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長在深宮(1082—1099)
關燈
小
中
大
朕時尚幼,哲宗最友愛,時召至閣中,飲食皆陶器而已。
——徽宗,1102年回憶 元符三年(大緻相當于1100年)正月十二日,宋徽宗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1]他的哥哥哲宗皇帝二十三歲(二十五虛歲),生病數月,禦醫治療無效,在這一天駕崩。
[2]哲宗在世的兄弟有五人,由于沒有指定繼承人,哲宗的嫡母向太後(哲宗之父神宗的皇後)便選定排行第二的徽宗繼位。
徽宗從未接受過繼承皇位的訓練,但在他十七年的時光中有十五年是在宮中度過的,皇帝要做些什麼,他頗有了解,盡管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被要求履行皇帝的職責。
宮廷生活 在皇宮中成長是什麼樣的呢?跟全國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圖1.1)。
對那些從未進入皇宮的人來說,最引人注目的是環繞皇城五公裡的磚牆。
宋朝皇宮的規模比今天北京的紫禁城稍小,沿着高大厚重的城牆,修有七座城門、四座六十米高的角樓作為防禦。
最壯觀的城門是正南的(皇宮正門)宣德門。
宣德樓是一座雄偉的門樓建築,上層兩邊有朵樓,屋頂上覆有燦爛的琉璃瓦。
這座門樓的五座大門上了紅漆、裝飾有金釘,磚牆上則雕镂着龍、鳳、雲彩,棟梁上也都有雕刻或彩繪。
[3] 宣德門是皇帝内宮與開封城民衆、甚至與整個宋帝國之間的标志性分界線。
皇帝利用宣德樓的象征意義,定期出現在城樓上,以示對臣民的關心。
每年正月元宵節,皇城對面的禦街就變成一個慶祝節日的場所,皇帝與一些宗室成員會來到宣德樓,在城樓的二層觀看表演。
此外,皇帝在效壇祭祀天地之後,也要登上宣德樓宣布大赦。
[4] 皇宮通常也稱“大内”,類似于尋常百姓家裡禁止陌生人進入的内宅,家裡的婦女和仆人可以在裡面随意走動,不用擔心外人侵擾。
皇帝的侍仆中包括公務員即大臣,大臣手下的胥吏,畫家、天文學家與禦醫等專業技術人員,宮女、宦官等貼身仆人,還有給皇帝擔任警衛的禁軍。
皇城中為皇帝的各類侍仆留出了不同的區域。
皇城内有兩條大道,一條東西向,一條南北向,将皇城劃為三塊大的區域。
東西向大街從西華門一直通往東華門,将皇城一分為二:前部(南面)主要是大臣和文職人員辦公的地點,後部(北面)多為住宅區。
可以進入皇城前部禮儀空間和辦公區域的官員,不能從正南門進入,那裡隻有皇帝與皇後才能走,他們隻能從别的門進去,如右掖門,而且大部分官員必須下馬步行入内。
在南部的中央,坐落着皇宮内面積最大也最正式的宮殿,即大慶殿,用于舉行新年朝會等重要的國家典禮。
大慶殿在重大典禮時可容納兩萬多人,六座殿門均可通往大殿。
大殿面闊九間,長約五十米,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角樓,有五間長,東西角樓的排列使人覺得猶如寺院中結構對稱的鐘樓。
主殿後是另一座大殿,東西廊各長六十間,皇帝在典禮期間使用。
[5] 大慶殿往東,伫立着秘閣,該建築群約藏有四萬冊書籍。
大慶殿往西是另一座大殿文德殿,殿前矗立着鐘樓與鼓樓,用于報時。
從皇城的後門開始,一條南北向的大道一直縱貫至東西向道上,把皇城後半部分為兩個區域。
文德殿後面的垂拱殿與紫宸殿有時也會被用作慶典場所。
早在徽宗父親在位時,四位著名畫家就奉诏在垂拱殿的屏風上作畫,每人畫一面。
這幾位畫家也奉诏在紫宸殿的屏風上作畫:艾宣畫四隻鶴,崔白畫竹,葛守昌畫海棠花,郭熙畫岩石。
[6]身居高位的大臣常常出入這些大殿。
皇帝最親近的顧問與大臣——被稱為兩府——每天在文德殿朝見皇上。
每隔五日,數十名官員在垂拱殿觐見。
此外,還有多達數百名官員要每月觐見兩次,第一次是每月初一在文德殿,第二次是每月十五在紫宸殿。
此外,皇帝還會定期邀請大臣赴宴,這時他們也可能要去别的大殿。
[7] 圖1.1 汴京宮城 這些朝會大殿的西面是中央決策機構的辦公地點,尤其是三省與樞密院和翰林學士院。
