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與宰臣共治
關燈
小
中
大
對大部分宰輔都大加賞賜,雖然早先的皇帝也會這樣做,但徽宗在賞賜大臣方面創造了新的紀錄。
大部分宰輔似乎都得到了徽宗很多禦制書法作品的賞賜,而且,徽宗經常為宰輔家中的廳堂題寫匾額。
[17]若官員有特殊需求,如父母去世,徽宗也會賞賜重禮,例如翰林學士馮熙載和前禮部尚書姚佑的母親去世,徽宗分别賜給他們四百匹絹。
1116年後,劉正夫因病請求緻仕,徽宗賜給他的禮物包括硯、筆、畫、藥、香、茶。
從王安中呈遞的謝表中,我們可以得知,徽宗賜給他的禮品有服飾、一條金帶、配好馬鞍的馬匹、一部道經、藥物、各種茶,以及徽宗禦制的書畫。
1116年,徽宗為皇家祭禮鑄造了新的祭器,随後命人為每位宰輔也鑄造一套銅器,使他們祭祀祖先時可以使用。
[18]另外一種常見禮物是腰帶,通常是賜金帶,但在極少情況下也賞賜一般皇室才能使用的玉帶。
徽宗曾賜玉帶給蔡京、何執中、鄭居中、王黼、蔡攸和童貫。
蔡京騎馬出行時,徽宗甚至賜給他兩百名随行人員作為護衛。
[19] 在徽宗賜予官員的禮物中,最貴重的禮物是宅第,蔡京、鄧洵武、何執中、鄭居中、餘深、洪邁、薛昂、白時中、王黼、宦官梁師成和将軍高俅都曾經收到皇帝的賜宅。
這些宅第的地點都在開封,理論上講,大臣去世後應歸還給官府。
蔡京的宅第可能是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徽宗于1110年賞賜給他的,其中一間房屋被命名為六鶴堂,據說高四十九尺。
蔡京還得到了皇帝賞賜的一套蘇州宅第。
[20] 蔡京很容易使人疏遠。
有幾位輔臣在與他共事一段時間後都轉而反對他。
根據《宋史·張商英傳》記載,蔡京當上首相後,對張商英大加褒揚,使得張商英随後也被提升為宰輔。
然而,不久二人就開始經常産生龃龉。
張商英擔任輔臣僅十二個月,就被流放到京外擔任地方官。
而且,蔡京非常強烈地反對他,甚至将他的名字列入1104年的元祐黨人名單。
此後不久,另一位同知樞密院事劉逵也開始嚴厲批評蔡京。
還有石公弼,他曾被認為是蔡京派系的成員,并在1107年支持蔡京重回朝廷,但到1109年,他也開始寫文章斥責蔡京。
[21] 隻有兩位宰輔沒有與蔡京發生沖突,一位是吳居厚,另一位是徽宗登基前的老師何執中。
何執中擔任宰輔十多年(有幾年他的官職比蔡京還高),其間一直沒有與蔡京發生沖突。
當蔡京在1109年至1112年第二次罷相期間,吳居厚與何執中保留了蔡京頒布的大部分政策和任命的官職,1111年還精心策劃貶斥張商英。
另一位長期支持蔡京的大臣是鄭居中,但到了1118年,有些人察覺到他和蔡京之間也出現了矛盾。
[22]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強烈地反對蔡京呢?首先,要知道大臣之間的敵對關系是八卦傳聞中最受歡迎的話題,因此在現存史料中有很多記載,這也許會使我們對曆史事實的理解産生偏差。
然而,畢竟這些史料中經常會提到“蔡京派系”,因此肯定也會有一些人與他合作。
單是被徽宗這麼寵愛這件事,就無疑會使很多人對他提出質疑。
同時,他的個性也顯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3]從批評蔡京的很多模糊措辭中可以推斷,很多人認為他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對别人的想法、興趣和感覺漠不關心。
