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謀求均衡(1101—1102)
關燈
小
中
大
臣聞迩日傳聞道路之言,有姓賈中貴人臂鹞鹘入後院捕逐禽鳥,臣未之信。
……豈有仁者之君而務遊畋者乎?……恐負宗廟社稷之靈……豈複有暇逐禽獸為樂乎? ——摘自江公望1100年的上疏 登基的第二年,徽宗面臨着更多挑戰,他需要履行比第一年更多的禮儀職責。
這一年不僅有向太後的葬禮,還要修建擺放哲宗畫像的大殿,以及第一次舉行郊祀祭天。
徽宗履行這些職責時,試圖建立一個現在被稱為“聯合政府”的機構,即在朝中吸納對立雙方的成員一起合作。
他在中樞機構保留了溫和的保守派韓忠彥與溫和的改革派曾布,但很多不那麼溫和的人也被任命為朝官。
1101年三月,敢于直谏的陳瓘被召回京城,任命為著作郎[1]。
徽宗曾經說過,不會讓陳瓘在京外留任太久,他果然履行了承諾。
這段時期呈遞給徽宗的大量奏疏都保留了下來,尤其是一些保守派起草的奏疏。
這有助于我們想象身處徽宗的皇宮内,看看他都接收到哪些信息和想法。
上疏之人指出了哪些問題?他們是如何表達事态的緊迫性的?為解決他們發現的問題,他們提出了什麼樣的建議,或是反對做什麼事情? 聯合政府 曾布在擔任次相一年半多的時間裡,不斷告訴徽宗要繞開朋黨之争,采納雙方的最佳想法,并任用與兩派都有往來的官員,隻要他們還能做出妥協。
盡管還有幾位官員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但曾布似乎沒能将很多人拉攏到自己一邊,相反,兩派都覺得他是一個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
曾布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的最初幾個星期,徽宗聽到了很多反對這一任命的意見。
台谏官陳次升指責曾布用心險惡、濫用職權、輕視同僚與提拔親友,等等。
曾布還被指責與蔡卞關系密切。
[2]對于這些批評,曾布絲毫不敢掉以輕心,而是盡可能地在徽宗身上做工作,準備回應。
[3]1101年正月,向太後去世後不久,徽宗派曾布前去負責修建向太後的陵墓。
曾布知道,在他離開皇宮期間,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擊,便事先提醒徽宗,但徽宗告訴他無須擔心。
1101年六月,正如曾布所料,針對他的批評非常猛烈。
谏官陳祐連上幾封奏疏,列舉曾布的種種過錯。
曾布回到京城後,開始收集這些奏疏,想一一反駁。
同時,他提醒徽宗,自己早就料到這種事情會發生。
他還告訴徽宗,保守派想驅逐他,這樣他們就能“複行元祐之政,則更不由陛下聖意不回也”。
徽宗回答說:“安有是理!若更用蘇轼、轍為相,則神宗法度無可言者。
”[4] 1101年一整年,徽宗始終支持曾布,經常将那些彈劾曾布的官員罷官免職,而支持被罷免者的官員則常常向徽宗進谏,試圖使徽宗改變聖意。
六月十五日,陳祐被貶至地方任職後,谏官江公望在一次上朝時問徽宗,陳祐說過什麼話冒犯了皇上,徽宗回答說,陳祐希望貶逐曾布,并任命李清臣接替他的職務。
徽宗補充說:“如此何可容旦夕?”江公望提醒徽宗說,“陛下臨禦以來,易三言官,逐七谏臣,非天下所期望。
”[5] 1101年的年中,徽宗罷免了兩府的兩位保守派官員(範純禮和安焘),同時迫切地想更多了解可以成為替代人選的改革派官員。
