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崇奉道教(1100—1110)
關燈
小
中
大
便住所,如著名的道教上清保箓宮裡的一座庭院。
1107年二月,徽宗在一封信中對這份禮物進行了解釋: 累迂鶴馭,來叩楓宸。
款名理之至言,詢心法之要妙,保神清靜,阛闠厭聞,旅寓儲祥,殆非宜稱。
已令董治□□鸠工構宇,即上清之東隅,建萬甯之别觀。
庶專靜館,延處雲,可預擇徒弟來此住持,故茲示谕,想宜知悉。
[42] 神符也是徽宗在很多信中都提到的一個問題。
神符被視為來自高階神靈的指令,可以控制低階神靈,自漢代以來它就是道教法師手裡的一種武器。
[43]神靈能讀懂神符的内容,但對普通凡人來說卻是不可理解的(見圖5.1)。
劉混康被視為熟練掌握用神符治病的專家。
在為劉混康撰寫的碑文中,蔡卞稱贊他緻力于幫助别人,“每以上清符水療治衆病,服之辄愈”。
徽宗有時也會索要某些特殊的神符,例如可以放入小口袋系在腰帶上随身攜帶的。
徽宗還索要過一些能夠治療感冒、安神、壓驚和治療“百病”的神符。
徽宗有次提到,他并沒有将此前送給他的神符都留為己用,而是賜給了那些生病的人。
[44]值得注意的是,徽宗隻是索要已制好的神符,而非讓劉混康指導自己如何親自制作。
在徽宗寫給劉混康的信中,他隻是在尋求專家的幫助,不是咨詢如何讓自己成為專家。
[45] 在幾封信中,徽宗均強烈認為要将佛教和道教分開。
1107年二月初九,在緻劉混康的一封信中,徽宗解釋了自己的擔憂: 比以道釋混淆,理宜區别,斷自朕心,重訂訛謬。
至如三清混居于水陸,[46]元命反祠于梵宮,繪塑無倫,不可概舉。
圖5.1 太上靈寶五符中居中的神符(《太上靈寶五符序》卷四;《道藏》第6冊,338頁下欄) 朕方圖叙彜倫,講明教法,稽考後先之理,推原積習之端,申饬有司分别崇奉,庶蒙休祉,溥祐含生。
諒在淵沖,必惟允議。
更新歲律,尚冀保綏,故茲示谕,想宜知悉。
[47] 六天後,徽宗又提到了這封信,說他已采取措施解決佛教和道教之間混淆不清的問題,信中還附上了政府公告的草稿給劉混康看。
[48] 在徽宗的多次懇請下,1108年初,劉混康第三次回到了京城。
蔡卞對當時的情景做了如下記錄: 大觀二年春,诏華陽先生(劉混康)來朝京師。
夏四月丁亥,先生至自茅山,上命道士二百人具威儀導迎,館于上清儲祥宮新作元符之别觀。
先生病,不能朝,勞問之使不絕于途。
是月十日,車駕幸儲祥宮,因召見先生,與語久之。
前兩夕,先生夢侍天帝所,相論說《大洞真經》,覺而異之。
及見上,乃以平日所寶《大洞經》以獻,上覽之動色曰:“朕潔齋書此經甫畢,及親繪三茅真君像,适欲以授先生。
”是日,遂并賜之。
先生既授經,與上意合,則釋然以喜。
車駕将還宮,複召見先生,所以撫存之甚厚。
[49] 徽宗駕幸劉混康的道觀去探望他,毫無疑問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僅僅過了七天,劉混康就去世了。
上文提到的《大洞真經》是上清派的另一部經典道經。
“大洞”是“太玄無際而緻虛守靜”。
在誦讀經文時,通過冥想将天神帶入誦經者的身體。
道教經書很多處都有這樣的經文:“神降護誦經者身中,代求誦經者及其祖先的超生”。
[50]現在的道經中包含大量圖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跪坐的誦經者,以及他們存思中正從頭頂慢慢升起的圖像(見圖5.2)。
[51] 圖5.2:《大洞真經》中想象的六位守護門郎(《上清大洞真經》;《道藏》第1冊,539頁下欄) 即使在劉混康去世前,徽宗偶爾也會求助于其他道教天師。
1107年,劉混康堅決拒絕來京城,派弟子笪淨之替代自己返京。
