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接受神啟(1110—1119)

關燈
恭承仁聖,在上受天寶命,闡揚至道,可謂至矣。

    近又建寶箓之宮于都城,設傳度之壇于禁近。

    拯濟符藥,保安黎元。

    受厚惠者,日有千人;向真風者,十逾八九。

    裒訪仙經,補完遺阙。

    周于海寓,無不畢集。

    繼用校秘藏,将以刊镂,傳諸無窮,俾天下洽于淳古,人民敦于性命,可謂道炁純全之運,太平萬世之時也。

     ——1116年元妙宗作《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序 從登上皇位開始,徽宗就是一位虔誠的道教徒。

    他誦讀正統道經,參加道教儀式,與道士交往,并出資興建道教宮觀。

    随着時間的發展,他對道教的參與也越來越深入和廣泛。

    到了1113年,他開始對道教的先知(seers)産生興趣,如王老志和王仔昔。

    在這一年及随後一年中,徽宗宣稱在郊天祀地之後都看到了天神。

    此外,他還開始大量搜集道教經文,準備編纂一部新的道藏。

    1116年,徽宗已經遇到了道士林靈素,對有關天界至高領域神霄的講道反應積極。

    林靈素說服徽宗,使他确信最高神靈希望自己代表他們來采取行動。

    随後幾年中,徽宗接連頒布诏令,旨在提高道教的地位,并使道教與朝廷的關系更加緊密。

    很多項目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徽宗在這方面從不吝啬。

     對于皇帝與道教之間的關系,人們可能會提出各種問題。

    有些問題關乎皇帝的動機,答案不一,可能從個人渴望長生到希望在世間建立一個道教烏托邦,還有一些問題與跟皇帝合作的道士有關:皇帝是對某一人言聽計從,還是有幾個人在競相對皇帝施加影響?道士追求的目标與他們的皇室庇護人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是的話,他們的目标是當時大多數道士都會支持的共同目标,抑或隻是為了謀求個人利益和權力?皇帝與道教顧問之間的權力均衡情況如何?道士能否操縱他們的皇室庇護人?他們的地位是否非常不穩定,因為皇帝随時都可以将興趣轉向其競争對手?他們的主要對手是其他道教派别,還是一些不認同道教目标的人,例如宰相或朝廷寵臣? 對于這類問題,曆史學家通常無法作出明确的回答。

    在與徽宗同時代的作者中,有人認為林靈素占據了優勢,而且很善于操縱徽宗,其他人則認為徽宗決定追求道教目标自有理由,例如希望帶領臣民獲得道教的救贖。

    内廷政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林靈素後來的确失去了徽宗的寵信,但我們無從得知當時的具體情況:是因為林靈素的法術沒有靈驗,是遭到其他寵臣的诽謗,還是蔡京請求徽宗不要疏遠佛教,抑或朝中大臣提出了費用的問題?也許徽宗自己都無法厘清這些需要他做決定的因素。