他這個人看起來的确性情冷酷,1102年在與曾布的朝争中勝出後,他不僅将曾布列入元祐黨人名單,還要确保曾布一再被貶斥和調任,被迫處于動蕩不安的境地,盡管曾布當時已經六十七歲,生命隻剩下最後五年。
更過分的是,蔡京對曾布的兒子們也不放過,彈劾他們行為腐敗,進行嚴刑審問。
[24] 如上文所述,吳居厚的墓志銘中提到,徽宗曾想看他在宮廷之外寫的一些詩。
徽宗對另外幾位富有才氣的宰輔也很有興趣,但他們均無法企及蔡京。
徽宗與蔡京之間的默契也許部分源于他們在詩歌、繪畫和書法上的合作。
據說在徽宗登基之前就已經很仰慕蔡京的詩歌和書法,在1119年,徽宗還能記起蔡京二十年前寫過的一首詩。
徽宗命人将蔡京的書法與他自己的書法一起刻在多塊石碑上。
他還時常讓蔡京在他的畫上題字,這種合作形式在北宋後期是一種新的藝術實踐。
現存繪畫中體現徽宗與蔡京這種合作的有:《文會圖》(彩圖三)、《聽琴圖》(彩圖十三)、《雪江歸棹圖》(圖8.3)和《白鷹圖》。
[25] 徽宗對蔡京書法的贊賞随着時間發展越來越強烈。
在徽宗編纂的書譜中,蔡京的書法被描述為将規矩和自由結合為一體:“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
”蔡京的大字書法作品中包括他為官府題寫的“不可勝計”的匾額。
[26]在第十章提到的1119年宴會上,徽宗向賓客們展示了他收藏蔡京書法作品的地方。
蔡京在記錄中寫道:“因指閣内:‘此藏卿表章字劄無遺者。
’命開櫃,櫃有朱隔,隔内置小匣,匝内覆以缯绮,得臣所書撰《淑妃劉氏制》。
臣進曰:‘劄惡文鄙,不謂襲藏如此。
’”[27] 徽宗還臨幸過蔡京的住處。
1119年九月,徽宗臨幸蔡京的相府,這是他在這一年的第四次拜訪,也是相府建成後的第六次。
這一次,徽宗先去了寶箓宮,觀看那裡生出的芝草,然後從景龍江泛舟來到蔡京的府第,随行的還有童貫及一位皇妃。
根據蔡京的記述,徽宗當時一再告訴他不要小題大做,還說既然他們現在是姻親,就應當随意閑聊。
徽宗親自調茶,并将茶杯分賜在場衆人。
他還讓蔡京脫下官帽和官袍,蔡京誠惶誠恐地拒絕了,說這種行為人臣萬萬不敢做,是“罪當萬死”。
徽宗讓他将君臣之禮先放在一邊,拿了一顆橄榄遞給蔡京,還遞給童貫一杯酒。
皇妃将水果切成小片,分給大家吃。
蔡京提到當天在朝堂上讨論過的一件事,徽宗告訴他不要擔心。
徽宗向他要了一些紙,當即寫下聖旨,罷免了一位官員,并重新任命另一位,這些顯然是蔡京希望的結果。
[28] 直到1118年之後,徽宗才開始任命與自己同時代的一些人擔任宰輔。
他先是在1118年任命了王黼(生于1079年),第二年又提拔了王安中(生于1076年)和張邦昌(生于1081年),并于1123年任命了蔡京的大兒子蔡攸(生于1076年)。
王黼于崇甯年間(1102—1106)中進士,然後擔任過一系列中央政府職務,包括翰林學士。
1116年,徽宗賜給他一套宅第。
[29]他在兩年後升任宰輔,擔任輔臣六年,最後三年是首相。
現存史料中對王黼的批評可能比對蔡京更甚,這也許是因為他極力主張聯金。
徽宗希望将他留在身邊,史料對此的唯一解釋是,他不僅長相英俊,而且能夠敏銳地揣摩别人的心思,還願意表演雜劇來取悅徽宗。
[30] 王黼一開始願意與蔡京配合,但1120年六月蔡京緻仕後,王黼接替他成為首相,便開始全盤廢除蔡京的舉措,包括辟雍太學、醫學和算學院、慈善項目等等。
