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宮廷之樂
關燈
小
中
大
朕荷天右序,男女僅五十人,以次成立,建第築館,指日有期。
——徽宗于1116年二月二十六日的手诏 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
” ——對1120年延福宮一次宴會的描述 在宋朝人的想象中,天堂就是皇宮的模樣,賓客在裡面一邊欣賞着年輕貌美的宮女表演樂器和歌舞,一邊盡享美酒佳肴。
當然,這也意味着人們提到皇帝的閑暇生活時,總會聯想到他被無數誘惑包圍着,而且所有願望都能夠實現。
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如果一名統治者想要在伸手可及的感官享樂中堅持履行自己重大的政治責任,必須要有堅定的決心才行,而事實上,有太多的統治者都未能通過這一考驗。
什麼樣的娛樂活動能為徽宗及其賓客帶來消遣呢?跟其他地方的統治者一樣,徽宗也倡導那些涉及音樂、詩歌、食物、美酒和比賽項目的娛樂活動。
作詩是一種常見的娛樂,但它被認為是比較高雅和有文化品位的活動。
宮女可以為皇帝的賓客表演樂器和歌舞,但嫔妃和公主不會參加這類娛樂。
此外,對徽宗而言,他還有充足的機會享受宮中女性的陪伴,享受親眼看到幾十位子女長大成人的樂趣。
徽宗宮廷文化中的詩歌 幾百年來,不少中國皇帝因為讓宮廷成為詩歌與相關藝術的中心而受到贊譽,尤其值得提出的有:将詩歌帶入宮廷的漢武帝,大力推動文學與佛教發展的梁武帝,支持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的唐玄宗,以及南唐後主李煜,他自己就是優秀的詩人、書法家和畫家,也是這些藝術的倡導者。
[1]徽宗繼承了帝王在這方面的喜好,他似乎是真心熱愛詩歌這門藝術,也非常喜歡用詩歌來表達情感。
徽宗以多種方式推動宮廷詩歌的發展。
他經常因官員的詩歌天賦而對他們大加提拔,江漢、晁端禮和晁沖之都是在蔡京的推薦下被提拔到大晟樂府任職,他們的任務之一就是為音樂填詞。
[2]尤其在1113年,徽宗引入了一種新的宴會音樂,并開始尋找失傳的古樂,此後就通過大晟樂府倡導這種文學體裁。
曾在大晟樂府填詞的名人還有周邦彥、田為、萬俟詠和徐伸。
周邦彥在神宗和哲宗時期都曾在朝中做官,似乎很适應制度的改革。
他在徽宗朝的大部分時期是在州裡任職,但在1116年被調回京師。
1117年他被任命為大司樂,這是對他作為當時大詞人的認可,不過他在這一職務上也隻待了幾個月。
[3] 徽宗提拔的另一位主要詩人是陳與義,以寫詩聞名。
1112年,陳與義還是一名學生,在太學擔任高級職務的葛勝仲将他舉薦給徽宗。
葛勝仲被陳與義的詩才打動,向徽宗推薦了陳與義詠墨梅圖的五首詩作。
徽宗也很喜歡這些詩,便召陳與義上朝,又任命他擔任了一系列的文官職位,基本上都在秘書省任職。
據說,徽宗尤其欣賞陳與義的兩句詩,其中将畫家捕捉梅花本質時不必特别關注形似,比作相馬時不注意馬匹的顔色或性别。
[4] * 徽宗甚至還鼓勵一些基本上不被視為詩人的大臣在朝殿上作詩,我們在第六章已看到過他們為慶祝祥瑞寫的一些詩。
徽宗與高官在一起時,例如宴會等場合,經常會要求他們即興寫詩。
徽宗可能會确定一個主題、詞牌和/或韻字,讓上朝的大臣都賦詩一首或題詞一篇。
在一次宴會上,徽宗讓兩位重要大臣賦詩。
王安中寫了一首兩百句的五言詩,馮熙載寫了一首八十八句的七言詩。
據說徽宗對王安中的詩很滿意,命人抄錄多份,分發給其他高官。
[5] 邢俊臣是一位擅長寫幽默、諷刺詩詞的官員。
