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謀求均衡(1101—1102)
關燈
小
中
大
的影響呢?它們似乎并沒有使他認識到,奏告征兆隻是浪費時間或精力。
相反,徽宗似乎已經養成了對于吉兆奏報的興趣,希望以此來逆轉他聽到的所有兇兆。
景靈宮 哲宗的葬禮後不到五個月,向太後駕崩(1100年正月十三日),皇宮不得不再次舉行大型葬禮。
太後的葬禮程序要比哲宗的葬禮簡略很多,也許部分原因在于她被安葬在神宗陵墓的一間側室内。
陵墓方面的工作從1101年二月十九日開始,靈柩于1101年四月十七日送到陵墓旁,下葬時間在1101年五月初六。
[26] 在哲宗駕崩一年後,仍有一些與先帝去世相關的事情懸而未決。
首先是為他在景靈宮布置的供奉靈位。
景靈宮是擺放皇室祖先塑像的地方。
在徽宗的時代,在皇宮之外,開封主要有兩個地點供奉皇室祖先——太廟供奉的是刻有祖先名字和尊号的木牌,遵照儒家經典中規定的禮儀祭拜,而景靈宮奉祀的則是之前皇帝和皇後的彩塑,遵守道教禮儀。
[27]這個供奉塑像的宮觀與傳統的禮經沒有聯系,完全是宋代的創新。
宋朝初期,皇帝将父母的畫像擺放在京城周圍十幾座寺觀之中,讓那些道士與和尚為他們祈禱。
真宗發現宋朝的創始人是玉皇大帝/黃帝的後裔,便将這兩位尊為聖祖,在皇宮正南面為他們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宮院,即景靈宮。
後來,這座宮院内又供奉了幾位皇帝的塑像,但都沒有形成系統的制度,直到1082年,神宗決定把宋朝所有皇帝和皇後的塑像都集中在景靈宮奉祀。
這樣,景靈宮的面積必須擴大,為此花費了十二萬貫,補償那些房屋被占用的老百姓。
[28] 景靈宮的擴建工程于1082年完工之後,所有前代皇帝、皇後坐在龍椅上的粉彩塑像都被供奉在那裡。
按照族譜的順序,所有殿堂分為三個級别。
首先是供奉聖祖的大殿,中間是六個大殿,分别供奉先前的五位皇帝、太祖與太宗的父親,第三等級有五個大殿,供奉先前五位皇帝的皇後(英宗的皇後,也就是神宗的母親,當時仍然在世)。
供奉每位皇帝的殿内有三座塑像:皇帝本人及其最為顯赫的兩位大臣,他們也與皇帝一同接受供奉。
在殿内牆壁上,還繪有一些當朝大臣的畫像。
皇帝每年要四次親臨景靈宮,舉行四個季節的祭祀儀式,陪同的還有文武百官和宮廷待從。
每當到了先朝皇帝或皇後的周年忌日,僧侶和道士要去相應的大殿作法事,由宰相率領文武百官前去上香。
在徽宗朝,每年大約有二十次這類活動,平均每月有一兩次。
在忌日的第二天,皇後還要帶領一些宮女進行祭奠。
神宗在擴建景靈宮時,并沒有為自己或後世的宋朝皇帝準備供奉的殿堂。
神宗駕崩下葬、靈位被供奉在太廟後,有位大臣上疏建議以節儉的方式安置神宗的塑像。
這位大臣認為,擴大景靈宮的占地面積将幹擾附近百姓的生活。
作為替代方案,皇後的塑像可以移入丈夫的大殿中,這樣就能空出一些房間。
當時是高太後攝政,她沒有同意搬動皇後們的塑像,但也不想擴建場地,因此,她建議在神宗的父親英宗的殿堂後面為神宗再修一座殿堂。
[29] 徽宗還是親王時,每次參加景靈宮舉行的四時祭祀,都能切身感受到給予先朝皇帝和給予其父親不同空間的待遇。
徽宗登上皇位後,決定改變這種怠慢。
徽宗确定的方案是在禦街的另一側、正對着景靈宮的地點,再修建一座祠廟,稱為景靈西宮(見圖1.1)。
