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追求不朽
關燈
小
中
大
向徽宗提出修建明堂的是蔡京。
1105年,他建議徽宗考慮姚舜仁的計劃,這位官員已經花了二十年時間來思考修建明堂的事情。
徽宗的反應很積極,他告訴蔡京,神宗一直想修建明堂,還提到宮中應該能找到當時繪制的一份圖紙,不過很多細節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蔡京回複說,姚舜仁已經繪制了兩份方案的圖紙,一個方案中的所有房間都是朝南,另一個方案中的四個房間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皇帝可以在不同季節去不同的房間行禮。
徽宗選擇了後一種方案,并派建築家李誡與姚舜仁一同合作,準備一份詳細的圖紙。
[62] 姚舜仁上表彙報時,一開始就贊頌徽宗實施的所有複古措施,尤其是改革學校制度和修建辟雍。
他還設想在明堂舉辦儀式時的盛大場面來吸引徽宗:威風凜凜的皇家馬車和鹵薄儀仗列隊行進,五彩旗幟飛揚,鼓樂齊鳴,四方賓客依禮各就其位。
他還描述了自己設想的明堂結構,中間是一個兩層的房屋,四扇門各建一室,四個角落沒有牆壁,屋頂覆蓋茅草。
“驗之于古,則有稽參之,于禮則不悖,奢不至靡,儉不至陋”。
建造明堂将“千載一時,超絕邃古”。
徽宗贊同這種真正複古的觀點:“漢、唐卑陋不足法,宜盡用三代之制”,并命人去收集木材。
然而,幾個月之後,天空中出現彗星,被認為是兇兆,于是蔡京被罷免,修建明堂也被取消了。
[63] 恢複修建明堂的計劃首次出現轉機是在1114年六月,沅陵縣(湖南)的一名官員報告,洪水過後,有二十七根杉木被順流沖下來,這些杉木都非常巨大,足以作為明堂的柱子或橫梁。
姚舜仁和李誡在這時都已經去世了,但他們繪制的平面圖還在。
徽宗命人按照圖紙做出模型,放在崇政殿讓官員們觀看和讨論。
[64]王安中代表百官向徽宗上表,祝賀制成了明堂的模式,以及徽宗為太室禦制的匾額。
他将徽宗的設計與沒有嚴格依照古書記錄的漢唐設計相對比。
不久之後,上天也确認了對修建明堂這個項目的批準。
人們在荥陽縣采集修建明堂的石頭時,發現一塊石頭上顯示“明”字,這被視為一種祥瑞,還特意制作了新旗幟來慶祝。
王安中為此又上了一份賀表,不僅将發現有字的石頭解釋為對修建明堂的積極回應,而且将它比作古代刻有神秘圖案的河圖洛書。
[65] 一旦做出繼續修建明堂的決定,蔡京立刻被任命總負其責,他的三個兒子蔡攸、蔡鞗和蔡儵給他做助手。
宦官梁師成擔任工程的都監。
接到任務後,蔡京向徽宗呈遞了一張标有該建築所有尺寸的詳細平面圖。
最外圍的尺寸是171×189尺,比武則天的明堂規模小得多。
徽宗的明堂有一個重要創新,就是根據風水的原則修建在宮廷内。
為了給明堂騰出地方,秘書省遷移到了宮城的南邊。
《宋史》記載,這項工程共調動了一萬多名工人,這個數字可能隻是為了表明調動了太多人力,因為其他資料中的數字沒有這麼大。
[66] 明堂動工後,徽宗一直關注着建築進度,并定期頒布手诏。
在一份手诏中,徽宗強調統治者在修建明堂時曾屢屢失敗,最後才逐漸符合了古代的标準,“蓋違經循俗,惑于衆說,失其旨意”。
徽宗還解釋了他從《周禮·考工記》中學到的内容,包括建造五室和十二堂的方法。
[67]還有一些手诏是抱怨這項工程的管理。
1115年五月十一日,徽宗在一份手诏中強調,全部工程資金都由政府提供,因此,修建明堂不會對百姓造成負擔。
運輸物品應當支付薪酬,而不應被視為勞役。
幾周之後,徽宗公布了一批在招募工人和采集原材料時有腐敗行為的官員名單:這些官員全部被革職,流放到偏遠的南方。
[68] 在1115年十月,蔡攸呈遞了九份有關明堂設計的奏疏。
其中一份專門讨論明堂建築的屋頂。
前代的做法有的是在上面覆蓋茅草,有的是用瓦,有的是以木為瓦,再在上面刷漆。
為了照顧到古代的先例,又符合當今的需要,蔡攸提議在主建築中使用沒有上釉的瓦,門上則完全用琉璃瓦,并飾以鸱尾圖案。
[69]在另一份奏疏中,蔡攸主張不在宮殿四角屋檐處懸鈴,因為古制中沒有這種做法。
蔡攸還反對模仿武則天的明堂,在頂部使用一個大火球進行裝飾。
關于明堂的顔色,他建議屋脊用黃色和鸱尾裝飾,牆壁用紅色,因為黃色是大地的顔色,而紅色則代表了王朝的顔色(紅色與五行中的火有關)。
蔡攸最長的一份奏疏是關于古代經典與各種樹木的關系,根據他的觀點,明堂内應種植梓樹和松樹。
[70] 《政和五禮新儀》是在明堂修建之前頒布的,其中關于明堂的禮儀是假定在大慶殿行禮,與新地點不合,[71]因此必須制定一套新的禮儀。