附近還有禦史台與谏院,這兩個機構的官員被稱為“言官”,因為他們的職責是對行為不端的官員、錯誤政策進行批評,并直言進谏。
這些辦公地點是官員工作、文書存檔和抄錄奏疏與诏書的場所,排場自然比不上皇帝主持典禮的大殿,但也不一定會破舊狹窄。
翰林院共有十間建築:其中一間供文職人員辦公用,翰林學士四間,信使和待诏各一間,兩座禦書樓,還有被稱為玉堂的正中大殿。
裝飾玉堂内壁的是幾位有名的藝術家。
10世紀80年代,董羽在東西屋壁上畫了波濤洶湧的海浪,每幅長達十八米。
幾年後,畫僧巨然在北牆上畫了一座雲霧籠罩的山峰。
1030年,大臣晏殊将自己所畫的六曲山水屏風送給翰林院。
如果皇帝臨幸,屏風就置于皇帝禦座之後。
據當時的人說,這些畫整個看上去會使人感覺自己置身于海上的仙島,傳說那些島上住着神仙。
[8] 宋徽宗孩童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應當是在皇城的後面度過的,那裡多為住宅和精緻秀麗的園林。
在徽宗的父皇神宗在位期間,宦官宋用臣監督整修了後苑的瑤津亭。
他從南邊幾百公裡外的杭州運來一座獨特的亭閣,還挖了一個新池子。
池子裡沒有荷花,宋神宗感到很失望,宋用臣請神宗次日再來,随後将城裡所有盆栽荷花悉數購入宮中,種在池塘裡。
第二天宋神宗親臨,看見滿池的荷花,龍心大悅,于是讓他最喜歡的畫家郭熙為此亭閣作畫一幅。
宋神宗青睐的另一座花園在睿思殿,這裡樹木環繞,溪流潺湲,夏季極為涼爽。
郭熙為睿思殿所繪之松岩壁畫也大獲成功,引來宮裡的人題詩數百首。
[9] 文官在皇宮裡是皇帝最高級别的侍仆,但他們的人數還不是最多的。
兩千多名禁軍在皇城值守,把守皇城城門的出入,并擔任皇帝的護衛。
皇城中還有1069名廚師及幫工,裡面所有人一日的飯食需要數千斤面粉,每年需要幾萬隻羊、三十二噸糖。
[10] 為了管理文件,文官手下配備數千名書吏。
這些書吏的職業發展道路與文官截然不同,他們可能要在同一辦公地點工作數十年,可以想見,他們的子輩到了年齡也會從事類似的工作。
有一類技術專家,例如天文學家、醫生與畫家,比書吏身份稍高,但地位仍比不上普通文官,他們的辦公區域集中在皇城後部的東側。
[11] 官員、書吏與技術專家隻是在皇城裡工作,晚上通常要回到自己家中。
除了這些每日出入皇城工作的人員外,還有數千名侍仆在皇城内過夜,人數最多的是尚書内省雇用的幾千名婦女。
[12]皇宮裡的女人都不能向南越過東西大街,但被派去服侍皇室的那些侍仆,要頻繁來往于北面三分之二宮殿群内的各個庭院。
不過,其中有數百人不屬于貼身侍仆,因此隻是留在東北側的服務場所,那裡主要用來制衣與洗衣,儲存用餐與儀式的器物。
與在行政和軍事領域任職的男性一樣,宮女也有自己的封号及銜級制度,但這種對等是虛假的,因為宮女也是皇帝的潛在伴侶。
宋徽宗在1082年出生時,父親神宗已經即位十五年,當時神宗除了妻子向皇後之外,還有十三位配偶。
[13]神宗的配偶似乎全部是從侍女中選上來的。
神宗主要住在皇城西北區域中央的福甯殿,就在他召見大臣的垂拱殿後面,而皇帝的母親、祖母與配偶居住的宮殿則随着時間推移不斷變化。
徽宗年幼時,宮中地位最高的女性是神宗的母親高太後,神宗在位時她居住在寶慈宮,神宗建議為她修建一座更大的宮殿,高太後并不贊成。
神宗的妻子向皇後住在隆佑宮。
[14]除了皇後與太後,這裡可能還住着大約五十名皇親,均有各自的宅邸與仆人。
這些親屬包括神宗的繼母、繼祖母(神宗之前的曆代皇帝遺留下的嫔妃),神宗自己的嫔妃、子女、兩個兄弟及其家眷。
宮中大部分内務工作宮女都能做,但并不是全部:要跨越男人世界與女人世界,就用得着宦官了。
自古以來,宦官在宮廷事務中一直發揮着作用,作為皇帝的貼身随從,他們有時還會憑借這一身份,取得支配地位。
9世紀唐朝時,宦官控制着接近皇帝的渠道。
為了不讓此類事件重演,宋朝統治者嚴格限制宦官人數:宋朝初期設定尚書内省與内侍省宦官的總數為180人。
[15] 宦官與宮女一樣,也有自己逐級晉升的職業道路。
最高級宦官的職責遠遠不止是送信,他們可以被派出宮城甚至京城,并委以重任,例如檢查各路的軍事活動或稅務征繳,少數宦官甚至成為軍隊統帥,還有一些奉命掌管普通官員與文職人員構成的政府機構。