此外,他還削減了一些财政措施。
[31]有些批評者指責他腐敗,說他重新安排了宮廷采購流程,好從中漁利,還有人彈劾他公開賣官鬻爵,[32]但他一直獲得徽宗的信任。
徽宗1122年賜給他一件書法作品,現在仍然存世(圖11.1)。
蔡京在1120年緻仕後,長子蔡攸在官場上穩步升遷,并于1123年被任命為宰輔。
蔡攸在徽宗繼位早期就開始在宮中任職,最初似乎是作為一個夥伴,和徽宗一起娛樂玩耍。
[33]他越來越多地參與政府事務,尤其是徽宗青睐的一些項目,如樂制改革、明堂、秘書省、劉明達皇後的葬禮,以及許多道教活動。
[34]盡管蔡攸的仕途順暢顯然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父親的權力,但随着他不斷升職,父子二人變得越來越疏遠。
兩人分别住在各自的官邸(都是徽宗賞賜的禮物)。
旁觀者猜測,蔡攸對于父親一直推遲緻仕心懷憤恨。
[35]蔡攸在聯金的意願上要比父親強烈得多。
圖11.1 徽宗用草書謄寫在裝飾紙上的《千字文》(開篇),1122年作為禮物賜給王黼,31.5×1172厘米,遼甯省博物館藏。
政策制定和發行貨币 宰輔的目的是審議重要事宜并為皇帝提出建議。
大部分情況下,皇帝會接受宰輔全力支持的建議。
如果皇帝過多地拒絕宰輔的建議,首相就會感到壓力而被迫辭職,這可能也正是皇帝所希望的結果。
自從1102年徽宗決定支持改革派之後,朝廷頒布的政策基本上很一緻。
在徽宗和蔡京實施的措施中,最吸引學術界注意的是那些被認為獲得成功的部分,尤其是學校和慈善項目。
[36]為了進一步分析徽宗和蔡京之間的工作關系,我以下要讨論的是一項被認為失敗的措施:發行當十錢。
徽宗應當為這項措施的失敗承擔部分責任,因為是他讓這項政策随着蔡京的官場起落而忽行忽止。
宋朝建立伊始,政府就在維持充足的銅币供應方面遇到了困難,而且如果經濟持續增長,銅币供應量也應當随之增加。
當時的标準錢币面值為一錢,但神宗時期曾鑄造過當二錢的銅币。
對于金額較大的交易,人們通常用貫做為計量單位,名義上一貫等于一千錢,但由于銅錢短缺,政府允許在繳稅時隻支付七百七十錢。
政府還采取其他措施來緩解銅的短缺,包括開采新的銅礦,降低錢币中的含銅量,允許用銀兩繳稅,在北部邊境和四川發行鐵錢,嚴禁熔化錢币,在谷物交易和茶、鹽專賣中使用票據或度牒,有時候還會發行紙币。
1085年,貨币發行量達到頂峰,政府一年共發行了六百萬貫銅錢(是997年的7.5倍)。
錢币不是在一個地方鑄造好後運往全國,而是在二十多個地方鑄造,然後在本地流通。
由于新政時期鑄造了大量的錢币,以至于嚴重消耗銅材,神宗之後各朝鑄币量減少,導緻11世紀末對錢币的需求嚴重得不到滿足。
導緻錢币短缺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當時的普通百姓和政府都儲藏了大量的銅币,作為積累财富的一種手段。
[37] 蔡京1102年就任左仆射後,開始推動鑄造面值較大的錢币,包括當十錢的大銅币和價值三錢的錫鐵合金貨币。
[38]這兩種方式都讓政府無須開采新銅礦就可以擴大貨币供應量。
同時,既然各種紙币的使用量在不斷擴大,盡管大部分仍局限在四川地區,有理由設想人們也許會接受另一種法定貨币,即沒有相應内在價值的貨币。
此外,在11世紀40年代初,由于邊境貨币短缺,政府曾鑄造過當十錢來充當軍費開支。
[39] 首先,某些州縣在1103年被告知,他們的鑄币廠要轉而鑄造當五錢,另一些州縣則要鑄造當十錢。