有一次,徽宗命他寫一首《臨江仙》(意為長江岸邊的仙人),以“高”字為韻,然後又要他寫一首關于陳朝桧樹的詩,以“陳”字為韻,第三個命題是評論大宦官梁師成獻上的一首詩,以“詩”字韻。
[6]根據命題賦詩是文人一起消遣的常見方式,徽宗朝的大臣應當對這種做法也很熟悉。
[7]但如果這項活動是皇帝本人發起的,那它所帶來的社會效應無疑會有所不同。
1107年,就有一次這樣的活動。
當時徽宗寫了一首詩給蔡京,紀念他新近命名的君臣慶會閣。
很多官員都賦詩應和,這些詩被整理為一本詩集。
汪藻那時隻是一個年輕官員,迫切希望引起關注,看了這本詩集後,他用同樣的韻腳寫了三首詩,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幫助他獲得了秘書省的一個職位。
這件事記錄在汪藻的傳記中,對提升他的名氣很重要。
[8] 徽宗保存了蔡京為他寫的很多詩,并将這些詩作視為書法作品,因此,在《宣和書譜》蔡京書法條目下列出了他為徽宗寫的很多首詩的标題,其中包括遊艮嶽時為徽宗寫的一首祝壽詩,幾首道教主題的詩,有些是關于四時變化、飛禽樹木,有些關于甘露等祥瑞,還有一首是關于一幅畫馬的古畫。
[9]此外,王安中的文集也能說明大臣為徽宗寫詩的各種場合,其中很多是他對徽宗詩的應和。
[10]下面列出其中的一些題目: 睿谟殿曲宴詩(一百行) 宣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睿谟殿賞橘曲燕詩(一百行) 進和禦制艮嶽曲宴詩 艮嶽進和禦制二詩 進和聖制元夕詩 進和禦制幸太學秘書省詩 進和禦制芸館二詩 進和禦制撷芳園二詩 和禦制白蓮詩 進和禦制上巳錫宴詩 進和禦制幸池詩 進和禦制大明殿禦畫屏風詩 重和春宴口号 瑞雪應制 進和禦制喜雪詩 乙巳歲喜雪禦筵即席和禦制詩 進和禦制南郊禮成喜雪詩[11] 既然這些都是對徽宗詩的應和,顯然徽宗也是一名相當活躍的詩人,并且願意讓大臣閱讀他寫的題材廣泛的詩作。
下面兩首帶有序言的短詩,是王安中的和詩: 臣比因朝獻扈從,被旨獲觀大明殿禦畫屏風,寫物賦形,妙窮造化,生植飛動,意備理足,蓋聖孝發于誠心,天機寓于翰墨,成能獨縱,度越古今,神靈監觀,諒所欣豫。
今者恭睹聖制,仍許進和,謹竭鄙思,仰塞诏恩,冒黩威尊,臣無任。
琳阙靈遊恍馭風,曲屏親畫孝心通。
越禽翠射宮檐外,閩果紅垂禦扆中。
階影近留金瑣碎,林光遙映玉青蔥。
萬年原廟欽崇極,更識君王繼序功。
[12] 第二個例子: 臣伏蒙宣示禦制《觀燈詩》,仍許和進,臣竊聞都城父老皆曰:元夕之盛,未有如今歲者。
蓋道化昭格,四海屢豐,比自立春,嘉澤霑浃,和風應律,河流通駛。
況複阙庭神麗,端樓鼎新,五門張燈,實始于此。
臣敢采民謠,仰赓聖韻,塵渎睿覽。
臣無任震越之至。
鬥城雲接始青天,汴水浮春放洛川。
缯巘千峰延璧月,珠簾十裡晃燈蓮。
五門端阙初元夕,萬曆宣和第二年。
聖世親逢叨四近,頒觞連日綴群賢。
[13] 當時有位作者更完整地描述了寫這首詩時的情景: 王初寮安中,自翰林學士承旨遷右丞,值元宵,從宴宣德門。
徽宗命以五門端阙為題,令賦詩,安中即席應制,曰:(上引詩句)……上嘉之,移宴景龍門,上自調黃芽羹以賜。
[14] 還有幾件轶事說明徽宗喜歡幽默的詩詞。
有一次,他召當時的通俗詞人曹組上殿。
被徽宗問及是不是曹組時,曹組以詞回應: 隻臣便是曹組,會道閑言長語。
寫字不及楊球,愛錢過于張補。