宦官還要記錄并審查宮殿内的官庫。
内藏庫是保管皇室奉宸庫資金的官庫之一,貯存着錢币、黃金、白銀與絲帛等寶藏。
其他官庫貯存皇宮人員使用的物品和禮品,例如茶庫與柴炭庫、油醋庫、存放典禮禮服的儀鸾司,以及貯存來自朝貢外交使團的香料、藥材、象牙的進口香藥庫。
[16] 宋徽宗出生時,宮中最有勢力的宦官是石得一,他被派去修建尚書省的新房屋,共有四千間,工程于1082年年中開始,翌年年末完成。
宮廷畫家郭熙負責在很多屋壁和屏風上作畫。
[17] 宋徽宗的直系親屬 徽宗于1082年陰曆十月初十出生在神宗寝殿福甯殿東側的偏殿内,母親被封為陳美人(後追封欽慈皇後)。
[18]他在神宗的兒子中排行十一,不過實際上倒并非無足輕重。
邢賢妃在1071、1073、1077與1078年分别生育了四位皇子,但沒有一個活到1082年之後。
宋婕妤在1069年與1077年生育的兩個皇子也是如此。
在宋神宗的前十個皇子中,隻有三個活到了三歲,僅有一個活到了五歲。
徽宗出生時隻有三個兄弟姐妹,分别是:八歲的姐姐賢穆,七歲的長兄哲宗,哥哥佖當時是三個月大的嬰兒,但是鑒于以往嬰兒死亡率,幾乎可以不算在内。
這些皇子中,沒有一個是向皇後所生。
向皇後在1067年生下一位公主,但在1078年,十二歲的公主就離開了人世,此後向皇後再未生育。
皇位繼承權總是沿父系承襲下去,在繼承皇位方面,皇後生的兒子要比嫔妃生的兒子更受偏愛,同時也會考慮年齡。
皇後的長子通常會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但也不是非如此不可,皇帝可以将任何一個皇子立為皇儲。
徽宗是陳皇後生的第一位皇子。
陳皇後多年前入宮,是一名普通宮女,徽宗出生不久才首次被封為美人(毫無疑問是因為她生了徽宗)。
鑒于皇室子弟的存活率很低,我們可以推斷她必然是費盡心思,确保兒子得到最好的照顧。
從我們所了解的徽宗這段時間被照料的情況看,至少三位宮女擔任過他的奶媽。
[19] 徽宗出生時,父親神宗三十四歲,事實證明他是一位在“新政”旗幟下指導政府活動巨大發展的激進皇帝(圖1.2)。
雖然徽宗後來很認同父親,但絕不可能真正記得他。
徽宗還在蹒跚學步時,神宗就已病入膏肓。
1085年三月宋神宗駕崩,徽宗才二十八個月大。
神宗去世後,徽宗的哥哥哲宗繼承皇位,時年虛歲十歲,根據西方算法則隻有八歲,因為他出生于1076年的陰曆十二月。
前一年,在集英殿的一次宴會上,他被介紹給朝中主要的大臣,直到神宗去世前四天才正式立為皇儲,據說當二府官員提出此建議時,哲宗病中的父親點頭同意。
宋神宗有兩位成年的兄弟,都是高太後的親生兒子,但皇位繼承權由父傳子的原則根深蒂固,既然神宗有兒子,兩位兄弟就不會被考慮立為繼承人。
[20]就祭祖儀式而言,每個皇帝都需将皇位傳給可以在太廟祭祀他的兒子。
圖1.2 宋神宗畫像(無名氏),絹本設色,立軸,縱五尺二寸九分二厘,橫三尺四寸三分二厘,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哲宗沖歲即位,人們期望有位攝政來做實際的決策。
在宋朝早期,神宗的祖父仁宗在十歲繼承皇位時,仁宗父親的皇後,即其“嫡母”擔任了攝政的職責。
[21]哲宗的母親是朱德妃,地位不及嫡母向皇後。
但向皇後的地位又低于她的婆婆、時年五十四歲的高太後。
最終,高太後擔當了哲宗的攝政。
高太後在處理宮廷事務方面經驗豐富。
她生于名将之家,母親是宋仁宗曹皇後的姐姐,因此自幼便在宮裡長大。
高太後十幾歲時被選中嫁給皇帝的一位宗親,結婚後離開了皇宮。
但是,大約十五年之後,高太後的丈夫被過繼給沒有子嗣的仁宗皇帝,并登上了皇位,被稱為宋英宗。
英宗在位僅四年就駕崩了,長子神宗繼位。
作為母親,高太後對兒子神宗影響不大,她有時懇求神宗改變政治決策,但是毫無效果。
[22]然而,神宗去世後,她成為攝政者,可以按自己的心意支持那些反對神宗新政的大臣了。
即使哲宗的祖母可以替代他選擇大臣和制定政策,卻無法取代哲宗在葬禮上的位置,因為儀式規定由兒子為父皇舉行葬禮。
哲宗是長子和太子,要扮演特定的角色,而徽宗與弟弟們也必須出席所有大的葬禮儀式,長達九個多月。