議禮局征求了對一些事項的指導建議,如皇帝應當面朝哪個方向,配備多少鹵薄儀仗,儀仗隊應當舉什麼顔色的旗幟。
議禮局還建議,皇帝在明堂宣布大赦,并且在把禦筆手诏交由中書省處理前,先在明堂宣讀。
其他問題還包括使用的玉圭、演奏的音樂,以及皇帝應該穿的衣服和盛食物的器具。
儀禮局還建議為昊天上帝和神宗擺放大量盛有食物的器具,其中包括《周禮》中列出的很多器具,如牛鼎、羊鼎、豕鼎、太尊、象尊和犧尊。
[72]在這些器具中,有很多是根據徽宗收藏的古代器具,專門為在明堂祭祀而仿造(圖9.4)。
在明堂建築完工前,徽宗親自為五室及五門書寫匾額。
[73] 1117年四月二十三日,徽宗親自起草了一份诏書,宣布明堂已經完工。
他很自豪明堂建築是基于對禮儀經典的研究,稱其非常接近于三代的原型。
至于哪些神靈和祖先能夠在明堂接受祭祀,茲事體大,徽宗采取了更加嚴格的立場:在明堂受到祭拜的應當隻有昊天上帝和神宗,正如神宗也曾如此規定,其他所有祭禮都移至大慶殿和文德殿。
[74]幾天後,徽宗又宣布,道教天師将參加明堂的儀式。
徽宗還親自參與制作明堂行禮時所用的樂曲。
大晟府找到了當初神宗要求制作的一套玉磬,他們覺得可以在明堂儀式上用這些鐘奏樂,這一想法得到徽宗首肯。
1117年八月十二日,徽宗給大臣們看了他為明堂儀式寫的九首樂曲,并命學士院撰寫餘下的三首。
[75] 1117年八月二十四日,這些儀式排練過一次。
十二天後,舉行第一次正式的祭禮。
又過了幾個星期,徽宗效仿古代的做法,在十月的初一前往明堂,宣布來年的新曆。
此外,他還開始在每月初一都前往明堂,宣布這個月将進行的政事。
徽宗宣布的内容保存下來不少,可以讓我們對皇帝的日常安排有一些有趣的了解,比如,徽宗的日程中包括很多天文信息和祭禮時間表。
在十二月時,徽宗批準了一項提議,要求将本月宣布的政策張貼到人們可以看到的地方,并刻印出來給京師以外的人看。
[76] 圖9.4 徽宗宮廷制作的山尊。
在這件禮器上,刻于1121年的銘文說這是一隻“山尊”,《周禮》中提到的一種器具,表明是徽宗在考證古器的基礎上制作的。
高29厘米,重5.4公斤。
(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二年(1118年四月二十七日),徽宗頒布了一份诏書,承諾以後每年冬天都親自在明堂行禮,但他同時也要求儀式應當規模從簡。
徽宗解釋說,明堂就在皇宮内,不需要安排鹵薄儀仗。
“惟先王之世,大禮必簡”,真正重要的是“内心”,而不是外物。
1119年八月,全套的明堂儀式規定頒布,共1206冊,徽宗批準雕印發行。
[77] 艮嶽 修建明堂的細節确定下來以後,徽宗開始着手另一項大工程,即被稱為艮嶽的新皇家苑囿。
[78]這一苑囿可以視為徽宗加強宮苑建設的第二期工程。
由于開封不像唐代京師長安和洛陽那樣規劃完善,皇宮所分配的占地面積非常有限,隻有唐朝京師皇宮建築面積的十分之一。
[79]徽宗在位十年後開始謀劃擴大皇宮的占地。
他将一個釀酒作坊、兩座兵營、兩座佛寺和一個皇家裁縫作坊遷到皇宮正北,又将延福宮從宮城西側“遷移”到一處安靜的新址。
盡管傳說中的擴大一倍有些誇張,但這樣也大大增加了皇宮建築物的地盤。
洪邁将新建的延福宮描述成北宋最奢侈的宮廷工程。
它共有七間大殿和三十個亭子,其中最大的宮殿寬120尺。
[80]還有一座高110尺的假山,上面建有一座亭子。
洪邁将這種奢侈歸咎為該工程的分派方式:蔡京讓五個大宦官每人負責一部分(分别是童貫、楊戬、賈詳、藍從熙與何)。
每個宦官均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對建築物進行裝飾,因此,他們之間相互競争,都希望自己負責的部分更精緻。
[81] 在皇宮西側的延福殿原址,徽宗建了一座新宮殿,名為保和殿。
保和殿是舉辦1119年宴會的地點,第十章将提到。
宮殿的裝飾很低調,用的是未上漆的木梁和木椽。
整座建築共有七十五個房間,還修建了一些亭閣用來存放書籍、古物、書畫和樂器。
徽宗為保和殿寫過一篇文章,羅列建築内各項設施的名稱,贊揚工匠的精湛技藝,并且提到了保和殿儲存的收藏品。
[82] 盡管延福殿内已經有很多花園,但在1117年,徽宗還是決定在東北部再建一座花園,位于舊城的城牆内,并與新建的道教上清寶箓宮相鄰(見圖1.1)。
徽宗這一時期正沉迷于道教,看來他對道教仙境的興趣對修建這座花園有所影響。
修建大型皇家宮苑和代表仙境的苑囿是中國曆來的傳統。
最著名的例子也許就是漢武帝建造的宏偉的皇家園林(周長達四百裡),很多漢代文學作品都贊頌過。