     先知、夢境和幻覺 徽宗似乎從未懷疑某些人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

    正如有人在音樂或繪畫方面能力出衆一樣,也有一部分人具有預測未來或與死者溝通的神秘力量。

     徽宗在位的第二個十年中,他尤其尊崇兩位姓王的道教先知。

    王老志是一位禁欲修行者,每天隻吃一頓飯,無論冬夏都隻穿一件衣服。

    當時很多文人墨客都去拜訪他,并請他題字,因為他的字能夠被解釋為對未來的預測。

    1113年九月,王老志被召入宮,被授予“洞微先生”的稱号。

    第二年,他又被授予更高級别的稱号,在原有的名号上加了“觀妙明真”四個字。

    徽宗讓蔡京在禦賜府宅的南花園内為王老志安排住宿。

    根據蔡絛的記載,有一次,徽宗向王老志問起前不久去世的皇妃劉明達。

    我們在第十章提到過,王老志告訴他劉明達是上真紫虛元君。

    王老志還一度擔任劉明達和徽宗之間傳遞訊息的角色。

    徽宗的另一位嫔妃也很思念劉氏,便問王老志元君是否還記得她,王老志第二天帶給她一封劉明達的信,内容是兩位皇妃在去年秋天一起讨論過的事情。

    [1] 1114年,王老志離開後,另一位先知王仔昔取代了他在宮廷和蔡京府中的位置。

    王仔昔自稱得到了道教仙人許遜的《大洞隐書》。

    [2]他有一些特殊的本領,例如能夠在白天看到星辰。

    有一次發生大旱,徽宗在祈雨的時候,總是會派信使去請王仔昔在白紙上寫下禱文。

    有一天信使來找他,王仔昔忽然寫了一小帖道符,并在紙的左側寫了說明:“焚湯,沃而洗之。

    ”信使驚恐不已,不敢拿這幅道符,但王仔昔堅持要他拿走。

    結果,加入這貼道符的水治好了徽宗一位愛妃的紅眼病。

    憑借諸如此類的神秘預測能力,王仔昔漸漸獲得了能夠預知未來的名聲。

    1116年,他建議徽宗将九鼎從十年前專門修建的道觀中搬到宮廷。

    徽宗聽從了他的建議,在宮中修了一座新的大殿放置九鼎。

    不過,蔡京已經厭煩了王仔昔,他向徽宗抱怨,自己還得在宅中為王仔昔安排住處。

    于是,徽宗安排王仔昔住進了剛剛建好的上清寶箓宮。

    [3] 除了為獲得對道教的更多理解而求助于道士之外,徽宗對自己的夢境也非常重視。

    蔡絛認為,1111年初,徽宗在一場大病初愈時做了一個夢,這個夢成為徽宗在道教信仰上的轉折點。

    在夢境中,徽宗還未登上皇帝寶座,他對一座道教宮觀的召喚作出回應:“即有道士二人為傧相焉。

    道至一壇上,谕上曰:‘汝以宿命,當興吾教。

    ’上再拜,受命而還。

    ”徽宗醒後将夢境記錄下來,派人送給蔡京看,盡管當時蔡京已被罷相,而且住在杭州,但他仍然是徽宗的密友。

    [4] 這場夢境讓徽宗有信心更全面地将道教引入國家禮制。

    1113年,徽宗修改了冬祀大禮的流程,讓一百名道士作為進入祭壇的前導,并将衆人分成兩隊在祭壇下面排列。

    玉虛殿(宮廷内新修宮觀的主殿)的道士也被選來參加這次祭祀儀式。

    [5]祭禮上還發生了一件事,使這次儀式尤其令人難忘:在前往祭壇的路上,徽宗目睹天神從天而降。

    徽宗就這次景象寫了一份手诏,[6]他還詳細描述了這次經曆:“顧瞻東方,忽見宮殿台觀,重樓複閣,半隐半現。

    ”他告訴蔡攸往東方看,蔡攸也看到了這個景象。

    很快,一大群人顯現了出來: 中有若鳳辇狀,侍衛周密,可千餘人。

    須臾,日光穿透,人物全體俱現,行者、趨者、側者、正者、相顧者、回首者,或若持簡道流,或若垂髻童子,或衣朝服,或冠道士大冠,或黃或青,或紫或紅,或淡黃杏黃,或绯綠淺碧,或若繡,或若繪畫。