188048.png 彩圖1 徽宗像,118.2×106.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88054.png 彩圖2 《鹵簿圖》,51.4×1481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88066.png 彩圖3 《文會圖》,絹本,墨筆設色,184.4×123.9cm,有宋徽宗和蔡京的題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88072.png 彩圖4 《文會圖》局部 188078.png 彩圖5 傳趙佶《臘梅雙禽圖》,絹本,墨筆設色,83.3×53.3cm,有徽宗題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88084.png 彩圖6 傳趙佶《芙蓉錦雞圖》,81.5×5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090.png 彩圖7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51.5×1191.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097.png 彩圖8 《千裡江山圖》局部,蔡京跋語。
188109.png 彩圖9 趙佶《竹禽圖》,絹本,墨筆設色,33.7×55.4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88116.png 彩圖10趙佶《五色鹦鹉圖》,絹本,墨筆設色,53.3×125.1cm,波士頓美術館藏 188122.png 彩圖11 趙佶《祥龍石圖卷》,絹本,黑筆設色,53.8×127.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128.png 彩圖12 趙佶《瑞鶴圖》,絹本,墨筆設色,1112.51×138.2cm,遼甯省博物館藏 188134.png 彩圖13 趙佶《聽琴圖》,絹本,墨筆設色,110.2×51.3cm,有徽宗題名和蔡京題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140.png 彩圖14 《金明池争标圖》冊頁,絹本,墨筆設色,28.5×28.6cm,天津博物館藏 188146.png 彩圖15《迎銮圖》局部,絹本,墨筆設色,26.7×142.2cm,上海博物館 于是徽宗大笑,顯然很高興聽到詩中提到了他的兩位近臣。
[15] 曹組在科舉考試中已經六次落第,但徽宗任命他擔任一個文職,還會時不時交給他一些任務。
有一次,徽宗命他在一天内寫一首詩,結果他寫得非常好,徽宗便賜他進士出身。
[16] 通常情況下,君臣之間的詩歌唱和與其說是分派任務,倒不如說是一種禮物互贈——第一首詩的接受者為了表示感謝而和詩一首。
徽宗與蔡京和王安中之間的詩詞往來就屬于這一類。
有時候曆史文獻中會提到徽宗的賜詩,卻沒有引用詩的原文。
例如《宋史·禮志》中提到,1115年,在一次宮廷宴會中,徽宗禦制詩一首賜予蔡京,卻沒有引用詩的原文。
[17]王明清在著作中記錄,他有一次拜訪蔡京的孫子,看到了蔡京與徽宗在各種場合互贈詩詞的手稿,例如完成宮廷禮儀以後,或是遊賞花園或園林。
有一次,徽宗賜給蔡京一首七律,蔡京以同韻和詩四首,徽宗一下詩興大發,又回了兩首詩。
下面依次引用了徽宗的第一首詩、蔡京的和詩,以及徽宗回應的另外兩首詩: 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齋宮即事賜太師: 報本[18]精禋自國南,先期清廟宿齋嚴。
層霄初擴同雲霁,暖吹俄回海日暹。
十萬軍容冰作陣,九街鴛瓦玉為檐。
肅雍顯相同元老,行慶均釐四海沾。
蔡京步韻和之: 衮龍朱履午階南,大辇鸾鳴羽衛嚴。