每年的額度定為三十萬貫銅錢和兩百萬貫鐵錢(依舊遠低于1085年的最高紀錄六百萬貫)。
[40]政府并沒有試圖打壓私人鑄造一錢币,因為其中沒有什麼利潤。
為了遏制私鑄高面值的新錢,政府将造私錢者招募到新的鑄币廠工作,同時對僞造私錢者處以重罰,此外還決定在一些地方鑄造夾錫錢。
過去使用的當兩錢被收集起來,回爐後重新鑄造為當十錢。
每個新錢的重量是一錢的三倍。
1104年正月,新鑄造的錢币被分成以下幾部分:在全部六十萬貫中,一半交給戶部,二十萬貫交給内藏庫,還有十萬貫交到元豐庫,即所謂的左仆射庫。
1105年,刻有徽宗禦制書法的當十錢發行。
每貫重十四斤十兩,用銅九斤七兩二錢,鉛四斤十一兩六錢,錫一斤九兩二錢,還有一斤五兩的廢料。
[41] 當時任次相的趙挺之在很多事情上都反對蔡京,也包括當十錢。
他主要的反對理由是,新币使鑄造私錢非常有利可圖。
當時政府也采取了遏制僞造紙币的措施,但不知什麼原因,私造紙币的問題似乎不是很突出。
蔡京應對私錢的措施是加強執法,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兩浙路鑄造私錢的現象十分泛濫,以至于一錢币極為短缺,日常交易都非常困難。
另外,對當十錢的抱怨就是它導緻了通貨膨脹。
[42] 1106年正月,一次彗星現象使徽宗開始對很多政策進行反思(但蔡京這時還沒有被免去宰臣職務),很多地方接到命令,停止鑄造當十錢。
次月,蔡京被罷免後,更多地方陸續接到這一聖旨,直到最後當十錢完全停止鑄造。
人們接到通知,要将手裡的當十錢全部兌換為新發行的紙币。
停止流通的錢币被存入元豐庫和崇甯庫。
據說私鑄的錢币可以按含銅量進行交易。
[43] 監察禦史沈畸在一篇奏疏中反對高面值錢币: 誰為當十之議?不知事有召禍,法有起奸
大部分宰輔似乎都得到了徽宗很多禦制書法作品的賞賜,而且,徽宗經常為宰輔家中的廳堂題寫匾額。
[17]若官員有特殊需求,如父母去世,徽宗也會賞賜重禮,例如翰林學士馮熙載和前禮部尚書姚佑的母親去世,徽宗分别賜給他們四百匹絹。
1116年後,劉正夫因病請求緻仕,徽宗賜給他的禮物包括硯、筆、畫、藥、香、茶。
從王安中呈遞的謝表中,我們可以得知,徽宗賜給他的禮品有服飾、一條金帶、配好馬鞍的馬匹、一部道經、藥物、各種茶,以及徽宗禦制的書畫。
1116年,徽宗為皇家祭禮鑄造了新的祭器,随後命人為每位宰輔也鑄造一套銅器,使他們祭祀祖先時可以使用。
[18]另外一種常見禮物是腰帶,通常是賜金帶,但在極少情況下也賞賜一般皇室才能使用的玉帶。
徽宗曾賜玉帶給蔡京、何執中、鄭居中、王黼、蔡攸和童貫。
蔡京騎馬出行時,徽宗甚至賜給他兩百名随行人員作為護衛。
[19] 在徽宗賜予官員的禮物中,最貴重的禮物是宅第,蔡京、鄧洵武、何執中、鄭居中、餘深、洪邁、薛昂、白時中、王黼、宦官梁師成和将軍高俅都曾經收到皇帝的賜宅。
這些宅第的地點都在開封,理論上講,大臣去世後應歸還給官府。
蔡京的宅第可能是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徽宗于1110年賞賜給他的,其中一間房屋被命名為六鶴堂,據說高四十九尺。
蔡京還得到了皇帝賞賜的一套蘇州宅第。
[20] 蔡京很容易使人疏遠。
有幾位輔臣在與他共事一段時間後都轉而反對他。
根據《宋史·張商英傳》記載,蔡京當上首相後,對張商英大加褒揚,使得張商英随後也被提升為宰輔。
然而,不久二人就開始經常産生龃龉。