七月初三上朝時,徽宗要求大臣們提供兩份名單,一份是在元祐年間诋毀神宗朝政的官員,另一份是可以提拔為朝官的地方官。
作為回應,曾布鼓勵徽宗保持兩派聯合的态度,不要偏向元祐派或紹述派。
他引用了另一位官員江公望的建議:“左不可用轼、轍,右不可用京、卞。
”[6] 陳瓘一直等了好幾個月才開始攻擊曾布。
八月初三,他交給曾布一封批評的信,随後按照官方流程向皇上呈遞。
徽宗看到這封信後,對曾布說:“如此報恩地邪?”曾布對信中提到的幾件事進行了辯解。
一件是在撰修神宗實錄時采用了王安石的《日錄》。
對曾布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料來源,因為它記錄了神宗與大臣們日常面對面的談話。
徽宗說:“卿一向引瓘,又欲除左右史,朕道不中,議論太偏,今日如何?”曾布隻好承認自己看錯了人。
韓忠彥和在場的大臣主張将陳瓘貶至州郡任職。
徽宗提出要更嚴厲地懲罰陳瓘時,韓忠彥和陸佃都進行勸阻,說:“瓘之言誠過當,若責瓘,則瓘更以此得名,曾布必能容瓘。
”[7]曾布原本希望通過提拔一些知名的反對派,讓他們支持他的聯合政府戰略,但在陳瓘身上,曾布顯然并沒有成功。
幾天後,徽宗對兩名大臣說:“元祐人逐大半,(陳瓘)尚敢如此。
曾布以一身當衆人擠排,誠不易。
卿等且以朕意,再三慰勞之。
”當天晚些時候,曾布獨自拜見徽宗。
徽宗向他透露,自己已不願意再保持中立,并對曾布說“先朝法度,多未修舉”,而且“元祐小人,不可不逐”。
但曾布仍然不想放棄,他試圖通過自責來讓徽宗息怒。
徽宗随即問他:“卿何所畏?卿多随順元祐人。
”顯然,一些改革者對徽宗說過,曾布與保守派走得太近。
曾布否認自己懼怕任何人,但承認很少有人像他這樣獨立。
不過曾布對徽宗說:“若言臣随順及畏元祐人,不知聖意謂為如何?”徽宗笑道,自己是因為别人問起才提到這件事。
[8] 上天示警 徽宗的身邊從來都不缺乏建議。
大臣們可以說,他們聽到了關于徽宗做了某事的謠傳,但他們并不相信皇上真的做過,以此來間接地批評徽宗。
正如本章開頭的題詞中所示,江公望就是使用這種策略批評了狩獵的問題。
顯然,像徽宗這樣恪于職守的統治者不應當把時間浪費在獵殺鳥獸上面。
在江公望看來,狩獵的唯一正當理由是為祭祀祖先獲取一些肉食。
他還提出了兩條反對狩獵的理由:第一,這件事很危險;第二,這件事也很昂貴,因為一旦有人捕獲了一隻鳥,皇帝就得進行賞賜。
把錢花在這些事情上,對于那些通過艱辛勞作為朝廷提供資金的庶民百姓而言,是很不尊重的。
最後,他在奏疏中鼓勵徽宗畋獵于“仁義之場”,遊觀于“六經之囿”。
由于儒家自古以來一直反對皇家狩獵,徽宗也許并沒有把江公望的奏疏太放在心上。
[9] 徽宗在位最初兩年半裡收到的措辭最為強烈的奏疏,是根據天象示警危言聳聽地進谏重新考慮官員任命等決定。
在這一點上,上疏者繼承了周朝和漢朝以來的悠久傳統,就是讓統治者成為天象異常的替罪羊。
[10]批評者及皇帝做出回應時使用的語言都有固定的模式,但這也不會阻止各個派系利用這些征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是将自己的意圖強加于這些征兆之上。
[11]按照要求,徽宗應當謙恭地回應這些奏疏,并心甘情願地承擔責任。
徽宗登基三個月後,司天監預測到了一次日食,盡管當時的日食預測已經非常準确,但人們仍然期待徽宗宣布,他将日食視作上天的警示。
曾肇代拟了一份诏書,表示徽宗已經為即将到來的事件受到了适度的懲罰。
皇帝在诏書中說,天象異常不可能毫無意義,“凡朕躬之阙失,若左右之忠邪,政令之否臧,風俗之美惡,朝廷之德澤有不下究;闾閻之疾苦有不上聞,鹹聽直言,毋有忌諱”。
