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崇奉道教(1100—1110)
關燈
小
中
大
敕劉混康:
累收來奏,備悉。
勤恪不啻,與警飲接也。
順履時序食息,何若來春飛船西上,妙論可期。
貴妃所需符子,當為應副。
未問,善為輔養。
三茅君聖像畫畢,止伺先生到阙,專得面付。
治病佩帶符子,告求數十貼。
宋徽宗緻劉混康的信,大觀元年(1107年)十一月初六 在宋文化的世界,許多廣為流傳的思想關乎我們所思考的宇宙哲學、自然科學與宗教。
有些人的思想高度兼收并蓄,對自己知道的大部分東西都信之不疑。
許多叫得上名字的神,不管是佛教、道教的,還是本土宗教的神,他們都相信它們的力量。
他們認為自然災害可能是上天的警告。
他們理所當然地接受陰、陽、氣(蒸氣、元氣)和五行(木、火、土、金、水)思想,并用這些概念讨論生物學、音樂、風水和天氣。
他們相信有些異人具有超能力,可以預見未來,與死者溝通,或者召喚神鬼。
除了這些兼收并蓄的信仰者外,還有懷疑主義者,他們保留自己的判斷,認為有些思想也許是錯誤的,而某些自稱具有超常能力的說法則可能是騙局。
那些專治一經的博學者,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儒教,常常覺得隻有與他們的傳統相關聯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其他思想則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
但是,這樣的專家少之又少,甚至在廣大的受教育階層中也隻占一小部分。
[1] 在道教史上,宋代顯得尤其活躍,有創造性,這一時期湧現出許多新的神祇崇拜與天啟傳統。
[2]道教從初唐宮廷中更具等級性與貴族化的傳統,演變為一種更多樣化、更有包容性、通過社會廣泛傳播的形式。
在地方上,人們常常求助道士來解決與鬼、神、魔有關的各種問題,治病驅邪的法術盛極一時。
神的啟示中不斷提供新元素——新的天國、神靈、護符及經文。
道士以符咒與雷法為武器,通過控制惡魔與不守規矩的鬼神,有助于提供一種神授的正義。
[3]于是,官員和受過類似儒家教育的一些人開始将道教禮儀為己所用。
[4] 早在宋朝之前,皇室就已是佛教、道教的主要保護者了,并随着當朝皇帝對其中一種宗教的強烈偏愛而不時左右搖擺。
從早期認為統治者無為而治的觀念,到盛大的齋醮儀式,道教有很多地方能吸引帝王。
皇帝主持的國家祭儀汲取了與道教一樣的宇宙觀,不僅有陰陽五行,還關注星相與天降祥瑞。
[5]許多居于高位的道教神祇被視為帝王,稱号中帶有帝國之尊的意味,被供奉宮觀裡,身着皇家服飾,坐在寶座上。
想跟這些神祇溝通的人要采用對待皇帝一樣的禮儀(跪拜,奏書)。
唐朝皇室宣稱與道教的關系非比尋常,理由是:唐朝李氏家族是早期道教哲學家老子(也姓李)的後裔。
唐朝皇帝大力扶持道教,修建道教宮觀,将道家經典列入科舉考試的範圍,設立道教學校,邀請知名法師與神職人員進宮,并制作道家真經的摹本,玄宗(712—755年在位)甚至為道教經典撰寫評注,他的一些繼任者試圖通過道家的煉丹術尋求長生不老,甚至受戒成為道士。
[6] 在北宋時期,道教繼續得到皇帝的青睐。
但是,在徽宗之前的七位皇帝中,隻有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與幾位唐朝皇帝一樣,積極支持道教。
1008年,為了慶祝收到“神降天書”,宋真宗命各州縣修建天慶觀,這是将道教擴大到地方上的重要一步。
1012年,宋真宗做了兩個夢,夢中得知,宋朝皇帝有位祖先是道教最高神玉皇大帝和黃帝的化身。
