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遺著論
關燈
小
中
大
對此故事真有什麼興趣。
在故事中顯現的每個人物,正好獲得他恰當的同情;而作者對于每個人物,即是在我們眼前顯露一下并不有何長久的動作的,亦給他一個完滿的肖像描寫。
但為了要愛全體,他終于沒有什麼偏愛。
他寫這作品,似乎并無内心的需要,而隻是為了肉體的需求。
如别人需要舒展他的肌肉一般,他需要使用他的智的機能。
他需要創作,他便創作了。
别的具有個人氣質的作品,往往達到了悲怆的境界。
自傳式的作品即屬此類,如《一個瘋人底日記》(一八八三年十月二十日),追寫一八六九年托爾斯泰精神困亂時最初幾夜底恐怖。
又如《魔鬼》(一八八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這部最後的最長的短篇小說,好幾部分含有一切最優的特點,不幸它的結局極無聊。
一個鄉下的地主,和他的農人底一個女兒有了關系,卻另外結了婚,和鄉女離開了。
(因為他是誠實的,他又愛他的年輕的妻子。
)但這鄉女“留在他的血液裡”,他見了他不能不生占有他的思念。
他追尋他。
他終于重新和他結合;他感到自己不複能離開他:他自殺了。
書中各個人物底肖像——如男子是一個善良的,懦弱的,壯實的,短視的,聰明的,真誠的,勤奮的,煩悶的人,——他的年輕的妻子是傳奇式的,多情的,——美麗的健全的鄉女,熱烈而不知貞操的,——都是傑作。
可惜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底終局放入在實事中沒有的道德思想:因為作者實在有過同類的豔史。
五幕劇《黑暗中的光明》,确表現了藝術方面的弱點。
但當我們知道了托爾斯泰暮年時的悲劇時,這部在别的人名下隐藏着托爾斯泰及其家人底作品将何等動人!NicolasIvanovitchSarintzeff和《我們應當做什麼?》底作者到了具有同樣信心的地步,他試着要把它實行。
但這于他是絕端不可能。
他的妻子底哭泣(真誠的呢還是假裝的?)阻止他離開他的家族。
他留在家中,如窮人般過活,作着木工。
他的夫人與兒女繼續着奢侈的享用與豪華的宴會。
雖然他絕對沒有參加,人家卻指摘他是虛僞。
然而,由于他的精神的影響,由于他的人格底光輝,他在周圍造成了不少信徒—與不幸者。
一個教堂司祭,信服了他的主義,放棄了他的職位。
一個世家子弟為了他的主義而拒絕軍役,以緻被罰入糾正紀律的隊伍中。
而這可憐的托爾斯泰底化身,Sarintzeff為懷疑所苦。
他是不是犯了錯誤?他是否無謂地陷别人于痛苦或死地?末了,他對于他的悲苦底解決,唯有讓那為他無意中置于絕路的青年底母親殺死。
在另一短篇《世上無罪人》(一九一○年九月)中,我們還可找到托爾斯泰最後幾年底生活,同樣是一個因了無可自拔的境遇而受苦的人底忏悔錄。
在閑豫的富人之前,有被壓迫的窮人:可是他們雙方都不覺察這種社會狀态底可怕與不合理。
兩部劇本具有真實的價值:一是農村小劇,攻擊酒精底為害的:《一切品性之所從來》(很可能是一九一○年作)。
人物底個性極強:他們的典型的體格,他們的言語底可笑,都是描繪逼真。
那個在末了寬恕他的竊賊底鄉人,在他無意識的偉大與天真的自尊心上,是又高尚又滑稽的。
——第二部卻另有一種重要,是十二景的劇本,名:《活屍》。
它表露為社會荒謬的現象所壓迫着的善良而懦弱之士。
劇中的主人翁弗狄亞(Fedia)為了自己的善性與道德情操而斷送了一生,他的這些情操隐藏在放浪不羁的生活之下:他為了人類底卑下與對于自己底蔑視而痛苦到不堪忍受;但他無力反抗。
他有一個妻子,愛他,秉性善良,安分守己,極有理性,但“缺少這使蘋果汁發沫的一顆小小的葡萄”,缺少這令人遺忘一切的“在生活中的跳躍”。