[12] 在随後的兩年中,還出現了幾次異常星相,例如,七月份發生了一次火星之行失常(偏移軌道),次年(1101年)正月,天空中出現赤氣(可能是北極光)。
[13]韓宗武、陳瓘、鄒浩、朱肱、江公望、曾肇、王觌和任伯雨等官員評論這些現象的奏疏都保存了下來。
[14]例如,陳瓘在查詢了曆代史書中的星相專著後,于1100年七月向皇帝呈遞了一份長篇奏疏。
他認為,在日食之後緊跟着出現火星之行失常是非常不吉利的。
他引用了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的話:“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最後,陳瓘還上奏說,仁宗編纂了一部關于曆朝災異的書,名為《洪範政鑒》,共十二卷。
陳瓘稱,每當天象發生變化,仁宗就會查閱這本書。
他認為這本書可能還在皇宮中,建議設法找到它。
[15] 任伯雨的上疏是關于赤氣的。
在前幾位皇帝在位時(以及先前的朝代中)也有過幾次五色之氣的報告,但似乎并未有一緻的解釋。
《宋史》中記錄的最近一次觀測到這種現象是在1088年和1099年。
神宗在位期間(1069年十一月),王珪将赤氣解釋為吉兆,預示着皇帝很快就會有一個皇子降生,并在宮廷宴會上賦詩一首。
[16]然而,發生在徽宗統治第一年年底的這次赤氣,任伯雨确信是一個可怕的警示,“蓋天之于人君,猶父之于其子,愛之深則教之至,數有滅異,或者欲陛下戒懼以謹厥初欤”? 正歲之始,建寅之月,其卦為“泰”,年方改元,時方孟春,月居正首,日為壬戌。
是陛下本命,[17]而赤氣起于莫夜之幽。
以一日言之,日為陽,夜為陰。
以四方言之,東南方為陽,西北方為陰。
以五色推之,赤為陽,黑與白為陰。
以事推之,朝廷為陽,宮禁為陰;中國為陽,夷狄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德為陽,兵為陰。
……此宮禁陰謀,下幹上之證也。
漸沖正西,散而為白,而白主兵,此夷狄竊發之證也。
[18] 任伯雨在奏疏中旁征博引,想要引起皇上的警惕。
他從日期、方位和氣體顔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為了表明每種迹象都預示着兇兆,他還借用陰陽、五行及本命的概念。
此外,他又引用《漢書·五行志》作為權威來證實這種負面的預測,并指出唐朝在赤氣經常出現的時期政府不斷衰落。
紅色本身并非不吉利,反而常與喜慶聯系在一起,因此有些官員将赤氣解釋為一種吉兆。
又過了半個月,向太後駕崩後,任伯雨另上一疏來反駁這些官員的觀點: 未半月,果有皇太後上仙之禍,其為災變,亦已明矣。
今來亳州、兖州、河中府奏言:因建置道場,獲此祥應。
且赤氣所起,天下皆見,如何敢移易方位,增添景象,公肆欺谀,以愚群聽?竊以天人之際,道固幽遠,災祥之出,殆不虛示。
豈佞夫纖人,敗壞大體,詭辭異說,指災為祥,以輕侮天命,幻惑人主?[19] 根據《宋史》記載,任伯雨在擔任“言事官”的半年中,共上一百零八份奏疏。
其他大臣建議他少寫一些,但他不為所動。
[20] 1101年六月,京城裡一座與皇室往來密切的宮觀遭到雷擊後被燒毀。
王觌在上疏中提到,徽宗對這場火災的迅速反應是立刻前去舉行了一場道教儀式:“陛下夜不俟旦,申敕攸司,于延福宮設醮謝咎。
”他稱贊徽宗對天意立即做出回應的誠意,但暗示徽宗沒有采取正确的行動。