笪淨之六七歲就開始跟随劉混康,并陪他一起觐見了哲宗和後來的徽宗。
劉混康向笪淨之傳授了道教經文、神符、咒語、驅邪術,還有其他一些治病道術。
徽宗緻劉混康的書信中,有九封都提到了笪淨之,笪淨之通常是作為他們傳遞信息或交換禮物的信使。
在一封信中,徽宗列出了他委托笪淨之的各種物品,其中包括一位嫔妃寫的“表文”,要劉混康在做法事時遞給神靈。
其他物品包括食品、茶、蠟燭,以及他抄寫的五冊《北鬥經》。
[52] 1110年,劉混康去世後,笪淨之從茅山來到京城。
徽宗安排他在京城的一座道觀中宣講道法,據說吸引了大批士大夫前往。
笪淨之返回茅山前向徽宗辭行,徽宗賜他一些自己的書法作品,一幅劉混康的畫像,似乎還有親筆所書的一篇道教文章,笪淨之後來将其刻于茅山的石碑之上。
此文名曰《化道文》,描述了理解道教本質的必要性,并感歎普通人在這方面的無知。
他堅信,如果人人奉道,會給全社會帶來益處。
[53] 1113年,笪淨之在臨終前緻信徽宗,信的内容包含兩部分。
作為徽宗從道教天師處獲得若幹建議的例子之一,笪淨之的這封信頗值一提。
[54] 臣淨之遺表上言皇帝陛下: 臣自違阙庭,屢更晦朔,仰慕聖顔,日深馳想。
本圖再出山林,一瞻天表,無何大數有限,志與願違,辜負皇朝,不勝痛恨。
然臣雖世緣淺薄,仙路殊途,曷敢忘陛下終始眷遇之厚,伏願陛下精固邦本,善保聖躬,上以副皇穹寶曆之恩,下以慰社稷生靈之願。
臣無任瞻天望聖之至,謹奉表以聞。
(後文為寫信的日期和笪淨之的法号全稱) 臣自惟至愚至昧,伏自先師遭遇陛下以來,興建宮祠,敷弘教法,而臣凡所請求,實為過分,上渎天聽,罪所不容。
本期盡犬馬之勞,以報萬一,不期偶染脾疾,飲食自減,雖勉強醫藥,殊無退候。
近因設醮祈恩上天,乃獲報應,當須謝世。
去住之理,臣實無憾,但恨終天永訣,無緣再觐天顔,及别中宮、皇子、諸王,不勝怅望之極。
陛下天聰聖哲,尊道崇德,自古帝王未有過者。
然念帝王奉道,乃與臣庶不同,一言一動,上合天心,則萬方蒙福。
幸毋以華麗蕩真,以虧聖典。
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儉為先,乃陛下之師寶、緻道之津梁也。
伏願陛下清心寡欲以保聖躬,節财儉用以固邦本,聽納中(忠)良以廣言路,天下幸甚。
如臣下愚,固不當冒死陳詞,實念先師付托之重,嘗令臣以盡忠報國為先。
當今之際,不進一言以裨聖德,則臣違天負師、抱恨泉壤矣。
臣傳宗法錄、真經、玉印,及陛下前後所賜書畫,并已付本宮徒弟俞希隐收掌訖。
更願陛下重念先師扶教宣道之心,曲垂恩佑,終始無替于宗門,則臣雖不獲再瞻天顔,死無憾矣。
操筆陳情,伏增感怆,臣淨之再言。
押。
[55] 徽宗與劉混康、笪淨之師徒的通信,展示了徽宗及其日常生活的一些内容,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宮中的一些事情,比如生病的嫔妃希望徽宗替自己向道教神仙上表,又如笪淨之拜見過徽宗的子女。
我們還看到,徽宗這些信與同時代文人之間的通信相差無多——徽宗并沒有否認自己是天子,但努力不讓這一身份妨礙與自己十分敬仰的天師之間的關系。
徽宗對贈送的禮物和修建中的建築都親自考慮,且細緻入微。
從這些信件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徽宗對道教的投入和理解。
徽宗對道教産生興趣并不令人意外,事實上,當時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讀過《老子》、《莊子》,還有廣為流傳的神仙與長生不老的故事。
大部分宋代文人極為尊崇的唐代大詩人,也多在作品中提到了與道教密切相關的星相思想。