神宗是這座廟院首要供奉的祖先,哲宗則被視為神宗的第一位後代。
[30] 景靈西宮的碑文描述了徽宗是如何做出這一決定的,碑文由宰相曾布和韓忠彥起草,但實際上是由曾布的兒子曾纡起草。
毫無疑問,碑文中的故事是按照他們認為徽宗希望的方式進行講述:開始先介紹景靈宮的曆史,包括由真宗創建,尤其稱贊了神宗使這座建築變得更加雄偉壯麗。
每個殿堂的名稱也根據供奉先皇的業績一一進行了解釋。
然後,碑文内容轉向徽宗: 今皇帝踐祚之七月,哲宗複土泰陵,議廣原廟于顯承殿之左。
一日,顧謂輔臣曰:“神考盛德大業越冠古今,而原廟之制實始元豐,惟顯承僻處一隅,日迫廛市,無以稱崇報之重,宜改營新宮于馳道之西,奉神考為館禦之首,诏示萬世尊異之意。
”君臣踴躍,附合為一,退而表請其事,诏曰恭依。
[31]曲士腐儒有以為不當遷者,皇帝持其說益堅,卒破浮議,計不中卻。
接着,碑文作者贊揚了神宗和他推行的新政,例如對學校、考試、役法和軍隊制度的改革,還提到了此後發生的兩次政治波動。
然後他們稱贊徽宗的美德、智慧、魄力以及對輕重緩急的判斷。
他們還報告說,在修建新廟宇時,一切都是效仿舊廟的形式,沒有添加任何多餘的奢華。
此外,還解釋了為神宗、哲宗和神宗的皇後們新建的殿、門的名稱。
新建築共有640個房間。
[32]碑文中還說,整個建設工程用時不到一年,民工和附近百姓都沒有任何抱怨。
新廟宇距離皇宮前門百步之遙,百姓都摩肩接踵地來觀看。
在碑文最後,作者還加上了典型的奉承話:“非皇帝睿哲至誠出于天性,而不怵于卑近之說,又何以臻此哉!”[33] 這篇碑文中提到的“卑近”小人的批評,無疑包括了陳瓘,因為他屢次上疏反對這項工程。
陳瓘在奏疏中列出了反對修建新廟的五條理由。
第一,原廟的左邊是尊位,但新廟正好建在西邊,不符合經旨;第二,新廟建在原刑部舊址,而刑部是執行死刑的地方,因此“殺氣”太盛;第三,雖然這個地址現在被官府占據,而非民宅,但這些官府也要遷址,而官府新遷的地點仍會占用民宅;第四,神宗一直想将供奉祖先的宗廟合在一起,但新的計劃卻要把它們分開;第五,不應驚擾死者。
陳瓘将擴建景靈宮的責任歸咎于蔡京,但蔡京稱,神宗已經提及日後需要擴建,并從權威的《實錄》上找出一段話作為證據。
陳瓘确信這個證據是蔡京捏造的。
[34] 1101年十二月,神宗的神主被供奉在景靈西宮,1102年三月,哲宗的神主也被供奉在那裡。
和以前一樣,神宗和哲宗朝的重要大臣也繪于殿堂的牆壁上。
由于當時徽宗朝中同時任用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兩個派系均有成員被繪于廟宇牆壁之上。
1102年四月,徽宗為景靈西宮寫了一篇贊文,九天後,他的宰臣也為景靈西宮寫了頌。
[35]但現在這些文章都沒有存世。
郊祭 還沒等神宗的神主供奉起來,徽宗就不得不去南郊祭壇主持自己的第一次祀天儀式了。
三年前,亦即1098年,徽宗就在效祀祭天中擔任亞獻,這件事對于皇帝的弟弟或兒子來說稀松平常,因此他對整個祭祀儀式過程已經相當熟悉,例如,陪同皇帝前往祭壇的官員行列、他必須數次登上的祭壇的高度、演奏的音樂、表演的舞蹈,等等。
然而,他依然有很多内容需要學習。
盡管皇帝郊祀儀式已經有幾百年曆史,但祭祀儀式究竟應當在何處、何時以及怎樣進行,仍有很多争論。
《周禮》中說,祀天禮應當于冬至在圜丘進行,祭地則應當于夏至在方丘進行,而《禮記》中隻提到郊祭,卻沒有說祭壇的形狀。