王觌引用漢代經典,指出一旦統治者不能辨明賢人和小人、背離正确軌道,也不夠節儉時,就會發生火災。
他認為,除非徽宗能看到自己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否則,吉兆就不會顯示,而兇兆則會經常出現。
[21] 徽宗在位前兩年所接到的報告征兆的奏疏,現存的大部分是保守派提出的警告。
[22]然而,奏疏措辭和策略卻是兩派都慣常采用的,這一比例也隻是反映了改革派與保守派奏疏留存下來的數量差異。
1102年中,改革派殿中侍禦史錢遹彈劾曾布:“況日食、地震、星變、旱災,豈盛時常度之或愆,乃柄臣不公之所召,人神共怒,天地不容。
”[23]當然,徽宗仍是最終負責的人,因為是他任命了曾布,但他也可以通過罷免曾布輕而易舉地扭轉局勢。
徽宗登上皇位最初兩年,祥瑞的記錄非常少。
1100年九月,有人報告稱,在徽宗繼位前居住的府第(已改為龍德宮)裡長出了象征吉祥的靈芝,徽宗随後親自乘坐皇家馬車前去拜訪他的弟弟趙似,陳瓘和陳師錫都因為這件事上疏皇帝,想必是有人向皇上報告了這個吉兆,但陳師錫以此來提醒徽宗,不要将這類事情太放在心上。
盡管他承認這種現象是因為聖人的存在而傳遞的吉兆,但他想對徽宗強調,前朝皇帝都叮囑大臣不要針對吉兆上疏,因為最好不要過于自信,而要認為目前還未臻于完美:“甘露降,醴泉出,麟鳳至,朱草生,理之自然,物之遂性耳。
佞人乃謂之祥瑞,稱頌歸美,以驕帝王之心,祖宗所以戒之。
”[24] 而陳瓘則采用了另一種策略,他在奏疏中說:“伏聞車駕将幸蔡王外第,都下之人老幼相傳,歡呼鼓舞,願瞻天表。
人心所歸,于此可見。
”讓老百姓面睹聖顔是沒有問題的,但應當是為值得的事情,比如為百姓祈福。
如果徽宗不謹慎的話,人們就會傳言說他隻對吉兆感興趣,那麼“天下之人将有不遠萬裡而獻芝者矣”。
[25] 那麼,這些奏疏對徽宗産生了什麼樣
……豈有仁者之君而務遊畋者乎?……恐負宗廟社稷之靈……豈複有暇逐禽獸為樂乎? ——摘自江公望1100年的上疏 登基的第二年,徽宗面臨着更多挑戰,他需要履行比第一年更多的禮儀職責。
這一年不僅有向太後的葬禮,還要修建擺放哲宗畫像的大殿,以及第一次舉行郊祀祭天。
徽宗履行這些職責時,試圖建立一個現在被稱為“聯合政府”的機構,即在朝中吸納對立雙方的成員一起合作。
他在中樞機構保留了溫和的保守派韓忠彥與溫和的改革派曾布,但很多不那麼溫和的人也被任命為朝官。
1101年三月,敢于直谏的陳瓘被召回京城,任命為著作郎[1]。
徽宗曾經說過,不會讓陳瓘在京外留任太久,他果然履行了承諾。
這段時期呈遞給徽宗的大量奏疏都保留了下來,尤其是一些保守派起草的奏疏。
這有助于我們想象身處徽宗的皇宮内,看看他都接收到哪些信息和想法。
上疏之人指出了哪些問題?他們是如何表達事态的緊迫性的?為解決他們發現的問題,他們提出了什麼樣的建議,或是反對做什麼事情? 聯合政府 曾布在擔任次相一年半多的時間裡,不斷告訴徽宗要繞開朋黨之争,采納雙方的最佳想法,并任用與兩派都有往來的官員,隻要他們還能做出妥協。
盡管還有幾位官員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但曾布似乎沒能将很多人拉攏到自己一邊,相反,兩派都覺得他是一個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
曾布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的最初幾個星期,徽宗聽到了很多反對這一任命的意見。