宋真宗齋戒淨身、舉行儀式後,親眼看到了玉皇大帝與黃帝。
為了尊崇這位“聖祖”,宋真宗在開封修建了一座盛大華麗的道觀,命名為玉清昭應宮,整座建築共有2610間屋子。
宋真宗還着手收集道經,編目分類,整理成新的道教經典。
他還為包含4565卷的道藏撰寫序言,這部經典被制成多份抄本,頒往全國各地道觀。
[7] 事實證明,與真宗一樣,徽宗也是一位熱誠的道教支持者,甚至猶有過之。
[8]他在1115或1116年認識林靈素之後更是如此,因為林靈素告訴徽宗,他是長生大帝君的化身。
這一事件還充分證明,如果統治者聽信阿谀奉承,就可能有糟糕的事情發生。
在本章,我将盡力不讓發生在徽宗晚年的事情影響我們對他在位前十年與道教關系的理解。
早在林靈素出現以前,徽宗就已經是一名虔誠的道教徒了。
劉混康 徽宗早年對道教的興趣,與劉混康(1035—1108)關系匪淺。
劉混康是茅山(在今江蘇省)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師。
[9]在11世紀八九十年代,劉混康在京都的精英圈中非常有名。
他曾拜見過王安石、蔡卞。
據《茅山志·劉混康傳》記載:有一次,孟皇後喉嚨裡卡住了一根針,禦醫全都束手無策,于是劉混康應诏入宮。
劉混康畫下一道神符(一張紙條,上面畫了奇形怪狀的文字,通常難以辨認),孟皇後随即把針吐了出來。
哲宗賜其稱号以示感謝,并宣布要在茅山為劉混康修建一座道觀。
[10] 徽宗即位後,召劉混康入宮,當時劉混康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
根據幾年後蔡卞奉旨撰寫的碑文,劉混康對徽宗的洞察力與美德印象深刻:“頻年之間,數承命造朝,召入宮廷,燕見終日,造膝所談,多所謂天下妙理。
”[11]接下來的八年,徽宗屢屢表示對劉混康的尊寵,以及向他學道的想法。
有一次,宋徽宗向劉混康問起三茅真君的知識。
[12]根據上清派傳說,三茅真君是生活在漢代的三兄弟。
大茅君茅盛隐居恒山研究《老子》與《易經》,在恒山,他與長生不老的仙人、神明進行溝通,其中便包括西王母。
西王母授予他符箓,還有兩部九天玄真之經。
茅盛兄弟來到南京南面的句曲山,句曲山因此得名為茅山。
到徽宗時,三茅真君被視為掌管茅山下陰間亡靈住地的神靈。
劉混康向徽宗闡述了茅氏兄弟如何重要,徽宗便為他們分别加封,并賜以祭祀。
[13]徽宗下诏宣布三茅真君的新封号,将其描繪為變化靈妙的超自然力量,将持續千年,為大衆帶來祥瑞與福佑。
在诏書結尾處,徽宗稱這次加封将有助于“我國家太平無疆之福”。
[14] 劉混康向徽宗提議,為徽宗生年所主的星神(即他的本命神)修建一座宮觀。
本命神的概念是基于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六十種組合,[15]一個人的生辰年份對應着北鬥七星中的一個星神,該星神掌管着他的本命,因此,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将本命神與北鬥七星神的崇拜結合起來。
直到初唐,道教每年還要舉行六次儀式(每六十天一次,每次的标志與其本命神相對應)。
這些儀式包括,在北鬥七星神與本命星神的神像前進獻水果與茶,誦讀禱文。
[16]徽宗對本命神的儀式感興趣的另一個标志,就是他親自抄寫《七星經》,頒賜劉混康。
[17]這是一部流行經文,全稱為《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内容包括一些符咒,強調個人出生标志與出生星神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詳述了在本命神的節日必須完成的儀式。
