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登基(1100)
關燈
小
中
大
(哲宗衆兄弟)俱神宗之子,莫難更分别,申王病眼,次當立端王。
——向太後對二府官員宣布哲宗駕崩時說 無論在哪個王室,君主的離世都會引發一場危機。
就算君主離世在預料之中,繼承君位之人也已選定,但沒人知道新君主即位後能否有效地處理國事,能否維持對政府機器的控制,能否以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管理君臣之間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
如果君主意外駕崩,也沒有指定繼承人,就可能出現一場繼位之争。
高層官員、寵妃和主要的宮廷侍仆都知道,如果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登上皇位,就可以獲得更好的待遇,因此他們有動機去千方百計地促成。
在宋朝前一百四十年的曆史中,共有六次皇位繼承,沒有哪兩次是相似的。
[1]出于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得知的原因,宋朝皇室一直飽受精神和身體健康問題的困擾,在皇宮出生的皇子存活率非常低。
開國皇帝宋太祖駕崩時有兩個兒子在世,但都沒有繼承皇位,而是弟弟太宗奪取了皇位,并迫使他的母親宣稱,宋太祖希望将皇位傳給弟弟。
這種旁支繼統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原則,即皇帝的兒子繼承大統,因為隻有皇帝的兒子才有資格在祭祖時擔任繼承人的角色。
正常情況下,應當是宋太祖的長子繼承皇位,但他不久突然自殺了,而沒過兩年,另一個小一點的兒子也在二十三歲時猝然離世。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一直等了很久,才明确表示皇位将由自己的兒子繼承,而不是哥哥(也就是開國皇帝)的後裔。
宋太宗五十七歲時,腿上一處舊傷複發,這時他才将自己的第三個兒子真宗立為太子。
雖然立了太子,但也未能避免在駕崩後遺孀和宰相之間為此發生争鬥。
太後及其同夥試圖将他們的候選人,即太宗的長子推上皇位,而宰相呂端則堅持遵循太宗的遺囑,這件事自然也使他獲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宋真宗直到1018年才立太子,那一年他五十二歲,已執掌朝政二十年,當時他的六個兒子中僅剩下一位在世。
但真宗之所以推遲這麼久才立儲,也許并不僅僅因為兒子們體弱多病。
他顯然是擔心會被逼退位。
事實上,真宗在1020年病重時,宰相和宦官首領就曾要求他退位,傳位給太子。
真宗不僅拒絕,還殺了這位膽大包天的宦官首領,宰相也被免官。
真宗的繼承人仁宗駕崩時,子女已經成年,但他的三個兒子都已不在人世(隻剩下十三個女兒)。
1056年,仁宗四十七歲,已在位三十五年。
這一年他大病一場,連續十天精神錯亂,連人都認不出來,皇後都被吓壞了。
[2]仁宗病愈後,一位言官連上十七封奏疏,催促他選一位繼承人,其他大臣也紛紛進言。
最終,仁宗立大堂兄的兒子為太子(英宗)。
英宗當時已是成年,小時候曾被當作潛在的繼子送入宮中撫養數年,仁宗和皇後對他也非常了解。
英宗登基時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八歲,最大的十五歲。
不幸的是,他很快就染上了精神和身體上的疾病,在位僅四年就駕崩了。