玉轸乍回黃道穩,金烏初上白雲遲。
五門曉吹開旗尾,萬騎花光入帽檐。
已見神光昭感格,鶴書恩下萬邦沾。
徽宗又賜詩: 清廟齋幄,常有詩賜太師,已曾和進。
禋祀禮成,以目擊之事,依前韻再進。
今亦用元韻複賜太師,非特以此相困,蓋清時君臣赓載,亦一時盛事耳。
靈鼓黃麾道指南,紫壇蒼璧示凝嚴。
聯翩玉羽層霄下,烜赫神光愛景暹。
為喜銮輿回鳳阙,故留芝蓋出虬檐。
禮天要作斯民福,解雨今當萬物沾。
徽宗還應和了下面第二首詩: 太師以被賜暹字韻詩,前後凡三次進和,蓋欲示其韻愈嚴而愈工耳。
複以前韻又賜太師: 天位迎陽轉鬥南,[19]千官山立盡恭嚴。
共欣奠玉煙初達,争奉回銮日已暹。
歸問雪中誰詠絮,[20]冥搜花底自巡檐。
禮成卻喜歌盈尺,端為來趨萬宇沾。
[21] 詩詞不僅在朝廷流行,那些希望被提拔為朝官的人有時也會寫詩,他們通常要竭力贊頌皇帝、朝廷以及世上萬物運轉正常的祥瑞。
當然,并不是隻有中國用優美言辭來稱頌統治者,古羅馬帝國及其東西方繼承者都将頌文視為一種藝術形式。
[22]在中國,這一傳統可追溯到最早存世的文獻,因為《詩經》中就有很多稱頌統治者和皇帝祖先的詩歌。
漢唐時期贊美詩的主題之一就是歌頌國家昌盛和皇帝聖明。
朝廷大臣對皇帝的詩進行答和時,他們對至高無上君主的贊頌以及皇帝對這些贊頌的回應構成了“宮廷想象空間”的核心[23]。
同時,詩人們也在不斷地将自己打造為忠實、敬畏的臣民形象。
在中國,并非所有的頌詞都是簡單的奉承,在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委婉地進行批評,也是一種傳統做法。
[24]蔡京或王安中是否寫過讓徽宗對某件事情三思而行的詩呢?我讀過的最接近這種意圖的詩,并沒有明确表示是寫給徽宗的。
蔡攸離開京城去參加燕京戰役時,他的父親蔡京并不贊成這次戰役,因此為他寫了一首詩,批評放棄宋遼長期盟約的決定。
這首詩最後被徽宗看到,據說徽宗建議對詩句稍作改動,但對其中隐含的批評未置一詞。
[25] 至少有一次,有一組詩直言不諱地對徽宗提出了批評。
太學生鄧肅寫了十一首絕句和一篇長序,批評花石綱。
當時,花石綱搜刮物資運往艮嶽的做法已激起了很多批評。
下面是組詩中的第三首: 守令講求争效忠,誓将花石掃地空。
那知臣子力可盡,報上之德要難窮。
徽宗可能一下子就從詩句中讀出了鄧肅的諷刺,但他這次可不覺得有趣。
鄧肅很快就被逐出京,貶回故裡了。
[26] 徽宗将詩引入宮廷,支持對曲調的研究,向大臣展示自己寫的詩,并鼓勵他們唱和,他完全可以自诩為詩詞的倡導者。
當然,徽宗同時也禁止印制當時一些最負盛名的詩人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蘇轼和黃庭堅。
但在繪畫理論方面,徽宗并沒有反對蘇轼倡導的思想,而且在對詩歌的支持方面,徽宗也沒有将自己置于與蘇轼的觀點完全對立的立場。
在徽宗統治時期,詞的創作繼續沿着受蘇轼影響的方面發展,包括語言趨于精煉,以及用詞來表達個人情感,這在以前都是通過詩來表達的。
[27] 徽宗鼓勵朝廷大臣創作詩歌,有哪些收獲呢?首先,他将自己與帝王倡導詩詞藝術的悠久傳統聯系了起來。
自周朝以來,統治者一直都希望朝廷中人才濟濟,其中最被看重的是詩人。
更晚近一些,宋朝早期的太宗和哲宗都熱衷于詩詞,并親自創作了大量的詩詞,而宮廷詩詞的質量也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
哲宗統治後期,在一次慶祝皇子誕生的宴會後,由于為這次慶祝活動創作的詩詞質量平平,哲宗還與宰輔們一起讨論,考慮誰能将宮廷的文學水平提升一個層次。
[28]徽宗本人就很喜歡詩詞,因此,他希望自己的朝廷能被看作展示詩人才能的地方。