曆史上很多朝代是把祀天和祭地分開,分别在夏至和冬至進行,但在宋朝的前一百年中,祀天與祭地是合祭,每三年在冬至合祭天地于南郊圜丘。
[36]這種合祭儀式是否符合經典,神宗還存有疑問,便讓大臣們商議合祭形式是否恰當。
正反兩種觀點都有很多支持者。
最後神宗還是決定将祭祀天地的儀式分開,在1080年冬至祀天時,就沒有設置祭地的神壇,而1083年則分别進行了祀天和祭地儀式。
哲宗即位後,這一話題再次引起争論。
高太後決定将合祭作為一種權宜之計。
哲宗親政後,張商英和許多大臣,包括蔡京在内,都勸說哲宗恢複分别祭祀的儀式。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盡管禮儀原本應當建立秩序,但在宮廷中,它很容易就成為争論的起源,或是表達反對意見的工具。
[37] 1101年,徽宗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
據說,他希望在夏至親赴北郊主持祭地儀式,但他手下的高級官員反對這種做法。
到了八月份,恢複合祭的想法被提出,徽宗先是下诏同意,但五天後又改變了主意。
[38]大臣周常對禮儀有豐富經驗,他向徽宗解釋了神宗和哲宗朝在這些争論背後的擔憂,以及參加争論的都有哪些大臣。
一些大臣主要是擔心所花的費用,有些則反對在酷暑時舉行重要儀式,建議擇日祭祀,還有一些人則建議應當由大臣而非皇帝本人主持夏祭,等等。
周常認為,既然徽宗希望恢複神宗時的做法,就應當讓大臣們就合祭、分祭禮制進行一次辯論。
谏官彭汝霖提出反對合祭後,韓忠彥就關于禮儀之事進行辯論表示質疑,他說:“神祇非差除,比被台谏攻便罷。
”曾布支持分祭,指出懼怕夏天炎熱不應阻止大家心懷誠意地祭祀天地。
徽宗同意曾布的意見,暫時取消了合祭。
[39] 準備祭祀禮儀是一件大事,有很多小細節要解決。
例如,當時在尚書省任職的陸佃請求徽宗同意,使用銀子而不是金子去裝飾放置裘皮大衣的箱子,徽宗反問道:“匣必用飾邪?”陸佃承認,這并不是禮儀的要求,隻是以往的慣常做法。
于是徽宗決定不對箱子進行裝飾。
[40]1100年十一月十四日,徽宗同意中書省、門下省的請求,将儀仗衛隊的人數定為21575人。
同一天,大樂局奏報說,自景祐(1034—1037)以來,祭祀時隻有一套音樂,但既然現在祀天和祭地不再一起進行了,有些音樂也就不再适合了,要譜一些新的。
徽宗親自譜寫了一首“降神曲”和一首“送神曲”。
[41] 這些儀式讓徽宗和他的重要大臣們忙碌了好幾天,因為皇帝要連續三天在不同地點主持淩晨的祭祀活動。
曾布記錄了當時一些事件的細節。
在景靈宮宣布大祭開始的那天,下雪是一個惱人的問題。
十一月戊寅淩晨,導駕官立班大慶殿前,導步辇至宣德門外,升玉辂,登馬導至景靈宮,行禮畢,赴太廟。
平旦雪意甚暴,既入太廟,即大雪。
出巡仗至朱雀門,其勢未已,衛士皆沾濕。
上顧語雲:“雪甚好,但不及時。
”及赴太廟,雪益甚,二鼓未已。
上遣禦藥黃經臣至二相所,傳宣問:“雪不止,來日若大風雪,何以出郊?”布雲:“今二十一日。
郊禮尚在後日,無不晴之理。
”經臣雲:“隻恐風雪難行。
”布雲;“雪雖大,有司掃除道路,必無妨阻。
但稍沖冒,無如之何。
兼雪勢暴,必不久。
況乘輿順動,理無不晴。
若更大雪,亦須出郊。
必不可升壇,則須于端誠殿望祭。
此不易之理。