[18] 徽宗在位期間,劉混康第一次在京城停留的時間很短暫。
劉混康屢次請求返回茅山,1102年,徽宗極為勉強地同意了。
劉混康離開時,徽宗賜以禮物,其中有白玉念珠、燒香簡、紅羅龍扇、“九老仙都君”玉印,以及徽宗親自抄寫的道教經文:《度人經》、《清淨經》與《六甲神符經》。
徽宗還賜予他更高的封号,為他的十名弟子頒發度牒,賜以紫衣。
[19] 從徽宗在1102年抄寫并作為禮物賜給劉混康的經文中,可看出徽宗正在研究道經中的重要經文,其中簡明扼要的《度人經》是古靈寶經最核心的一卷,大部分以韻文禦注,适于私下誦讀。
這部經文描繪了道教的各項活動,衆多的天界、神靈和魔鬼,并承諾在天界給誦讀《度人經》者留出一席之地。
經文受佛教咒語的啟發,以一種很難索解的神秘語言,羅列了一份長長的天上神仙的名單。
到徽宗時期,已經有很多人為《度人經》撰寫批注,《度人經》的神奇靈驗記也被廣為誦讀。
[20]《度人經》描繪的天界充滿生氣: 十方至真,飛天神王,長生度世,無量大神。
并乘飛雲,丹輿綠辇,羽蓋瓊輪,骖駕朱鳳,五色玄龍,建九色之節,十絕靈旛,前嘯九鳳,齊唱後吹,八鸾同鳴,獅子白鶴,嘯歌邕邕,五老啟送,群仙翼轅,億乘萬騎,浮空而來,傾光回駕,監真度生。
[21] 徽宗書錄的第二卷經文是《清淨經》。
《清淨經》内容較短,廣受歡迎,以韻文書寫,可以追溯至唐朝,有10世紀杜光庭法師的注解。
《清靜經》的風格與《度人經》迥然不同,其語言令人想起老子規勸觀察自我和他人,釋放自己心靈上的欲望,并實現與道合一的思想。
[22]舉例如下: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23] 在現存的道經中,沒有哪部的标題恰好是《六甲神符經》,不過這也許是一部通常以長标題命名的經文的簡稱。
[24]六甲是用六十種幹支進行占蔔的方法,自從5世紀以來就是道教的一部分。
1102年,劉混康離開京師後,徽宗經常寫信給他。
《茅山志》中收錄了五十九封信,[25]其中十四封現存信劄的日期在1103年正月至1105年九月之間,這是劉混康第一次離開京師的時間。
崇甯二年(1103年)三月二十一日的這封信就是一例: 敕劉混康: 爾自别京師,倏改歲華。
完修祠殿,備悉勤勞。
近覽奏章,具知安裕。
所雲殿名,以“天甯萬福”可也。
[26]其《清靜經》,并依所奏。
爾肅恭祀事,達于上境,所見災祥,何不具奏?此者,牟麥發生之際,惟藉膏澤之力。
乃自春首以來,頗愆時雨,未濟四郊之農,甚慘千箱之望。
朕心憂懼,夙夜匪遑。
爾當悉心體予至懷,用斯懇切之誠,精加祈梼之意。
以名非高道,豈達清都?餘宜将愛,愈探妙理。
山林幽靜,更保真常。
[27] 信中提到了徽宗為劉混康抄錄的《清靜經》,劉混康此前很可能向徽宗請求,允許他向别人展示或抄錄徽宗的禦書經文。
徽宗在信中提及朝廷在茅山修建的一座宮觀,“元符萬甯宮”。
徽宗為此工程劃撥了大量資金,為物流運輸等細節問題提供了便利,并禦賜很多禮物,大大提升了道觀的聲望和吸引力。
劉混康曾請求将徽宗賜予的一些禦筆書法刻在宮觀的石碑上,徽宗回複說,自己為宮觀寫的頌詞和最近寫的送别詩可以刻在石碑上,但不要刻禦筆親書的信函。
[28] 在茅山修建道觀這件事上,徽宗其實是在繼續完成哲宗發起的一個工程。
此工程于1103年正月初九動工,1106年八月十五日竣工,曆時兩年半。
徽宗為每座建築親自書寫了匾額。
如表5.1所示,四座主殿中有三座均與徽宗有密切關系。
整個建築群有四百多間房屋。
據地方志記載,工程于1106年竣工時,鶴群聚集于宮觀上方,這一吉兆顯然所有人都能看到。
為了支持宮觀的長久發展,徽宗還讓人留出了閑置土地,并發放大量配額的度牒。