[3]英宗去世後,十九歲的長子神宗登上皇位。
盡管這次繼位完全符合邏輯,但宰相韓琦認為,英宗若在清醒時就将神宗的名字寫下來,事情會順利得多。
神宗因此非常感激韓琦和其他二府大臣,對這些比他年長很多的大臣也更加言聽計從。
[4]神宗也是剛到中年就駕崩了,臨死前才将哲宗立為太子(如果他當時還頭腦清醒,明白事理的話)。
某種程度上,徽宗的繼位與太宗有些類似:他也是前任皇帝的弟弟,而不是兒子。
但徽宗登基時比太宗年齡小得多(剛滿十七歲),也從未被懷疑曾上下其手,以旁系繼位。
登基之日 曾布的政治日記中能找到哲宗之死和徽宗繼位最完整的記述。
當時曾布任知樞密院事,廁身二府大臣之列。
[5]對這段曆史叙述最詳細的典籍是《續資治通鑒長編》,其中大量參考了這部日記,同時也借鑒了一些别的文獻資料。
哲宗駕崩時,四位二府大臣分别是章惇、蔡卞、曾布和許将(見表2.1),他們幾位已在二府共事五年多。
1100年正月十二日,這幾位大臣來到東内門,等候宣召入宮。
他們得知哲宗病情嚴重,原本計劃當天在宮中及城内寺觀舉行祈禱儀式。
[6]但他們走到内東門時,被宦官首領梁從政告知不能入内。
随後,幾人來到哲宗的主要寑宮福甯殿,發現那裡已準備好了垂簾,以便向太後召見他們。
太後跟他們說,哲宗已經駕崩,由于哲宗沒有子嗣,繼位之事必須商定。
根據曾布的記錄: 衆未及對,章惇厲聲雲:“依禮典律令,簡王乃母弟之親,當立。
”餘(曾布)愕然未及對,太後雲:“申王(佖)以下俱神宗之子,莫難更分别。
申王病眼,次當立端王(徽宗),兼先皇帝曾言:‘端王生得有福壽。
’嘗答雲:‘官家方偶不快,有甚事。
’”[7] 餘即應聲雲:“章惇并不曾與衆商量,皇太後聖谕極允當。
”蔡卞亦雲:“在皇太後聖旨。
”許将亦唯唯,夔遂默然。
[8] 是時,都知、押班、禦藥以下百餘人羅立簾外,莫不聞此語。
議定遂退,梁從政引坐于慈德宮南庑司飾前幕次中。
殿廷上下時有哭者,從政等呵止之,令未得發聲。
餘呼從政,令召管軍及五王。
從政雲:“五王至,當先召端王入。
即位訖,乃宣諸王。
”少選,引喝内侍持到問聖體榜子,雲:“三王皆已來,唯端王請假。
”遂谕從政,令速奏皇太後,遣使宣召。
[9] 表2.1 徽宗繼位過程中的主要人物 65 在等候徽宗時,曾布對宦官說,二府大臣要親眼看到哲宗的遺體,驗證皇帝确已駕崩。
太後同意後,梁從政引他們進入。
開禦帳,見大行已冠栉小斂訖,覆以衣衾,從政等令解開覆面白巾,見大行面如傅粉。
[10] 離開前,曾布讓梁從政準備好帽子和禦衣,待端王一到就可即位。
梁從政告訴他,已經準備妥當。
在很多别的國家,如果沒有事先指定繼承人,通常由皇室的男性長輩來挑選一位,而在中國,卻是由太後擔任“皇帝制造者”。
[11]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要讓二府大臣贊同她的選擇。
在等候端王的同時,二府大臣開始起草哲宗的遺诏。
得知端王已經到達,他們便随他一起來到了殿堂。
餘等皆同升至寝閣簾前。
皇太後坐簾下,谕端王雲:“皇帝已棄天下,無子,端王當立。
”王踧踖固辭,雲:“申王居長,不敢當。
”太後雲:“申王病眼,次當立,不須辭。
”餘等亦雲:“宗社大計,無可辭者。
”都知以下卷簾,引端王至簾中,猶固辭,太後宣谕:“不可。
”餘等亦隔簾奏言:“國計不可辭。
”聞簾中都知以下傳聲索帽子,遂退立廷下。
少選,卷簾,上頂帽被黃背子,即禦坐。
二府、都知以下各班草賀訖,遂發哭。
[12] 二府大臣退下,繼續商議以哲宗名義發布的遺诏,并召翰林學士承旨蔡京進宮動筆起草。
[13]蔡京後來成為徽宗朝的重要人物,不過他此時就已經參與了徽宗的故事,隻是當時他的弟弟蔡卞已高居二府大臣,比他的官職還要高。