已降禦劄頒告天下,何可中辍?”經臣亦稱善,乃雲:“左相韓忠彥欲于大慶殿望祭。
”布雲:“必不可。
但以此回奏。
” 經臣退,遂約執政會左相齋室,仍草一劄子以往。
左相猶有大慶之議。
左轄陸佃雲:“右相之言不可易。
兼恐無不晴之理。
若還就大慶,是日卻晴霁,奈何?”布遂手寫劄子,與二府簽書訖進入,議遂定。
上聞之,甚喜。
有識者亦雲:“臨大事當如此。
” 第二天,徽宗要在太廟宣布行禮。
中夜,雪果止。
五更,上朝享九室,布以禮儀使贊引就罍洗之際,已見月色。
上喜雲:“月色皎然。
”布不敢對。
再詣罍洗,上雲:“已見月色。
”布雲:“無不晴之理。
”上奠瓒至神宗室,流涕被面。
至再入室酌酒,又泣不已。
左右皆為之感泣。
是日,聞上卻常膳蔬食以禱。
己卯黎明,自太廟齋殿步出廟門,升玉辂,然景色已開霁,時見日色。
巳午間至青城,晚遂晴,見日。
五使巡仗至玉津園,夕陽滿野,人情莫不欣悅。
在青城住了一晚,郊祀于次日淩晨正式開始。
庚辰四鼓,赴郊壇幕次,少頃,乘輿至大次,布跪奏于簾前,請皇帝行禮(景靈、太廟皆然),遂導至小次前升壇奠币,再詣罍洗,又升壇酌獻。
天色晴明,星鬥燦然,無複纖雲。
上屢顧雲:“星鬥燦然。
”至小次前,又宣谕布雲:“聖心誠敬,天意感格,固須如此。
” 接下來舉行宴會,有位大臣可能是由于中風突然摔倒,宴會因此被打斷。
徽宗命人過去協助,并傳喚太醫前來治療。
及亞獻升,有司請上就小次,而終不許,東向端立。
至望燎,布跪奏禮畢,導還大次。
故事,禮儀使立于簾外,俟禮部奏解嚴乃退。
上谕都知閻守勤、閻安中,令照管布出地門,恐馬隊至難出,恩非常也,衆皆歎息,以為眷厚。
五鼓,二府稱賀于端誠殿。
黎明,升辇還内。
先是,禮畢,又遣中使傳宣布以車駕還内,一行儀衛,并令攢行,不得壅阏。
布遂關鹵簿司及告報
相反,徽宗似乎已經養成了對于吉兆奏報的興趣,希望以此來逆轉他聽到的所有兇兆。
景靈宮 哲宗的葬禮後不到五個月,向太後駕崩(1100年正月十三日),皇宮不得不再次舉行大型葬禮。
太後的葬禮程序要比哲宗的葬禮簡略很多,也許部分原因在于她被安葬在神宗陵墓的一間側室内。
陵墓方面的工作從1101年二月十九日開始,靈柩于1101年四月十七日送到陵墓旁,下葬時間在1101年五月初六。
[26] 在哲宗駕崩一年後,仍有一些與先帝去世相關的事情懸而未決。
首先是為他在景靈宮布置的供奉靈位。
景靈宮是擺放皇室祖先塑像的地方。
在徽宗的時代,在皇宮之外,開封主要有兩個地點供奉皇室祖先——太廟供奉的是刻有祖先名字和尊号的木牌,遵照儒家經典中規定的禮儀祭拜,而景靈宮奉祀的則是之前皇帝和皇後的彩塑,遵守道教禮儀。
[27]這個供奉塑像的宮觀與傳統的禮經沒有聯系,完全是宋代的創新。
宋朝初期,皇帝将父母的畫像擺放在京城周圍十幾座寺觀之中,讓那些道士與和尚為他們祈禱。
真宗發現宋朝的創始人是玉皇大帝/黃帝的後裔,便将這兩位尊為聖祖,在皇宮正南面為他們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宮院,即景靈宮。
後來,這座宮院内又供奉了幾位皇帝的塑像,但都沒有形成系統的制度,直到1082年,神宗決定把宋朝所有皇帝和皇後的塑像都集中在景靈宮奉祀。
這樣,景靈宮的面積必須擴大,為此花費了十二萬貫,補償那些房屋被占用的老百姓。
[28] 景靈宮的擴建工程于1082年完工之後,所有前代皇帝、皇後坐在龍椅上的粉彩塑像都被供奉在那裡。