修建陵墓大約花了七個月,其間靈柩被安置在皇宮,不論是皇帝宗室還是朝中官員,都要依次走近靈柩以示哀悼。
[23] 對宋徽宗而言,母親陳美人的離世,至少是與父皇駕崩同樣的重大變化。
1085年十月,宋神宗的靈柩被送出皇宮、葬于皇家陵墓,當時徽宗剛滿三歲,陳美人守護着神宗靈柩一同前往,并留在陵殿中舉哀。
她最終也沒有再回到皇宮。
根據史書記載,陳皇後留在陵殿,沉浸在對神宗的追憶中,日漸消瘦,最後形銷骨立。
她身邊的侍女勸她吃飯或服藥,她就對侍女們說:“得早侍先帝,願足矣!”[24] 父皇的靈柩從皇宮中送走後,徽宗的生活就安定下來,變得相當平靜。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裡,從1085年到1088年,宮廷中發生了很多事情,因為徽宗的祖母罷免了曾在神宗手下任職的大臣,代之以主張廢除新政的大臣。
當然,徽宗此時還太小,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毫無察覺。
在五六歲前,徽宗的世界應該就是女性聚居的後宮,其中有他的繼母、繼祖母甚至繼曾祖母,更别說衆多年輕的宮女與幾十位乳母了,她們有的照看嬰兒,有的被留下繼續擔任皇子的保姆。
她們會從所照顧的皇子身上尋找一些預示着他們長大後聰明、有教養的迹象。
徽宗的一位皇兄被描述為形貌姣好、聰明伶俐,但隻活到了四歲半。
“初未能言,保姆常指屏間字,一再過辄識之。
暨漸長,其方瞳豐角,日益美茂。
而态度莊重,綽有成人之風。
不甚嬉戲,故亦罕忿怒。
”[25]據說,這位皇子突然生病,神宗每日早晚都要來探視。
小皇子離開人世時,神宗極為傷心。
徽宗共有八位繼母,都是為神宗生養過孩子的後妃。
第一位是向皇後,徽宗的嫡母,神宗的妻子。
邢皇後在1068年獲得了第一個封号,張婕妤與宋皇後在1069年第一次被冊封;然後是德妃,即宋哲宗的母親,生育一位皇子并獲得相應的封号;接着是林婕妤、武賢妃與陳皇後。
宋徽宗四歲時就已經有了三個弟弟(俣、似、偲)與四個妹妹,但都不是徽宗的親母所生。
[26]有三位兄弟與徽宗的年齡相差無幾:趙佖比他大三個月,弟弟趙俣比他小十一個月,趙似比他小十四個月。
[27]另外,神宗的遺腹子趙偲,也隻比徽宗大約小三歲。
按照中國人的虛歲計算,趙佖與徽宗年齡相同,趙俣與趙似比他小一歲,趙偲小三歲。
與徽宗一樣,趙俣與趙似也是幼年喪母,趙俣與趙似的母親于1090年去世。
盡管在世的繼母之間可能争過寵,但在神宗去世後,她們也沒有什麼理由再激烈相争了。
神宗去世後,這些女人現在全都是寡婦,沒必要再為了得到共同丈夫的青睐而争鬥不已。
盡管妃嫔們都想讨得高太皇太後和向太後的歡心,但皇位不再是她們争奪的關鍵,因為下一任皇帝将是哲宗的兒子,而不是她們誰的兒子。
即使徽宗年紀尚幼,我們也可以想象到,乳母每天會帶他去拜見祖母高太皇太後和嫡母向太後,可能還有他的哥哥哲宗。
正如本章題記所示,徽宗曾回憶說,哲宗對弟弟們非常友好,與他們一起使用陶制餐具,而不是用更昂貴的金屬器皿與漆器。
[28] 徽宗和他的兄弟還會定期獲得品銜、封号與特權上的晉升。
徽宗隻有十二個月大時,就被封為食邑三千戶、實封一千戶的甯國公。
1085年,徽宗第一次被封王,從那以後,他的封号級别與封地規模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增加。
例如在1095年,徽宗與趙佖十四歲,趙俣與趙似十三歲,趙偲十一歲,當時在明堂舉行儀式之後,他們都獲得了晉升。
兩位年長些的皇子食邑八千戶、實封二千五百戶,接下來的兩位食邑七千戶、實封二千三百戶,最年幼的一位食邑五千八百戶、實封一千九百戶。
[29] 娛樂活動 宮殿與皇家庭院裡滿是讓孩子着迷的事情,令人尤為興奮的娛樂是馬球。
在空曠場地的東西兩側各豎起高十尺、寬約一尺、固定在石蓮花座上的狹窄球門。
記分員手握一面紅色小旗,球一旦射中球門,記分員就舉起小紅旗。
在場有樂師制造節日般的熱烈氣氛。
隊員從親王、驸馬、宗室、朝中近臣中挑選,騎的是訓練有素、裝飾華麗的馬。
左邊的選手穿黃衣,右邊的穿紫衣,以示區别,皇帝指揮騎馬的選手上場,樂隊鼓樂齊鳴。
