費在軍事防禦上的開支就達到了對遼歲貢的大約四十倍。

    [10]相比之下,即使算上交換使節的費用,與遼國維持和平的總開支也不過國家年度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

    [11] 如果以我們現代的觀點來看,輸送給遼和西夏的歲貢顯然沒有對整體的宋朝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即使後來在1042年,宋給遼的歲貢增加到了銀二十萬兩和絹三十萬匹,也并沒有使遼的黃金儲量相應增加,因為宋對遼的出口額遠遠超過了進口額,這就意味着向遼輸送的銀兩,通過遼支付出口商品的方式,又重新回到了宋。

    當代有些人甚至認為,宋朝取得的很多成就都應當歸功于用金錢換取和平的務實決策。

    [12]然而在當時,人們似乎很自然地認為,宋給遼和西夏的歲貢有利于遼與西夏,損害了宋朝的利益。

     1067年宋神宗即位後,下決心解決财政與軍費問題,這些問題曾讓前幾任皇帝無法驅逐契丹人和黨項人。

    他拒絕了司馬光的論點,即漢人從本質和生活習慣上都無法與天生好戰的蠻夷抗衡,不過他贊同王安石提出的謹慎觀點,認為在開始軍事行動前必須先充實國家的物資儲備。

    宋神宗和王安石在配備良馬的關鍵問題上取得了進展。

    從1074年起,茶馬司每年用四川附近生産的茶葉從吐蕃地區換取一萬匹馬。

    到了1081年,神宗已經做好了開戰準備。

    他調集十多年來籌備的資源,發起了11世紀時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企圖擊敗西夏并奪回西部的領土。

    盡管他征用了近四十萬挑夫為大約三十萬人的作戰部隊提供給養,但是,宋軍最後還是因給養問題失利了,僅收回了少許領土,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這次失敗後,就對戰争失去了興趣。

    [13] 在高太後攝政時,主和派在朝廷居主導地位,因此,宋朝未采取新的軍事行動。

    相反,為了交換戰争期間被西夏俘獲的一百名漢人,宋朝還把從西夏手中奪取的六座城池還回四座。

    [14]但這并沒有使西夏首領滿足,他們趁着宋朝主和派在朝廷占據上風,蠶食宋朝領土,并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重新劃分邊界。

    高太後駕崩後,宋哲宗開始着手繼承先父遺志,他受到返回朝廷的改革派左右,将保守派視為懦弱的妥協者。

    從1097年到1099年,宋軍在西北地區加強防禦,發起了多次戰役,并利誘吐蕃人首領成為宋朝的附庸。

    1098年十月,西夏對這些挑釁行為做出回應,調集十萬軍隊去奪回丢失的一座城池。

    宋軍在這次戰役中大敗西夏軍隊,并俘獲了他們的統帥。

    1099年九月,西夏派一名使者前往開封求和。

    [15] 在徽宗統治的前二十年,軍隊事務一直備受關注,他常常憂慮飼養馬匹是否充足、軍隊實力能否維持的問題,但宋朝從未受到過真正的威脅。

    徽宗似乎大緻采取了一種中間路線,盡管沒有像父皇那樣收複失地的雄心,但在成本和危險看似可以控制的前提下,他也不拒絕那些可以立刻加強宋朝在邊境地區勢力的建議。

    在西南地區,當地松散依附的外族——稱為“羁縻”之地——也改置州縣,宋朝的權力因此有所擴張。

    當地的知州、知府經常要動用軍隊進行剿匪或平息暴亂,但他們通常不用中央政府派軍援助就可以應付。

    [16] 蔡京在1102年七月被任命為宰相後,他的弟弟蔡卞也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此時青唐戰役被重新提上了議程。

    童貫在一支由各族将士組成的軍隊中親自擔任監軍,并取得節節勝利,到1103年七月,宋軍已收複了兩個州。

    據史料記載,每收複一個州,蔡京都要向徽宗奏報,在地圖上為徽宗指出具體的位置,并解釋其重要意義,如“此處可趨西界”或“此處可通青海”,等等。

    到了1104年底,宋朝已經能夠完全收回有着七十多萬人口的青唐地區。

    [17]當西夏回擊、攻打宋朝的堡壘和城牆時,宋軍開始進攻西夏領土。

    在銀州城被攻破後,西夏請求和談。

    和談的結果是西夏承認宋朝在青唐地區的主權,但宋也将銀州城歸還給了西夏。

    [18] 盡管宋朝與西夏達成了和平協議,但青唐地區的吐蕃人仍被夾在中間。

    1108年,徽宗發起了第二次青唐戰役,由童貫擔任統帥。

    童貫再次利用一些沒有與大宋為敵的吐蕃人,通過他們,勸說和脅迫其他吐蕃人浪子回頭,從而取得了一場重大的勝利。

    打了勝仗的劉仲武将軍被召入宮中觐見徽宗。

    徽宗先是稱贊了他的赫赫戰功,然後問他有幾個兒子,劉仲武回答說有九個,于是徽宗對他這九個兒子都賜予軍職。

    [19] 徽宗曾向多數官員咨詢過這些戰役的策略。

    有一次上朝時,徽宗問負責軍隊供給的錢即,是否應當向西夏領土的内地繼續推進。

    錢即提醒說不要低估西夏,因為黨項族是天生的士兵,而且不需要和宋兵一樣多的食物。

    當徽宗問到一個具體的進攻地點時,錢即說那個地方是一片鹽堿灘,對所有人都沒用。

    其他人的估計則比較樂觀,認為有可能從西夏手裡再攻下幾個州。

    [20]1106年,馮澥上書說,這些軍事行動會消耗兵力并使國家陷入混亂,除此之外一無所獲。

    徽宗對這份奏疏大為惱怒,宣稱收複這些地區是完成神宗和哲宗的遺志;馮澥提出的建議是在這些地區實施“羁縻”政策,在徽宗看來不啻于放棄這些領土。

    [21] 在度過了幾年和平時光後,1114年,宋和西夏重新開始敵對。

    從1114年到1119年,兩國發生了十幾次戰争,雙方各有勝負。

    根據現代學者李華瑞的分析,整體而言,宋朝是勝者,1119年六月西夏向宋求和,從而使宋在這個地區的擴張告一段落。

    但李瑞(AriLevine)的看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