二府大臣一旦準備好遺诏,就要宦官向朝廷百官宣讀,但還沒來得及宣讀,徽宗就召他們入殿了。
上禦坐,宣名奏萬福訖,升殿。
上密谕章惇,語聲低,同列皆不聞。
餘雲:“臣等皆未聞聖語。
”惇雲:“請皇太後權同處分事。
”上亦回顧餘等雲:“适再三告娘娘,乞同聽政。
”餘雲:“陛下聖德謙挹,乃欲如此,然長君無此故事,不知皇太後聖意如何。
”上雲:“皇太後已許,适已謝了,乃敢指揮。
兼遣制未降,可添入。
”[14] 于是二府大臣又叫回蔡京,修改遺诏。
诏書已經修裱,内容除了指定徽宗繼承皇位,還提到了哲宗的病情,希望葬禮從簡,官員們隻要短期服喪——這些都是遺诏中的常見内容。
[15]遺诏的宣讀也依照常規進行: 班定,引宰臣升殿受遺制,西向宣讀訖,降階。
再拜訖,宰臣燒香、奠茶酒訖,又再拜。
方宣遺制,時止哭,然上下内外恸哭聲不可遏。
移班詣東序,賀皇帝即位,又奉慰訖,宰臣、親王、嗣王、執政皆升殿恸哭,上亦掩面号泣。
[16] 二府大臣勸徽宗為社稷大計克制自己的悲傷,随後,他們拜見向太後,奏知遺诏中增加的段落。
太後說:“官家年長聰明,自己那裡理會得他事?”大臣們告訴太後是徽宗說她已經同意了,太後說:“隻為官家再三要如此。
”[17] 從曾布的記錄可以看出,向太後非常确定地希望徽宗繼承哲宗的皇位。
她在别處還說到,徽宗非常聰明,有次還明确說其他皇子都沒法跟他比。
[18]還有一次,曾布提到神宗很聰明,向太後則說徽宗很像他的父親。
[19]毫無疑問,太後很喜歡徽宗,而且認為他是神宗在世兒子裡最有能力的一個。
徽宗幼年喪母(生母陳嫔妃在神宗陵前去世),因此向太後非常重視徽宗的教育。
而且,徽宗的生母已不在人世,這對他被選中繼承皇位也許是有利的,因為不會再有一位皇母(如哲宗的生母朱太妃)與向太後競争母親的權威。
由于徽宗隻比趙佖小三個月,他們的年齡差别隻是象征意義上的。
但趙佖患有眼疾,即使隻是視力不好,也不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因為皇帝每天必須閱讀成堆的奏疏等等。
在徽宗登基的當天,曾布、許将和蔡卞讨論了選擇他繼承皇位的問題,三人均認為顯然應該選擇徽宗,而章惇提議讓第四位皇子趙似繼位是别有用心。
另一種可能是,宮中其他人,比如宦官首領,在向太後面前說了徽宗的好話。
太後還懷疑朱太妃與幾個大宦官暗中串通,讓她的兒子趙似取代徽宗登基。
曾布記錄了他後來與向太後的一次談話,太後說,她問宦官梁從政繼位的事情該如何辦,梁回說聽章惇的,可能他明白章惇支持朱太妃之子似繼位。
可以想象,也許有别的宦官提議支持徽宗。
[20] 非常重要的是,當時朝中沒有人提出不要從哲宗的弟弟而是兒輩皇族中物色繼承人。
神宗沒有在世的孫子,可能英宗也沒有在世的重孫,但太宗後嗣中肯定有與哲宗之子輩分相當的,太祖後代中肯定也有很多同輩。
[21]但向太後的選擇也許最符合人之常情,因為将神宗的兒子推上皇位意味着皇位仍由她丈夫的後代繼承,況且這個新皇帝還是她自己撫養長大的。
1100年正月十二日這一天的決定,幾乎徹底改變了徽宗的生活。
假如皇位由他的哥哥或弟弟繼承,他就可以繼續做皇帝的兄弟,在這個位置上會有一些責任,卻能有更多時間去尋求文化上的造詣。
然而,從徽宗穿上皇袍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他身邊就圍滿了官員和宦官,這些人都想影響他在新角色上的作為。
向太後參政 徽宗被要求繼位時,第一反應就是請求嫡母向太後垂簾聽政。
[22]這在今人看來不足為奇,一個剛滿十七歲的少年,可能會對掌管大宋帝國那樣龐大複雜的事業感到膽怯,但對徽宗的同代人而言,徽宗虛歲十九,完全是成年人了,因此,徽宗請求向太後垂簾聽政的反應出人意料。