有些宋代文人還沉迷于通過飲食控制來改善身體狀況的道家修行方法。
[56]但是,徽宗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一名更加虔誠的信徒,他供奉神靈、閱讀和背誦經文,經常使用神符,還繪制道教人物的畫像,包括道教最高神靈“三清”,以及由凡人修煉成仙的三茅真君。
我們還可以看到,徽宗将道教視為履行對臣民義務的方式:道教能幫助他轉移黴運,這不僅是為了個人,也是為了臣民的利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領域徽宗并未與劉混康等道教法師一起深入研習:他似乎并未癡迷于長生不老,對煉金術也沒有興趣。
[57] 宮觀和儀式 即使劉混康尚在人世時,徽宗有時也會向其他道教天師請教。
1105年,他召見了另一位主要的道教派别的掌門——龍虎山道教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根據一份道教文獻記載,徽宗後來幾年也數次召見張繼先,幫自己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58]與徽宗同一時期的道教大師們的傳記,也經常記載與徽宗至少有過一次短暫的接觸。
例如,徽宗經常召見張虛白,對他的酗酒也能夠寬容。
劉益也被徽宗召入京城,但他不久便請求返回深山。
榮陽回答了徽宗關于其學識的問題後,被賞賜十萬銅錢。
此外,劉卞功等人也曾被召進京,但他們拒絕了。
[59] 由于徽宗對道教的信仰,他對一些曆朝沿用的儀式進行了改革,使其更貼近道教,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跟慶祝徽宗誕辰的寺觀有關。
為皇帝慶祝誕辰的儀式在唐朝和宋朝逐漸發生變化。
唐代中期,唐玄宗第一次為自己的誕辰日命名,并頒布法令,規定如何在宮廷、寺觀和各場所進行慶賀。
[60]唐代皇帝在誕辰這天大設宴席,作為賓客的娛樂項目,有時還會組織儒佛道三教辯論。
到了五代,開封成為京師,慶祝皇帝誕辰時,通常在相國寺舉辦慶典。
相國寺位于宮廷南門外,方便文武百官在儀式過後接着出席宮中宴會,因此,宋代的皇帝也保留了這種做法。
[61] 但徽宗與前朝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把這一儀式有系統地擴大到全國,并将道觀完全納入其中。
1103年,他下诏令各州都要修建寺、觀各一,并命名為崇甯(當時的年号),負責舉行皇帝的誕辰慶典。
這使相當多的寺觀被賜予名号(和匾額),同時也給予它們相應的認可和特權。
[62]随後幾年,針對崇甯寺、崇甯觀又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賜予度牒,免收稅賦,劃撥十頃土地,并保護其免受官府侵擾。
1111年,這些寺觀的名稱根據徽宗的誕辰,相應地改為天甯。
[63] 崇甯觀和天甯觀不僅要在徽宗的誕辰日舉辦儀式,還要在他的本命日(壬戌)舉行法事。
早先的宋代皇帝隻是在京師的道觀慶祝自己的本命日,但徽宗将這一儀式擴大到全國各地的道觀。
1104年,他下令各地崇甯觀要特辟一間大殿,命名為天保殿,專門舉辦他的本命日儀式。
在一位官員乞請之下,徽宗親自為天保殿書寫了匾額,複制後分發到全國各地的道觀。
[64] 根據宋代地方志記載,各地政府顯然都在奉命而行,指定了崇甯/天甯觀。
[65]有些被選中的寺觀規模非常宏偉。
1107年,根據皇帝旨意,當時在尚書省任職的何執中撰文贊頌東南地區一座建有369間殿堂的天甯觀。
徽宗禦賜這座道觀一部道經、十頃土地、每年兩道度牒,以及親筆書寫的兩塊匾額和一些禮品。