比賽開始前,皇帝與選手舉杯祝酒,然後,皇帝擊球後離開
——徽宗,1102年回憶 元符三年(大緻相當于1100年)正月十二日,宋徽宗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1]他的哥哥哲宗皇帝二十三歲(二十五虛歲),生病數月,禦醫治療無效,在這一天駕崩。
[2]哲宗在世的兄弟有五人,由于沒有指定繼承人,哲宗的嫡母向太後(哲宗之父神宗的皇後)便選定排行第二的徽宗繼位。
徽宗從未接受過繼承皇位的訓練,但在他十七年的時光中有十五年是在宮中度過的,皇帝要做些什麼,他頗有了解,盡管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被要求履行皇帝的職責。
宮廷生活 在皇宮中成長是什麼樣的呢?跟全國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圖1.1)。
對那些從未進入皇宮的人來說,最引人注目的是環繞皇城五公裡的磚牆。
宋朝皇宮的規模比今天北京的紫禁城稍小,沿着高大厚重的城牆,修有七座城門、四座六十米高的角樓作為防禦。
最壯觀的城門是正南的(皇宮正門)宣德門。
宣德樓是一座雄偉的門樓建築,上層兩邊有朵樓,屋頂上覆有燦爛的琉璃瓦。
這座門樓的五座大門上了紅漆、裝飾有金釘,磚牆上則雕镂着龍、鳳、雲彩,棟梁上也都有雕刻或彩繪。
[3] 宣德門是皇帝内宮與開封城民衆、甚至與整個宋帝國之間的标志性分界線。
皇帝利用宣德樓的象征意義,定期出現在城樓上,以示對臣民的關心。
每年正月元宵節,皇城對面的禦街就變成一個慶祝節日的場所,皇帝與一些宗室成員會來到宣德樓,在城樓的二層觀看表演。
此外,皇帝在效壇祭祀天地之後,也要登上宣德樓宣布大赦。
[4] 皇宮通常也稱“大内”,類似于尋常百姓家裡禁止陌生人進入的内宅,家裡的婦女和仆人可以在裡面随意走動,不用擔心外人侵擾。
皇帝的侍仆中包括公務員即大臣,大臣手下的胥吏,畫家、天文學家與禦醫等專業技術人員,宮女、宦官等貼身仆人,還有給皇帝擔任警衛的禁軍。
皇城中為皇帝的各類侍仆留出了不同的區域。
皇城内有兩條大道,一條東西向,一條南北向,将皇城劃為三塊大的區域。
東西向大街從西華門一直通往東華門,将皇城一分為二:前部(南面)主要是大臣和文職人員辦公的地點,後部(北面)多為住宅區。
可以進入皇城前部禮儀空間和辦公區域的官員,不能從正南門進入,那裡隻有皇帝與皇後才能走,他們隻能從别的門進去,如右掖門,而且大部分官員必須下馬步行入内。
在南部的中央,坐落着皇宮内面積最大也最正式的宮殿,即大慶殿,用于舉行新年朝會等重要的國家典禮。
大慶殿在重大典禮時可容納兩萬多人,六座殿門均可通往大殿。
大殿面闊九間,長約五十米,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角樓,有五間長,東西角樓的排列使人覺得猶如寺院中結構對稱的鐘樓。
主殿後是另一座大殿,東西廊各長六十間,皇帝在典禮期間使用。
[5] 大慶殿往東,伫立着秘閣,該建築群約藏有四萬冊書籍。
大慶殿往西是另一座大殿文德殿,殿前矗立着鐘樓與鼓樓,用于報時。
從皇城的後門開始,一條南北向的大道一直縱貫至東西向道上,把皇城後半部分為兩個區域。
文德殿後面的垂拱殿與紫宸殿有時也會被用作慶典場所。
早在徽宗父親在位時,四位著名畫家就奉诏在垂拱殿的屏風上作畫,每人畫一面。
這幾位畫家也奉诏在紫宸殿的屏風上作畫:艾宣畫四隻鶴,崔白畫竹,葛守昌畫海棠花,郭熙畫岩石。
[6]身居高位的大臣常常出入這些大殿。
皇帝最親近的顧問與大臣——被稱為兩府——每天在文德殿朝見皇上。
每隔五日,數十名官員在垂拱殿觐見。
此外,還有多達數百名官員要每月觐見兩次,第一次是每月初一在文德殿,第二次是每月十五在紫宸殿。
此外,皇帝還會定期邀請大臣赴宴,這時他們也可能要去别的大殿。
[7] 圖1.1 汴京宮城 這些朝會大殿的西面是中央決策機構的辦公地點,尤其是三省與樞密院和翰林學士院。
附近還有禦史台與谏院,這兩個機構的官員被稱為“言官”,因為他們的職責是對行為不端的官員、錯誤政策進行批評,并直言進谏。