徽宗告訴大臣,他希望與向太後同掌朝政,大臣們立即退下商議如何安排。
他們找到了兩個不同的先例。
一個是此前仁宗與哲宗年少,太後親臨朝殿,與小皇帝一起垂簾聽政,大臣們同時向二人禀奏,實際上是與太後議事。
在禮儀上,太後也被視為國家統治者,她的生日被定為節日進行祝賀,她的聽政也要向宋朝的主要外交盟友遼國遣使通報。
大臣們找到的另一種先例是,在英宗生病期間,大臣先在朝中拜見英宗,再去後宮拜見太後,禀告太後他們與英宗讨論過的事宜,太後有權裁奪。
這種方式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從禮儀上太後也沒有被視為國家統治者。
曾布認為,既然徽宗和英宗都已成年,英宗的先例是最适合的。
其他大臣提出了一些異議,但最後還是都同意了曾布的提議。
[23] 曾布說服其他二府大臣後,随即向徽宗禀奏,詳細描述了英宗朝的安排,并解釋說當時的環境與徽宗現在十分相似,因為都是皇帝本人要求太後參政。
“章獻(真宗的遺孀)時仁宗方十三,宣仁(英宗的遺孀高氏)時大行方十歲。
陛下豈可(像他們那樣)坐簾中?”然後徽宗與二府大臣一同去拜見向太後。
太後先是堅稱這些都非她所願,但後來還是同意了。
大臣們稱贊太後的賢德,并具體安排了聽政的細節,包括太後不用親自去前後殿,也不用聽取所有奏疏,而是在二府大臣朝見徽宗後,再前往内東宮向太後奏事。
而且,太後的生日也不定為節日,她聽政也不用遣使通報遼國,這些具體安排不同于高太後攝政時的那些做法。
[24] 接下來幾天,向太後一直忙着處理後宮嫔妃的事,例如為徽宗亡母追授封号,為哲宗的嫔妃安排住所和頒賜封号。
正月十四日,她下了一道手诏,說自己不久就不再參與朝政,也不再接受奏疏。
又過了幾天,太後不像以前那樣積極聽政了,對大臣和徽宗決定的事基本上都表示同意。
二月初五,太後又寫了一封手诏送至三省,說她心意已決,一旦哲宗在陵墓被安葬、靈牌升入供奉祖先的太廟後,她就不再參與朝政。
[25] 曾布在政治日記中詳細記錄了與向太後的對話。
這些對話大部分是關于宮中事務,而不是朝廷的政策。
二月初二,太後談到了哲宗駕崩前的最後幾天和治療情況。
同一天,她還抱怨說自己的閱讀能力不足以處理政府文件。
她說自己一直不認識“瞎”這個字,直到在一份邊疆奏疏的一個名字中看到才認得。
章惇安慰她說,太後的聖明足以處理這些事務,并提醒說禅宗的六祖慧能也不識字。
二月十二日,太後告訴曾布,她懷疑哲宗生母朱氏曾與章惇及一個宦官密謀,讓自己的兒子趙似繼承皇位。
大約一個月後,曾布和太後再次談論這件事,指責朱氏與另一個宦官暗中勾結,那個宦官把朱氏的物什帶到哲宗卧病的大殿,朱氏顯然希望在哲宗駕崩時自己在場,親眼看到繼位之事按照她希望的方式發展。
[26] 向太後隻有在為數不多的幾件事上立場強硬,其中一件涉及後宮:我們在第一章提到,哲宗廢黜了孟皇後,随後将她的對手劉氏冊封為皇後,向太後希望能找機會逆轉這件事。
在哲宗統治末年,有三位女性具有至高的權威:向太後,她是神宗的遺孀,哲宗、徽宗的嫡母;朱氏,神宗的貴妃,哲宗的生母;劉氏,哲宗的遺孀,被冊封為皇後還不到三個月。
徽宗繼位改變了她們的地位以及其他許多方面。
她們三人都擁有自己的寝宮,還有衆多被分派去伺候她們的宦官和宮女。
1100年,與朱氏一同住在聖瑞宮的就有七百人。
[27]徽宗的生母在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唯一具備徽宗母親身份的是向太後,因此她的地位隻會進一步鞏固。
向太後與朱氏的寝宮相隔不遠,二人做了很多年的鄰居,但她對朱氏沒有什麼好感或同情。
不過,她更不喜歡劉氏。