據說上林苑裡有三千種植物和珍稀異石,有一棵刺桐樹,長出了四百六十二個樹枝。
薛愛華(EdwardSchafer)評論說,這個園林“真正成了一個曼荼羅,成為‘天下’的模型,是天子的神聖領地”。
雷德侯(LotharLedderose)強調了其中所含的魔法:修建這樣一座園林是出于“某種對魔法的信念,希望通過某種事物的一個複制品,對真實事物本身産生影響”。
[83]隋唐的統治者也修建了大型園林,隋朝皇家園林位于洛陽宮城的西邊,周長為229裡。
唐代将園林的周長減少到71裡。
[84] 相比之下,徽宗的苑囿規模小得多:它的周長隻有“十裡多”(約六公裡,面積不超過2.25平方公裡,比清代頤和園的2.9平方公裡面積小20%,比紐約中央公園的3.4平方公裡面積小30%)。
園中有很多彰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石,徽宗禦賜其名,其中有一塊巨石高46尺,徽宗賜名為“神運石”。
在神運石後面,有一座用碎石和泥土堆起來的假山。
[85]此外,園中還有溪流、水塘、瀑布和洞穴,各有名稱,有的還帶有道教的蘊意,如“攬秀之軒”或“八仙館”。
園林内曲徑通幽,有時會在岩石上鑿刻石階,或在懸崖邊上安裝木棧道。
水被引到山頂,然後瀉注到下面的水池中,形成瀑布。
園中有大量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包括從四川運來的長臂猿,還有數百頭鹿。
有一座宮殿被命名為三秀,裡面供奉新近去世的徽宗愛妃劉明節的畫像。
根據林靈素的說法,她是九華玉真安妃。
也許這座宮殿就是用來祭拜她的。
[86] 徽宗親自寫了一篇《艮嶽記》,命人刻在一塊巨大的石碑上,豎立在艮嶽的入口附近。
這篇文章很長,先是讨論了周朝以來京師的地理位置,接着轉向了早期的宮苑:“然文王之囿方七十裡,其作靈台,則庶民子(自)來。
[87]其作靈沼,則于仞魚躍。
[88]高上金阙則玉京之山,神霄大帝亦下遊廣愛。
[89]而海上有蓬萊三島,則帝王所都,仙聖所宅。
”[90] 徽宗接着描述,艮嶽重現了國家的山水奇景,并将全國各地的樹木花草移植到園内,如枇杷、橙柚、橘柑、荔枝、木蘭和茉莉。
雖然艮嶽首先是一座園林,裡面有很多稀有花木、珍禽異獸和珍奇靈石,但它也修了很多建築物,而這些設施的名稱都要與衆不同。
徽宗在《艮嶽記》中提到了三十多種建築,如萼綠華堂、承岚、昆雲之亭和書館。
[91]這些宮殿的名稱構成了這座藝術瑰寶的一部分。
首先,為建築起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有助于設定參觀者對它的反應。
其次,如果建築物有了名稱,就需要一塊匾額,而匾額上的書法又能為園林增添視覺上的吸引力。
艮嶽中的匾額系何人所寫,史料中并沒有記錄,但有可能是徽宗親自寫了一部分,剩下的是蔡京奉命書寫。
艮嶽内規模最大的一項建築是壽山。
清林秀出其南,則壽山嵯峨,兩峰并峙,列嶂如屏。
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泚漣漪,凫雁浮泳水面,栖息石間,不可勝計。
其上亭曰噰噰。
北直绛霄樓,峰巒崛起,千疊萬複,不知其幾千裡,而方廣無數十裡。
其西則參、朮、杞、菊、黃精、芎藭,被山彌塢,中号藥寮。
又禾、麻、菽、麥、黍、豆、秔、秫,築室若農家,故名西莊。
[92] 徽宗将建築物修在岩石頂部,這個做法令人想起了漢武帝的建章宮。
漢武帝在建章宮内築有三座假山,象征着神仙居住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島。
假山上面修建了一個高達兩百尺的平台,是他希望會見神仙的地方。
隋炀帝也在園林中建造了類似的代表三座仙島的假山。
從假山上的建築物名稱中,我們可以意識到它們是用來會見道教仙人的:通真觀、習靈台和總仙宮。
[93]徽宗很可能也知道這些前朝的先例。
徽宗對奇石的愛好并非孤例,11世紀的蘇轼和米芾也都以喜愛奇石而聞名。
[94]宋代很多畫家喜歡将岩石畫在花園的場景中,如第七章提到的《文會圖》(彩圖三),以及本章前面讨論過的《祥龍石圖》(彩圖十一)。
徽宗這一愛好在一些筆記中也有提及,據說他有一本目錄,專門用于整理收藏的奇石,但很遺憾沒有留存于世。
[95]僧人祖秀記錄了遊覽艮嶽的情景,提到徽宗給裡面的岩石都禦賜了名字,如“朝日升龍”、“望雲坐龍”、“矯首玉龍”、“萬壽老松”、“栖霞扪參”、“銜日吐月”和“雷門月窟”,都刻在命了名的山峰上。