[29] 表5.1 茅山元符萬甯宮的主要宮殿 149 來源:《全宋文》第129冊,188頁;137冊,8—9頁(《茅山志》卷二十六,葉2a—3b;《道藏》第5冊,葉665a—b)。
1105年秋,在徽宗一再催促下,劉混康第二次回到京城,一直留到1106年春。
他離開時,徽宗賞賜一幅自己繪制的老子像和更多的道經。
這不是徽宗為劉混康畫的唯一一幅畫像。
1107年,徽宗又賜給劉混康一批禮物,其中包括親手繪制的道教最重要的兩位神靈(元始天尊和靈寶道君)的畫像。
徽宗說,如果這兩幅畫像和他在一年前畫的老子像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三清像。
在另一封信中,徽宗提到,自己完成了一幅三茅真君像,待劉混康回到京師後便賜給他。
[30] 徽宗賜予劉混康的另一份禮物,是1106年劉離京時寫的一首送别詩: 當年問道屬高人,曾攬霞衣到紫宸。
身是三山雲外侶,[31]心無一點世間塵。
征鴻望極幽栖遠,賀燕歸飛洞府新。
多謝為傳心法妙,此真真外更無真。
[32] 徽宗還賜予劉混康一篇規整的頌詞,贊頌茅山的道觀。
[33]其中有如下詩句: 道大無方,體用有常。
以德則帝,以業而王, 坐進此道,[34]與道無極。
神之聽之,[35]洽此萬國。
[36] 劉混康返回茅山後,徽宗又開始了信函往來,寫信的頻率甚至有所增加。
從1106年五月到1108年二月,一年半的時間,徽宗共寫了四十二封信。
[37]1106年六月二十日,徽宗一天之内連寫兩封,第一封提到劉混康拒絕應徽宗之請返回京城,第二封則關于茅山正在修建的新宮觀:“本宮所阙,亦可一一縷細開陳。
潛神之役,未見告功,不知所修可意否?”[38] 徽宗的一些信中提及對征兆和祥瑞的留意。
《茅山志·劉混康傳》記載,他曾向皇帝呈遞多份關于災難事件的奏疏。
[39]我們沒有看到這些奏疏,但确實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要求,例如前文引用的一封信中,徽宗要劉混康報告最新出現的異象和征兆。
在1107年二月的一封信中,徽宗談到自己為促成祥瑞之兆而做出的努力:“每念靈承之重,庶臻可緻之祥。
”他還有一次提到,劉混康曾送他一張祥符,并問能否再送一些類似的東西。
1106年十二月十八日,徽宗在信中引用了劉混康報告的茅山新觀開設道場時出現仙燈的現象,認為這是一個吉兆,表明上天感到滿意。
[40] 自古以來,統治者一直非常關注各種征兆,這既不是什麼新現象,也沒有特别之處。
但值得一提的是,徽宗在這方面尋求一位道士的幫助。
他認為曆來對征兆的解釋無法提供所有答案,尤其是關于兇兆的解釋(異象和災難)。
這些兇兆顯然預示着不好的事件,但它們到底是關于什麼事的反映,如何才能化解,對徽宗而言仍是切實的問題,也寄望于劉混康幫他解答。
從一開始,贈送禮物在徽宗與劉混康的關系中就占據了重要位置。
從下面的這封信中可以看出,這些禮物贈送是有來有往的: 所奏事,逐一降指揮訖。
如更有所阙,但一一見示。
提舉官已差楊戬題額,已書,知之。
蔡卞亦已撰文。
先生自來贛直,有所聞見災福,但詳細密奏。
花木已收,瑞香尤佳。
傅希列回,付诏書等,及賜祠部,餘各賜紫衣師号,親書畫扇,暑熱,可以召風鎮心。
符子告求數貼。
傅希列等回,附物下項:沉檀箋香各二十斤,生熟龍腦五斤,降真香十斤,四味果子二十,禦書畫扇頭十個,香藥二分。
[41] 徽宗有些禮物非常珍貴,因為他是親自花時間來制作的,例如他的書畫,還有他謄寫的道經等。
這類禮物倒是誰都可以送,不過有時候,徽宗所賜禮物是皇帝特有的一些東西。
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京城的一處方