朱氏與劉氏現在跟皇位繼承的主脈都沒有什麼
——向太後對二府官員宣布哲宗駕崩時說 無論在哪個王室,君主的離世都會引發一場危機。
就算君主離世在預料之中,繼承君位之人也已選定,但沒人知道新君主即位後能否有效地處理國事,能否維持對政府機器的控制,能否以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管理君臣之間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
如果君主意外駕崩,也沒有指定繼承人,就可能出現一場繼位之争。
高層官員、寵妃和主要的宮廷侍仆都知道,如果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登上皇位,就可以獲得更好的待遇,因此他們有動機去千方百計地促成。
在宋朝前一百四十年的曆史中,共有六次皇位繼承,沒有哪兩次是相似的。
[1]出于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得知的原因,宋朝皇室一直飽受精神和身體健康問題的困擾,在皇宮出生的皇子存活率非常低。
開國皇帝宋太祖駕崩時有兩個兒子在世,但都沒有繼承皇位,而是弟弟太宗奪取了皇位,并迫使他的母親宣稱,宋太祖希望将皇位傳給弟弟。
這種旁支繼統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原則,即皇帝的兒子繼承大統,因為隻有皇帝的兒子才有資格在祭祖時擔任繼承人的角色。
正常情況下,應當是宋太祖的長子繼承皇位,但他不久突然自殺了,而沒過兩年,另一個小一點的兒子也在二十三歲時猝然離世。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一直等了很久,才明确表示皇位将由自己的兒子繼承,而不是哥哥(也就是開國皇帝)的後裔。
宋太宗五十七歲時,腿上一處舊傷複發,這時他才将自己的第三個兒子真宗立為太子。
雖然立了太子,但也未能避免在駕崩後遺孀和宰相之間為此發生争鬥。
太後及其同夥試圖将他們的候選人,即太宗的長子推上皇位,而宰相呂端則堅持遵循太宗的遺囑,這件事自然也使他獲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宋真宗直到1018年才立太子,那一年他五十二歲,已執掌朝政二十年,當時他的六個兒子中僅剩下一位在世。
但真宗之所以推遲這麼久才立儲,也許并不僅僅因為兒子們體弱多病。
他顯然是擔心會被逼退位。
事實上,真宗在1020年病重時,宰相和宦官首領就曾要求他退位,傳位給太子。
真宗不僅拒絕,還殺了這位膽大包天的宦官首領,宰相也被免官。
真宗的繼承人仁宗駕崩時,子女已經成年,但他的三個兒子都已不在人世(隻剩下十三個女兒)。
1056年,仁宗四十七歲,已在位三十五年。
這一年他大病一場,連續十天精神錯亂,連人都認不出來,皇後都被吓壞了。
[2]仁宗病愈後,一位言官連上十七封奏疏,催促他選一位繼承人,其他大臣也紛紛進言。
最終,仁宗立大堂兄的兒子為太子(英宗)。
英宗當時已是成年,小時候曾被當作潛在的繼子送入宮中撫養數年,仁宗和皇後對他也非常了解。
英宗登基時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八歲,最大的十五歲。
不幸的是,他很快就染上了精神和身體上的疾病,在位僅四年就駕崩了。
[3]英宗去世後,十九歲的長子神宗登上皇位。
盡管這次繼位完全符合邏輯,但宰相韓琦認為,英宗若在清醒時就将神宗的名字寫下來,事情會順利得多。