這些辦公地點是官員工作、文書存檔和抄錄奏疏與诏書的場所,排場自然比不上皇帝主持典禮的大殿,但也不一定會破舊狹窄。
翰林院共有十間建築:其中一間供文職人員辦公用,翰林學士四間,信使和待诏各一間,兩座禦書樓,還有被稱為玉堂的正中大殿。
裝飾玉堂内壁的是幾位有名的藝術家。
10世紀80年代,董羽在東西屋壁上畫了波濤洶湧的海浪,每幅長達十八米。
幾年後,畫僧巨然在北牆上畫了一座雲霧籠罩的山峰。
1030年,大臣晏殊将自己所畫的六曲山水屏風送給翰林院。
如果皇帝臨幸,屏風就置于皇帝禦座之後。
據當時的人說,這些畫整個看上去會使人感覺自己置身于海上的仙島,傳說那些島上住着神仙。
[8] 宋徽宗孩童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應當是在皇城的後面度過的,那裡多為住宅和精緻秀麗的園林。
在徽宗的父皇神宗在位期間,宦官宋用臣監督整修了後苑的瑤津亭。
他從南邊幾百公裡外的杭州運來一座獨特的亭閣,還挖了一個新池子。
池子裡沒有荷花,宋神宗感到很失望,宋用臣請神宗次日再來,随後将城裡所有盆栽荷花悉數購入宮中,種在池塘裡。
第二天宋神宗親臨,看見滿池的荷花,龍心大悅,于是讓他最喜歡的畫家郭熙為此亭閣作畫一幅。
宋神宗青睐的另一座花園在睿思殿,這裡樹木環繞,溪流潺湲,夏季極為涼爽。
郭熙為睿思殿所繪之松岩壁畫也大獲成功,引來宮裡的人題詩數百首。
[9] 文官在皇宮裡是皇帝最高級别的侍仆,但他們的人數還不是最多的。
兩千多名禁軍在皇城值守,把守皇城城門的出入,并擔任皇帝的護衛。
皇城中還有1069名廚師及幫工,裡面所有人一日的飯食需要數千斤面粉,每年需要幾萬隻羊、三十二噸糖。
[10] 為了管理文件,文官手下配備數千名書吏。
這些書吏的職業發展道路與文官截然不同,他們可能要在同一辦公地點工作數十年,可以想見,他們的子輩到了年齡也會從事類似的工作。
有一類技術專家,例如天文學家、醫生與畫家,比書吏身份稍高,但地位仍比不上普通文官,他們的辦公區域集中在皇城後部的東側。
[11] 官員、書吏與技術專家隻是在皇城裡工作,晚上通常要回到自己家中。
除了這些每日出入皇城工作的人員外,還有數千名侍仆在皇城内過夜,人數最多的是尚書内省雇用的幾千名婦女。
[12]皇宮裡的女人都不能向南越過東西大街,但被派去服侍皇室的那些侍仆,要頻繁來往于北面三分之二宮殿群内的各個庭院。
不過,其中有數百人不屬于貼身侍仆,因此隻是留在東北側的服務場所,那裡主要用來制衣與洗衣,儲存用餐與儀式的器物。
與在行政和軍事領域任職的男性一樣,宮女也有自己的封号及銜級制度,但這種對等是虛假的,因為宮女也是皇帝的潛在伴侶。
宋徽宗在1082年出生時,父親神宗已經即位十五年,當時神宗除了妻子向皇後之外,還有十三位配偶。
[13]神宗的配偶似乎全部是從侍女中選上來的。
神宗主要住在皇城西北區域中央的福甯殿,就在他召見大臣的垂拱殿後面,而皇帝的母親、祖母與配偶居住的宮殿則随着時間推移不斷變化。
徽宗年幼時,宮中地位最高的女性是神宗的母親高太後,神宗在位時她居住在寶慈宮,神宗建議為她修建一座更大的宮殿,高太後并不贊成。
神宗的妻子向皇後住在隆佑宮。
[14]除了皇後與太後,這裡可能還住着大約五十名皇親,均有各自的宅邸與仆人。
這些親屬包括神宗的繼母、繼祖母(神宗之前的曆代皇帝遺留下的嫔妃),神宗自己的嫔妃、子女、兩個兄弟及其家眷。
宮中大部分内務工作宮女都能做,但并不是全部:要跨越男人世界與女人世界,就用得着宦官了。
自古以來,宦官在宮廷事務中一直發揮着作用,作為皇帝的貼身随從,他們有時還會憑借這一身份,取得支配地位。
9世紀唐朝時,宦官控制着接近皇帝的渠道。
為了不讓此類事件重演,宋朝統治者嚴格限制宦官人數:宋朝初期設定尚書内省與内侍省宦官的總數為180人。
[15] 宦官與宮女一樣,也有自己逐級晉升的職業道路。
最高級宦官的職責遠遠不止是送信,他們可以被派出宮城甚至京城,并委以重任,例如檢查各路的軍事活動或稅務征繳,少數宦官甚至成為軍隊統帥,還有一些奉命掌管普通官員與文職人員構成的政府機構。
宦官還要記錄并審查宮殿内的官庫。
内藏庫是保管皇室奉宸庫資金的官庫之一,貯存着錢币、黃金、白銀與絲帛等寶藏。