宴會和遊園會 王
——徽宗于1116年二月二十六日的手诏 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
” ——對1120年延福宮一次宴會的描述 在宋朝人的想象中,天堂就是皇宮的模樣,賓客在裡面一邊欣賞着年輕貌美的宮女表演樂器和歌舞,一邊盡享美酒佳肴。
當然,這也意味着人們提到皇帝的閑暇生活時,總會聯想到他被無數誘惑包圍着,而且所有願望都能夠實現。
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如果一名統治者想要在伸手可及的感官享樂中堅持履行自己重大的政治責任,必須要有堅定的決心才行,而事實上,有太多的統治者都未能通過這一考驗。
什麼樣的娛樂活動能為徽宗及其賓客帶來消遣呢?跟其他地方的統治者一樣,徽宗也倡導那些涉及音樂、詩歌、食物、美酒和比賽項目的娛樂活動。
作詩是一種常見的娛樂,但它被認為是比較高雅和有文化品位的活動。
宮女可以為皇帝的賓客表演樂器和歌舞,但嫔妃和公主不會參加這類娛樂。
此外,對徽宗而言,他還有充足的機會享受宮中女性的陪伴,享受親眼看到幾十位子女長大成人的樂趣。
徽宗宮廷文化中的詩歌 幾百年來,不少中國皇帝因為讓宮廷成為詩歌與相關藝術的中心而受到贊譽,尤其值得提出的有:将詩歌帶入宮廷的漢武帝,大力推動文學與佛教發展的梁武帝,支持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的唐玄宗,以及南唐後主李煜,他自己就是優秀的詩人、書法家和畫家,也是這些藝術的倡導者。
[1]徽宗繼承了帝王在這方面的喜好,他似乎是真心熱愛詩歌這門藝術,也非常喜歡用詩歌來表達情感。
徽宗以多種方式推動宮廷詩歌的發展。
他經常因官員的詩歌天賦而對他們大加提拔,江漢、晁端禮和晁沖之都是在蔡京的推薦下被提拔到大晟樂府任職,他們的任務之一就是為音樂填詞。
[2]尤其在1113年,徽宗引入了一種新的宴會音樂,并開始尋找失傳的古樂,此後就通過大晟樂府倡導這種文學體裁。
曾在大晟樂府填詞的名人還有周邦彥、田為、萬俟詠和徐伸。
周邦彥在神宗和哲宗時期都曾在朝中做官,似乎很适應制度的改革。
他在徽宗朝的大部分時期是在州裡任職,但在1116年被調回京師。
1117年他被任命為大司樂,這是對他作為當時大詞人的認可,不過他在這一職務上也隻待了幾個月。
[3] 徽宗提拔的另一位主要詩人是陳與義,以寫詩聞名。
1112年,陳與義還是一名學生,在太學擔任高級職務的葛勝仲将他舉薦給徽宗。
葛勝仲被陳與義的詩才打動,向徽宗推薦了陳與義詠墨梅圖的五首詩作。
徽宗也很喜歡這些詩,便召陳與義上朝,又任命他擔任了一系列的文官職位,基本上都在秘書省任職。
據說,徽宗尤其欣賞陳與義的兩句詩,其中将畫家捕捉梅花本質時不必特别關注形似,比作相馬時不注意馬匹的顔色或性别。
[4] * 徽宗甚至還鼓勵一些基本上不被視為詩人的大臣在朝殿上作詩,我們在第六章已看到過他們為慶祝祥瑞寫的一些詩。
徽宗與高官在一起時,例如宴會等場合,經常會要求他們即興寫詩。
徽宗可能會确定一個主題、詞牌和/或韻字,讓上朝的大臣都賦詩一首或題詞一篇。
在一次宴會上,徽宗讓兩位重要大臣賦詩。
王安中寫了一首兩百句的五言詩,馮熙載寫了一首八十八句的七言詩。
據說徽宗對王安中的詩很滿意,命人抄錄多份,分發給其他高官。
[5] 邢俊臣是一位擅長寫幽默、諷刺詩詞的官員。
有一次,徽宗命他寫一首《臨江仙》(意為長江岸邊的仙人),以“高”字為韻,然後又要他寫一首關于陳朝桧樹的詩,以“陳”字為韻,第三個命題是評論大宦官梁師成獻上的一首詩,以“詩”字韻。