[66] 1116年,大臣們提議在徽宗誕辰這天開放天甯觀。
他們建議在皇帝的誕辰和本命日,京師和各地的寺觀都應開放三日,讓士大夫和百姓前去上香,祈禱聖上萬壽無疆。
1118年,一名禮部官員建議,針對州郡在徽宗本命日舉行的道場儀軌頒發規範。
其中具體規定了在皇帝本命日的七天前,知州應率領僚屬前往天甯觀祭拜上香,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輪流前往道觀燒香。
在本命日當天,知州率僚屬念誦祈禱,三次祭拜,然後全體叩首兩次。
[67] 這些并不是徽宗當政時制定的第一份規範。
1108年,徽宗令人收集金箓靈寶道場科儀的資料,旨在編修一部整理好的科儀,頒發給各州郡的道觀。
司馬虛(MichelStrickmann)認為,金箓靈寶道場科儀是為了“保護皇家道觀的财富”,通過分發這些新編修的科儀,朝廷希望能夠确保“全國每個角落都會響起有利于宋朝的巨大祈禱聲”。
[68] 在下發新版金箓靈寶道場科儀之前,先要解決文本的問題。
經過兩年的編修,1110年,徽宗将稿本委托給宰相張商英,并對他說: 向委一二道士,将道場儀矩,稽考藏典校正,近成書帙來上,嘗付道官定奪。
今據簽出,異同甚多。
并降付卿,可機政餘暇看詳,指定可否,如有讨論未備,文義乖訛,并未盡事件,并行貼改,删潤進入。
[69] 張商英編輯的最終版本被保存在道藏中,被稱為《金箓齋投簡儀》。
它的涵義是将刻有龍的石碑投入特定的山上或水中,并向神靈宣布這些科儀已得到實施。
[70] 詩詞 徽宗在信件、詩詞和散文中都描寫了道教主題。
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一本輯錄了太宗、真宗、徽宗三位皇帝撰寫的唱頌詞集。
根據這本書的前言,1111年,徽宗在宣和殿召見了兩位主管道士的道官,給他們看了他寫的六十首詞。
正當他們考慮配樂旋律時,“俄降天語,許附大藏,永奉醮章”。
根據這段記載,徽宗似乎不僅禦制了這些道詞,還為它們挑選了音樂。
徽宗命徐知常将這些道詞整理成冊,分發給大大小小的道觀。
[71] 徽宗禦制道詞分為六個系列,每個系列包含十首,每首四句。
其中五個主題用的是七言:《玉清樂》、《上清樂》、《太清樂》、《步虛詞》和《白鶴詞》,《散花詞》用的是五言。
與我們之前引用的一些經文不同,這些道詞的詞藻都十分雅麗。
下面是《白鶴詞》中的一首: 五雲宮殿步虛長,鬥轉旋霄夜未央。
白鶴飛來通吉信,清音齊逐返魂香。
[72] 還有《太清樂》中的三首詞: 五節清香半夜焚,天人玉女盡遙聞。
味同炁合遙相應,绛節霓旌下五雲。
太極元君翠翮車,萬魔奔走聽神符。
九龍縱步齊骧首,時見空中吐火珠。
元景岩巒聳太空,彭彭仙室在霞中。
九靈變化俄離合,羽駕飖飖不可窮。
[73] 一直到現代,道教儀式中仍然在使用這些道詞。
[74] 地方神祠 徽宗與宗教的關系不僅限于道士、道觀和科儀,還擴大到了民間神靈及供奉這些神靈的祠廟。
宋代朝廷一直用國家祀典記錄認可的祠廟,對祠廟内的主要神靈授予封賜,其中包括山神、水神、神龍,以及曾經是平凡男女的民間神仙。
宋朝政府對民間宗教的标準化和日常化管理在徽宗時期達到鼎盛,封賜的廟額和受冊封的祠廟神靈比任何時候都多。
但與此同時,大量沒有進入國家祀典的教派則遭到取締。
徽宗肯定是每隔幾天就會批準一個新的廟額或冊封。
《宋會要輯稿》中記錄了徽宗在位期間授予的764個廟額,以及對神靈的冊封。
[75]大部分記載都非常簡短,例如我們可以在山神的部分看到:“白彪山神後魏賀虜将軍祠,在汾州西河縣。
徽宗崇甯五年六月賜廟額‘永澤’。
”[76]但是,徽宗當時讀到的内容肯定不會如此簡短,而是充滿熱情的請求書,其中詳細描述了神靈在人們祈求雨水、晴天和瘟疫時保佑百姓等願望的顯靈。