    又有一辂,青色,不類馬,狀若龍虎,前後擁約數千人。

    雲氣漸開,衣紋眉目曆曆可辨。

    幢幡飛動宛轉,人亦輕揚飄舉,自東稍南回旋,卻由東南漸遠漸隐,移刻始不見。

    [7] 徽宗接着寫,他問了身邊的人,包括衛兵在内,大家都說看到了同樣的景象。

    在徽宗讀過的曆史典籍中沒有過類似的記載,但這使他想起了自己兩年前做過的夢。

    這件事發生三個月後,徽宗下令将看到此景象的那天(十一月初五)作為節日,其禮儀與慶祝皇帝聖誕及老子誕辰相同。

    [8] 第二年夏天,徽宗祭地之後,在回宮路上再次看到了奇異的景象: 羽衛多士、奉辇武夫與陪祝之官,顧瞻中天,陰雲開剝,電光穿透,有形有象,若人若鬼,持矛執戟,鳥喙獸面,列于空際。

    見者駭愕,人馬辟易。

    傳曰:“地上之圜丘,若樂六變則天神降;澤中之方丘,若樂八變則地示出。

    ”[9]朕祇虔祀事,冬則衣冠見于道左,夏則鬼神駐于雲表,天神降,地示出,蓋非虛語。

    [10] 在這篇文章的後面,徽宗将這一靈異現象歸功于父皇神宗和皇兄哲宗的美德。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這些記述呢?道教經文通常會對道教神仙的宮殿及随從大肆渲染,這些辭藻華麗的描繪可能會激發夢境和幻覺。

    同時,存想神靈是道教的核心修煉内容,徽宗可能也掌握了這種方法。

    徽宗有沒有可能使用道教技巧,有意識地存想出道教神仙呢?若是如此,那些附和徽宗的人說他們也看到了同樣的景象,又是怎麼回事?他們隻是投其所好,還是确有其事,并且每個人也都親眼目睹?在另一本著作中,蔡絛将冬祀時看到天神和夏祀時地神顯靈歸功于王老志,但他并沒有明确說,王老志是在這些場合中将神靈召喚過來,還是将一些想法放在了徽宗腦子裡,抑或安排了這樣的表演。

    [11]而且,也很難完全排除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徽宗在祭祀時強烈希望達到經典中提到的境界,因此親自安排了這些場景。

    有些現代學者認為,僞稱出現這些幻覺也很容易理解。

    [12] 加強對道教的支持 在位的第二個十年剛剛開始,徽宗就發起了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就是我們在第九章提到過的,重修一部道藏。