勤恪不啻,與警飲接也。
順履時序食息,何若來春飛船西上,妙論可期。
貴妃所需符子,當為應副。
未問,善為輔養。
三茅君聖像畫畢,止伺先生到阙,專得面付。
治病佩帶符子,告求數十貼。
宋徽宗緻劉混康的信,大觀元年(1107年)十一月初六 在宋文化的世界,許多廣為流傳的思想關乎我們所思考的宇宙哲學、自然科學與宗教。
有些人的思想高度兼收并蓄,對自己知道的大部分東西都信之不疑。
許多叫得上名字的神,不管是佛教、道教的,還是本土宗教的神,他們都相信它們的力量。
他們認為自然災害可能是上天的警告。
他們理所當然地接受陰、陽、氣(蒸氣、元氣)和五行(木、火、土、金、水)思想,并用這些概念讨論生物學、音樂、風水和天氣。
他們相信有些異人具有超能力,可以預見未來,與死者溝通,或者召喚神鬼。
除了這些兼收并蓄的信仰者外,還有懷疑主義者,他們保留自己的判斷,認為有些思想也許是錯誤的,而某些自稱具有超常能力的說法則可能是騙局。
那些專治一經的博學者,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儒教,常常覺得隻有與他們的傳統相關聯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其他思想則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
但是,這樣的專家少之又少,甚至在廣大的受教育階層中也隻占一小部分。
[1] 在道教史上,宋代顯得尤其活躍,有創造性,這一時期湧現出許多新的神祇崇拜與天啟傳統。
[2]道教從初唐宮廷中更具等級性與貴族化的傳統,演變為一種更多樣化、更有包容性、通過社會廣泛傳播的形式。
在地方上,人們常常求助道士來解決與鬼、神、魔有關的各種問題,治病驅邪的法術盛極一時。
神的啟示中不斷提供新元素——新的天國、神靈、護符及經文。
道士以符咒與雷法為武器,通過控制惡魔與不守規矩的鬼神,有助于提供一種神授的正義。
[3]于是,官員和受過類似儒家教育的一些人開始将道教禮儀為己所用。
[4] 早在宋朝之前,皇室就已是佛教、道教的主要保護者了,并随着當朝皇帝對其中一種宗教的強烈偏愛而不時左右搖擺。
從早期認為統治者無為而治的觀念,到盛大的齋醮儀式,道教有很多地方能吸引帝王。
皇帝主持的國家祭儀汲取了與道教一樣的宇宙觀,不僅有陰陽五行,還關注星相與天降祥瑞。
[5]許多居于高位的道教神祇被視為帝王,稱号中帶有帝國之尊的意味,被供奉宮觀裡,身着皇家服飾,坐在寶座上。
想跟這些神祇溝通的人要采用對待皇帝一樣的禮儀(跪拜,奏書)。
唐朝皇室宣稱與道教的關系非比尋常,理由是:唐朝李氏家族是早期道教哲學家老子(也姓李)的後裔。
唐朝皇帝大力扶持道教,修建道教宮觀,将道家經典列入科舉考試的範圍,設立道教學校,邀請知名法師與神職人員進宮,并制作道家真經的摹本,玄宗(712—755年在位)甚至為道教經典撰寫評注,他的一些繼任者試圖通過道家的煉丹術尋求長生不老,甚至受戒成為道士。
[6] 在北宋時期,道教繼續得到皇帝的青睐。
但是,在徽宗之前的七位皇帝中,隻有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與幾位唐朝皇帝一樣,積極支持道教。
1008年,為了慶祝收到“神降天書”,宋真宗命各州縣修建天慶觀,這是将道教擴大到地方上的重要一步。
1012年,宋真宗做了兩個夢,夢中得知,宋朝皇帝有位祖先是道教最高神玉皇大帝和黃帝的化身。
宋真宗齋戒淨身、舉行儀式後,親眼看到了玉皇大帝與黃帝。
為了尊崇這位“聖祖”,宋真宗在開封修建了一座盛大華麗的道觀,命名為玉清昭應宮,整座建築共有2610間屋子。
