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登基(1100)
關燈
小
中
大
[55]顯然,曾布已經察覺到徽宗不喜歡這兩個人,而這肯定不僅僅是基于他們的政治觀點,因為皇上一直在下令召回那些和他們一樣強烈反對改革的官員。
當然,要真正掌握二府内部微妙的人際關系,徽宗還得花些時間。
曾布記錄了很多他試圖在這些方面向徽宗進谏的對話。
有一次,徽宗問到黃履,曾布提醒說,黃履是因為維護鄒浩才被罷官的。
徽宗又問鄒浩說了哪些冒犯的話,曾布回答說與哲宗的皇後劉氏有關,但大臣們并不知道所有的細節。
曾布解釋說,黃履沒有與其他大臣商量就向哲宗進谏,戰略上犯了錯誤。
“若大臣肯同開陳,人主雖怒,豈可盡逐。
”徽宗點頭表示認同。
曾布又提出,在台官和谏官職位上尚有很多空缺。
另有一次,曾布進谏說,他認為有三人适合擔任“言事官”。
徽宗自己提出鄒浩也是适合人選,并說将他貶到一個死地不太公平。
曾布補充道,被貶到死地的大臣不隻鄒浩一人。
陳次升被流放到南安,那裡容易感染多種熱帶疾病,被貶至當地的官員、士兵已經死亡大半。
八天之後,曾布向徽宗強調,将那些被貶死地的人快快召回來。
曾布說:“如浩者,萬一不得生還,于朝亦非美事。
”[56] 從曾布的記述可以看出,徽宗是一名有好奇心的學生,經常提一些問題。
例如五月的一天,曾布陳述了一些任命的建議後,徽宗向他問起文書工作的事: 是日,上又言:“三省文字多遲滞。
”餘雲:“以經曆處多,三省六曹皆得一兩日限,又有假,故每一文字須旬乃可出。
” 上雲:“三省與密院文字,多少相較幾何?”餘雲:“密院十分之一二爾,尚書省乃萬機所在,密院邊事息則益少,非其比也,逐日進呈文字不過一二内臣及武臣差除爾。
三省議論、所降号令,無非系天下休戚,以至進退人材,區别中外臣僚奏請是非,無非大事,豈密院所可比。
”上亦矍然。
[57] 在徽宗的大臣中間,矛盾與競争從來都不是隐而不見的,而徽宗必須學會如何與大臣們打交道。
由于章惇負責修建哲宗的陵墓,不得不長期離開皇宮,這就給了别人機會離間徽宗對他的信任。
在曾布的政治日記中,他毫不隐瞞自己千方百計地诋毀章惇。
例如,二月二十一日曾布評論說,哲宗非常聰明,但受章惇的觀點影響太過,甚至采取了章惇的說話方式。
最開始時,章惇說範純粹主張放棄疆土,應當殺頭,哲宗回答說,怎麼能因為一句評論就将一個人全盤否定呢?但後來,哲宗慢慢習慣了章惇的方式,也會說:“殺了他!斬了他!”就跟章惇一模一樣。
曾布繼續說道,在貶斥保守派上,章惇常常不擇手段。
但他聲稱,章惇這麼做其實是為了報私怨。
[58] 作為皇帝,徽宗的行為要受到官員提交奏疏進行監督和評論。
[59]剛開始,徽宗還不太習慣這種方式,為人們知道他在宮中放紙鸢而感到不安。
徽宗想調查究竟是誰将他的一隻風筝放到宮外。
曾布奏請徽宗不要調查:“陛下即位之初,春秋方壯。
罷朝餘暇,偶以為戲,未為深失。
然恐一從诘問,有司觀望,使臣下誣服,則恐天下向風而靡寔,将有損于聖德。
”據說徽宗一直對此事耿耿于懷。
[60] 保守派的回歸 第一位被任命為朝官的保守派是韓忠彥,他在二月接到正式的任命诏書。
曾布對徽宗說,有人将任命韓忠彥和另外七人的诏書刻印出來,他認為這證明士人在稱頌徽宗的舉措。
[61]韓忠彥第一次上朝時,向徽宗簡要陳述了他的溫和立場,提出重點關注四件事:廣仁恩、開言路、去疑似、息用兵。
韓忠彥認為,近年來政府過快地懲罰政治錯誤,降人以罪,這可能會讓政府失去支持。
為了赢得民心(他這裡指的是受過教育的士人),政府要更寬容。