神宗因此非常感激韓琦和其他二府大臣,對這些比他年長很多的大臣也更加言聽計從。
[4]神宗也是剛到中年就駕崩了,臨死前才将哲宗立為太子(如果他當時還頭腦清醒,明白事理的話)。
某種程度上,徽宗的繼位與太宗有些類似:他也是前任皇帝的弟弟,而不是兒子。
但徽宗登基時比太宗年齡小得多(剛滿十七歲),也從未被懷疑曾上下其手,以旁系繼位。
登基之日 曾布的政治日記中能找到哲宗之死和徽宗繼位最完整的記述。
當時曾布任知樞密院事,廁身二府大臣之列。
[5]對這段曆史叙述最詳細的典籍是《續資治通鑒長編》,其中大量參考了這部日記,同時也借鑒了一些别的文獻資料。
哲宗駕崩時,四位二府大臣分别是章惇、蔡卞、曾布和許将(見表2.1),他們幾位已在二府共事五年多。
1100年正月十二日,這幾位大臣來到東内門,等候宣召入宮。
他們得知哲宗病情嚴重,原本計劃當天在宮中及城内寺觀舉行祈禱儀式。
[6]但他們走到内東門時,被宦官首領梁從政告知不能入内。
随後,幾人來到哲宗的主要寑宮福甯殿,發現那裡已準備好了垂簾,以便向太後召見他們。
太後跟他們說,哲宗已經駕崩,由于哲宗沒有子嗣,繼位之事必須商定。
根據曾布的記錄: 衆未及對,章惇厲聲雲:“依禮典律令,簡王乃母弟之親,當立。
”餘(曾布)愕然未及對,太後雲:“申王(佖)以下俱神宗之子,莫難更分别。
申王病眼,次當立端王(徽宗),兼先皇帝曾言:‘端王生得有福壽。
’嘗答雲:‘官家方偶不快,有甚事。
’”[7] 餘即應聲雲:“章惇并不曾與衆商量,皇太後聖谕極允當。
”蔡卞亦雲:“在皇太後聖旨。
”許将亦唯唯,夔遂默然。
[8] 是時,都知、押班、禦藥以下百餘人羅立簾外,莫不聞此語。
議定遂退,梁從政引坐于慈德宮南庑司飾前幕次中。
殿廷上下時有哭者,從政等呵止之,令未得發聲。
餘呼從政,令召管軍及五王。
從政雲:“五王至,當先召端王入。
即位訖,乃宣諸王。
”少選,引喝内侍持到問聖體榜子,雲:“三王皆已來,唯端王請假。
”遂谕從政,令速奏皇太後,遣使宣召。
[9] 表2.1 徽宗繼位過程中的主要人物 65 在等候徽宗時,曾布對宦官說,二府大臣要親眼看到哲宗的遺體,驗證皇帝确已駕崩。
太後同意後,梁從政引他們進入。
開禦帳,見大行已冠栉小斂訖,覆以衣衾,從政等令解開覆面白巾,見大行面如傅粉。
[10] 離開前,曾布讓梁從政準備好帽子和禦衣,待端王一到就可即位。
梁從政告訴他,已經準備妥當。
在很多别的國家,如果沒有事先指定繼承人,通常由皇室的男性長輩來挑選一位,而在中國,卻是由太後擔任“皇帝制造者”。
[11]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要讓二府大臣贊同她的選擇。
在等候端王的同時,二府大臣開始起草哲宗的遺诏。
得知端王已經到達,他們便随他一起來到了殿堂。
餘等皆同升至寝閣簾前。
皇太後坐簾下,谕端王雲:“皇帝已棄天下,無子,端王當立。
”王踧踖固辭,雲:“申王居長,不敢當。
”太後雲:“申王病眼,次當立,不須辭。
”餘等亦雲:“宗社大計,無可辭者。
”都知以下卷簾,引端王至簾中,猶固辭,太後宣谕:“不可。
”餘等亦隔簾奏言:“國計不可辭。
”聞簾中都知以下傳聲索帽子,遂退立廷下。
少選,卷簾,上頂帽被黃背子,即禦坐。
二府、都知以下各班草賀訖,遂發哭。
[12] 二府大臣退下,繼續商議以哲宗名義發布的遺诏,并召翰林學士承旨蔡京進宮動筆起草。
[13]蔡京後來成為徽宗朝的重要人物,不過他此時就已經參與了徽宗的故事,隻是當時他的弟弟蔡卞已高居二府大臣,比他的官職還要高。
二府大臣一旦準備好遺诏,就要宦官向朝廷百官宣讀,但還沒來得及宣讀,徽宗就召他們入殿了。
上禦坐,宣名奏萬福訖,升殿。
上密谕章惇,語聲低,同列皆不聞。
