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主要是為了方便包括芮索島、長湖區、西陵,甚至鳥膠嶼、小牛嶼及精靈嶼等外島居民的交通。
每個島上還住着三四十位居民。
不過它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方便夏季聞風而來的泳客抵達海灘。
夏季遊人如織,冬天就宛如鬼城。
亞倫先生會駕着車,載乘客與房客駛過野豬嶼的公路,順着狹長的防波堤一路開回芮索島。
他會在陶德伯父家門前讓萊恩和媽媽下車,陶德伯父的兒子等在那裡,準備幫他們提行李。
陶德伯父自己也會出來迎接寒暄,不過他可不會幫忙提行李。
他主要是提醒母子倆房間打掃的事,還有收房租。
其實,萊恩從未注意到媽媽和陶德伯父曾經交談過。
有時,陶德伯父在不駕駛捕蝦船出海的午後,會踩着陡峭的階梯,來到樓上的房間,坐在他們的餐桌旁,身上滿是酒味。
他就坐在那兒,邊歎息邊瞧着萊恩的媽媽。
每次他喝多了,眼角就會變得濕潤,幾乎就要哭出聲來。
萊恩總是期待着,媽媽會用堅定的聲音叫陶德伯父下樓去,不要沒事上來瞎攪和。
他覺得媽媽早就該把話說清楚,陶德伯父從來沒幫她從泉水處取過水,現在就沒權利哭喪着臉,如喪考妣地賴在這兒,尋求慰藉。
但她就是不敢。
她放任像喪家之犬一樣的他賴在這裡。
是他硬闖進來,是他幹擾了他們母子倆的生活,但她就是不敢吭聲。
萊恩知道,媽媽是教育心理學家,她在斯德哥爾摩的工作主要就是傾聽兒童訴苦,了解他們的問題。
媽媽或許覺得自己是陶德伯父的心理診療師,她願意聽他說話。
平常完全不說話的陶德會向她傾訴,而她也煞有介事,面色凝重地傾聽着。
萊恩雖然年紀還小,但連他都看得出來:陶德講的話毫無意義,因為他早已爛醉如泥。
然後,陶德伯父點起煙鬥,開始抽煙,把塞住濾嘴的煙灰倒在淺碟上,然後用濕潤的眼睛望向萊恩。
面對這個情景,萊恩會選擇視而不見,或幹脆溜下床離開房間。
有一次,媽媽甚至主動要他在陶德伯父又挾着酒意上來“噓寒問暖”時,去外面玩耍。
她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仿佛她在那時完全不是他的媽媽,搖身一變成為萊恩不認識的陌生人。
萊恩生性敏感,從不表達自己的感覺,但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久久難以痊愈。
那種感覺就像被刀劈成兩半。
他想到所羅門王面對兩個為同一個嬰兒争吵不休的婦人,決定将那嬰兒劈開,一人一半——兒童版《聖經》裡有一張插圖,一個士兵一隻手抓着一個嬰兒,另一隻手握着一把利劍,準備把小嬰兒切成兩半。
在母親親自把他攆走時,萊恩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即将被劈成兩半的小嬰兒。
萊恩會爬到海邊的石壁上,暗自詛咒母親和陶德伯父,願他們不得好死! 萊恩很怕陶德伯父,更怕陶德伯父那兩個至少比他高20厘米的龜兒子。
三個小孩其實年紀相仿,但他實在太軟弱,他就是怕他們。
說穿了,隻要媽媽不在身邊,萊恩就像軟腳蝦一樣。
他怕每個人,不分大人或小孩。
怕黑,怕一望無際的森林,也怕所有會動或不會動的東西。
也怕從衣櫥裡、床底下、每一扇緊閉的門後面,突然爬出怪獸。
更怕住在他眼睛後面的那頭怪獸。
沒錯,這正是他攬鏡自照時的感覺。
但媽媽像一盞燈,照亮他周邊的一切,使他感到安全。
隻要她一出現,世界就是這麼美好、善解人意,一點危險都沒有。
隻要媽媽在身邊,他就能克制恐懼。
當他們住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寓時,她就像一道光線,從敞開的門口照進大廳,直達他的卧房。
當他準備睡覺時,她就像客廳裡傳來的電視機的聲音,陪伴他入睡。
她總會用手輕輕拂拭他的臉頰,就像那淡淡的沐浴乳液香氣,遺留在他的臉頰上。
這麼多年來,萊恩自始至終是個膽小鬼,母親是他唯一的保護。
這保護還必須無微不至才行,否則他又會開始害怕。
也許,這就是萊恩慢慢開始保護母親的原因。
但那是萊恩長大成人以後的事了。
他又一次想到以後的事了。
他必須聚精會神,一次想一件事。
回到那個陶德伯父身上,他大剌剌地坐在客房裡的木椅上,酩酊大醉。
他的媽媽則突然變成陌生人,壓根兒跟不認識他似的。
不,這還隻是開始而已。
生命的源泉。
夜幕初探之際,夢境開始之時。