[6]根據命題賦詩是文人一起消遣的常見方式,徽宗朝的大臣應當對這種做法也很熟悉。
[7]但如果這項活動是皇帝本人發起的,那它所帶來的社會效應無疑會有所不同。
1107年,就有一次這樣的活動。
當時徽宗寫了一首詩給蔡京,紀念他新近命名的君臣慶會閣。
很多官員都賦詩應和,這些詩被整理為一本詩集。
汪藻那時隻是一個年輕官員,迫切希望引起關注,看了這本詩集後,他用同樣的韻腳寫了三首詩,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幫助他獲得了秘書省的一個職位。
這件事記錄在汪藻的傳記中,對提升他的名氣很重要。
[8] 徽宗保存了蔡京為他寫的很多詩,并将這些詩作視為書法作品,因此,在《宣和書譜》蔡京書法條目下列出了他為徽宗寫的很多首詩的标題,其中包括遊艮嶽時為徽宗寫的一首祝壽詩,幾首道教主題的詩,有些是關于四時變化、飛禽樹木,有些關于甘露等祥瑞,還有一首是關于一幅畫馬的古畫。
[9]此外,王安中的文集也能說明大臣為徽宗寫詩的各種場合,其中很多是他對徽宗詩的應和。
[10]下面列出其中的一些題目: 睿谟殿曲宴詩(一百行) 宣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睿谟殿賞橘曲燕詩(一百行) 進和禦制艮嶽曲宴詩 艮嶽進和禦制二詩 進和聖制元夕詩 進和禦制幸太學秘書省詩 進和禦制芸館二詩 進和禦制撷芳園二詩 和禦制白蓮詩 進和禦制上巳錫宴詩 進和禦制幸池詩 進和禦制大明殿禦畫屏風詩 重和春宴口号 瑞雪應制 進和禦制喜雪詩 乙巳歲喜雪禦筵即席和禦制詩 進和禦制南郊禮成喜雪詩[11] 既然這些都是對徽宗詩的應和,顯然徽宗也是一名相當活躍的詩人,并且願意讓大臣閱讀他寫的題材廣泛的詩作。
下面兩首帶有序言的短詩,是王安中的和詩: 臣比因朝獻扈從,被旨獲觀大明殿禦畫屏風,寫物賦形,妙窮造化,生植飛動,意備理足,蓋聖孝發于誠心,天機寓于翰墨,成能獨縱,度越古今,神靈監觀,諒所欣豫。
今者恭睹聖制,仍許進和,謹竭鄙思,仰塞诏恩,冒黩威尊,臣無任。
琳阙靈遊恍馭風,曲屏親畫孝心通。
越禽翠射宮檐外,閩果紅垂禦扆中。
階影近留金瑣碎,林光遙映玉青蔥。
萬年原廟欽崇極,更識君王繼序功。
[12] 第二個例子: 臣伏蒙宣示禦制《觀燈詩》,仍許和進,臣竊聞都城父老皆曰:元夕之盛,未有如今歲者。
蓋道化昭格,四海屢豐,比自立春,嘉澤霑浃,和風應律,河流通駛。
況複阙庭神麗,端樓鼎新,五門張燈,實始于此。
臣敢采民謠,仰赓聖韻,塵渎睿覽。
臣無任震越之至。
鬥城雲接始青天,汴水浮春放洛川。
缯巘千峰延璧月,珠簾十裡晃燈蓮。
五門端阙初元夕,萬曆宣和第二年。
聖世親逢叨四近,頒觞連日綴群賢。
[13] 當時有位作者更完整地描述了寫這首詩時的情景: 王初寮安中,自翰林學士承旨遷右丞,值元宵,從宴宣德門。
徽宗命以五門端阙為題,令賦詩,安中即席應制,曰:(上引詩句)……上嘉之,移宴景龍門,上自調黃芽羹以賜。
[14] 還有幾件轶事說明徽宗喜歡幽默的詩詞。
有一次,他召當時的通俗詞人曹組上殿。
被徽宗問及是不是曹組時,曹組以詞回應: 隻臣便是曹組,會道閑言長語。
寫字不及楊球,愛錢過于張補。