宋真宗還着手收集道經,編目分類,整理成新的道教經典。
他還為包含4565卷的道藏撰寫序言,這部經典被制成多份抄本,頒往全國各地道觀。
[7] 事實證明,與真宗一樣,徽宗也是一位熱誠的道教支持者,甚至猶有過之。
[8]他在1115或1116年認識林靈素之後更是如此,因為林靈素告訴徽宗,他是長生大帝君的化身。
這一事件還充分證明,如果統治者聽信阿谀奉承,就可能有糟糕的事情發生。
在本章,我将盡力不讓發生在徽宗晚年的事情影響我們對他在位前十年與道教關系的理解。
早在林靈素出現以前,徽宗就已經是一名虔誠的道教徒了。
劉混康 徽宗早年對道教的興趣,與劉混康(1035—1108)關系匪淺。
劉混康是茅山(在今江蘇省)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師。
[9]在11世紀八九十年代,劉混康在京都的精英圈中非常有名。
他曾拜見過王安石、蔡卞。
據《茅山志·劉混康傳》記載:有一次,孟皇後喉嚨裡卡住了一根針,禦醫全都束手無策,于是劉混康應诏入宮。
劉混康畫下一道神符(一張紙條,上面畫了奇形怪狀的文字,通常難以辨認),孟皇後随即把針吐了出來。
哲宗賜其稱号以示感謝,并宣布要在茅山為劉混康修建一座道觀。
[10] 徽宗即位後,召劉混康入宮,當時劉混康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
根據幾年後蔡卞奉旨撰寫的碑文,劉混康對徽宗的洞察力與美德印象深刻:“頻年之間,數承命造朝,召入宮廷,燕見終日,造膝所談,多所謂天下妙理。
”[11]接下來的八年,徽宗屢屢表示對劉混康的尊寵,以及向他學道的想法。
有一次,宋徽宗向劉混康問起三茅真君的知識。
[12]根據上清派傳說,三茅真君是生活在漢代的三兄弟。
大茅君茅盛隐居恒山研究《老子》與《易經》,在恒山,他與長生不老的仙人、神明進行溝通,其中便包括西王母。
西王母授予他符箓,還有兩部九天玄真之經。
茅盛兄弟來到南京南面的句曲山,句曲山因此得名為茅山。
到徽宗時,三茅真君被視為掌管茅山下陰間亡靈住地的神靈。
劉混康向徽宗闡述了茅氏兄弟如何重要,徽宗便為他們分别加封,并賜以祭祀。
[13]徽宗下诏宣布三茅真君的新封号,将其描繪為變化靈妙的超自然力量,将持續千年,為大衆帶來祥瑞與福佑。
在诏書結尾處,徽宗稱這次加封将有助于“我國家太平無疆之福”。
[14] 劉混康向徽宗提議,為徽宗生年所主的星神(即他的本命神)修建一座宮觀。
本命神的概念是基于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六十種組合,[15]一個人的生辰年份對應着北鬥七星中的一個星神,該星神掌管着他的本命,因此,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将本命神與北鬥七星神的崇拜結合起來。
直到初唐,道教每年還要舉行六次儀式(每六十天一次,每次的标志與其本命神相對應)。
這些儀式包括,在北鬥七星神與本命星神的神像前進獻水果與茶,誦讀禱文。
[16]徽宗對本命神的儀式感興趣的另一個标志,就是他親自抄寫《七星經》,頒賜劉混康。
[17]這是一部流行經文,全稱為《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内容包括一些符咒,強調個人出生标志與出生星神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詳述了在本命神的節日必須完成的儀式。
[18] 徽宗在位期間,劉混康第一次在京城停留的時間很短暫。