按照族譜的順序,所有殿堂分為三個級别。
首先是供奉聖祖的大殿,中間是六個大殿,分别供奉先前的五位皇帝、太祖與太宗的父親,第三等級有五個大殿,供奉先前五位皇帝的皇後(英宗的皇後,也就是神宗的母親,當時仍然在世)。
供奉每位皇帝的殿内有三座塑像:皇帝本人及其最為顯赫的兩位大臣,他們也與皇帝一同接受供奉。
在殿内牆壁上,還繪有一些當朝大臣的畫像。
皇帝每年要四次親臨景靈宮,舉行四個季節的祭祀儀式,陪同的還有文武百官和宮廷待從。
每當到了先朝皇帝或皇後的周年忌日,僧侶和道士要去相應的大殿作法事,由宰相率領文武百官前去上香。
在徽宗朝,每年大約有二十次這類活動,平均每月有一兩次。
在忌日的第二天,皇後還要帶領一些宮女進行祭奠。
神宗在擴建景靈宮時,并沒有為自己或後世的宋朝皇帝準備供奉的殿堂。
神宗駕崩下葬、靈位被供奉在太廟後,有位大臣上疏建議以節儉的方式安置神宗的塑像。
這位大臣認為,擴大景靈宮的占地面積将幹擾附近百姓的生活。
作為替代方案,皇後的塑像可以移入丈夫的大殿中,這樣就能空出一些房間。
當時是高太後攝政,她沒有同意搬動皇後們的塑像,但也不想擴建場地,因此,她建議在神宗的父親英宗的殿堂後面為神宗再修一座殿堂。
[29] 徽宗還是親王時,每次參加景靈宮舉行的四時祭祀,都能切身感受到給予先朝皇帝和給予其父親不同空間的待遇。
徽宗登上皇位後,決定改變這種怠慢。
徽宗确定的方案是在禦街的另一側、正對着景靈宮的地點,再修建一座祠廟,稱為景靈西宮(見圖1.1)。
神宗是這座廟院首要供奉的祖先,哲宗則被視為神宗的第一位後代。
[30] 景靈西宮的碑文描述了徽宗是如何做出這一決定的,碑文由宰相曾布和韓忠彥起草,但實際上是由曾布的兒子曾纡起草。
毫無疑問,碑文中的故事是按照他們認為徽宗希望的方式進行講述:開始先介紹景靈宮的曆史,包括由真宗創建,尤其稱贊了神宗使這座建築變得更加雄偉壯麗。
每個殿堂的名稱也根據供奉先皇的業績一一進行了解釋。
然後,碑文内容轉向徽宗: 今皇帝踐祚之七月,哲宗複土泰陵,議廣原廟于顯承殿之左。
一日,顧謂輔臣曰:“神考盛德大業越冠古今,而原廟之制實始元豐,惟顯承僻處一隅,日迫廛市,無以稱崇報之重,宜改營新宮于馳道之西,奉神考為館禦之首,诏示萬世尊異之意。
”君臣踴躍,附合為一,退而表請其事,诏曰恭依。
[31]曲士腐儒有以為不當遷者,皇帝持其說益堅,卒破浮議,計不中卻。
接着,碑文作者贊揚了神宗和他推行的新政,例如對學校、考試、役法和軍隊制度的改革,還提到了此後發生的兩次政治波動。
然後他們稱贊徽宗的美德、智慧、魄力以及對輕重緩急的判斷。
他們還報告說,在修建新廟宇時,一切都是效仿舊廟的形式,沒有添加任何多餘的奢華。
此外,還解釋了為神宗、哲宗和神宗的皇後們新建的殿、門的名稱。
新建築共有640個房間。
[32]碑文中還說,整個建設工程用時不到一年,民工和附近百姓都沒有任何抱怨。
新廟宇距離皇宮前門百步之遙,百姓都摩肩接踵地來觀看。
在碑文最後,作者還加上了典型的奉承話:“非皇帝睿哲至誠出于天性,而不怵于卑近之說,又何以臻此哉!”[33] 這篇碑文中提到的“卑近”小人的批評,無疑包括了陳瓘,因為他屢次上疏反對這項工程。
陳瓘在奏疏中列出了反對修建新廟的五條理由。
第一,原廟的左邊是尊位,但新廟正好建在西邊,不符合經旨;第二,新廟建在原刑部舊址,而刑部是執行死刑的地方,因此“殺氣”太盛;第三,雖然這個地址現在被官府占據,而非民宅,但這些官府也要遷址,而官府新遷的地點仍會占用民宅;第四,神宗一直想将供奉祖先的宗廟合在一起,但新的計劃卻要把它們分開;第五,不應驚擾死者。