[96] 徽宗朝的文人知道要贊美和歌頌艮嶽。
王安中為它寫了兩首詩,其他詩人也紛紛寫詩贊頌。
有一次,徽宗命曹組及其同僚李質為新修的園林寫賦。
二人都寫了長篇詩賦,其中曹組的賦采用了一位京城居民與一位詢問園林問題的遊客之間對話的形式,最後一個問題是從南方移植過來的植物能否成活。
京城居民将移植的成功歸因于皇帝視四海為一家,以及通天下為一氣。
[97] 還有一次,曹組和李質奉命寫一百首關于艮嶽及周邊景色的絕句。
下面是其中一首: 雍雍亭 聖主從來不射生,池邊群雁恣飛鳴。
成行卻入雲霄去,全似人間好弟兄。
[98] 這些詩賦也許意在反駁皇帝園林與奢侈之間的聯系。
在漢朝時,正如薛愛華所言,已經有“一些喜歡說教的作者将皇帝苑囿及相關的各種活動視為愚蠢和輕率的信号,用它們來指代奢侈浪費”。
[99]相比之下,這兩位受命為艮嶽作賦的詩人都将它看作上天對聖王統治回應。
本章所讨論的這六項工程存在什麼共同點嗎?這些工程的多樣性反映了徽宗在知識、藝術和宗教上的廣泛興趣,而其共同之處則在于它們都是雄心勃勃的工程,即都是為了實現不朽的成就。
徽宗希望取得一些有形的成果,以此證明他在某方面超越了前朝皇帝。
他在著作的名稱上使用自己的年号,例如在禮儀制度、樂制著作、道教經典、書籍目錄和祥瑞圖冊中都使用了“政和”,而在古器、繪畫和書法的目錄中使用了“宣和”,如此一來,這些著作就會和徽宗統治的年代永遠聯系在一起。
如果将這些工程放在一起來研究,就會發現徽宗組織大型工程的方式,他試圖管理對工程的理解方式,而且徽宗對道教的興趣在工程中的表現已經超越了所有狹義上的道教徒。
在考慮這些工程的政治意義時,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它們都獲得了大量的資源支持,無論是來自國家财政還是内藏庫。
盡管禮儀可能所費不菲,但在談論禮儀時卻很少提到金錢——在決定存有争議的禮儀事件時,從來都不會因為一種方案花費少就明确支持這種方案。
修訂禮儀法典需要耗費大量學者相當長的時間,而被派去參加法典的修訂可能是很多官員都求之不得的工作,他們至少可以留在京城,幾乎從事純粹的文字工作。
[100]明堂和艮嶽也都耗費巨資,為負責建築的官員或工人提供了獲取經濟收入的機會,這一點從徽宗譴責官員牟利的手诏中就可得知。
因此,總會有些官員贊成新工程,因為他們看到有可能從中謀取私利。
徽宗的大臣們是否鼓勵了他忙于修訂禮儀法典或修建明堂,這樣就無睱插手他們希望自行處理的事務呢?修訂禮儀法典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蔡京被罷免期間完成的,而修建明堂是在1115年決定的,當時徽宗正癡迷于道教,蔡京每三天上一次朝。
可能有人會猜測,蔡京支持建造明堂,因為這項工程能吸引徽宗,使他按照儒家思想來治理政府。
對于徽宗這樣一位熱愛建築、宏偉工程,并對宇宙力量很感興趣的皇帝,有什麼會比修建明堂能更好地轉移他的注意力呢?但是,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考慮。
徽宗是否也可能利用明堂這個被高度認可的“複古”工程,使蔡京和他的兒子們忙于一項“儒家”建築工程,從而不去幹擾徽宗的道教項目,并使徽宗可以在道教的領域求教于道士呢? 當然,我們不一定非要設想隻是一方在試圖利用另一方:除了希望更真實地恢複古代傳統外,徽宗和蔡京也許都對修建明堂抱有别的動機,而且可能都在試圖操縱對方。
也許還有别人卷入其中,例如宦官梁師成,他經常被派去主管建築工程,無論什麼樣的大型建築,他都是最有可能從中獲利的人。
修建艮嶽似乎是花費最高的一項工程。
之所以如此昂貴,是因為大部分的岩石、樹木及其他植物都經過長途跋涉運至京城。
1118年,有人向徽宗奏報,負責為宮廷采購的人使用各種手段謀取私利,例如不按照市場價格付款,或将一些物品中飽私囊。
報告者建議,應當要求所有的購買都提供收據,上面具體寫明日期、價格和數量。
作為回複,徽宗頒布了一份手诏,開頭是“朕君臨萬邦,富有四海,天下之奉,何有所阙”。
他接着寫道,自己經常會給各負責機構現金、度牒或絲帛,用來購買有奇趣的石頭和植物等物品。
其中一些是要安置于祖廟中作為祭品之用,或用于賞賜重要的大臣或皇親,因此這些物品并非為自己私用。
徽宗宣布,采買這些物品時任何腐敗都将被視為嚴重犯罪,不能寬恕。
[101]但徽宗的嚴厲警告似乎收效甚微,負責總管工程的朱勔不僅自己貪污腐敗,而且對他給百姓帶來的疾苦不聞不問。
[102]這樣一來,搜刮這些花木與石頭的方式總會被視為這座園林的