188048.png 彩圖1 徽宗像,118.2×106.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88054.png 彩圖2 《鹵簿圖》,51.4×1481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88066.png 彩圖3 《文會圖》,絹本,墨筆設色,184.4×123.9cm,有宋徽宗和蔡京的題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88072.png 彩圖4 《文會圖》局部 188078.png 彩圖5 傳趙佶《臘梅雙禽圖》,絹本,墨筆設色,83.3×53.3cm,有徽宗題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88084.png 彩圖6 傳趙佶《芙蓉錦雞圖》,81.5×5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090.png 彩圖7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51.5×1191.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097.png 彩圖8 《千裡江山圖》局部,蔡京跋語。
188109.png 彩圖9 趙佶《竹禽圖》,絹本,墨筆設色,33.7×55.4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88116.png 彩圖10趙佶《五色鹦鹉圖》,絹本,墨筆設色,53.3×125.1cm,波士頓美術館藏 188122.png 彩圖11 趙佶《祥龍石圖卷》,絹本,黑筆設色,53.8×127.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128.png 彩圖12 趙佶《瑞鶴圖》,絹本,墨筆設色,1112.51×138.2cm,遼甯省博物館藏 188134.png 彩圖13 趙佶《聽琴圖》,絹本,墨筆設色,110.2×51.3cm,有徽宗題名和蔡京題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8140.png 彩圖14 《金明池争标圖》冊頁,絹本,墨筆設色,28.5×28.6cm,天津博物館藏 188146.png 彩圖15《迎銮圖》局部,絹本,墨筆設色,26.7×142.2cm,上海博物館 于是徽宗大笑,顯然很高興聽到詩中提到了他的兩位近臣。
[15] 曹組在科舉考試中已經六次落第,但徽宗任命他擔任一個文職,還會時不時交給他一些任務。
有一次,徽宗命他在一天内寫一首詩,結果他寫得非常好,徽宗便賜他進士出身。
[16] 通常情況下,君臣之間的詩歌唱和與其說是分派任務,倒不如說是一種禮物互贈——第一首詩的接受者為了表示感謝而和詩一首。
徽宗與蔡京和王安中之間的詩詞往來就屬于這一類。
有時候曆史文獻中會提到徽宗的賜詩,卻沒有引用詩的原文。
例如《宋史·禮志》中提到,1115年,在一次宮廷宴會中,徽宗禦制詩一首賜予蔡京,卻沒有引用詩的原文。
[17]王明清在著作中記錄,他有一次拜訪蔡京的孫子,看到了蔡京與徽宗在各種場合互贈詩詞的手稿,例如完成宮廷禮儀以後,或是遊賞花園或園林。
有一次,徽宗賜給蔡京一首七律,蔡京以同韻和詩四首,徽宗一下詩興大發,又回了兩首詩。
下面依次引用了徽宗的第一首詩、蔡京的和詩,以及徽宗回應的另外兩首詩: 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齋宮即事賜太師: 報本[18]精禋自國南,先期清廟宿齋嚴。
層霄初擴同雲霁,暖吹俄回海日暹。
十萬軍容冰作陣,九街鴛瓦玉為檐。
肅雍顯相同元老,行慶均釐四海沾。
蔡京步韻和之: 衮龍朱履午階南,大辇鸾鳴羽衛嚴。
玉轸乍回黃道穩,金烏初上白雲遲。
五門曉吹開旗尾,萬騎花光入帽檐。
已見神光昭感格,鶴書恩下萬邦沾。
徽宗又賜詩: 清廟齋幄,常有詩賜太師,已曾和進。