他認為,應當放寬言路,因為統治者要依賴别人為耳目。
韓忠彥還說,近幾年來,如有官員意見與宰相有沖突,别人就認為他會被罷免。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徽宗應當獎勵那些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
關于第三件事,他說“法無新舊,便民則為利;人無彼此,當材則可用”。
他還認為,最近西北地區的戰役耗資巨大,但軍事行動沒有帶來任何實際的價值。
[62] 韓忠彥希望結束的軍事行動是一年前發起的青唐戰役。
青唐位于宋朝主要敵手西夏的正南,被宋朝西北邊境外的吐蕃占領(見地圖2.1)。
徽宗剛登上皇位沒幾天,就接到了關于當地局勢的奏報。
[63]由于情況複雜,曾布幾天後整理出一些奏疏呈給徽宗,這些奏疏都是哲宗在世的最後幾個月接到的,讨論是否放棄青唐。
曾布向徽宗解釋,這場戰役的起因是吐蕃部族内部的繼位之争,并闡述了他本人對那裡形勢的擔憂。
曾布認為并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
他還指出,保留這個地區是實現神宗雄心大業的一種方式。
而且,由于之前已經公開将占領此地作為宋朝成功的标志,如果放棄,勢必招緻國内及鄰邦的嘲笑。
[64] 這些奏疏是為了讓徽宗了解青唐最新的進展,裡面都是晦澀的地名、令人混淆的吐蕃各部落親屬關系和發音奇怪的吐蕃人名,讀起來并不容易,但徽宗也不難識别出上奏者的不同觀點。
吐蕃人開始反抗後,章惇主張朝廷應擴大戰線,襲擊西夏,以示懲罰,因為他們曾向吐蕃提供幫助。
作為回應,曾布則認為軍隊和當地百姓已經疲倦不堪,再啟邊釁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他提醒哲宗,宋朝在1075年試圖将宗主權擴大到交趾的行為就失敗了,而西夏比交趾強大得多。
[65]人員傷亡漸次上升,鄰路軍隊的安撫使向皇帝呈上了一份長篇奏疏,批評整個青唐之戰。
他在奏疏中說,由于那個地區位于偏遠山區,部隊補給極為困難。
而且,當地吐蕃人占有很大優勢,他們了解地形,宋軍一旦逼近,他們能夠分散開。
曾布也再次加入議論,他指出青唐戰役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他聲稱,大宋帝國“以四海之大,所不足者非地土,安用此荒遠之地?兼青唐管下部族,有去青唐馬行六十三日者,如何照管?兼生羌荒忽,語言不通,未易結納,安能常保其人人肯一心向漢”?[66]其他官員也同樣擔心,他們甚至建議,将新得到的領土還給吐蕃人不失為明智的做法。
[67]徽宗一時之間沒有做出決定。
1100年的二月和三月,有幾位在哲宗朝因批評改革者而聞名的保守派官員,徽宗任命他們為“言官”,其中包括陳瓘和龔夬。
一些知名官員也從京外别的職位上召回京城,包括蘇轍、程頤、黃庭堅和張耒。
[68]陳瓘剛一就任,立即寫了一份奏疏呈遞徽宗,強調選擇正确人選,并極力主張将鄒浩召回,并罷免反對将鄒浩調回京城的安惇。
[69] 65 地圖2.1 燕雲十六州位置示意圖 龔夬之前在一份奏疏中也強調皇帝務必要明辨是非好壞。
他的奏疏是黨争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包含了強烈的道德憤慨,但在具體細節上卻很薄弱。
臣聞好惡未明,人迷所向;忠邪未判,衆聽必疑。
臣頃在外服,側聞朝廷聖政日新,遠迩忻戴,及被命詣阙,又聞進退人材,皆出睿斷,此固甚盛之舉也。