1105年,他建議徽宗考慮姚舜仁的計劃,這位官員已經花了二十年時間來思考修建明堂的事情。
徽宗的反應很積極,他告訴蔡京,神宗一直想修建明堂,還提到宮中應該能找到當時繪制的一份圖紙,不過很多細節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蔡京回複說,姚舜仁已經繪制了兩份方案的圖紙,一個方案中的所有房間都是朝南,另一個方案中的四個房間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皇帝可以在不同季節去不同的房間行禮。
徽宗選擇了後一種方案,并派建築家李誡與姚舜仁一同合作,準備一份詳細的圖紙。
[62] 姚舜仁上表彙報時,一開始就贊頌徽宗實施的所有複古措施,尤其是改革學校制度和修建辟雍。
他還設想在明堂舉辦儀式時的盛大場面來吸引徽宗:威風凜凜的皇家馬車和鹵薄儀仗列隊行進,五彩旗幟飛揚,鼓樂齊鳴,四方賓客依禮各就其位。
他還描述了自己設想的明堂結構,中間是一個兩層的房屋,四扇門各建一室,四個角落沒有牆壁,屋頂覆蓋茅草。
“驗之于古,則有稽參之,于禮則不悖,奢不至靡,儉不至陋”。
建造明堂将“千載一時,超絕邃古”。
徽宗贊同這種真正複古的觀點:“漢、唐卑陋不足法,宜盡用三代之制”,并命人去收集木材。
然而,幾個月之後,天空中出現彗星,被認為是兇兆,于是蔡京被罷免,修建明堂也被取消了。
[63] 恢複修建明堂的計劃首次出現轉機是在1114年六月,沅陵縣(湖南)的一名官員報告,洪水過後,有二十七根杉木被順流沖下來,這些杉木都非常巨大,足以作為明堂的柱子或橫梁。
姚舜仁和李誡在這時都已經去世了,但他們繪制的平面圖還在。
徽宗命人按照圖紙做出模型,放在崇政殿讓官員們觀看和讨論。
[64]王安中代表百官向徽宗上表,祝賀制成了明堂的模式,以及徽宗為太室禦制的匾額。
他将徽宗的設計與沒有嚴格依照古書記錄的漢唐設計相對比。
不久之後,上天也确認了對修建明堂這個項目的批準。
人們在荥陽縣采集修建明堂的石頭時,發現一塊石頭上顯示“明”字,這被視為一種祥瑞,還特意制作了新旗幟來慶祝。
王安中為此又上了一份賀表,不僅将發現有字的石頭解釋為對修建明堂的積極回應,而且将它比作古代刻有神秘圖案的河圖洛書。
[65] 一旦做出繼續修建明堂的決定,蔡京立刻被任命總負其責,他的三個兒子蔡攸、蔡鞗和蔡儵給他做助手。
宦官梁師成擔任工程的都監。
接到任務後,蔡京向徽宗呈遞了一張标有該建築所有尺寸的詳細平面圖。
最外圍的尺寸是171×189尺,比武則天的明堂規模小得多。
徽宗的明堂有一個重要創新,就是根據風水的原則修建在宮廷内。
為了給明堂騰出地方,秘書省遷移到了宮城的南邊。
《宋史》記載,這項工程共調動了一萬多名工人,這個數字可能隻是為了表明調動了太多人力,因為其他資料中的數字沒有這麼大。
[66] 明堂動工後,徽宗一直關注着建築進度,并定期頒布手诏。
在一份手诏中,徽宗強調統治者在修建明堂時曾屢屢失敗,最後才逐漸符合了古代的标準,“蓋違經循俗,惑于衆說,失其旨意”。
徽宗還解釋了他從《周禮·考工記》中學到的内容,包括建造五室和十二堂的方法。
[67]還有一些手诏是抱怨這項工程的管理。
1115年五月十一日,徽宗在一份手诏中強調,全部工程資金都由政府提供,因此,修建明堂不會對百姓造成負擔。
運輸物品應當支付薪酬,而不應被視為勞役。
幾周之後,徽宗公布了一批在招募工人和采集原材料時有腐敗行為的官員名單:這些官員全部被革職,流放到偏遠的南方。
[68] 在1115年十月,蔡攸呈遞了九份有關明堂設計的奏疏。
其中一份專門讨論明堂建築的屋頂。
前代的做法有的是在上面覆蓋茅草,有的是用瓦,有的是以木為瓦,再在上面刷漆。
為了照顧到古代的先例,又符合當今的需要,蔡攸提議在主建築中使用沒有上釉的瓦,門上則完全用琉璃瓦,并飾以鸱尾圖案。
[69]在另一份奏疏中,蔡攸主張不在宮殿四角屋檐處懸鈴,因為古制中沒有這種做法。
蔡攸還反對模仿武則天的明堂,在頂部使用一個大火球進行裝飾。
關于明堂的顔色,他建議屋脊用黃色和鸱尾裝飾,牆壁用紅色,因為黃色是大地的顔色,而紅色則代表了王朝的顔色(紅色與五行中的火有關)。
蔡攸最長的一份奏疏是關于古代經典與各種樹木的關系,根據他的觀點,明堂内應種植梓樹和松樹。
[70] 《政和五禮新儀》是在明堂修建之前頒布的,其中關于明堂的禮儀是假定在大慶殿行禮,與新地點不合,[71]因此必須制定一套新的禮儀。
議禮局征求了對一些事項的指導建議,如皇帝應當面朝哪個方向,配備多少鹵薄儀仗,儀仗隊應當舉什麼顔色的旗幟。