陳瓘将擴建景靈宮的責任歸咎于蔡京,但蔡京稱,神宗已經提及日後需要擴建,并從權威的《實錄》上找出一段話作為證據。
陳瓘确信這個證據是蔡京捏造的。
[34] 1101年十二月,神宗的神主被供奉在景靈西宮,1102年三月,哲宗的神主也被供奉在那裡。
和以前一樣,神宗和哲宗朝的重要大臣也繪于殿堂的牆壁上。
由于當時徽宗朝中同時任用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兩個派系均有成員被繪于廟宇牆壁之上。
1102年四月,徽宗為景靈西宮寫了一篇贊文,九天後,他的宰臣也為景靈西宮寫了頌。
[35]但現在這些文章都沒有存世。
郊祭 還沒等神宗的神主供奉起來,徽宗就不得不去南郊祭壇主持自己的第一次祀天儀式了。
三年前,亦即1098年,徽宗就在效祀祭天中擔任亞獻,這件事對于皇帝的弟弟或兒子來說稀松平常,因此他對整個祭祀儀式過程已經相當熟悉,例如,陪同皇帝前往祭壇的官員行列、他必須數次登上的祭壇的高度、演奏的音樂、表演的舞蹈,等等。
然而,他依然有很多内容需要學習。
盡管皇帝郊祀儀式已經有幾百年曆史,但祭祀儀式究竟應當在何處、何時以及怎樣進行,仍有很多争論。
《周禮》中說,祀天禮應當于冬至在圜丘進行,祭地則應當于夏至在方丘進行,而《禮記》中隻提到郊祭,卻沒有說祭壇的形狀。
曆史上很多朝代是把祀天和祭地分開,分别在夏至和冬至進行,但在宋朝的前一百年中,祀天與祭地是合祭,每三年在冬至合祭天地于南郊圜丘。
[36]這種合祭儀式是否符合經典,神宗還存有疑問,便讓大臣們商議合祭形式是否恰當。
正反兩種觀點都有很多支持者。
最後神宗還是決定将祭祀天地的儀式分開,在1080年冬至祀天時,就沒有設置祭地的神壇,而1083年則分别進行了祀天和祭地儀式。
哲宗即位後,這一話題再次引起争論。
高太後決定将合祭作為一種權宜之計。
哲宗親政後,張商英和許多大臣,包括蔡京在内,都勸說哲宗恢複分别祭祀的儀式。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盡管禮儀原本應當建立秩序,但在宮廷中,它很容易就成為争論的起源,或是表達反對意見的工具。
[37] 1101年,徽宗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
據說,他希望在夏至親赴北郊主持祭地儀式,但他手下的高級官員反對這種做法。
到了八月份,恢複合祭的想法被提出,徽宗先是下诏同意,但五天後又改變了主意。
[38]大臣周常對禮儀有豐富經驗,他向徽宗解釋了神宗和哲宗朝在這些争論背後的擔憂,以及參加争論的都有哪些大臣。
一些大臣主要是擔心所花的費用,有些則反對在酷暑時舉行重要儀式,建議擇日祭祀,還有一些人則建議應當由大臣而非皇帝本人主持夏祭,等等。
周常認為,既然徽宗希望恢複神宗時的做法,就應當讓大臣們就合祭、分祭禮制進行一次辯論。
谏官彭汝霖提出反對合祭後,韓忠彥就關于禮儀之事進行辯論表示質疑,他說:“神祇非差除,比被台谏攻便罷。
”曾布支持分祭,指出懼怕夏天炎熱不應阻止大家心懷誠意地祭祀天地。
徽宗同意曾布的意見,暫時取消了合祭。
[39] 準備祭祀禮儀是一件大事,有很多小細節要解決。