張商英擔任輔臣僅十二個月,就被流放到京外擔任地方官。
而且,蔡京非常強烈地反對他,甚至将他的名字列入1104年的元祐黨人名單。
此後不久,另一位同知樞密院事劉逵也開始嚴厲批評蔡京。
還有石公弼,他曾被認為是蔡京派系的成員,并在1107年支持蔡京重回朝廷,但到1109年,他也開始寫文章斥責蔡京。
[21] 隻有兩位宰輔沒有與蔡京發生沖突,一位是吳居厚,另一位是徽宗登基前的老師何執中。
何執中擔任宰輔十多年(有幾年他的官職比蔡京還高),其間一直沒有與蔡京發生沖突。
當蔡京在1109年至1112年第二次罷相期間,吳居厚與何執中保留了蔡京頒布的大部分政策和任命的官職,1111年還精心策劃貶斥張商英。
另一位長期支持蔡京的大臣是鄭居中,但到了1118年,有些人察覺到他和蔡京之間也出現了矛盾。
[22]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強烈地反對蔡京呢?首先,要知道大臣之間的敵對關系是八卦傳聞中最受歡迎的話題,因此在現存史料中有很多記載,這也許會使我們對曆史事實的理解産生偏差。
然而,畢竟這些史料中經常會提到“蔡京派系”,因此肯定也會有一些人與他合作。
單是被徽宗這麼寵愛這件事,就無疑會使很多人對他提出質疑。
同時,他的個性也顯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3]從批評蔡京的很多模糊措辭中可以推斷,很多人認為他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對别人的想法、興趣和感覺漠不關心。
他這個人看起來的确性情冷酷,1102年在與曾布的朝争中勝出後,他不僅将曾布列入元祐黨人名單,還要确保曾布一再被貶斥和調任,被迫處于動蕩不安的境地,盡管曾布當時已經六十七歲,生命隻剩下最後五年。
更過分的是,蔡京對曾布的兒子們也不放過,彈劾他們行為腐敗,進行嚴刑審問。
[24] 如上文所述,吳居厚的墓志銘中提到,徽宗曾想看他在宮廷之外寫的一些詩。
徽宗對另外幾位富有才氣的宰輔也很有興趣,但他們均無法企及蔡京。
徽宗與蔡京之間的默契也許部分源于他們在詩歌、繪畫和書法上的合作。
據說在徽宗登基之前就已經很仰慕蔡京的詩歌和書法,在1119年,徽宗還能記起蔡京二十年前寫過的一首詩。
徽宗命人将蔡京的書法與他自己的書法一起刻在多塊石碑上。
他還時常讓蔡京在他的畫上題字,這種合作形式在北宋後期是一種新的藝術實踐。
現存繪畫中體現徽宗與蔡京這種合作的有:《文會圖》(彩圖三)、《聽琴圖》(彩圖十三)、《雪江歸棹圖》(圖8.3)和《白鷹圖》。
[25] 徽宗對蔡京書法的贊賞随着時間發展越來越強烈。
在徽宗編纂的書譜中,蔡京的書法被描述為将規矩和自由結合為一體:“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
”蔡京的大字書法作品中包括他為官府題寫的“不可勝計”的匾額。
[26]在第十章提到的1119年宴會上,徽宗向賓客們展示了他收藏蔡京書法作品的地方。
蔡京在記錄中寫道:“因指閣内:‘此藏卿表章字劄無遺者。
’命開櫃,櫃有朱隔,隔内置小匣,匝内覆以缯绮,得臣所書撰《淑妃劉氏制》。
臣進曰:‘劄惡文鄙,不謂襲藏如此。
’”[27] 徽宗還臨幸過蔡京的住處。
1119年九月,徽宗臨幸蔡京的相府,這是他在這一年的第四次拜訪,也是相府建成後的第六次。