台谏官陳次升指責曾布用心險惡、濫用職權、輕視同僚與提拔親友,等等。
曾布還被指責與蔡卞關系密切。
[2]對于這些批評,曾布絲毫不敢掉以輕心,而是盡可能地在徽宗身上做工作,準備回應。
[3]1101年正月,向太後去世後不久,徽宗派曾布前去負責修建向太後的陵墓。
曾布知道,在他離開皇宮期間,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擊,便事先提醒徽宗,但徽宗告訴他無須擔心。
1101年六月,正如曾布所料,針對他的批評非常猛烈。
谏官陳祐連上幾封奏疏,列舉曾布的種種過錯。
曾布回到京城後,開始收集這些奏疏,想一一反駁。
同時,他提醒徽宗,自己早就料到這種事情會發生。
他還告訴徽宗,保守派想驅逐他,這樣他們就能“複行元祐之政,則更不由陛下聖意不回也”。
徽宗回答說:“安有是理!若更用蘇轼、轍為相,則神宗法度無可言者。
”[4] 1101年一整年,徽宗始終支持曾布,經常将那些彈劾曾布的官員罷官免職,而支持被罷免者的官員則常常向徽宗進谏,試圖使徽宗改變聖意。
六月十五日,陳祐被貶至地方任職後,谏官江公望在一次上朝時問徽宗,陳祐說過什麼話冒犯了皇上,徽宗回答說,陳祐希望貶逐曾布,并任命李清臣接替他的職務。
徽宗補充說:“如此何可容旦夕?”江公望提醒徽宗說,“陛下臨禦以來,易三言官,逐七谏臣,非天下所期望。
”[5] 1101年的年中,徽宗罷免了兩府的兩位保守派官員(範純禮和安焘),同時迫切地想更多了解可以成為替代人選的改革派官員。
七月初三上朝時,徽宗要求大臣們提供兩份名單,一份是在元祐年間诋毀神宗朝政的官員,另一份是可以提拔為朝官的地方官。
作為回應,曾布鼓勵徽宗保持兩派聯合的态度,不要偏向元祐派或紹述派。
他引用了另一位官員江公望的建議:“左不可用轼、轍,右不可用京、卞。
”[6] 陳瓘一直等了好幾個月才開始攻擊曾布。
八月初三,他交給曾布一封批評的信,随後按照官方流程向皇上呈遞。
徽宗看到這封信後,對曾布說:“如此報恩地邪?”曾布對信中提到的幾件事進行了辯解。
一件是在撰修神宗實錄時采用了王安石的《日錄》。
對曾布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料來源,因為它記錄了神宗與大臣們日常面對面的談話。
徽宗說:“卿一向引瓘,又欲除左右史,朕道不中,議論太偏,今日如何?”曾布隻好承認自己看錯了人。
韓忠彥和在場的大臣主張将陳瓘貶至州郡任職。
徽宗提出要更嚴厲地懲罰陳瓘時,韓忠彥和陸佃都進行勸阻,說:“瓘之言誠過當,若責瓘,則瓘更以此得名,曾布必能容瓘。
”[7]曾布原本希望通過提拔一些知名的反對派,讓他們支持他的聯合政府戰略,但在陳瓘身上,曾布顯然并沒有成功。
幾天後,徽宗對兩名大臣說:“元祐人逐大半,(陳瓘)尚敢如此。
曾布以一身當衆人擠排,誠不易。
卿等且以朕意,再三慰勞之。
”當天晚些時候,曾布獨自拜見徽宗。
徽宗向他透露,自己已不願意再保持中立,并對曾布說“先朝法度,多未修舉”,而且“元祐小人,不可不逐”。
但曾布仍然不想放棄,他試圖通過自責來讓徽宗息怒。
徽宗随即問他:“卿何所畏?卿多随順元祐人。
”顯然,一些改革者對徽宗說過,曾布與保守派走得太近。
曾布否認自己懼怕任何人,但承認很少有人像他這樣獨立。
不過曾布對徽宗說:“若言臣随順及畏元祐人,不知聖意謂為如何?”徽宗笑道,自己是因為别人問起才提到這件事。
[8] 上天示警 徽宗的身邊從來都不缺乏建議。
大臣們可以說,他們聽到了關于徽宗做了某事的謠傳,但他們并不相信皇上真的做過,以此來間接地批評徽宗。