然而奸黨既破,則彼将早夜為計,以謀自安,不可不察。
或遽于革面以求自人,或申執邪說以拒正論,或妄稱禍亂以動朝廷,或托言祖宗以迫人主,或巧事貴戚,或陰結左右。
大抵奸人之情,其計百出,不可盡舉。
其要則欲變亂是非,渾淆曲直,以疑誤朝廷,将幸其既敗複用、已去複留而已矣。
[70] 作為對這份奏疏以及其他最近任命保守派的類似奏疏的回複,三月二十四日,徽宗頒布了曾肇起草的一份诏書,呼籲士庶臣僚直言進谏。
他在诏書中稱将“開谠正之路”,宣布所有事情都可以提出建議,包括他自己的缺點、政策、左右大臣以及國内的情況。
他還承諾,建議被采用會得到獎掖,即使所指責内容不實,亦不受責罰。
“永惟四海之遠、萬幾之煩,豈予一人所能遍察,必賴百辟卿士,下及庶民,敷奏以言,輔予不逮。
”[71] 四月,韓忠彥被任命為吏部尚書。
他被提拔後,徽宗有一次與他閑聊,問他認為當前何事最為急迫。
韓忠彥強烈請求撤銷編類臣僚章疏局,理由是它可以将一名官員滿懷誠意寫出的奏疏歸為诽謗。
據韓忠彥講,已有五百多份奏疏都被認為有诽謗之嫌。
韓忠彥認為,隻要編類臣僚章疏局繼續存在,呼籲直言朝政得失的建議,包括徽宗最近頒布诏書宣稱士庶臣僚直言進谏,都将毫無效果。
徽宗顯然采納了韓忠彥的谏言,不久便告訴韓忠彥,他已經讓人把這些奏疏搬入皇宮,全部燒毀。
此外,似乎也是因為韓忠彥的谏言,徽宗放棄了在一年前付出重大代價占領的西北地區的兩個州。
1100年四月,鄯州被歸還;一年後的1101年三月,湟州也被歸還。
[72] 罷黜改革派領導者 盡管徽宗已經把很多保守派召回了朝廷,但他發現,将改革派從政府最高層趕出去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月十四日,在徽宗提出關于章惇的話題後,曾布說,如果皇上希望罷免章惇,就應當先驅逐蔡卞。
徽宗回答說:“此極不難,隻批出便可罷。
”但曾布說這件事沒有那麼簡單:“進退大臣自有體,新除言事官必不久來,來必有言,若有所陳,但降出文字,則彼自不能安位,且以均勞苦去之不妨。
卞既去,惇亦不能害政矣。
”[73]據說,徽宗稱贊曾布的這個策略很聰明。
此外,徽宗還告訴曾布,安惇有一次在談話中說,打算率領所有台官對章惇進行攻讦。
徽宗對他說,攻擊章惇是一件該做就做的事,但不要事先尋求皇帝的允許。
在這次對話後不久,曾布和韓忠彥想了一個方法,讓章惇和蔡卞同意将蔡京調離京城。
他們對徽宗說,派遣一位有邊防經驗的高官到太原府任職非常重要,進而逐一排除了很多可能的人選,最後提到蔡京。
章惇堅持蔡京應帶較高的職名出守,曾布則提議給蔡京更優的官銜。
最後,曾布明确問徽宗希望任命哪一位官員,徽宗回答:“蔡京。
”曾布于是拿來任命官員的聖旨要徽宗批準。
然後,蔡卞說:“兄不敢辭行,然論事累與時宰違戾,人但雲為宰相所逐。
”但徽宗并沒做出回應。
後來在一次上朝時,徽宗公開對曾布說,他們已經把蔡京、張商英和範镗這幾位改革派驅逐出去了,還剩幾個人需要對付。
[74] 曾布與盟友努力将蔡京貶出京師,但很快遇到了一個比蔡京弟弟更大的阻力:向太後。
四月初二,徽宗見到曾布,提醒他向太後希望将蔡京留在京城。
後來,曾布去拜見太後,太後果然堅持留住蔡京。
曾布警告說,如果太後不讓步,自己就告老還鄉,但太後說:“幹樞密甚事?”曾布回答:“君子小人不可同處。
”太後則反駁說:“先帝時亦同在此。
”曾布仍然力陳不已,最後太後不得不對他說,他該離開了。
[75] 宮外的人聽說蔡京終究還是被留在京城,猜測是章惇運用自己的影響力把他留了下來。