議禮局還建議,皇帝在明堂宣布大赦,并且在把禦筆手诏交由中書省處理前,先在明堂宣讀。
其他問題還包括使用的玉圭、演奏的音樂,以及皇帝應該穿的衣服和盛食物的器具。
儀禮局還建議為昊天上帝和神宗擺放大量盛有食物的器具,其中包括《周禮》中列出的很多器具,如牛鼎、羊鼎、豕鼎、太尊、象尊和犧尊。
[72]在這些器具中,有很多是根據徽宗收藏的古代器具,專門為在明堂祭祀而仿造(圖9.4)。
在明堂建築完工前,徽宗親自為五室及五門書寫匾額。
[73] 1117年四月二十三日,徽宗親自起草了一份诏書,宣布明堂已經完工。
他很自豪明堂建築是基于對禮儀經典的研究,稱其非常接近于三代的原型。
至于哪些神靈和祖先能夠在明堂接受祭祀,茲事體大,徽宗采取了更加嚴格的立場:在明堂受到祭拜的應當隻有昊天上帝和神宗,正如神宗也曾如此規定,其他所有祭禮都移至大慶殿和文德殿。
[74]幾天後,徽宗又宣布,道教天師将參加明堂的儀式。
徽宗還親自參與制作明堂行禮時所用的樂曲。
大晟府找到了當初神宗要求制作的一套玉磬,他們覺得可以在明堂儀式上用這些鐘奏樂,這一想法得到徽宗首肯。
1117年八月十二日,徽宗給大臣們看了他為明堂儀式寫的九首樂曲,并命學士院撰寫餘下的三首。
[75] 1117年八月二十四日,這些儀式排練過一次。
十二天後,舉行第一次正式的祭禮。
又過了幾個星期,徽宗效仿古代的做法,在十月的初一前往明堂,宣布來年的新曆。
此外,他還開始在每月初一都前往明堂,宣布這個月将進行的政事。
徽宗宣布的内容保存下來不少,可以讓我們對皇帝的日常安排有一些有趣的了解,比如,徽宗的日程中包括很多天文信息和祭禮時間表。
在十二月時,徽宗批準了一項提議,要求将本月宣布的政策張貼到人們可以看到的地方,并刻印出來給京師以外的人看。
[76] 圖9.4 徽宗宮廷制作的山尊。
在這件禮器上,刻于1121年的銘文說這是一隻“山尊”,《周禮》中提到的一種器具,表明是徽宗在考證古器的基礎上制作的。
高29厘米,重5.4公斤。
(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二年(1118年四月二十七日),徽宗頒布了一份诏書,承諾以後每年冬天都親自在明堂行禮,但他同時也要求儀式應當規模從簡。
徽宗解釋說,明堂就在皇宮内,不需要安排鹵薄儀仗。
“惟先王之世,大禮必簡”,真正重要的是“内心”,而不是外物。
1119年八月,全套的明堂儀式規定頒布,共1206冊,徽宗批準雕印發行。
[77] 艮嶽 修建明堂的細節确定下來以後,徽宗開始着手另一項大工程,即被稱為艮嶽的新皇家苑囿。
[78]這一苑囿可以視為徽宗加強宮苑建設的第二期工程。
由于開封不像唐代京師長安和洛陽那樣規劃完善,皇宮所分配的占地面積非常有限,隻有唐朝京師皇宮建築面積的十分之一。
[79]徽宗在位十年後開始謀劃擴大皇宮的占地。
他将一個釀酒作坊、兩座兵營、兩座佛寺和一個皇家裁縫作坊遷到皇宮正北,又将延福宮從宮城西側“遷移”到一處安靜的新址。
盡管傳說中的擴大一倍有些誇張,但這樣也大大增加了皇宮建築物的地盤。
洪邁将新建的延福宮描述成北宋最奢侈的宮廷工程。
它共有七間大殿和三十個亭子,其中最大的宮殿寬120尺。
[80]還有一座高110尺的假山,上面建有一座亭子。
洪邁将這種奢侈歸咎為該工程的分派方式:蔡京讓五個大宦官每人負責一部分(分别是童貫、楊戬、賈詳、藍從熙與何)。
每個宦官均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對建築物進行裝飾,因此,他們之間相互競争,都希望自己負責的部分更精緻。
[81] 在皇宮西側的延福殿原址,徽宗建了一座新宮殿,名為保和殿。
保和殿是舉辦1119年宴會的地點,第十章将提到。
宮殿的裝飾很低調,用的是未上漆的木梁和木椽。
整座建築共有七十五個房間,還修建了一些亭閣用來存放書籍、古物、書畫和樂器。
徽宗為保和殿寫過一篇文章,羅列建築内各項設施的名稱,贊揚工匠的精湛技藝,并且提到了保和殿儲存的收藏品。
[82] 盡管延福殿内已經有很多花園,但在1117年,徽宗還是決定在東北部再建一座花園,位于舊城的城牆内,并與新建的道教上清寶箓宮相鄰(見圖1.1)。
徽宗這一時期正沉迷于道教,看來他對道教仙境的興趣對修建這座花園有所影響。
修建大型皇家宮苑和代表仙境的苑囿是中國曆來的傳統。
最著名的例子也許就是漢武帝建造的宏偉的皇家園林(周長達四百裡),很多漢代文學作品都贊頌過。
據說上林苑裡有三千種植物和珍稀異石,有一棵刺桐樹,長出了四百六十二個樹枝。