劉混康屢次請求返回茅山,1102年,徽宗極為勉強地同意了。
劉混康離開時,徽宗賜以禮物,其中有白玉念珠、燒香簡、紅羅龍扇、“九老仙都君”玉印,以及徽宗親自抄寫的道教經文:《度人經》、《清淨經》與《六甲神符經》。
徽宗還賜予他更高的封号,為他的十名弟子頒發度牒,賜以紫衣。
[19] 從徽宗在1102年抄寫并作為禮物賜給劉混康的經文中,可看出徽宗正在研究道經中的重要經文,其中簡明扼要的《度人經》是古靈寶經最核心的一卷,大部分以韻文禦注,适于私下誦讀。
這部經文描繪了道教的各項活動,衆多的天界、神靈和魔鬼,并承諾在天界給誦讀《度人經》者留出一席之地。
經文受佛教咒語的啟發,以一種很難索解的神秘語言,羅列了一份長長的天上神仙的名單。
到徽宗時期,已經有很多人為《度人經》撰寫批注,《度人經》的神奇靈驗記也被廣為誦讀。
[20]《度人經》描繪的天界充滿生氣: 十方至真,飛天神王,長生度世,無量大神。
并乘飛雲,丹輿綠辇,羽蓋瓊輪,骖駕朱鳳,五色玄龍,建九色之節,十絕靈旛,前嘯九鳳,齊唱後吹,八鸾同鳴,獅子白鶴,嘯歌邕邕,五老啟送,群仙翼轅,億乘萬騎,浮空而來,傾光回駕,監真度生。
[21] 徽宗書錄的第二卷經文是《清淨經》。
《清淨經》内容較短,廣受歡迎,以韻文書寫,可以追溯至唐朝,有10世紀杜光庭法師的注解。
《清靜經》的風格與《度人經》迥然不同,其語言令人想起老子規勸觀察自我和他人,釋放自己心靈上的欲望,并實現與道合一的思想。
[22]舉例如下: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23] 在現存的道經中,沒有哪部的标題恰好是《六甲神符經》,不過這也許是一部通常以長标題命名的經文的簡稱。
[24]六甲是用六十種幹支進行占蔔的方法,自從5世紀以來就是道教的一部分。
1102年,劉混康離開京師後,徽宗經常寫信給他。
《茅山志》中收錄了五十九封信,[25]其中十四封現存信劄的日期在1103年正月至1105年九月之間,這是劉混康第一次離開京師的時間。
崇甯二年(1103年)三月二十一日的這封信就是一例: 敕劉混康: 爾自别京師,倏改歲華。
完修祠殿,備悉勤勞。
近覽奏章,具知安裕。
所雲殿名,以“天甯萬福”可也。
[26]其《清靜經》,并依所奏。
爾肅恭祀事,達于上境,所見災祥,何不具奏?此者,牟麥發生之際,惟藉膏澤之力。
乃自春首以來,頗愆時雨,未濟四郊之農,甚慘千箱之望。
朕心憂懼,夙夜匪遑。
爾當悉心體予至懷,用斯懇切之誠,精加祈梼之意。
以名非高道,豈達清都?餘宜将愛,愈探妙理。
山林幽靜,更保真常。
[27] 信中提到了徽宗為劉混康抄錄的《清靜經》,劉混康此前很可能向徽宗請求,允許他向别人展示或抄錄徽宗的禦書經文。
徽宗在信中提及朝廷在茅山修建的一座宮觀,“元符萬甯宮”。
徽宗為此工程劃撥了大量資金,為物流運輸等細節問題提供了便利,并禦賜很多禮物,大大提升了道觀的聲望和吸引力。
劉混康曾請求将徽宗賜予的一些禦筆書法刻在宮觀的石碑上,徽宗回複說,自己為宮觀寫的頌詞和最近寫的送别詩可以刻在石碑上,但不要刻禦筆親書的信函。
[28] 在茅山修建道觀這件事上,徽宗其實是在繼續完成哲宗發起的一個工程。
此工程于1103年正月初九動工,1106年八月十五日竣工,曆時兩年半。
徽宗為每座建築親自書寫了匾額。
如表5.1所示,四座主殿中有三座均與徽宗有密切關系。
整個建築群有四百多間房屋。
據地方志記載,工程于1106年竣工時,鶴群聚集于宮觀上方,這一吉兆顯然所有人都能看到。
為了支持宮觀的長久發展,徽宗還讓人留出了閑置土地,并發放大量配額的度牒。
[29] 表5.1 茅山元符萬甯宮的主要宮殿 149 來源:《全宋文》第129冊,188頁;137冊,8—9頁(《茅山志》卷二十六,葉2a—3b;《道藏》第5冊,葉665a—b)。