正如曾布向徽宗解釋的那樣,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外界并不了解宮裡的事,因為章惇事實上也很讨厭蔡京。
曾布還說,三省的其他大臣也不會凡事都一闆一眼地按照章惇的命令去做。
[76] 當然,被曾布指控卷入黨争的那些人,也會向他發起類似的攻擊。
一次,蔡卞力勸徽宗不要任用陳瓘,因為他與曾布走得太近。
還有一次,徽宗告訴曾布,安惇和吳居厚指控他、韓忠彥和蔣之奇結黨,還包括所有近期被任命的言事官。
聽到此事,曾布随即提出要歸養林泉,這一招他以後還用過很多次,而徽宗每次都堅持說不予考慮。
[77] 向徽宗進谏的不僅有幾位宰輔、台官與谏官,還有許多别的朝廷官員。
四月十三日,徽宗告訴曾布,他已經收到一百多份彈劾章惇的奏疏。
次日,他說彈劾章惇和蔡卞的奏疏加起來有兩三百份了。
[78]光是閱讀這麼多的奏疏,就肯定會使人心生不快了。
四月,朝廷又宣布了更多的官員任命,大部分都是提拔保守派、調離改革派。
一天,徽宗甚至向曾布問起蘇轼的朋友黃庭堅,曾布回答說,黃庭堅有文學天賦,會是一名适合任命的人選。
當月末,台院官員扮演起了他們被委派的角色,開始攻擊章惇,其中陳瓘以其一貫的狂熱,指責章惇禍國罔上,稱全國的憤怒和怨恨都集中在他身上。
他還指責蔡卞為章惇的所作所為出謀劃策,并将所有反對他想法的人說成對神宗不忠。
[79]谏官龔夬彈劾蔡卞的第一條罪狀就是娶了王安石之女,并倚仗學問“以欺朝廷”。
他主張将蔡卞貶官。
任伯雨則認為蔡卞比章惇還壞,指控他污蔑高太後,散布哲宗第一位皇後的謠言。
他還指責說,蔡卞參與摘錄大臣們的奏疏,并從中挑出毛病後将幾千人治罪。
[80] 蔡卞最終還是被罷免尚書右丞一職。
五月十九日,他被貶出京城,遠赴江甯擔任知府。
徽宗沒有貶谪章惇,谏官們就繼續彈劾。
1100年五月二十八日,陳瓘指責章惇與已經身敗名裂的蔡卞狼狽為奸,還說他最嚴重的罪行是妄用“紹述”二字。
[81]到了六月,徽宗已把章惇和蔡卞的衆多黨羽都貶到了京城之外,又将不少幾年前剛被他們驅逐的人召回京城任職。
但是,新任命的保守派卻令徽宗感到失望。
六月初八,他對二府大臣說,他不贊成那些新上任官員的誇大言辭:“卿等可亦說與,勿令過論。
”曾布對徽宗說,言事官不喜歡被别人警告,他建議徽宗在評估他們的指責時,考慮到可能有誇張之處就是了。
第二天,徽宗向曾布指出,李清臣尤其有偏見,在他看來,“宣仁時事無不是者”。
又過了一天,徽宗想出了一個辦法,能讓大家都知道他不贊成使用偏激的語言:他要為此貶斥谏官邢恕。
但這一溫和的步驟并沒帶來明顯的效果。
六月十六日,龔夬對蔡京的斥責再次激怒了徽宗。
[82] 向太後從七月初一起不再聽政,罷免哲宗朝重臣的壓力落在徽宗身上,就更加沉重了。
1100年七月,有一長串的官員都屢屢彈劾章惇長期把持大權、“包藏陰謀”。
1100年九月初八,徽宗終于接受了章惇的緻仕請求。
數月之後,1100年二月,六十七歲的章惇被貶至嶺南。
[83] 章惇離開後,陳瓘現在将目标放在了向太後及其親戚身上。
1100年九月十五日,陳瓘呈上一份奏疏,批評向太後的親戚,并指責向太後并沒有真正地還政,太後非常難過,拒絕進食。
徽宗安慰她,說要貶斥陳瓘。
但太後還是沒有消氣,她身邊的人建議說,隻有把蔡京任命為宰執,才能讓太後安心。
徽宗沒有采納這項建議,但第二天陳瓘就被貶到地方任職。
[84]徽宗對陳瓘說,自己不會讓他在外地太久,還派人給他送去一百兩黃金作為開銷。
但這次降職并沒有阻止陳瓘繼續向徽宗遞呈奏疏,其中一份是關于蔡京與向太後親戚間的友誼,堅持指責向太後貪戀權力。