禋祀禮成,以目擊之事,依前韻再進。
今亦用元韻複賜太師,非特以此相困,蓋清時君臣赓載,亦一時盛事耳。
靈鼓黃麾道指南,紫壇蒼璧示凝嚴。
聯翩玉羽層霄下,烜赫神光愛景暹。
為喜銮輿回鳳阙,故留芝蓋出虬檐。
禮天要作斯民福,解雨今當萬物沾。
徽宗還應和了下面第二首詩: 太師以被賜暹字韻詩,前後凡三次進和,蓋欲示其韻愈嚴而愈工耳。
複以前韻又賜太師: 天位迎陽轉鬥南,[19]千官山立盡恭嚴。
共欣奠玉煙初達,争奉回銮日已暹。
歸問雪中誰詠絮,[20]冥搜花底自巡檐。
禮成卻喜歌盈尺,端為來趨萬宇沾。
[21] 詩詞不僅在朝廷流行,那些希望被提拔為朝官的人有時也會寫詩,他們通常要竭力贊頌皇帝、朝廷以及世上萬物運轉正常的祥瑞。
當然,并不是隻有中國用優美言辭來稱頌統治者,古羅馬帝國及其東西方繼承者都将頌文視為一種藝術形式。
[22]在中國,這一傳統可追溯到最早存世的文獻,因為《詩經》中就有很多稱頌統治者和皇帝祖先的詩歌。
漢唐時期贊美詩的主題之一就是歌頌國家昌盛和皇帝聖明。
朝廷大臣對皇帝的詩進行答和時,他們對至高無上君主的贊頌以及皇帝對這些贊頌的回應構成了“宮廷想象空間”的核心[23]。
同時,詩人們也在不斷地将自己打造為忠實、敬畏的臣民形象。
在中國,并非所有的頌詞都是簡單的奉承,在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委婉地進行批評,也是一種傳統做法。
[24]蔡京或王安中是否寫過讓徽宗對某件事情三思而行的詩呢?我讀過的最接近這種意圖的詩,并沒有明确表示是寫給徽宗的。
蔡攸離開京城去參加燕京戰役時,他的父親蔡京并不贊成這次戰役,因此為他寫了一首詩,批評放棄宋遼長期盟約的決定。
這首詩最後被徽宗看到,據說徽宗建議對詩句稍作改動,但對其中隐含的批評未置一詞。
[25] 至少有一次,有一組詩直言不諱地對徽宗提出了批評。
太學生鄧肅寫了十一首絕句和一篇長序,批評花石綱。
當時,花石綱搜刮物資運往艮嶽的做法已激起了很多批評。
下面是組詩中的第三首: 守令講求争效忠,誓将花石掃地空。
那知臣子力可盡,報上之德要難窮。
徽宗可能一下子就從詩句中讀出了鄧肅的諷刺,但他這次可不覺得有趣。
鄧肅很快就被逐出京,貶回故裡了。
[26] 徽宗将詩引入宮廷,支持對曲調的研究,向大臣展示自己寫的詩,并鼓勵他們唱和,他完全可以自诩為詩詞的倡導者。
當然,徽宗同時也禁止印制當時一些最負盛名的詩人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蘇轼和黃庭堅。
但在繪畫理論方面,徽宗并沒有反對蘇轼倡導的思想,而且在對詩歌的支持方面,徽宗也沒有将自己置于與蘇轼的觀點完全對立的立場。
在徽宗統治時期,詞的創作繼續沿着受蘇轼影響的方面發展,包括語言趨于精煉,以及用詞來表達個人情感,這在以前都是通過詩來表達的。
[27] 徽宗鼓勵朝廷大臣創作詩歌,有哪些收獲呢?首先,他将自己與帝王倡導詩詞藝術的悠久傳統聯系了起來。
自周朝以來,統治者一直都希望朝廷中人才濟濟,其中最被看重的是詩人。
更晚近一些,宋朝早期的太宗和哲宗都熱衷于詩詞,并親自創作了大量的詩詞,而宮廷詩詞的質量也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
哲宗統治後期,在一次慶祝皇子誕生的宴會後,由于為這次慶祝活動創作的詩詞質量平平,哲宗還與宰輔們一起讨論,考慮誰能将宮廷的文學水平提升一個層次。
[28]徽宗本人就很喜歡詩詞,因此,他希望自己的朝廷能被看作展示詩人才能的地方。
宴會和遊園會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