有時,當地百姓會立一塊石牌,紀念獲得皇帝封賜廟
1107年二月,徽宗在一封信中對這份禮物進行了解釋: 累迂鶴馭,來叩楓宸。
款名理之至言,詢心法之要妙,保神清靜,阛闠厭聞,旅寓儲祥,殆非宜稱。
已令董治□□鸠工構宇,即上清之東隅,建萬甯之别觀。
庶專靜館,延處雲,可預擇徒弟來此住持,故茲示谕,想宜知悉。
[42] 神符也是徽宗在很多信中都提到的一個問題。
神符被視為來自高階神靈的指令,可以控制低階神靈,自漢代以來它就是道教法師手裡的一種武器。
[43]神靈能讀懂神符的内容,但對普通凡人來說卻是不可理解的(見圖5.1)。
劉混康被視為熟練掌握用神符治病的專家。
在為劉混康撰寫的碑文中,蔡卞稱贊他緻力于幫助别人,“每以上清符水療治衆病,服之辄愈”。
徽宗有時也會索要某些特殊的神符,例如可以放入小口袋系在腰帶上随身攜帶的。
徽宗還索要過一些能夠治療感冒、安神、壓驚和治療“百病”的神符。
徽宗有次提到,他并沒有将此前送給他的神符都留為己用,而是賜給了那些生病的人。
[44]值得注意的是,徽宗隻是索要已制好的神符,而非讓劉混康指導自己如何親自制作。
在徽宗寫給劉混康的信中,他隻是在尋求專家的幫助,不是咨詢如何讓自己成為專家。
[45] 在幾封信中,徽宗均強烈認為要将佛教和道教分開。
1107年二月初九,在緻劉混康的一封信中,徽宗解釋了自己的擔憂: 比以道釋混淆,理宜區别,斷自朕心,重訂訛謬。
至如三清混居于水陸,[46]元命反祠于梵宮,繪塑無倫,不可概舉。
圖5.1 太上靈寶五符中居中的神符(《太上靈寶五符序》卷四;《道藏》第6冊,338頁下欄) 朕方圖叙彜倫,講明教法,稽考後先之理,推原積習之端,申饬有司分别崇奉,庶蒙休祉,溥祐含生。
諒在淵沖,必惟允議。
更新歲律,尚冀保綏,故茲示谕,想宜知悉。
[47] 六天後,徽宗又提到了這封信,說他已采取措施解決佛教和道教之間混淆不清的問題,信中還附上了政府公告的草稿給劉混康看。
[48] 在徽宗的多次懇請下,1108年初,劉混康第三次回到了京城。
蔡卞對當時的情景做了如下記錄: 大觀二年春,诏華陽先生(劉混康)來朝京師。
夏四月丁亥,先生至自茅山,上命道士二百人具威儀導迎,館于上清儲祥宮新作元符之别觀。
先生病,不能朝,勞問之使不絕于途。
是月十日,車駕幸儲祥宮,因召見先生,與語久之。
前兩夕,先生夢侍天帝所,相論說《大洞真經》,覺而異之。
及見上,乃以平日所寶《大洞經》以獻,上覽之動色曰:“朕潔齋書此經甫畢,及親繪三茅真君像,适欲以授先生。
”是日,遂并賜之。
先生既授經,與上意合,則釋然以喜。
車駕将還宮,複召見先生,所以撫存之甚厚。
[49] 徽宗駕幸劉混康的道觀去探望他,毫無疑問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僅僅過了七天,劉混康就去世了。
上文提到的《大洞真經》是上清派的另一部經典道經。
“大洞”是“太玄無際而緻虛守靜”。
在誦讀經文時,通過冥想将天神帶入誦經者的身體。
道教經書很多處都有這樣的經文:“神降護誦經者身中,代求誦經者及其祖先的超生”。
[50]現在的道經中包含大量圖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跪坐的誦經者,以及他們存思中正從頭頂慢慢升起的圖像(見圖5.2)。
[51] 圖5.2:《大洞真經》中想象的六位守護門郎(《上清大洞真經》;《道藏》第1冊,539頁下欄) 即使在劉混康去世前,徽宗偶爾也會求助于其他道教天師。
1107年,劉混康堅決拒絕來京城,派弟子笪淨之替代自己返京。
笪淨之六七歲就開始跟随劉混康,并陪他一起觐見了哲宗和後來的徽宗。
劉混康向笪淨之傳授了道教經文、神符、咒語、驅邪術,還有其他一些治病道術。