[85] 最後一位被貶的重要改革派是蔡京。
1100年十月三日,徽宗将蔡京貶
當然,要真正掌握二府内部微妙的人際關系,徽宗還得花些時間。
曾布記錄了很多他試圖在這些方面向徽宗進谏的對話。
有一次,徽宗問到黃履,曾布提醒說,黃履是因為維護鄒浩才被罷官的。
徽宗又問鄒浩說了哪些冒犯的話,曾布回答說與哲宗的皇後劉氏有關,但大臣們并不知道所有的細節。
曾布解釋說,黃履沒有與其他大臣商量就向哲宗進谏,戰略上犯了錯誤。
“若大臣肯同開陳,人主雖怒,豈可盡逐。
”徽宗點頭表示認同。
曾布又提出,在台官和谏官職位上尚有很多空缺。
另有一次,曾布進谏說,他認為有三人适合擔任“言事官”。
徽宗自己提出鄒浩也是适合人選,并說将他貶到一個死地不太公平。
曾布補充道,被貶到死地的大臣不隻鄒浩一人。
陳次升被流放到南安,那裡容易感染多種熱帶疾病,被貶至當地的官員、士兵已經死亡大半。
八天之後,曾布向徽宗強調,将那些被貶死地的人快快召回來。
曾布說:“如浩者,萬一不得生還,于朝亦非美事。
”[56] 從曾布的記述可以看出,徽宗是一名有好奇心的學生,經常提一些問題。
例如五月的一天,曾布陳述了一些任命的建議後,徽宗向他問起文書工作的事: 是日,上又言:“三省文字多遲滞。
”餘雲:“以經曆處多,三省六曹皆得一兩日限,又有假,故每一文字須旬乃可出。
” 上雲:“三省與密院文字,多少相較幾何?”餘雲:“密院十分之一二爾,尚書省乃萬機所在,密院邊事息則益少,非其比也,逐日進呈文字不過一二内臣及武臣差除爾。
三省議論、所降号令,無非系天下休戚,以至進退人材,區别中外臣僚奏請是非,無非大事,豈密院所可比。
”上亦矍然。
[57] 在徽宗的大臣中間,矛盾與競争從來都不是隐而不見的,而徽宗必須學會如何與大臣們打交道。
由于章惇負責修建哲宗的陵墓,不得不長期離開皇宮,這就給了别人機會離間徽宗對他的信任。
在曾布的政治日記中,他毫不隐瞞自己千方百計地诋毀章惇。
例如,二月二十一日曾布評論說,哲宗非常聰明,但受章惇的觀點影響太過,甚至采取了章惇的說話方式。
最開始時,章惇說範純粹主張放棄疆土,應當殺頭,哲宗回答說,怎麼能因為一句評論就将一個人全盤否定呢?但後來,哲宗慢慢習慣了章惇的方式,也會說:“殺了他!斬了他!”就跟章惇一模一樣。
曾布繼續說道,在貶斥保守派上,章惇常常不擇手段。
但他聲稱,章惇這麼做其實是為了報私怨。
[58] 作為皇帝,徽宗的行為要受到官員提交奏疏進行監督和評論。
[59]剛開始,徽宗還不太習慣這種方式,為人們知道他在宮中放紙鸢而感到不安。
徽宗想調查究竟是誰将他的一隻風筝放到宮外。
曾布奏請徽宗不要調查:“陛下即位之初,春秋方壯。
罷朝餘暇,偶以為戲,未為深失。
然恐一從诘問,有司觀望,使臣下誣服,則恐天下向風而靡寔,将有損于聖德。
”據說徽宗一直對此事耿耿于懷。
[60] 保守派的回歸 第一位被任命為朝官的保守派是韓忠彥,他在二月接到正式的任命诏書。
曾布對徽宗說,有人将任命韓忠彥和另外七人的诏書刻印出來,他認為這證明士人在稱頌徽宗的舉措。
[61]韓忠彥第一次上朝時,向徽宗簡要陳述了他的溫和立場,提出重點關注四件事:廣仁恩、開言路、去疑似、息用兵。
韓忠彥認為,近年來政府過快地懲罰政治錯誤,降人以罪,這可能會讓政府失去支持。
為了赢得民心(他這裡指的是受過教育的士人),政府要更寬容。
他認為,應當放寬言路,因為統治者要依賴别人為耳目。