    1114年,在修訂道藏期間,徽宗下令二十六路都要往京師選送十名道士,他們将在京師接受《金箓靈寶道場儀範》的進一步培訓。

    [13]這項命令肯定把當時的道士都吸引到了京城,并給他們提供了相互學習和切磋新技能的機會。

     此外,徽宗還着手施行了一些道教的建築工程。

    1113年,他決定在宮内修建一座道觀。

    這座新建的宮觀名為玉清和陽宮,有三個主殿和六個側殿,共一百四十二個房間。

    宮觀中供奉的神靈數量衆多,從三清、玉皇和太一到四聖五嶽,還有徽宗的本命神。

    宮觀于1114年建成後,蔡京帶領僚屬将神像奉安在各殿之中。

    在這一年和第二年,在此宮觀内舉行了各種儀式,包括老子生日和徽宗聖節的儀範陸續頒布。

    [14] 1113年到1116年間,徽宗又下令在宮廷東北角的外圍修建了一座宮觀,名為上清寶箓宮。

    這座宮觀占地一百多畝(大約六公頃),裡面有幾百個房間,梁柱都沒有刷漆,保持着原有的天然狀态。

    中殿名為始清,裡面供奉高真;西殿名為天祥,供奉徽宗的本命神;東殿是生徒住宿和舉行儀式的地方。

    靠近街道的地方有兩個對外開放的藥房,一個提供藥方藥材,另一個則提供符水。

    徽宗還寫了一篇文章贊揚這些藥房,表明他同樣看重這兩種治療方法:一種是在藥理學的長期傳統基礎上使用藥物,另一種是使用符水。

    徽宗在建造期間還常去查看宮廷畫家為這座宮觀繪制壁畫的進展。

    [15] 林靈素的降神 徽宗喜歡與有名的道士交談。

    他有時會讓他們各顯其能,有時則與他們一同讨論道教思想,還經常安排他們住在開封的一些大宮觀裡,就是為了方便召他們入宮。

    [16] 最能将徽宗吸引到道教新思想中的道士是林靈素。

    [17]在南宋和元朝有關林靈素的史料中,既有對他非常敵視的,也有将他奉為神仙的。

    對他進行負面描述的有兩部佛教著作,還有陸遊根據父祖所言撰寫的筆記。

    [18]正史記載的态度則介乎兩者之間,反映出儒家将大部分道教活動都貶為愚蠢或迷信的思想傾向。

    [19]道教的角度自然會有所不同。

    在道教看來,通過舉行道教儀式為自己的臣民帶來庇護,這就是統治者應當做的事情。

    毫無疑問,對林靈素最正面也是迄今最長的記載收錄于1294年編纂的一部神仙傳記《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

    [20]盡管神仙傳記常常會在一些基本點上與其他史料的記錄有所出入,但它的優勢在于對林靈素的一生提供了一個道教的诠釋。

    此外,它還有一些明顯的“美化”,包括記載林靈素和他召喚的神仙都提醒徽宗必須進行改革,遠離谄媚者,削減開支。

    很顯然,這些内容應該是在北宋滅亡後加進去的,一方面是顯示出林靈素的先知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消除道教對女真人滅宋的愧疚感。

     根據記載,林靈素的祖籍是溫州(在今浙江省),早年為了學習雷法,周遊于中國的南方和西部地區。

    [21]根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的記載,他在四川師從一位道士,老師送給他一部包含十九章内容的《神霄天壇玉書》。

    這本書用難以理解的天書篆字寫成,林靈素從中學到了如何捕捉邪魔、治療疾病、消除苦難和降雨的法術。

    他自從得到這部書後,就“無施不靈”,不僅對這本書有深入的理解,還掌握了如何召喚鬼神、書寫符咒、控制雷電及治療疾病的法術。

    據說他還寫過一些著作,包括一部雷法,但其中一首長詩似乎已經失傳了。

    [22] 林靈素可能在1113年就到了京師,但直到1115年或1116年,宮廷道官徐知常将他引薦給徽宗時,他才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

    [23]林靈素第一次上朝時,徽宗問他會什麼法術,他毫不謙虛地自稱對天上、人間和地府的事情無所不知。

    徽宗賜給他封号和一處居所(通真宮),并派他參與編纂道藏。

    在林靈素的傳記中,還提到了他的詩才,這也是他獲得徽宗尊重的一個因素。

    有一次,徽宗寫了一句詩,“宣德五門來萬國”,林靈素對以“神霄一府總諸天”,被認為是在場所有人中最好的一句和詩。

    [24] 有次上朝,林靈素向徽宗講述了他在神仙等級中的排名。

    天界共有九霄,神霄是最高的一重,位階比掌管道教仙境的其他神仙都要高。

    上帝的長子是神霄玉清王,号為長生大帝君,主管南方。

    [25]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徽宗不是普普通通的凡人,而是最高神長子的化身。

    當這位神仙下凡,化身為中國的統治者後,便将自己的很多職責委托給弟弟青華帝君。

    林靈素還說,他自己是天上一位級别較低的神仙,就像徽宗的許多主要大臣和一位愛妃一樣。

    這次講道被記錄在多部史書中,現存的一部道經《高上神霄宗師受經式》中也有記載。

    [26] 那麼,宣稱皇帝是一位至高神的化身有什麼意義呢?這不同于古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的封神。