薛愛華(EdwardSchafer)評論說,這個園林“真正成了一個曼荼羅,成為‘天下’的模型,是天子的神聖領地”。
雷德侯(LotharLedderose)強調了其中所含的魔法:修建這樣一座園林是出于“某種對魔法的信念,希望通過某種事物的一個複制品,對真實事物本身産生影響”。
[83]隋唐的統治者也修建了大型園林,隋朝皇家園林位于洛陽宮城的西邊,周長為229裡。
唐代将園林的周長減少到71裡。
[84] 相比之下,徽宗的苑囿規模小得多:它的周長隻有“十裡多”(約六公裡,面積不超過2.25平方公裡,比清代頤和園的2.9平方公裡面積小20%,比紐約中央公園的3.4平方公裡面積小30%)。
園中有很多彰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石,徽宗禦賜其名,其中有一塊巨石高46尺,徽宗賜名為“神運石”。
在神運石後面,有一座用碎石和泥土堆起來的假山。
[85]此外,園中還有溪流、水塘、瀑布和洞穴,各有名稱,有的還帶有道教的蘊意,如“攬秀之軒”或“八仙館”。
園林内曲徑通幽,有時會在岩石上鑿刻石階,或在懸崖邊上安裝木棧道。
水被引到山頂,然後瀉注到下面的水池中,形成瀑布。
園中有大量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包括從四川運來的長臂猿,還有數百頭鹿。
有一座宮殿被命名為三秀,裡面供奉新近去世的徽宗愛妃劉明節的畫像。
根據林靈素的說法,她是九華玉真安妃。
也許這座宮殿就是用來祭拜她的。
[86] 徽宗親自寫了一篇《艮嶽記》,命人刻在一塊巨大的石碑上,豎立在艮嶽的入口附近。
這篇文章很長,先是讨論了周朝以來京師的地理位置,接着轉向了早期的宮苑:“然文王之囿方七十裡,其作靈台,則庶民子(自)來。
[87]其作靈沼,則于仞魚躍。
[88]高上金阙則玉京之山,神霄大帝亦下遊廣愛。
[89]而海上有蓬萊三島,則帝王所都,仙聖所宅。
”[90] 徽宗接着描述,艮嶽重現了國家的山水奇景,并将全國各地的樹木花草移植到園内,如枇杷、橙柚、橘柑、荔枝、木蘭和茉莉。
雖然艮嶽首先是一座園林,裡面有很多稀有花木、珍禽異獸和珍奇靈石,但它也修了很多建築物,而這些設施的名稱都要與衆不同。
徽宗在《艮嶽記》中提到了三十多種建築,如萼綠華堂、承岚、昆雲之亭和書館。
[91]這些宮殿的名稱構成了這座藝術瑰寶的一部分。
首先,為建築起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有助于設定參觀者對它的反應。
其次,如果建築物有了名稱,就需要一塊匾額,而匾額上的書法又能為園林增添視覺上的吸引力。
艮嶽中的匾額系何人所寫,史料中并沒有記錄,但有可能是徽宗親自寫了一部分,剩下的是蔡京奉命書寫。
艮嶽内規模最大的一項建築是壽山。
清林秀出其南,則壽山嵯峨,兩峰并峙,列嶂如屏。
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泚漣漪,凫雁浮泳水面,栖息石間,不可勝計。
其上亭曰噰噰。
北直绛霄樓,峰巒崛起,千疊萬複,不知其幾千裡,而方廣無數十裡。
其西則參、朮、杞、菊、黃精、芎藭,被山彌塢,中号藥寮。
又禾、麻、菽、麥、黍、豆、秔、秫,築室若農家,故名西莊。
[92] 徽宗将建築物修在岩石頂部,這個做法令人想起了漢武帝的建章宮。
漢武帝在建章宮内築有三座假山,象征着神仙居住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島。
假山上面修建了一個高達兩百尺的平台,是他希望會見神仙的地方。
隋炀帝也在園林中建造了類似的代表三座仙島的假山。
從假山上的建築物名稱中,我們可以意識到它們是用來會見道教仙人的:通真觀、習靈台和總仙宮。
[93]徽宗很可能也知道這些前朝的先例。
徽宗對奇石的愛好并非孤例,11世紀的蘇轼和米芾也都以喜愛奇石而聞名。
[94]宋代很多畫家喜歡将岩石畫在花園的場景中,如第七章提到的《文會圖》(彩圖三),以及本章前面讨論過的《祥龍石圖》(彩圖十一)。
徽宗這一愛好在一些筆記中也有提及,據說他有一本目錄,專門用于整理收藏的奇石,但很遺憾沒有留存于世。
[95]僧人祖秀記錄了遊覽艮嶽的情景,提到徽宗給裡面的岩石都禦賜了名字,如“朝日升龍”、“望雲坐龍”、“矯首玉龍”、“萬壽老松”、“栖霞扪參”、“銜日吐月”和“雷門月窟”,都刻在命了名的山峰上。
[96] 徽宗朝的文人知道要贊美和歌頌艮嶽。
王安中為它寫了兩首詩,其他詩人也紛紛寫詩贊頌。