這一次,徽宗先去了寶箓宮,觀看那裡生出的芝草,然後從景龍江泛舟來到蔡京的府第,随行的還有童貫及一位皇妃。
根據蔡京的記述,徽宗當時一再告訴他不要小題大做,還說既然他們現在是姻親,就應當随意閑聊。
徽宗親自調茶,并将茶杯分賜在場衆人。
他還讓蔡京脫下官帽和官袍,蔡京誠惶誠恐地拒絕了,說這種行為人臣萬萬不敢做,是“罪當萬死”。
徽宗讓他将君臣之禮先放在一邊,拿了一顆橄榄遞給蔡京,還遞給童貫一杯酒。
皇妃将水果切成小片,分給大家吃。
蔡京提到當天在朝堂上讨論過的一件事,徽宗告訴他不要擔心。
徽宗向他要了一些紙,當即寫下聖旨,罷免了一位官員,并重新任命另一位,這些顯然是蔡京希望的結果。
[28] 直到1118年之後,徽宗才開始任命與自己同時代的一些人擔任宰輔。
他先是在1118年任命了王黼(生于1079年),第二年又提拔了王安中(生于1076年)和張邦昌(生于1081年),并于1123年任命了蔡京的大兒子蔡攸(生于1076年)。
王黼于崇甯年間(1102—1106)中進士,然後擔任過一系列中央政府職務,包括翰林學士。
1116年,徽宗賜給他一套宅第。
[29]他在兩年後升任宰輔,擔任輔臣六年,最後三年是首相。
現存史料中對王黼的批評可能比對蔡京更甚,這也許是因為他極力主張聯金。
徽宗希望将他留在身邊,史料對此的唯一解釋是,他不僅長相英俊,而且能夠敏銳地揣摩别人的心思,還願意表演雜劇來取悅徽宗。
[30] 王黼一開始願意與蔡京配合,但1120年六月蔡京緻仕後,王黼接替他成為首相,便開始全盤廢除蔡京的舉措,包括辟雍太學、醫學和算學院、慈善項目等等。
此外,他還削減了一些财政措施。
[31]有些批評者指責他腐敗,說他重新安排了宮廷采購流程,好從中漁利,還有人彈劾他公開賣官鬻爵,[32]但他一直獲得徽宗的信任。
徽宗1122年賜給他一件書法作品,現在仍然存世(圖11.1)。
蔡京在1120年緻仕後,長子蔡攸在官場上穩步升遷,并于1123年被任命為宰輔。
蔡攸在徽宗繼位早期就開始在宮中任職,最初似乎是作為一個夥伴,和徽宗一起娛樂玩耍。
[33]他越來越多地參與政府事務,尤其是徽宗青睐的一些項目,如樂制改革、明堂、秘書省、劉明達皇後的葬禮,以及許多道教活動。
[34]盡管蔡攸的仕途順暢顯然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父親的權力,但随着他不斷升職,父子二人變得越來越疏遠。
兩人分别住在各自的官邸(都是徽宗賞賜的禮物)。
旁觀者猜測,蔡攸對于父親一直推遲緻仕心懷憤恨。
[35]蔡攸在聯金的意願上要比父親強烈得多。
圖11.1 徽宗用草書謄寫在裝飾紙上的《千字文》(開篇),1122年作為禮物賜給王黼,31.5×1172厘米,遼甯省博物館藏。
政策制定和發行貨币 宰輔的目的是審議重要事宜并為皇帝提出建議。
大部分情況下,皇帝會接受宰輔全力支持的建議。
如果皇帝過多地拒絕宰輔的建議,首相就會感到壓力而被迫辭職,這可能也正是皇帝所希望的結果。
自從1102年徽宗決定支持改革派之後,朝廷頒布的政策基本上很一緻。
在徽宗和蔡京實施的措施中,最吸引學術界注意的是那些被認為獲得成功的部分,尤其是學校和慈善項目。
[36]為了進一步分析徽宗和蔡京之間的工作關系,我以下要讨論的是一項被認為失敗的措施:發行當十錢。
徽宗應當為這項措施的失敗承擔部分責任,因為是他讓這項政策随着蔡京的官場起落而忽行忽止。
宋朝建立伊始,政府就在維持充足的銅币供應方面遇到了困難,而且如果經濟持續增長,銅币供應量也應當随之增加。