正如本章開頭的題詞中所示,江公望就是使用這種策略批評了狩獵的問題。
顯然,像徽宗這樣恪于職守的統治者不應當把時間浪費在獵殺鳥獸上面。
在江公望看來,狩獵的唯一正當理由是為祭祀祖先獲取一些肉食。
他還提出了兩條反對狩獵的理由:第一,這件事很危險;第二,這件事也很昂貴,因為一旦有人捕獲了一隻鳥,皇帝就得進行賞賜。
把錢花在這些事情上,對于那些通過艱辛勞作為朝廷提供資金的庶民百姓而言,是很不尊重的。
最後,他在奏疏中鼓勵徽宗畋獵于“仁義之場”,遊觀于“六經之囿”。
由于儒家自古以來一直反對皇家狩獵,徽宗也許并沒有把江公望的奏疏太放在心上。
[9] 徽宗在位最初兩年半裡收到的措辭最為強烈的奏疏,是根據天象示警危言聳聽地進谏重新考慮官員任命等決定。
在這一點上,上疏者繼承了周朝和漢朝以來的悠久傳統,就是讓統治者成為天象異常的替罪羊。
[10]批評者及皇帝做出回應時使用的語言都有固定的模式,但這也不會阻止各個派系利用這些征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是将自己的意圖強加于這些征兆之上。
[11]按照要求,徽宗應當謙恭地回應這些奏疏,并心甘情願地承擔責任。
徽宗登基三個月後,司天監預測到了一次日食,盡管當時的日食預測已經非常準确,但人們仍然期待徽宗宣布,他将日食視作上天的警示。
曾肇代拟了一份诏書,表示徽宗已經為即将到來的事件受到了适度的懲罰。
皇帝在诏書中說,天象異常不可能毫無意義,“凡朕躬之阙失,若左右之忠邪,政令之否臧,風俗之美惡,朝廷之德澤有不下究;闾閻之疾苦有不上聞,鹹聽直言,毋有忌諱”。
[12] 在随後的兩年中,還出現了幾次異常星相,例如,七月份發生了一次火星之行失常(偏移軌道),次年(1101年)正月,天空中出現赤氣(可能是北極光)。
[13]韓宗武、陳瓘、鄒浩、朱肱、江公望、曾肇、王觌和任伯雨等官員評論這些現象的奏疏都保存了下來。
[14]例如,陳瓘在查詢了曆代史書中的星相專著後,于1100年七月向皇帝呈遞了一份長篇奏疏。
他認為,在日食之後緊跟着出現火星之行失常是非常不吉利的。
他引用了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的話:“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最後,陳瓘還上奏說,仁宗編纂了一部關于曆朝災異的書,名為《洪範政鑒》,共十二卷。
陳瓘稱,每當天象發生變化,仁宗就會查閱這本書。
他認為這本書可能還在皇宮中,建議設法找到它。
[15] 任伯雨的上疏是關于赤氣的。
在前幾位皇帝在位時(以及先前的朝代中)也有過幾次五色之氣的報告,但似乎并未有一緻的解釋。
《宋史》中記錄的最近一次觀測到這種現象是在1088年和1099年。
神宗在位期間(1069年十一月),王珪将赤氣解釋為吉兆,預示着皇帝很快就會有一個皇子降生,并在宮廷宴會上賦詩一首。
[16]然而,發生在徽宗統治第一年年底的這次赤氣,任伯雨确信是一個可怕的警示,“蓋天之于人君,猶父之于其子,愛之深則教之至,數有滅異,或者欲陛下戒懼以謹厥初欤”? 正歲之始,建寅之月,其卦為“泰”,年方改元,時方孟春,月居正首,日為壬戌。
是陛下本命,[17]而赤氣起于莫夜之幽。
以一日言之,日為陽,夜為陰。
以四方言之,東南方為陽,西北方為陰。
以五色推之,赤為陽,黑與白為陰。
以事推之,朝廷為陽,宮禁為陰;中國為陽,夷狄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德為陽,兵為陰。