韓忠彥還說,近幾年來,如有官員意見與宰相有沖突,别人就認為他會被罷免。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徽宗應當獎勵那些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
關于第三件事,他說“法無新舊,便民則為利;人無彼此,當材則可用”。
他還認為,最近西北地區的戰役耗資巨大,但軍事行動沒有帶來任何實際的價值。
[62] 韓忠彥希望結束的軍事行動是一年前發起的青唐戰役。
青唐位于宋朝主要敵手西夏的正南,被宋朝西北邊境外的吐蕃占領(見地圖2.1)。
徽宗剛登上皇位沒幾天,就接到了關于當地局勢的奏報。
[63]由于情況複雜,曾布幾天後整理出一些奏疏呈給徽宗,這些奏疏都是哲宗在世的最後幾個月接到的,讨論是否放棄青唐。
曾布向徽宗解釋,這場戰役的起因是吐蕃部族内部的繼位之争,并闡述了他本人對那裡形勢的擔憂。
曾布認為并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
他還指出,保留這個地區是實現神宗雄心大業的一種方式。
而且,由于之前已經公開将占領此地作為宋朝成功的标志,如果放棄,勢必招緻國内及鄰邦的嘲笑。
[64] 這些奏疏是為了讓徽宗了解青唐最新的進展,裡面都是晦澀的地名、令人混淆的吐蕃各部落親屬關系和發音奇怪的吐蕃人名,讀起來并不容易,但徽宗也不難識别出上奏者的不同觀點。
吐蕃人開始反抗後,章惇主張朝廷應擴大戰線,襲擊西夏,以示懲罰,因為他們曾向吐蕃提供幫助。
作為回應,曾布則認為軍隊和當地百姓已經疲倦不堪,再啟邊釁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他提醒哲宗,宋朝在1075年試圖将宗主權擴大到交趾的行為就失敗了,而西夏比交趾強大得多。
[65]人員傷亡漸次上升,鄰路軍隊的安撫使向皇帝呈上了一份長篇奏疏,批評整個青唐之戰。
他在奏疏中說,由于那個地區位于偏遠山區,部隊補給極為困難。
而且,當地吐蕃人占有很大優勢,他們了解地形,宋軍一旦逼近,他們能夠分散開。
曾布也再次加入議論,他指出青唐戰役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他聲稱,大宋帝國“以四海之大,所不足者非地土,安用此荒遠之地?兼青唐管下部族,有去青唐馬行六十三日者,如何照管?兼生羌荒忽,語言不通,未易結納,安能常保其人人肯一心向漢”?[66]其他官員也同樣擔心,他們甚至建議,将新得到的領土還給吐蕃人不失為明智的做法。
[67]徽宗一時之間沒有做出決定。
1100年的二月和三月,有幾位在哲宗朝因批評改革者而聞名的保守派官員,徽宗任命他們為“言官”,其中包括陳瓘和龔夬。
一些知名官員也從京外别的職位上召回京城,包括蘇轍、程頤、黃庭堅和張耒。
[68]陳瓘剛一就任,立即寫了一份奏疏呈遞徽宗,強調選擇正确人選,并極力主張将鄒浩召回,并罷免反對将鄒浩調回京城的安惇。
[69] 65 地圖2.1 燕雲十六州位置示意圖 龔夬之前在一份奏疏中也強調皇帝務必要明辨是非好壞。
他的奏疏是黨争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包含了強烈的道德憤慨,但在具體細節上卻很薄弱。
臣聞好惡未明,人迷所向;忠邪未判,衆聽必疑。
臣頃在外服,側聞朝廷聖政日新,遠迩忻戴,及被命詣阙,又聞進退人材,皆出睿斷,此固甚盛之舉也。
然而奸黨既破,則彼将早夜為計,以謀自安,不可不察。
或遽于革面以求自人,或申執邪說以拒正論,或妄稱禍亂以動朝廷,或托言祖宗以迫人主,或巧事貴戚,或陰結左右。
大抵奸人之情,其計百出,不可盡舉。