徽宗緻劉混康的書信中,有九封都提到了笪淨之,笪淨之通常是作為他們傳遞信息或交換禮物的信使。
在一封信中,徽宗列出了他委托笪淨之的各種物品,其中包括一位嫔妃寫的“表文”,要劉混康在做法事時遞給神靈。
其他物品包括食品、茶、蠟燭,以及他抄寫的五冊《北鬥經》。
[52] 1110年,劉混康去世後,笪淨之從茅山來到京城。
徽宗安排他在京城的一座道觀中宣講道法,據說吸引了大批士大夫前往。
笪淨之返回茅山前向徽宗辭行,徽宗賜他一些自己的書法作品,一幅劉混康的畫像,似乎還有親筆所書的一篇道教文章,笪淨之後來将其刻于茅山的石碑之上。
此文名曰《化道文》,描述了理解道教本質的必要性,并感歎普通人在這方面的無知。
他堅信,如果人人奉道,會給全社會帶來益處。
[53] 1113年,笪淨之在臨終前緻信徽宗,信的内容包含兩部分。
作為徽宗從道教天師處獲得若幹建議的例子之一,笪淨之的這封信頗值一提。
[54] 臣淨之遺表上言皇帝陛下: 臣自違阙庭,屢更晦朔,仰慕聖顔,日深馳想。
本圖再出山林,一瞻天表,無何大數有限,志與願違,辜負皇朝,不勝痛恨。
然臣雖世緣淺薄,仙路殊途,曷敢忘陛下終始眷遇之厚,伏願陛下精固邦本,善保聖躬,上以副皇穹寶曆之恩,下以慰社稷生靈之願。
臣無任瞻天望聖之至,謹奉表以聞。
(後文為寫信的日期和笪淨之的法号全稱) 臣自惟至愚至昧,伏自先師遭遇陛下以來,興建宮祠,敷弘教法,而臣凡所請求,實為過分,上渎天聽,罪所不容。
本期盡犬馬之勞,以報萬一,不期偶染脾疾,飲食自減,雖勉強醫藥,殊無退候。
近因設醮祈恩上天,乃獲報應,當須謝世。
去住之理,臣實無憾,但恨終天永訣,無緣再觐天顔,及别中宮、皇子、諸王,不勝怅望之極。
陛下天聰聖哲,尊道崇德,自古帝王未有過者。
然念帝王奉道,乃與臣庶不同,一言一動,上合天心,則萬方蒙福。
幸毋以華麗蕩真,以虧聖典。
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儉為先,乃陛下之師寶、緻道之津梁也。
伏願陛下清心寡欲以保聖躬,節财儉用以固邦本,聽納中(忠)良以廣言路,天下幸甚。
如臣下愚,固不當冒死陳詞,實念先師付托之重,嘗令臣以盡忠報國為先。
當今之際,不進一言以裨聖德,則臣違天負師、抱恨泉壤矣。
臣傳宗法錄、真經、玉印,及陛下前後所賜書畫,并已付本宮徒弟俞希隐收掌訖。
更願陛下重念先師扶教宣道之心,曲垂恩佑,終始無替于宗門,則臣雖不獲再瞻天顔,死無憾矣。
操筆陳情,伏增感怆,臣淨之再言。
押。
[55] 徽宗與劉混康、笪淨之師徒的通信,展示了徽宗及其日常生活的一些内容,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宮中的一些事情,比如生病的嫔妃希望徽宗替自己向道教神仙上表,又如笪淨之拜見過徽宗的子女。
我們還看到,徽宗這些信與同時代文人之間的通信相差無多——徽宗并沒有否認自己是天子,但努力不讓這一身份妨礙與自己十分敬仰的天師之間的關系。
徽宗對贈送的禮物和修建中的建築都親自考慮,且細緻入微。
從這些信件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徽宗對道教的投入和理解。
徽宗對道教産生興趣并不令人意外,事實上,當時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讀過《老子》、《莊子》,還有廣為流傳的神仙與長生不老的故事。
大部分宋代文人極為尊崇的唐代大詩人,也多在作品中提到了與道教密切相關的星相思想。
有些宋代文人還沉迷于通過飲食控制來改善身體狀況的道家修行方法。