其他官庫貯存皇宮人員使用的物品和禮品,例如茶庫與柴炭庫、油醋庫、存放典禮禮服的儀鸾司,以及貯存來自朝貢外交使團的香料、藥材、象牙的進口香藥庫。
[16] 宋徽宗出生時,宮中最有勢力的宦官是石得一,他被派去修建尚書省的新房屋,共有四千間,工程于1082年年中開始,翌年年末完成。
宮廷畫家郭熙負責在很多屋壁和屏風上作畫。
[17] 宋徽宗的直系親屬 徽宗于1082年陰曆十月初十出生在神宗寝殿福甯殿東側的偏殿内,母親被封為陳美人(後追封欽慈皇後)。
[18]他在神宗的兒子中排行十一,不過實際上倒并非無足輕重。
邢賢妃在1071、1073、1077與1078年分别生育了四位皇子,但沒有一個活到1082年之後。
宋婕妤在1069年與1077年生育的兩個皇子也是如此。
在宋神宗的前十個皇子中,隻有三個活到了三歲,僅有一個活到了五歲。
徽宗出生時隻有三個兄弟姐妹,分别是:八歲的姐姐賢穆,七歲的長兄哲宗,哥哥佖當時是三個月大的嬰兒,但是鑒于以往嬰兒死亡率,幾乎可以不算在内。
這些皇子中,沒有一個是向皇後所生。
向皇後在1067年生下一位公主,但在1078年,十二歲的公主就離開了人世,此後向皇後再未生育。
皇位繼承權總是沿父系承襲下去,在繼承皇位方面,皇後生的兒子要比嫔妃生的兒子更受偏愛,同時也會考慮年齡。
皇後的長子通常會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但也不是非如此不可,皇帝可以将任何一個皇子立為皇儲。
徽宗是陳皇後生的第一位皇子。
陳皇後多年前入宮,是一名普通宮女,徽宗出生不久才首次被封為美人(毫無疑問是因為她生了徽宗)。
鑒于皇室子弟的存活率很低,我們可以推斷她必然是費盡心思,确保兒子得到最好的照顧。
從我們所了解的徽宗這段時間被照料的情況看,至少三位宮女擔任過他的奶媽。
[19] 徽宗出生時,父親神宗三十四歲,事實證明他是一位在“新政”旗幟下指導政府活動巨大發展的激進皇帝(圖1.2)。
雖然徽宗後來很認同父親,但絕不可能真正記得他。
徽宗還在蹒跚學步時,神宗就已病入膏肓。
1085年三月宋神宗駕崩,徽宗才二十八個月大。
神宗去世後,徽宗的哥哥哲宗繼承皇位,時年虛歲十歲,根據西方算法則隻有八歲,因為他出生于1076年的陰曆十二月。
前一年,在集英殿的一次宴會上,他被介紹給朝中主要的大臣,直到神宗去世前四天才正式立為皇儲,據說當二府官員提出此建議時,哲宗病中的父親點頭同意。
宋神宗有兩位成年的兄弟,都是高太後的親生兒子,但皇位繼承權由父傳子的原則根深蒂固,既然神宗有兒子,兩位兄弟就不會被考慮立為繼承人。
[20]就祭祖儀式而言,每個皇帝都需将皇位傳給可以在太廟祭祀他的兒子。
圖1.2 宋神宗畫像(無名氏),絹本設色,立軸,縱五尺二寸九分二厘,橫三尺四寸三分二厘,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哲宗沖歲即位,人們期望有位攝政來做實際的決策。
在宋朝早期,神宗的祖父仁宗在十歲繼承皇位時,仁宗父親的皇後,即其“嫡母”擔任了攝政的職責。
[21]哲宗的母親是朱德妃,地位不及嫡母向皇後。
但向皇後的地位又低于她的婆婆、時年五十四歲的高太後。
最終,高太後擔當了哲宗的攝政。
高太後在處理宮廷事務方面經驗豐富。
她生于名将之家,母親是宋仁宗曹皇後的姐姐,因此自幼便在宮裡長大。
高太後十幾歲時被選中嫁給皇帝的一位宗親,結婚後離開了皇宮。
但是,大約十五年之後,高太後的丈夫被過繼給沒有子嗣的仁宗皇帝,并登上了皇位,被稱為宋英宗。
英宗在位僅四年就駕崩了,長子神宗繼位。
作為母親,高太後對兒子神宗影響不大,她有時懇求神宗改變政治決策,但是毫無效果。
[22]然而,神宗去世後,她成為攝政者,可以按自己的心意支持那些反對神宗新政的大臣了。
即使哲宗的祖母可以替代他選擇大臣和制定政策,卻無法取代哲宗在葬禮上的位置,因為儀式規定由兒子為父皇舉行葬禮。
哲宗是長子和太子,要扮演特定的角色,而徽宗與弟弟們也必須出席所有大的葬禮儀式,長達九個多月。
修建陵墓大約花了七個月,其間靈柩被安置在皇宮,不論是皇帝宗室還是朝中官員,都要依次走近靈柩以示哀悼。
[23] 對宋徽宗而言,母親陳美人的離世,至少是與父皇駕崩同樣的重大變化。