餘雲:“臣等皆未聞聖語。
”惇雲:“請皇太後權同處分事。
”上亦回顧餘等雲:“适再三告娘娘,乞同聽政。
”餘雲:“陛下聖德謙挹,乃欲如此,然長君無此故事,不知皇太後聖意如何。
”上雲:“皇太後已許,适已謝了,乃敢指揮。
兼遣制未降,可添入。
”[14] 于是二府大臣又叫回蔡京,修改遺诏。
诏書已經修裱,内容除了指定徽宗繼承皇位,還提到了哲宗的病情,希望葬禮從簡,官員們隻要短期服喪——這些都是遺诏中的常見内容。
[15]遺诏的宣讀也依照常規進行: 班定,引宰臣升殿受遺制,西向宣讀訖,降階。
再拜訖,宰臣燒香、奠茶酒訖,又再拜。
方宣遺制,時止哭,然上下内外恸哭聲不可遏。
移班詣東序,賀皇帝即位,又奉慰訖,宰臣、親王、嗣王、執政皆升殿恸哭,上亦掩面号泣。
[16] 二府大臣勸徽宗為社稷大計克制自己的悲傷,随後,他們拜見向太後,奏知遺诏中增加的段落。
太後說:“官家年長聰明,自己那裡理會得他事?”大臣們告訴太後是徽宗說她已經同意了,太後說:“隻為官家再三要如此。
”[17] 從曾布的記錄可以看出,向太後非常确定地希望徽宗繼承哲宗的皇位。
她在别處還說到,徽宗非常聰明,有次還明确說其他皇子都沒法跟他比。
[18]還有一次,曾布提到神宗很聰明,向太後則說徽宗很像他的父親。
[19]毫無疑問,太後很喜歡徽宗,而且認為他是神宗在世兒子裡最有能力的一個。
徽宗幼年喪母(生母陳嫔妃在神宗陵前去世),因此向太後非常重視徽宗的教育。
而且,徽宗的生母已不在人世,這對他被選中繼承皇位也許是有利的,因為不會再有一位皇母(如哲宗的生母朱太妃)與向太後競争母親的權威。
由于徽宗隻比趙佖小三個月,他們的年齡差别隻是象征意義上的。
但趙佖患有眼疾,即使隻是視力不好,也不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因為皇帝每天必須閱讀成堆的奏疏等等。
在徽宗登基的當天,曾布、許将和蔡卞讨論了選擇他繼承皇位的問題,三人均認為顯然應該選擇徽宗,而章惇提議讓第四位皇子趙似繼位是别有用心。
另一種可能是,宮中其他人,比如宦官首領,在向太後面前說了徽宗的好話。
太後還懷疑朱太妃與幾個大宦官暗中串通,讓她的兒子趙似取代徽宗登基。
曾布記錄了他後來與向太後的一次談話,太後說,她問宦官梁從政繼位的事情該如何辦,梁回說聽章惇的,可能他明白章惇支持朱太妃之子似繼位。
可以想象,也許有别的宦官提議支持徽宗。
[20] 非常重要的是,當時朝中沒有人提出不要從哲宗的弟弟而是兒輩皇族中物色繼承人。
神宗沒有在世的孫子,可能英宗也沒有在世的重孫,但太宗後嗣中肯定有與哲宗之子輩分相當的,太祖後代中肯定也有很多同輩。
[21]但向太後的選擇也許最符合人之常情,因為将神宗的兒子推上皇位意味着皇位仍由她丈夫的後代繼承,況且這個新皇帝還是她自己撫養長大的。
1100年正月十二日這一天的決定,幾乎徹底改變了徽宗的生活。
假如皇位由他的哥哥或弟弟繼承,他就可以繼續做皇帝的兄弟,在這個位置上會有一些責任,卻能有更多時間去尋求文化上的造詣。
然而,從徽宗穿上皇袍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他身邊就圍滿了官員和宦官,這些人都想影響他在新角色上的作為。
向太後參政 徽宗被要求繼位時,第一反應就是請求嫡母向太後垂簾聽政。
[22]這在今人看來不足為奇,一個剛滿十七歲的少年,可能會對掌管大宋帝國那樣龐大複雜的事業感到膽怯,但對徽宗的同代人而言,徽宗虛歲十九,完全是成年人了,因此,徽宗請求向太後垂簾聽政的反應出人意料。
徽宗告訴大臣,他希望與向太後同掌朝政,大臣們立即退下商議如何安排。
他們找到了兩個不同的先例。