[56]但是,徽宗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一名更加虔誠的信徒,他供奉神靈、閱讀和背誦經文,經常使用神符,還繪制道教人物的畫像,包括道教最高神靈“三清”,以及由凡人修煉成仙的三茅真君。
我們還可以看到,徽宗将道教視為履行對臣民義務的方式:道教能幫助他轉移黴運,這不僅是為了個人,也是為了臣民的利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領域徽宗并未與劉混康等道教法師一起深入研習:他似乎并未癡迷于長生不老,對煉金術也沒有興趣。
[57] 宮觀和儀式 即使劉混康尚在人世時,徽宗有時也會向其他道教天師請教。
1105年,他召見了另一位主要的道教派别的掌門——龍虎山道教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根據一份道教文獻記載,徽宗後來幾年也數次召見張繼先,幫自己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58]與徽宗同一時期的道教大師們的傳記,也經常記載與徽宗至少有過一次短暫的接觸。
例如,徽宗經常召見張虛白,對他的酗酒也能夠寬容。
劉益也被徽宗召入京城,但他不久便請求返回深山。
榮陽回答了徽宗關于其學識的問題後,被賞賜十萬銅錢。
此外,劉卞功等人也曾被召進京,但他們拒絕了。
[59] 由于徽宗對道教的信仰,他對一些曆朝沿用的儀式進行了改革,使其更貼近道教,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跟慶祝徽宗誕辰的寺觀有關。
為皇帝慶祝誕辰的儀式在唐朝和宋朝逐漸發生變化。
唐代中期,唐玄宗第一次為自己的誕辰日命名,并頒布法令,規定如何在宮廷、寺觀和各場所進行慶賀。
[60]唐代皇帝在誕辰這天大設宴席,作為賓客的娛樂項目,有時還會組織儒佛道三教辯論。
到了五代,開封成為京師,慶祝皇帝誕辰時,通常在相國寺舉辦慶典。
相國寺位于宮廷南門外,方便文武百官在儀式過後接着出席宮中宴會,因此,宋代的皇帝也保留了這種做法。
[61] 但徽宗與前朝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把這一儀式有系統地擴大到全國,并将道觀完全納入其中。
1103年,他下诏令各州都要修建寺、觀各一,并命名為崇甯(當時的年号),負責舉行皇帝的誕辰慶典。
這使相當多的寺觀被賜予名号(和匾額),同時也給予它們相應的認可和特權。
[62]随後幾年,針對崇甯寺、崇甯觀又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賜予度牒,免收稅賦,劃撥十頃土地,并保護其免受官府侵擾。
1111年,這些寺觀的名稱根據徽宗的誕辰,相應地改為天甯。
[63] 崇甯觀和天甯觀不僅要在徽宗的誕辰日舉辦儀式,還要在他的本命日(壬戌)舉行法事。
早先的宋代皇帝隻是在京師的道觀慶祝自己的本命日,但徽宗将這一儀式擴大到全國各地的道觀。
1104年,他下令各地崇甯觀要特辟一間大殿,命名為天保殿,專門舉辦他的本命日儀式。
在一位官員乞請之下,徽宗親自為天保殿書寫了匾額,複制後分發到全國各地的道觀。
[64] 根據宋代地方志記載,各地政府顯然都在奉命而行,指定了崇甯/天甯觀。
[65]有些被選中的寺觀規模非常宏偉。
1107年,根據皇帝旨意,當時在尚書省任職的何執中撰文贊頌東南地區一座建有369間殿堂的天甯觀。
徽宗禦賜這座道觀一部道經、十頃土地、每年兩道度牒,以及親筆書寫的兩塊匾額和一些禮品。
[66] 1116年,大臣們提議在徽宗誕辰這天開放天甯觀。
他們建議在皇帝的誕辰和本命日,京師和各地的寺觀都應開放三日,讓士大夫和百姓前去上香,祈禱聖上萬壽無疆。