……此宮禁陰謀,下幹上之證也。
漸沖正西,散而為白,而白主兵,此夷狄竊發之證也。
[18] 任伯雨在奏疏中旁征博引,想要引起皇上的警惕。
他從日期、方位和氣體顔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為了表明每種迹象都預示着兇兆,他還借用陰陽、五行及本命的概念。
此外,他又引用《漢書·五行志》作為權威來證實這種負面的預測,并指出唐朝在赤氣經常出現的時期政府不斷衰落。
紅色本身并非不吉利,反而常與喜慶聯系在一起,因此有些官員将赤氣解釋為一種吉兆。
又過了半個月,向太後駕崩後,任伯雨另上一疏來反駁這些官員的觀點: 未半月,果有皇太後上仙之禍,其為災變,亦已明矣。
今來亳州、兖州、河中府奏言:因建置道場,獲此祥應。
且赤氣所起,天下皆見,如何敢移易方位,增添景象,公肆欺谀,以愚群聽?竊以天人之際,道固幽遠,災祥之出,殆不虛示。
豈佞夫纖人,敗壞大體,詭辭異說,指災為祥,以輕侮天命,幻惑人主?[19] 根據《宋史》記載,任伯雨在擔任“言事官”的半年中,共上一百零八份奏疏。
其他大臣建議他少寫一些,但他不為所動。
[20] 1101年六月,京城裡一座與皇室往來密切的宮觀遭到雷擊後被燒毀。
王觌在上疏中提到,徽宗對這場火災的迅速反應是立刻前去舉行了一場道教儀式:“陛下夜不俟旦,申敕攸司,于延福宮設醮謝咎。
”他稱贊徽宗對天意立即做出回應的誠意,但暗示徽宗沒有采取正确的行動。
王觌引用漢代經典,指出一旦統治者不能辨明賢人和小人、背離正确軌道,也不夠節儉時,就會發生火災。
他認為,除非徽宗能看到自己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否則,吉兆就不會顯示,而兇兆則會經常出現。
[21] 徽宗在位前兩年所接到的報告征兆的奏疏,現存的大部分是保守派提出的警告。
[22]然而,奏疏措辭和策略卻是兩派都慣常采用的,這一比例也隻是反映了改革派與保守派奏疏留存下來的數量差異。
1102年中,改革派殿中侍禦史錢遹彈劾曾布:“況日食、地震、星變、旱災,豈盛時常度之或愆,乃柄臣不公之所召,人神共怒,天地不容。
”[23]當然,徽宗仍是最終負責的人,因為是他任命了曾布,但他也可以通過罷免曾布輕而易舉地扭轉局勢。
徽宗登上皇位最初兩年,祥瑞的記錄非常少。
1100年九月,有人報告稱,在徽宗繼位前居住的府第(已改為龍德宮)裡長出了象征吉祥的靈芝,徽宗随後親自乘坐皇家馬車前去拜訪他的弟弟趙似,陳瓘和陳師錫都因為這件事上疏皇帝,想必是有人向皇上報告了這個吉兆,但陳師錫以此來提醒徽宗,不要将這類事情太放在心上。
盡管他承認這種現象是因為聖人的存在而傳遞的吉兆,但他想對徽宗強調,前朝皇帝都叮囑大臣不要針對吉兆上疏,因為最好不要過于自信,而要認為目前還未臻于完美:“甘露降,醴泉出,麟鳳至,朱草生,理之自然,物之遂性耳。
佞人乃謂之祥瑞,稱頌歸美,以驕帝王之心,祖宗所以戒之。
”[24] 而陳瓘則采用了另一種策略,他在奏疏中說:“伏聞車駕将幸蔡王外第,都下之人老幼相傳,歡呼鼓舞,願瞻天表。
人心所歸,于此可見。
”讓老百姓面睹聖顔是沒有問題的,但應當是為值得的事情,比如為百姓祈福。
如果徽宗不謹慎的話,人們就會傳言說他隻對吉兆感興趣,那麼“天下之人将有不遠萬裡而獻芝者矣”。
[25] 那麼,這些奏疏對徽宗産生了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