1085年十月,宋神宗的靈柩被送出皇宮、葬于皇家陵墓,當時徽宗剛滿三歲,陳美人守護着神宗靈柩一同前往,并留在陵殿中舉哀。
她最終也沒有再回到皇宮。
根據史書記載,陳皇後留在陵殿,沉浸在對神宗的追憶中,日漸消瘦,最後形銷骨立。
她身邊的侍女勸她吃飯或服藥,她就對侍女們說:“得早侍先帝,願足矣!”[24] 父皇的靈柩從皇宮中送走後,徽宗的生活就安定下來,變得相當平靜。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裡,從1085年到1088年,宮廷中發生了很多事情,因為徽宗的祖母罷免了曾在神宗手下任職的大臣,代之以主張廢除新政的大臣。
當然,徽宗此時還太小,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毫無察覺。
在五六歲前,徽宗的世界應該就是女性聚居的後宮,其中有他的繼母、繼祖母甚至繼曾祖母,更别說衆多年輕的宮女與幾十位乳母了,她們有的照看嬰兒,有的被留下繼續擔任皇子的保姆。
她們會從所照顧的皇子身上尋找一些預示着他們長大後聰明、有教養的迹象。
徽宗的一位皇兄被描述為形貌姣好、聰明伶俐,但隻活到了四歲半。
“初未能言,保姆常指屏間字,一再過辄識之。
暨漸長,其方瞳豐角,日益美茂。
而态度莊重,綽有成人之風。
不甚嬉戲,故亦罕忿怒。
”[25]據說,這位皇子突然生病,神宗每日早晚都要來探視。
小皇子離開人世時,神宗極為傷心。
徽宗共有八位繼母,都是為神宗生養過孩子的後妃。
第一位是向皇後,徽宗的嫡母,神宗的妻子。
邢皇後在1068年獲得了第一個封号,張婕妤與宋皇後在1069年第一次被冊封;然後是德妃,即宋哲宗的母親,生育一位皇子并獲得相應的封号;接着是林婕妤、武賢妃與陳皇後。
宋徽宗四歲時就已經有了三個弟弟(俣、似、偲)與四個妹妹,但都不是徽宗的親母所生。
[26]有三位兄弟與徽宗的年齡相差無幾:趙佖比他大三個月,弟弟趙俣比他小十一個月,趙似比他小十四個月。
[27]另外,神宗的遺腹子趙偲,也隻比徽宗大約小三歲。
按照中國人的虛歲計算,趙佖與徽宗年齡相同,趙俣與趙似比他小一歲,趙偲小三歲。
與徽宗一樣,趙俣與趙似也是幼年喪母,趙俣與趙似的母親于1090年去世。
盡管在世的繼母之間可能争過寵,但在神宗去世後,她們也沒有什麼理由再激烈相争了。
神宗去世後,這些女人現在全都是寡婦,沒必要再為了得到共同丈夫的青睐而争鬥不已。
盡管妃嫔們都想讨得高太皇太後和向太後的歡心,但皇位不再是她們争奪的關鍵,因為下一任皇帝将是哲宗的兒子,而不是她們誰的兒子。
即使徽宗年紀尚幼,我們也可以想象到,乳母每天會帶他去拜見祖母高太皇太後和嫡母向太後,可能還有他的哥哥哲宗。
正如本章題記所示,徽宗曾回憶說,哲宗對弟弟們非常友好,與他們一起使用陶制餐具,而不是用更昂貴的金屬器皿與漆器。
[28] 徽宗和他的兄弟還會定期獲得品銜、封号與特權上的晉升。
徽宗隻有十二個月大時,就被封為食邑三千戶、實封一千戶的甯國公。
1085年,徽宗第一次被封王,從那以後,他的封号級别與封地規模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增加。
例如在1095年,徽宗與趙佖十四歲,趙俣與趙似十三歲,趙偲十一歲,當時在明堂舉行儀式之後,他們都獲得了晉升。
兩位年長些的皇子食邑八千戶、實封二千五百戶,接下來的兩位食邑七千戶、實封二千三百戶,最年幼的一位食邑五千八百戶、實封一千九百戶。
[29] 娛樂活動 宮殿與皇家庭院裡滿是讓孩子着迷的事情,令人尤為興奮的娛樂是馬球。
在空曠場地的東西兩側各豎起高十尺、寬約一尺、固定在石蓮花座上的狹窄球門。
記分員手握一面紅色小旗,球一旦射中球門,記分員就舉起小紅旗。
在場有樂師制造節日般的熱烈氣氛。
隊員從親王、驸馬、宗室、朝中近臣中挑選,騎的是訓練有素、裝飾華麗的馬。
左邊的選手穿黃衣,右邊的穿紫衣,以示區别,皇帝指揮騎馬的選手上場,樂隊鼓樂齊鳴。
比賽開始前,皇帝與選手舉杯祝酒,然後,皇帝擊球後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