其要則欲變亂是非,渾淆曲直,以疑誤朝廷,将幸其既敗複用、已去複留而已矣。
[70] 作為對這份奏疏以及其他最近任命保守派的類似奏疏的回複,三月二十四日,徽宗頒布了曾肇起草的一份诏書,呼籲士庶臣僚直言進谏。
他在诏書中稱将“開谠正之路”,宣布所有事情都可以提出建議,包括他自己的缺點、政策、左右大臣以及國内的情況。
他還承諾,建議被采用會得到獎掖,即使所指責内容不實,亦不受責罰。
“永惟四海之遠、萬幾之煩,豈予一人所能遍察,必賴百辟卿士,下及庶民,敷奏以言,輔予不逮。
”[71] 四月,韓忠彥被任命為吏部尚書。
他被提拔後,徽宗有一次與他閑聊,問他認為當前何事最為急迫。
韓忠彥強烈請求撤銷編類臣僚章疏局,理由是它可以将一名官員滿懷誠意寫出的奏疏歸為诽謗。
據韓忠彥講,已有五百多份奏疏都被認為有诽謗之嫌。
韓忠彥認為,隻要編類臣僚章疏局繼續存在,呼籲直言朝政得失的建議,包括徽宗最近頒布诏書宣稱士庶臣僚直言進谏,都将毫無效果。
徽宗顯然采納了韓忠彥的谏言,不久便告訴韓忠彥,他已經讓人把這些奏疏搬入皇宮,全部燒毀。
此外,似乎也是因為韓忠彥的谏言,徽宗放棄了在一年前付出重大代價占領的西北地區的兩個州。
1100年四月,鄯州被歸還;一年後的1101年三月,湟州也被歸還。
[72] 罷黜改革派領導者 盡管徽宗已經把很多保守派召回了朝廷,但他發現,将改革派從政府最高層趕出去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月十四日,在徽宗提出關于章惇的話題後,曾布說,如果皇上希望罷免章惇,就應當先驅逐蔡卞。
徽宗回答說:“此極不難,隻批出便可罷。
”但曾布說這件事沒有那麼簡單:“進退大臣自有體,新除言事官必不久來,來必有言,若有所陳,但降出文字,則彼自不能安位,且以均勞苦去之不妨。
卞既去,惇亦不能害政矣。
”[73]據說,徽宗稱贊曾布的這個策略很聰明。
此外,徽宗還告訴曾布,安惇有一次在談話中說,打算率領所有台官對章惇進行攻讦。
徽宗對他說,攻擊章惇是一件該做就做的事,但不要事先尋求皇帝的允許。
在這次對話後不久,曾布和韓忠彥想了一個方法,讓章惇和蔡卞同意将蔡京調離京城。
他們對徽宗說,派遣一位有邊防經驗的高官到太原府任職非常重要,進而逐一排除了很多可能的人選,最後提到蔡京。
章惇堅持蔡京應帶較高的職名出守,曾布則提議給蔡京更優的官銜。
最後,曾布明确問徽宗希望任命哪一位官員,徽宗回答:“蔡京。
”曾布于是拿來任命官員的聖旨要徽宗批準。
然後,蔡卞說:“兄不敢辭行,然論事累與時宰違戾,人但雲為宰相所逐。
”但徽宗并沒做出回應。
後來在一次上朝時,徽宗公開對曾布說,他們已經把蔡京、張商英和範镗這幾位改革派驅逐出去了,還剩幾個人需要對付。
[74] 曾布與盟友努力将蔡京貶出京師,但很快遇到了一個比蔡京弟弟更大的阻力:向太後。
四月初二,徽宗見到曾布,提醒他向太後希望将蔡京留在京城。
後來,曾布去拜見太後,太後果然堅持留住蔡京。
曾布警告說,如果太後不讓步,自己就告老還鄉,但太後說:“幹樞密甚事?”曾布回答:“君子小人不可同處。
”太後則反駁說:“先帝時亦同在此。
”曾布仍然力陳不已,最後太後不得不對他說,他該離開了。
[75] 宮外的人聽說蔡京終究還是被留在京城,猜測是章惇運用自己的影響力把他留了下來。
正如曾布向徽宗解釋的那樣,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外界并不了解宮裡的事,因為章惇事實上也很讨厭蔡京。