當時的标準錢币面值為一錢,但神宗時期曾鑄造過當二錢的銅币。
對于金額較大的交易,人們通常用貫做為計量單位,名義上一貫等于一千錢,但由于銅錢短缺,政府允許在繳稅時隻支付七百七十錢。
政府還采取其他措施來緩解銅的短缺,包括開采新的銅礦,降低錢币中的含銅量,允許用銀兩繳稅,在北部邊境和四川發行鐵錢,嚴禁熔化錢币,在谷物交易和茶、鹽專賣中使用票據或度牒,有時候還會發行紙币。
1085年,貨币發行量達到頂峰,政府一年共發行了六百萬貫銅錢(是997年的7.5倍)。
錢币不是在一個地方鑄造好後運往全國,而是在二十多個地方鑄造,然後在本地流通。
由于新政時期鑄造了大量的錢币,以至于嚴重消耗銅材,神宗之後各朝鑄币量減少,導緻11世紀末對錢币的需求嚴重得不到滿足。
導緻錢币短缺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當時的普通百姓和政府都儲藏了大量的銅币,作為積累财富的一種手段。
[37] 蔡京1102年就任左仆射後,開始推動鑄造面值較大的錢币,包括當十錢的大銅币和價值三錢的錫鐵合金貨币。
[38]這兩種方式都讓政府無須開采新銅礦就可以擴大貨币供應量。
同時,既然各種紙币的使用量在不斷擴大,盡管大部分仍局限在四川地區,有理由設想人們也許會接受另一種法定貨币,即沒有相應内在價值的貨币。
此外,在11世紀40年代初,由于邊境貨币短缺,政府曾鑄造過當十錢來充當軍費開支。
[39] 首先,某些州縣在1103年被告知,他們的鑄币廠要轉而鑄造當五錢,另一些州縣則要鑄造當十錢。
每年的額度定為三十萬貫銅錢和兩百萬貫鐵錢(依舊遠低于1085年的最高紀錄六百萬貫)。
[40]政府并沒有試圖打壓私人鑄造一錢币,因為其中沒有什麼利潤。
為了遏制私鑄高面值的新錢,政府将造私錢者招募到新的鑄币廠工作,同時對僞造私錢者處以重罰,此外還決定在一些地方鑄造夾錫錢。
過去使用的當兩錢被收集起來,回爐後重新鑄造為當十錢。
每個新錢的重量是一錢的三倍。
1104年正月,新鑄造的錢币被分成以下幾部分:在全部六十萬貫中,一半交給戶部,二十萬貫交給内藏庫,還有十萬貫交到元豐庫,即所謂的左仆射庫。
1105年,刻有徽宗禦制書法的當十錢發行。
每貫重十四斤十兩,用銅九斤七兩二錢,鉛四斤十一兩六錢,錫一斤九兩二錢,還有一斤五兩的廢料。
[41] 當時任次相的趙挺之在很多事情上都反對蔡京,也包括當十錢。
他主要的反對理由是,新币使鑄造私錢非常有利可圖。
當時政府也采取了遏制僞造紙币的措施,但不知什麼原因,私造紙币的問題似乎不是很突出。
蔡京應對私錢的措施是加強執法,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兩浙路鑄造私錢的現象十分泛濫,以至于一錢币極為短缺,日常交易都非常困難。
另外,對當十錢的抱怨就是它導緻了通貨膨脹。
[42] 1106年正月,一次彗星現象使徽宗開始對很多政策進行反思(但蔡京這時還沒有被免去宰臣職務),很多地方接到命令,停止鑄造當十錢。
次月,蔡京被罷免後,更多地方陸續接到這一聖旨,直到最後當十錢完全停止鑄造。
人們接到通知,要将手裡的當十錢全部兌換為新發行的紙币。
停止流通的錢币被存入元豐庫和崇甯庫。
據說私鑄的錢币可以按含銅量進行交易。
[43] 監察禦史沈畸在一篇奏疏中反對高面值錢币: 誰為當十之議?不知事有召禍,法有起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