有一次,徽宗命曹組及其同僚李質為新修的園林寫賦。
二人都寫了長篇詩賦,其中曹組的賦采用了一位京城居民與一位詢問園林問題的遊客之間對話的形式,最後一個問題是從南方移植過來的植物能否成活。
京城居民将移植的成功歸因于皇帝視四海為一家,以及通天下為一氣。
[97] 還有一次,曹組和李質奉命寫一百首關于艮嶽及周邊景色的絕句。
下面是其中一首: 雍雍亭 聖主從來不射生,池邊群雁恣飛鳴。
成行卻入雲霄去,全似人間好弟兄。
[98] 這些詩賦也許意在反駁皇帝園林與奢侈之間的聯系。
在漢朝時,正如薛愛華所言,已經有“一些喜歡說教的作者将皇帝苑囿及相關的各種活動視為愚蠢和輕率的信号,用它們來指代奢侈浪費”。
[99]相比之下,這兩位受命為艮嶽作賦的詩人都将它看作上天對聖王統治回應。
本章所讨論的這六項工程存在什麼共同點嗎?這些工程的多樣性反映了徽宗在知識、藝術和宗教上的廣泛興趣,而其共同之處則在于它們都是雄心勃勃的工程,即都是為了實現不朽的成就。
徽宗希望取得一些有形的成果,以此證明他在某方面超越了前朝皇帝。
他在著作的名稱上使用自己的年号,例如在禮儀制度、樂制著作、道教經典、書籍目錄和祥瑞圖冊中都使用了“政和”,而在古器、繪畫和書法的目錄中使用了“宣和”,如此一來,這些著作就會和徽宗統治的年代永遠聯系在一起。
如果将這些工程放在一起來研究,就會發現徽宗組織大型工程的方式,他試圖管理對工程的理解方式,而且徽宗對道教的興趣在工程中的表現已經超越了所有狹義上的道教徒。
在考慮這些工程的政治意義時,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它們都獲得了大量的資源支持,無論是來自國家财政還是内藏庫。
盡管禮儀可能所費不菲,但在談論禮儀時卻很少提到金錢——在決定存有争議的禮儀事件時,從來都不會因為一種方案花費少就明确支持這種方案。
修訂禮儀法典需要耗費大量學者相當長的時間,而被派去參加法典的修訂可能是很多官員都求之不得的工作,他們至少可以留在京城,幾乎從事純粹的文字工作。
[100]明堂和艮嶽也都耗費巨資,為負責建築的官員或工人提供了獲取經濟收入的機會,這一點從徽宗譴責官員牟利的手诏中就可得知。
因此,總會有些官員贊成新工程,因為他們看到有可能從中謀取私利。
徽宗的大臣們是否鼓勵了他忙于修訂禮儀法典或修建明堂,這樣就無睱插手他們希望自行處理的事務呢?修訂禮儀法典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蔡京被罷免期間完成的,而修建明堂是在1115年決定的,當時徽宗正癡迷于道教,蔡京每三天上一次朝。
可能有人會猜測,蔡京支持建造明堂,因為這項工程能吸引徽宗,使他按照儒家思想來治理政府。
對于徽宗這樣一位熱愛建築、宏偉工程,并對宇宙力量很感興趣的皇帝,有什麼會比修建明堂能更好地轉移他的注意力呢?但是,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考慮。
徽宗是否也可能利用明堂這個被高度認可的“複古”工程,使蔡京和他的兒子們忙于一項“儒家”建築工程,從而不去幹擾徽宗的道教項目,并使徽宗可以在道教的領域求教于道士呢? 當然,我們不一定非要設想隻是一方在試圖利用另一方:除了希望更真實地恢複古代傳統外,徽宗和蔡京也許都對修建明堂抱有别的動機,而且可能都在試圖操縱對方。
也許還有别人卷入其中,例如宦官梁師成,他經常被派去主管建築工程,無論什麼樣的大型建築,他都是最有可能從中獲利的人。
修建艮嶽似乎是花費最高的一項工程。
之所以如此昂貴,是因為大部分的岩石、樹木及其他植物都經過長途跋涉運至京城。
1118年,有人向徽宗奏報,負責為宮廷采購的人使用各種手段謀取私利,例如不按照市場價格付款,或将一些物品中飽私囊。
報告者建議,應當要求所有的購買都提供收據,上面具體寫明日期、價格和數量。
作為回複,徽宗頒布了一份手诏,開頭是“朕君臨萬邦,富有四海,天下之奉,何有所阙”。
他接着寫道,自己經常會給各負責機構現金、度牒或絲帛,用來購買有奇趣的石頭和植物等物品。
其中一些是要安置于祖廟中作為祭品之用,或用于賞賜重要的大臣或皇親,因此這些物品并非為自己私用。
徽宗宣布,采買這些物品時任何腐敗都将被視為嚴重犯罪,不能寬恕。
[101]但徽宗的嚴厲警告似乎收效甚微,負責總管工程的朱勔不僅自己貪污腐敗,而且對他給百姓帶來的疾苦不聞不問。
[102]這樣一來,搜刮這些花木與石頭的方式總會被視為這座園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