例如,當時在尚書省任職的陸佃請求徽宗同意,使用銀子而不是金子去裝飾放置裘皮大衣的箱子,徽宗反問道:“匣必用飾邪?”陸佃承認,這并不是禮儀的要求,隻是以往的慣常做法。
于是徽宗決定不對箱子進行裝飾。
[40]1100年十一月十四日,徽宗同意中書省、門下省的請求,将儀仗衛隊的人數定為21575人。
同一天,大樂局奏報說,自景祐(1034—1037)以來,祭祀時隻有一套音樂,但既然現在祀天和祭地不再一起進行了,有些音樂也就不再适合了,要譜一些新的。
徽宗親自譜寫了一首“降神曲”和一首“送神曲”。
[41] 這些儀式讓徽宗和他的重要大臣們忙碌了好幾天,因為皇帝要連續三天在不同地點主持淩晨的祭祀活動。
曾布記錄了當時一些事件的細節。
在景靈宮宣布大祭開始的那天,下雪是一個惱人的問題。
十一月戊寅淩晨,導駕官立班大慶殿前,導步辇至宣德門外,升玉辂,登馬導至景靈宮,行禮畢,赴太廟。
平旦雪意甚暴,既入太廟,即大雪。
出巡仗至朱雀門,其勢未已,衛士皆沾濕。
上顧語雲:“雪甚好,但不及時。
”及赴太廟,雪益甚,二鼓未已。
上遣禦藥黃經臣至二相所,傳宣問:“雪不止,來日若大風雪,何以出郊?”布雲:“今二十一日。
郊禮尚在後日,無不晴之理。
”經臣雲:“隻恐風雪難行。
”布雲;“雪雖大,有司掃除道路,必無妨阻。
但稍沖冒,無如之何。
兼雪勢暴,必不久。
況乘輿順動,理無不晴。
若更大雪,亦須出郊。
必不可升壇,則須于端誠殿望祭。
此不易之理。
已降禦劄頒告天下,何可中辍?”經臣亦稱善,乃雲:“左相韓忠彥欲于大慶殿望祭。
”布雲:“必不可。
但以此回奏。
” 經臣退,遂約執政會左相齋室,仍草一劄子以往。
左相猶有大慶之議。
左轄陸佃雲:“右相之言不可易。
兼恐無不晴之理。
若還就大慶,是日卻晴霁,奈何?”布遂手寫劄子,與二府簽書訖進入,議遂定。
上聞之,甚喜。
有識者亦雲:“臨大事當如此。
” 第二天,徽宗要在太廟宣布行禮。
中夜,雪果止。
五更,上朝享九室,布以禮儀使贊引就罍洗之際,已見月色。
上喜雲:“月色皎然。
”布不敢對。
再詣罍洗,上雲:“已見月色。
”布雲:“無不晴之理。
”上奠瓒至神宗室,流涕被面。
至再入室酌酒,又泣不已。
左右皆為之感泣。
是日,聞上卻常膳蔬食以禱。
己卯黎明,自太廟齋殿步出廟門,升玉辂,然景色已開霁,時見日色。
巳午間至青城,晚遂晴,見日。
五使巡仗至玉津園,夕陽滿野,人情莫不欣悅。
在青城住了一晚,郊祀于次日淩晨正式開始。
庚辰四鼓,赴郊壇幕次,少頃,乘輿至大次,布跪奏于簾前,請皇帝行禮(景靈、太廟皆然),遂導至小次前升壇奠币,再詣罍洗,又升壇酌獻。
天色晴明,星鬥燦然,無複纖雲。
上屢顧雲:“星鬥燦然。
”至小次前,又宣谕布雲:“聖心誠敬,天意感格,固須如此。
” 接下來舉行宴會,有位大臣可能是由于中風突然摔倒,宴會因此被打斷。
徽宗命人過去協助,并傳喚太醫前來治療。
及亞獻升,有司請上就小次,而終不許,東向端立。
至望燎,布跪奏禮畢,導還大次。
故事,禮儀使立于簾外,俟禮部奏解嚴乃退。
上谕都知閻守勤、閻安中,令照管布出地門,恐馬隊至難出,恩非常也,衆皆歎息,以為眷厚。
五鼓,二府稱賀于端誠殿。
黎明,升辇還内。
先是,禮畢,又遣中使傳宣布以車駕還内,一行儀衛,并令攢行,不得壅阏。
布遂關鹵簿司及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