    人們不會被要求在宮觀中向徽宗進獻祭品。

    關于是否應該在神霄宮内增設長生大帝君神像,曾經有過讨論,也許在神像前也會供奉祭品,但沒有人提到要向徽宗進獻祭品。

    包括徽宗本人在内,所有人似乎都沒有想過,他與最高神之間的這種聯系會為他帶來什麼特殊力量。

    [27] 在林靈素出現之前,關于神霄的文字都無法确定日期,因此,有些學者推測,他是這一教派的實際創始人。

    不過,與之前的很多人一樣,林靈素也将這個教派的起源歸功于他已經去世的老師。

    [28]南宋時期關于神霄的文字相對豐富,而且提供了協調一緻的教義和儀式。

    它有意從道教的其他流派中借鑒一些觀點和儀式,包括上清派和靈寶派。

    [29]禮拜儀式在教義中占據了中心地位。

    通過完整誦讀經文來打破生死的周期,從而實現對人類的救贖,也許能夠在一個太平世界重生。

    教義中還吸收了雷法的元素,通過學習法術,運用雷鳴和閃電的宇宙能量及驅邪威力。

     徽宗不僅接受了林靈素的布道,還慷慨地賜給他各種封号和榮譽。

    他經常派人将林靈素請到宮中作法。

    例如,據說宮中發生一些怪事後,徽宗便讓林靈素作法消禳。

    林靈素在地下埋了一根九尺長的鐵條,進行驅邪,此後就再也沒有怪事發生了。

    洪邁也記錄了林靈素在一次長期幹旱後施行的祈雨法術。

    當時他前往上清寶箓宮,腳踏禹步,手揮寶劍,口誦符咒。

    在陸遊的著作中,林靈素為了取悅徽宗,用符水治好了一些盲人、瘸子和聾人(在陸遊看來,他肯定事先收買了一些騙子來假扮殘疾人)。

    [30] 除了行使禮儀以外,徽宗還讓林靈素每個月在上清寶箓宮講道,參加者有衆多官員、宗室和太學生。

    很多人之前沒有參加過道教的儀式。

    據一處佛教史料記載,林靈素在講道時說了很多笑話,引起了不合時宜的笑聲。

    有時徽宗也會參加,他會坐于座下,而将林靈素視為老師。

    除了宣講道經,林靈素還講述了“玉清神霄王降生記”。

    據說,他講道時有幾十隻祥鶴出現。

    在這些聚會中,徽宗總是會對在場的道士非常慷慨,這也招緻了一些人的批評,他們嘲諷說讓城裡的窮人也穿上道服去參加法會,這樣就能吃到免費的膳食了。

    [31] 1117年正月十四日,徽宗頒诏講述了他對道教及其流派的最新理解。

    他認為道教有五種流派,前四種分别以元始天尊、老子、莊子和張道陵為宗師,“至于上清通真、達靈神化之道,感降仙聖,不系教法之内,為高上之道,教主道君皇帝為宗師”。

    [32]根據最後這句話,徽宗将自己置于道教的領導地位。

    徽宗在位的頭十年中,向劉混康咨詢所有道教事宜,但通過這份诏書,他不僅表明自己是神的化身,還宣稱主宰了這個宗教。

     徽宗尤其欣賞林靈素召喚神靈的能力。

    正史中記載了兩次這類事件,林靈素的傳記中有更多的記錄。

    1117年二月,林靈素宣稱青華帝君降臨人間。

    徽宗召集了一千多名道士到寶箓宮聽林靈素來宣布這一重大事件。

    負責道箓的官員傅希烈曾經是劉混康的弟子,他記錄下了這件事。

    [33]根據他的叙述,午夜時分,天空中出現一個火球,在雷聲和音樂聲中四處移動,先是散開,然後又合在一起。

    房間變得亮如白晝,人們仰頭能夠看到仿佛畫像一樣的圖像,然後,有兩位神仙乘着雲彩降臨。

    其中一位身穿绛服,頭戴玉冠,另一位身穿青服。

    他們分别是教主道君和青華帝君。

    在一大群随從中,領頭的是一位紅衣男子,傅希烈說此人看起來像張虛白——張虛白也是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