1105年秋,在徽宗一再催促下,劉混康第二次回到京城,一直留到1106年春。
他離開時,徽宗賞賜一幅自己繪制的老子像和更多的道經。
這不是徽宗為劉混康畫的唯一一幅畫像。
1107年,徽宗又賜給劉混康一批禮物,其中包括親手繪制的道教最重要的兩位神靈(元始天尊和靈寶道君)的畫像。
徽宗說,如果這兩幅畫像和他在一年前畫的老子像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三清像。
在另一封信中,徽宗提到,自己完成了一幅三茅真君像,待劉混康回到京師後便賜給他。
[30] 徽宗賜予劉混康的另一份禮物,是1106年劉離京時寫的一首送别詩: 當年問道屬高人,曾攬霞衣到紫宸。
身是三山雲外侶,[31]心無一點世間塵。
征鴻望極幽栖遠,賀燕歸飛洞府新。
多謝為傳心法妙,此真真外更無真。
[32] 徽宗還賜予劉混康一篇規整的頌詞,贊頌茅山的道觀。
[33]其中有如下詩句: 道大無方,體用有常。
以德則帝,以業而王, 坐進此道,[34]與道無極。
神之聽之,[35]洽此萬國。
[36] 劉混康返回茅山後,徽宗又開始了信函往來,寫信的頻率甚至有所增加。
從1106年五月到1108年二月,一年半的時間,徽宗共寫了四十二封信。
[37]1106年六月二十日,徽宗一天之内連寫兩封,第一封提到劉混康拒絕應徽宗之請返回京城,第二封則關于茅山正在修建的新宮觀:“本宮所阙,亦可一一縷細開陳。
潛神之役,未見告功,不知所修可意否?”[38] 徽宗的一些信中提及對征兆和祥瑞的留意。
《茅山志·劉混康傳》記載,他曾向皇帝呈遞多份關于災難事件的奏疏。
[39]我們沒有看到這些奏疏,但确實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要求,例如前文引用的一封信中,徽宗要劉混康報告最新出現的異象和征兆。
在1107年二月的一封信中,徽宗談到自己為促成祥瑞之兆而做出的努力:“每念靈承之重,庶臻可緻之祥。
”他還有一次提到,劉混康曾送他一張祥符,并問能否再送一些類似的東西。
1106年十二月十八日,徽宗在信中引用了劉混康報告的茅山新觀開設道場時出現仙燈的現象,認為這是一個吉兆,表明上天感到滿意。
[40] 自古以來,統治者一直非常關注各種征兆,這既不是什麼新現象,也沒有特别之處。
但值得一提的是,徽宗在這方面尋求一位道士的幫助。
他認為曆來對征兆的解釋無法提供所有答案,尤其是關于兇兆的解釋(異象和災難)。
這些兇兆顯然預示着不好的事件,但它們到底是關于什麼事的反映,如何才能化解,對徽宗而言仍是切實的問題,也寄望于劉混康幫他解答。
從一開始,贈送禮物在徽宗與劉混康的關系中就占據了重要位置。
從下面的這封信中可以看出,這些禮物贈送是有來有往的: 所奏事,逐一降指揮訖。
如更有所阙,但一一見示。
提舉官已差楊戬題額,已書,知之。
蔡卞亦已撰文。
先生自來贛直,有所聞見災福,但詳細密奏。
花木已收,瑞香尤佳。
傅希列回,付诏書等,及賜祠部,餘各賜紫衣師号,親書畫扇,暑熱,可以召風鎮心。
符子告求數貼。
傅希列等回,附物下項:沉檀箋香各二十斤,生熟龍腦五斤,降真香十斤,四味果子二十,禦書畫扇頭十個,香藥二分。
[41] 徽宗有些禮物非常珍貴,因為他是親自花時間來制作的,例如他的書畫,還有他謄寫的道經等。
這類禮物倒是誰都可以送,不過有時候,徽宗所賜禮物是皇帝特有的一些東西。
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京城的一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