1118年,一名禮部官員建議,針對州郡在徽宗本命日舉行的道場儀軌頒發規範。
其中具體規定了在皇帝本命日的七天前,知州應率領僚屬前往天甯觀祭拜上香,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輪流前往道觀燒香。
在本命日當天,知州率僚屬念誦祈禱,三次祭拜,然後全體叩首兩次。
[67] 這些并不是徽宗當政時制定的第一份規範。
1108年,徽宗令人收集金箓靈寶道場科儀的資料,旨在編修一部整理好的科儀,頒發給各州郡的道觀。
司馬虛(MichelStrickmann)認為,金箓靈寶道場科儀是為了“保護皇家道觀的财富”,通過分發這些新編修的科儀,朝廷希望能夠确保“全國每個角落都會響起有利于宋朝的巨大祈禱聲”。
[68] 在下發新版金箓靈寶道場科儀之前,先要解決文本的問題。
經過兩年的編修,1110年,徽宗将稿本委托給宰相張商英,并對他說: 向委一二道士,将道場儀矩,稽考藏典校正,近成書帙來上,嘗付道官定奪。
今據簽出,異同甚多。
并降付卿,可機政餘暇看詳,指定可否,如有讨論未備,文義乖訛,并未盡事件,并行貼改,删潤進入。
[69] 張商英編輯的最終版本被保存在道藏中,被稱為《金箓齋投簡儀》。
它的涵義是将刻有龍的石碑投入特定的山上或水中,并向神靈宣布這些科儀已得到實施。
[70] 詩詞 徽宗在信件、詩詞和散文中都描寫了道教主題。
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一本輯錄了太宗、真宗、徽宗三位皇帝撰寫的唱頌詞集。
根據這本書的前言,1111年,徽宗在宣和殿召見了兩位主管道士的道官,給他們看了他寫的六十首詞。
正當他們考慮配樂旋律時,“俄降天語,許附大藏,永奉醮章”。
根據這段記載,徽宗似乎不僅禦制了這些道詞,還為它們挑選了音樂。
徽宗命徐知常将這些道詞整理成冊,分發給大大小小的道觀。
[71] 徽宗禦制道詞分為六個系列,每個系列包含十首,每首四句。
其中五個主題用的是七言:《玉清樂》、《上清樂》、《太清樂》、《步虛詞》和《白鶴詞》,《散花詞》用的是五言。
與我們之前引用的一些經文不同,這些道詞的詞藻都十分雅麗。
下面是《白鶴詞》中的一首: 五雲宮殿步虛長,鬥轉旋霄夜未央。
白鶴飛來通吉信,清音齊逐返魂香。
[72] 還有《太清樂》中的三首詞: 五節清香半夜焚,天人玉女盡遙聞。
味同炁合遙相應,绛節霓旌下五雲。
太極元君翠翮車,萬魔奔走聽神符。
九龍縱步齊骧首,時見空中吐火珠。
元景岩巒聳太空,彭彭仙室在霞中。
九靈變化俄離合,羽駕飖飖不可窮。
[73] 一直到現代,道教儀式中仍然在使用這些道詞。
[74] 地方神祠 徽宗與宗教的關系不僅限于道士、道觀和科儀,還擴大到了民間神靈及供奉這些神靈的祠廟。
宋代朝廷一直用國家祀典記錄認可的祠廟,對祠廟内的主要神靈授予封賜,其中包括山神、水神、神龍,以及曾經是平凡男女的民間神仙。
宋朝政府對民間宗教的标準化和日常化管理在徽宗時期達到鼎盛,封賜的廟額和受冊封的祠廟神靈比任何時候都多。
但與此同時,大量沒有進入國家祀典的教派則遭到取締。
徽宗肯定是每隔幾天就會批準一個新的廟額或冊封。
《宋會要輯稿》中記錄了徽宗在位期間授予的764個廟額,以及對神靈的冊封。
[75]大部分記載都非常簡短,例如我們可以在山神的部分看到:“白彪山神後魏賀虜将軍祠,在汾州西河縣。
徽宗崇甯五年六月賜廟額‘永澤’。
”[76]但是,徽宗當時讀到的内容肯定不會如此簡短,而是充滿熱情的請求書,其中詳細描述了神靈在人們祈求雨水、晴天和瘟疫時保佑百姓等願望的顯靈。
有時,當地百姓會立一塊石牌,紀念獲得皇帝封賜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