曾布還說,三省的其他大臣也不會凡事都一闆一眼地按照章惇的命令去做。
[76] 當然,被曾布指控卷入黨争的那些人,也會向他發起類似的攻擊。
一次,蔡卞力勸徽宗不要任用陳瓘,因為他與曾布走得太近。
還有一次,徽宗告訴曾布,安惇和吳居厚指控他、韓忠彥和蔣之奇結黨,還包括所有近期被任命的言事官。
聽到此事,曾布随即提出要歸養林泉,這一招他以後還用過很多次,而徽宗每次都堅持說不予考慮。
[77] 向徽宗進谏的不僅有幾位宰輔、台官與谏官,還有許多别的朝廷官員。
四月十三日,徽宗告訴曾布,他已經收到一百多份彈劾章惇的奏疏。
次日,他說彈劾章惇和蔡卞的奏疏加起來有兩三百份了。
[78]光是閱讀這麼多的奏疏,就肯定會使人心生不快了。
四月,朝廷又宣布了更多的官員任命,大部分都是提拔保守派、調離改革派。
一天,徽宗甚至向曾布問起蘇轼的朋友黃庭堅,曾布回答說,黃庭堅有文學天賦,會是一名适合任命的人選。
當月末,台院官員扮演起了他們被委派的角色,開始攻擊章惇,其中陳瓘以其一貫的狂熱,指責章惇禍國罔上,稱全國的憤怒和怨恨都集中在他身上。
他還指責蔡卞為章惇的所作所為出謀劃策,并将所有反對他想法的人說成對神宗不忠。
[79]谏官龔夬彈劾蔡卞的第一條罪狀就是娶了王安石之女,并倚仗學問“以欺朝廷”。
他主張将蔡卞貶官。
任伯雨則認為蔡卞比章惇還壞,指控他污蔑高太後,散布哲宗第一位皇後的謠言。
他還指責說,蔡卞參與摘錄大臣們的奏疏,并從中挑出毛病後将幾千人治罪。
[80] 蔡卞最終還是被罷免尚書右丞一職。
五月十九日,他被貶出京城,遠赴江甯擔任知府。
徽宗沒有貶谪章惇,谏官們就繼續彈劾。
1100年五月二十八日,陳瓘指責章惇與已經身敗名裂的蔡卞狼狽為奸,還說他最嚴重的罪行是妄用“紹述”二字。
[81]到了六月,徽宗已把章惇和蔡卞的衆多黨羽都貶到了京城之外,又将不少幾年前剛被他們驅逐的人召回京城任職。
但是,新任命的保守派卻令徽宗感到失望。
六月初八,他對二府大臣說,他不贊成那些新上任官員的誇大言辭:“卿等可亦說與,勿令過論。
”曾布對徽宗說,言事官不喜歡被别人警告,他建議徽宗在評估他們的指責時,考慮到可能有誇張之處就是了。
第二天,徽宗向曾布指出,李清臣尤其有偏見,在他看來,“宣仁時事無不是者”。
又過了一天,徽宗想出了一個辦法,能讓大家都知道他不贊成使用偏激的語言:他要為此貶斥谏官邢恕。
但這一溫和的步驟并沒帶來明顯的效果。
六月十六日,龔夬對蔡京的斥責再次激怒了徽宗。
[82] 向太後從七月初一起不再聽政,罷免哲宗朝重臣的壓力落在徽宗身上,就更加沉重了。
1100年七月,有一長串的官員都屢屢彈劾章惇長期把持大權、“包藏陰謀”。
1100年九月初八,徽宗終于接受了章惇的緻仕請求。
數月之後,1100年二月,六十七歲的章惇被貶至嶺南。
[83] 章惇離開後,陳瓘現在将目标放在了向太後及其親戚身上。
1100年九月十五日,陳瓘呈上一份奏疏,批評向太後的親戚,并指責向太後并沒有真正地還政,太後非常難過,拒絕進食。
徽宗安慰她,說要貶斥陳瓘。
但太後還是沒有消氣,她身邊的人建議說,隻有把蔡京任命為宰執,才能讓太後安心。
徽宗沒有采納這項建議,但第二天陳瓘就被貶到地方任職。
[84]徽宗對陳瓘說,自己不會讓他在外地太久,還派人給他送去一百兩黃金作為開銷。
但這次降職并沒有阻止陳瓘繼續向徽宗遞呈奏疏,其中一份是關于蔡京與向太後親戚間的友誼,堅持指責向太後貪戀權力。
[85] 最後一位被貶的重要改革派是蔡京。
1100年十月三日,徽宗将蔡京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