慢慢接近噩夢降臨的那一刻。
已近午夜時分,他更
每個島上還住着三四十位居民。
不過它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方便夏季聞風而來的泳客抵達海灘。
夏季遊人如織,冬天就宛如鬼城。
亞倫先生會駕着車,載乘客與房客駛過野豬嶼的公路,順着狹長的防波堤一路開回芮索島。
他會在陶德伯父家門前讓萊恩和媽媽下車,陶德伯父的兒子等在那裡,準備幫他們提行李。
陶德伯父自己也會出來迎接寒暄,不過他可不會幫忙提行李。
他主要是提醒母子倆房間打掃的事,還有收房租。
其實,萊恩從未注意到媽媽和陶德伯父曾經交談過。
有時,陶德伯父在不駕駛捕蝦船出海的午後,會踩着陡峭的階梯,來到樓上的房間,坐在他們的餐桌旁,身上滿是酒味。
他就坐在那兒,邊歎息邊瞧着萊恩的媽媽。
每次他喝多了,眼角就會變得濕潤,幾乎就要哭出聲來。
萊恩總是期待着,媽媽會用堅定的聲音叫陶德伯父下樓去,不要沒事上來瞎攪和。
他覺得媽媽早就該把話說清楚,陶德伯父從來沒幫她從泉水處取過水,現在就沒權利哭喪着臉,如喪考妣地賴在這兒,尋求慰藉。
但她就是不敢。
她放任像喪家之犬一樣的他賴在這裡。
是他硬闖進來,是他幹擾了他們母子倆的生活,但她就是不敢吭聲。
萊恩知道,媽媽是教育心理學家,她在斯德哥爾摩的工作主要就是傾聽兒童訴苦,了解他們的問題。
媽媽或許覺得自己是陶德伯父的心理診療師,她願意聽他說話。
平常完全不說話的陶德會向她傾訴,而她也煞有介事,面色凝重地傾聽着。
萊恩雖然年紀還小,但連他都看得出來:陶德講的話毫無意義,因為他早已爛醉如泥。
然後,陶德伯父點起煙鬥,開始抽煙,把塞住濾嘴的煙灰倒在淺碟上,然後用濕潤的眼睛望向萊恩。
面對這個情景,萊恩會選擇視而不見,或幹脆溜下床離開房間。
有一次,媽媽甚至主動要他在陶德伯父又挾着酒意上來“噓寒問暖”時,去外面玩耍。
她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仿佛她在那時完全不是他的媽媽,搖身一變成為萊恩不認識的陌生人。
萊恩生性敏感,從不表達自己的感覺,但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久久難以痊愈。
那種感覺就像被刀劈成兩半。
他想到所羅門王面對兩個為同一個嬰兒争吵不休的婦人,決定将那嬰兒劈開,一人一半——兒童版《聖經》裡有一張插圖,一個士兵一隻手抓着一個嬰兒,另一隻手握着一把利劍,準備把小嬰兒切成兩半。
在母親親自把他攆走時,萊恩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即将被劈成兩半的小嬰兒。
萊恩會爬到海邊的石壁上,暗自詛咒母親和陶德伯父,願他們不得好死! 萊恩很怕陶德伯父,更怕陶德伯父那兩個至少比他高20厘米的龜兒子。
三個小孩其實年紀相仿,但他實在太軟弱,他就是怕他們。
說穿了,隻要媽媽不在身邊,萊恩就像軟腳蝦一樣。
他怕每個人,不分大人或小孩。
怕黑,怕一望無際的森林,也怕所有會動或不會動的東西。
也怕從衣櫥裡、床底下、每一扇緊閉的門後面,突然爬出怪獸。
更怕住在他眼睛後面的那頭怪獸。
沒錯,這正是他攬鏡自照時的感覺。
但媽媽像一盞燈,照亮他周邊的一切,使他感到安全。
隻要她一出現,世界就是這麼美好、善解人意,一點危險都沒有。
隻要媽媽在身邊,他就能克制恐懼。
當他們住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寓時,她就像一道光線,從敞開的門口照進大廳,直達他的卧房。
當他準備睡覺時,她就像客廳裡傳來的電視機的聲音,陪伴他入睡。
她總會用手輕輕拂拭他的臉頰,就像那淡淡的沐浴乳液香氣,遺留在他的臉頰上。
這麼多年來,萊恩自始至終是個膽小鬼,母親是他唯一的保護。
這保護還必須無微不至才行,否則他又會開始害怕。
也許,這就是萊恩慢慢開始保護母親的原因。
但那是萊恩長大成人以後的事了。
他又一次想到以後的事了。
他必須聚精會神,一次想一件事。
回到那個陶德伯父身上,他大剌剌地坐在客房裡的木椅上,酩酊大醉。
他的媽媽則突然變成陌生人,壓根兒跟不認識他似的。
不,這還隻是開始而已。
生命的源泉。
夜幕初探之際,夢境開始之時。
慢慢接近噩夢降臨的那一刻。
已近午夜時分,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