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死神的藥劑

關燈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不得不接觸危險的化學品,這在世界曆史上是頭一次。

    自投入使用不到20年來,人造的殺蟲劑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大部分主要水系甚至平常看不到的地下水都含有化學成分。

    十幾年前使用過化學藥物的土壤仍然會有殘留。

    它們會侵入魚、鳥、爬行動物、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的身體中。

    科學家進行動物實驗時,發現幾乎不存在未受污染的動物,在遙遠的山間湖泊中的魚兒體内,在土壤中蠕動的蚯蚓體内,在鳥兒下的蛋中,甚至在人身體内都發現了化學藥物的存在。

    如今,大部分人類,不論年齡大小,體内都存有化學殘留。

    它們還會出現在母親的奶水中,而且很有可能進入未出生嬰兒的機體組織。

     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生産具有殺蟲特性的人造化學品工廠的突然崛起和迅猛擴張。

    這種工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産物。

    在研制化學武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實驗室中的一些化學品可以殺死昆蟲。

    這一發現并非偶然,因為昆蟲曾被普遍用于試驗人類的化學武器。

     結果,人類開始源源不斷地生産合成化學品。

    在制造的過程中,科學家們巧妙地操控分子,替代原子,改變排列,使得化學品不再是戰前那種簡單的殺蟲劑。

    這些化學品的原料取自天然生成的礦物質和植物——砷、銅、錳、鋅以及其他礦物質的化合物,幹菊花做的驅蟲粉,煙草中的尼古丁硫酸鹽,東印度群島豆科植物中的魚藤酮。

     令這些新的合成殺蟲劑與衆不同的是它們巨大的生物影響力。

    它們不僅毒性強大,而且可以進入人體最為關鍵的生理過程中,使其産生病變,并極易導緻死亡。

    如我們所知,它們摧毀了保護人類免受傷害的酶,妨礙人類獲取能量的氧化過程,破壞各種器官的本來功能,還可能引發慢性的、不可逆轉的細胞變化,最終使狀況惡化。

     然而,每年仍會有新的、更多的緻命化學藥物問世,它們被設計作新的用途,所以與這些藥物的接觸幾乎已經遍及全世界。

    1947年,美國的合成殺蟲劑産量為124259000磅,到1960年,這一數字已經飙升至637666000磅,增長超過五倍。

    這些産品的批發總價超過2.5億美元。

    但是,從化學工業的計劃和願景看,這隻是個開始。

     因此,了解各種殺蟲藥對我們每個人都很有意義。

    如果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接觸這些化學藥物(吃的、喝的中有它們,連我們的骨髓中都有),我們最好了解一些它們的特性和藥力。

     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标志着殺蟲劑由無機化學物轉向碳分子的奇異世界,一些舊有的物質還是留了下來。

    其中主要物質之一——砷,仍是各種除草劑和殺蟲劑的基本成分。

    砷是一種具有很強毒性的礦物質,廣泛分布于各種金屬礦石中,火山、海洋、溫泉中也有少量存在。

    它與人類有各種各樣曆史性的關系。

    因為很多砷化合物是無味的,所以從波吉亞家族到現在,人們都選擇用它來殺人。

    煙囪灰中含有砷,它與一些芳香烴一樣可以緻癌。

    早在大約兩個世紀之前,一位英國醫師已經發現了這一點。

    長期以來人類慢性砷中毒的現象是有案可查的。

    日常環境中砷污染也導緻馬、牛、羊、豬、鹿、魚、蜜蜂等動物患病或死亡。

    盡管如此,砷霧劑和藥粉仍廣泛使用。

    在美國南部噴灑了砷劑的産棉地區,蜜蜂養殖幾乎已經消失。

    長期使用砷藥粉的農夫已經患上慢性砷中毒,牲畜也因含砷的農藥或除草劑中毒。

    從藍莓地飄來的砷藥粉落在了旁邊的農田裡,污染了溪流,使蜜蜂和奶牛中毒,并引發人類疾病。

    環境緻癌研究權威機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休伯博士說:“近年來,我們國家完全無視關乎公衆健康的砷污染。

    任何人隻要見到噴粉器和噴霧器的操作狀态,一定會為他們處理有毒物質的馬虎态度所震驚。

    ” 現代殺蟲劑要更加緻命。

    大部分藥劑可以劃歸兩個化學品門類:一類是以DDT為代表的“氯化烴”;另一類包含各種有機磷的殺蟲劑,以較為熟悉的馬拉硫磷和對硫磷為代表。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如前文提到的,它們的基本成分都是碳原子。

    這是生物世界不可或缺的基本成分,因而稱其為“有機物”。

    為了了解它們,我們必須明白它們是如何制成的,以及它們是怎樣被改變成緻死藥劑的(盡管這與生物的基礎化學相聯系)。

     基本成分——碳的原子可以任意地以鍊、環或其他結構組合在一起,也可以與其他物質的原子結合。

    實際上,從細菌到巨大的藍鲸,自然界令人驚歎的生物多樣性正是源于碳的這種特性。

    正如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維生素的分子一樣,蛋白質分子的基本成分也是碳原子。

    很多非生物也是如此,因為碳并不一定是生命的象征。

     一些有機化合物隻是簡單的碳與氫的組合。

    其中最簡單的是甲烷,又稱沼氣,它是自然界中水下有機物細菌分解而成的。

    甲烷與一定比例的空氣混合,就會變成煤礦中可怕的“瓦斯”。

    它的結構極其簡單,由一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組成。

     化學家們發現,可以去掉一個或全部的氫原子,用其他元素替換。

    例如,用一個氯原子替換一個氫原子,就可以制成氯化甲烷;将三個氫原子替換成氯,就可以制成麻醉氯仿;如果把所有的氫原子都替換成氯原子,就會生成最常見的清潔劑——四氯化碳。

     簡單而言,這些圍繞基本甲烷分子的變化說明了氯化烴的構成。

    但是,這種簡單的說明遠遠未能解釋烴的真正複雜性,或有機化學家創造各種材料的豐富手段。

    除單一碳原子的甲烷外,他們還可以改變由許多碳原子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子。

    這些碳原子呈環狀或鍊狀,還有側鍊和分支。

    連接它們的化學鍵不僅僅是氫原子或氯原子,還有各種化學群。

    看似微小的變化,可以完全改變物質的特性。

    例如,不僅僅是什麼元素附着在碳原子上,附着的位置都至關重要。

    如此精密的操控已經催生了大量具有強大殺傷力的毒藥。

     1987年,一位德國化學家首先合成DDT(雙氯苯基三氯乙烷)。

    但是直到1939年,它作為殺蟲劑的功用才被人們發現。

    随即,DDT就被譽為蟲害病的終結者,可以幫助農民一夜之間除掉害蟲。

    瑞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