一個是此前仁宗與哲宗年少,太後親臨朝殿,與小皇帝一起垂簾聽政,大臣們同時向二人禀奏,實際上是與太後議事。
在禮儀上,太後也被視為國家統治者,她的生日被定為節日進行祝賀,她的聽政也要向宋朝的主要外交盟友遼國遣使通報。
大臣們找到的另一種先例是,在英宗生病期間,大臣先在朝中拜見英宗,再去後宮拜見太後,禀告太後他們與英宗讨論過的事宜,太後有權裁奪。
這種方式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從禮儀上太後也沒有被視為國家統治者。
曾布認為,既然徽宗和英宗都已成年,英宗的先例是最适合的。
其他大臣提出了一些異議,但最後還是都同意了曾布的提議。
[23] 曾布說服其他二府大臣後,随即向徽宗禀奏,詳細描述了英宗朝的安排,并解釋說當時的環境與徽宗現在十分相似,因為都是皇帝本人要求太後參政。
“章獻(真宗的遺孀)時仁宗方十三,宣仁(英宗的遺孀高氏)時大行方十歲。
陛下豈可(像他們那樣)坐簾中?”然後徽宗與二府大臣一同去拜見向太後。
太後先是堅稱這些都非她所願,但後來還是同意了。
大臣們稱贊太後的賢德,并具體安排了聽政的細節,包括太後不用親自去前後殿,也不用聽取所有奏疏,而是在二府大臣朝見徽宗後,再前往内東宮向太後奏事。
而且,太後的生日也不定為節日,她聽政也不用遣使通報遼國,這些具體安排不同于高太後攝政時的那些做法。
[24] 接下來幾天,向太後一直忙着處理後宮嫔妃的事,例如為徽宗亡母追授封号,為哲宗的嫔妃安排住所和頒賜封号。
正月十四日,她下了一道手诏,說自己不久就不再參與朝政,也不再接受奏疏。
又過了幾天,太後不像以前那樣積極聽政了,對大臣和徽宗決定的事基本上都表示同意。
二月初五,太後又寫了一封手诏送至三省,說她心意已決,一旦哲宗在陵墓被安葬、靈牌升入供奉祖先的太廟後,她就不再參與朝政。
[25] 曾布在政治日記中詳細記錄了與向太後的對話。
這些對話大部分是關于宮中事務,而不是朝廷的政策。
二月初二,太後談到了哲宗駕崩前的最後幾天和治療情況。
同一天,她還抱怨說自己的閱讀能力不足以處理政府文件。
她說自己一直不認識“瞎”這個字,直到在一份邊疆奏疏的一個名字中看到才認得。
章惇安慰她說,太後的聖明足以處理這些事務,并提醒說禅宗的六祖慧能也不識字。
二月十二日,太後告訴曾布,她懷疑哲宗生母朱氏曾與章惇及一個宦官密謀,讓自己的兒子趙似繼承皇位。
大約一個月後,曾布和太後再次談論這件事,指責朱氏與另一個宦官暗中勾結,那個宦官把朱氏的物什帶到哲宗卧病的大殿,朱氏顯然希望在哲宗駕崩時自己在場,親眼看到繼位之事按照她希望的方式發展。
[26] 向太後隻有在為數不多的幾件事上立場強硬,其中一件涉及後宮:我們在第一章提到,哲宗廢黜了孟皇後,随後将她的對手劉氏冊封為皇後,向太後希望能找機會逆轉這件事。
在哲宗統治末年,有三位女性具有至高的權威:向太後,她是神宗的遺孀,哲宗、徽宗的嫡母;朱氏,神宗的貴妃,哲宗的生母;劉氏,哲宗的遺孀,被冊封為皇後還不到三個月。
徽宗繼位改變了她們的地位以及其他許多方面。
她們三人都擁有自己的寝宮,還有衆多被分派去伺候她們的宦官和宮女。
1100年,與朱氏一同住在聖瑞宮的就有七百人。
[27]徽宗的生母在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唯一具備徽宗母親身份的是向太後,因此她的地位隻會進一步鞏固。
向太後與朱氏的寝宮相隔不遠,二人做了很多年的鄰居,但她對朱氏沒有什麼好感或同情。
不過,她更不喜歡劉氏。
朱氏與劉氏現在跟皇位繼承的主脈都沒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