而他正需要遺忘。
“我們都處于我們的環境中,他說,我們前面有三條途徑,隻有三條。
做一個公務員,掙得錢來加增你生活底卑劣,這使
在故事中顯現的每個人物,正好獲得他恰當的同情;而作者對于每個人物,即是在我們眼前顯露一下并不有何長久的動作的,亦給他一個完滿的肖像描寫。
但為了要愛全體,他終于沒有什麼偏愛。
他寫這作品,似乎并無内心的需要,而隻是為了肉體的需求。
如别人需要舒展他的肌肉一般,他需要使用他的智的機能。
他需要創作,他便創作了。
别的具有個人氣質的作品,往往達到了悲怆的境界。
自傳式的作品即屬此類,如《一個瘋人底日記》(一八八三年十月二十日),追寫一八六九年托爾斯泰精神困亂時最初幾夜底恐怖。
又如《魔鬼》(一八八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這部最後的最長的短篇小說,好幾部分含有一切最優的特點,不幸它的結局極無聊。
一個鄉下的地主,和他的農人底一個女兒有了關系,卻另外結了婚,和鄉女離開了。
(因為他是誠實的,他又愛他的年輕的妻子。
)但這鄉女“留在他的血液裡”,他見了他不能不生占有他的思念。
他追尋他。
他終于重新和他結合;他感到自己不複能離開他:他自殺了。
書中各個人物底肖像——如男子是一個善良的,懦弱的,壯實的,短視的,聰明的,真誠的,勤奮的,煩悶的人,——他的年輕的妻子是傳奇式的,多情的,——美麗的健全的鄉女,熱烈而不知貞操的,——都是傑作。
可惜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底終局放入在實事中沒有的道德思想:因為作者實在有過同類的豔史。
五幕劇《黑暗中的光明》,确表現了藝術方面的弱點。
但當我們知道了托爾斯泰暮年時的悲劇時,這部在别的人名下隐藏着托爾斯泰及其家人底作品将何等動人!NicolasIvanovitchSarintzeff和《我們應當做什麼?》底作者到了具有同樣信心的地步,他試着要把它實行。
但這于他是絕端不可能。
他的妻子底哭泣(真誠的呢還是假裝的?)阻止他離開他的家族。
他留在家中,如窮人般過活,作着木工。
他的夫人與兒女繼續着奢侈的享用與豪華的宴會。
雖然他絕對沒有參加,人家卻指摘他是虛僞。
然而,由于他的精神的影響,由于他的人格底光輝,他在周圍造成了不少信徒—與不幸者。
一個教堂司祭,信服了他的主義,放棄了他的職位。
一個世家子弟為了他的主義而拒絕軍役,以緻被罰入糾正紀律的隊伍中。
而這可憐的托爾斯泰底化身,Sarintzeff為懷疑所苦。
他是不是犯了錯誤?他是否無謂地陷别人于痛苦或死地?末了,他對于他的悲苦底解決,唯有讓那為他無意中置于絕路的青年底母親殺死。
在另一短篇《世上無罪人》(一九一○年九月)中,我們還可找到托爾斯泰最後幾年底生活,同樣是一個因了無可自拔的境遇而受苦的人底忏悔錄。
在閑豫的富人之前,有被壓迫的窮人:可是他們雙方都不覺察這種社會狀态底可怕與不合理。
兩部劇本具有真實的價值:一是農村小劇,攻擊酒精底為害的:《一切品性之所從來》(很可能是一九一○年作)。
人物底個性極強:他們的典型的體格,他們的言語底可笑,都是描繪逼真。
那個在末了寬恕他的竊賊底鄉人,在他無意識的偉大與天真的自尊心上,是又高尚又滑稽的。
——第二部卻另有一種重要,是十二景的劇本,名:《活屍》。
它表露為社會荒謬的現象所壓迫着的善良而懦弱之士。
劇中的主人翁弗狄亞(Fedia)為了自己的善性與道德情操而斷送了一生,他的這些情操隐藏在放浪不羁的生活之下:他為了人類底卑下與對于自己底蔑視而痛苦到不堪忍受;但他無力反抗。
他有一個妻子,愛他,秉性善良,安分守己,極有理性,但“缺少這使蘋果汁發沫的一顆小小的葡萄”,缺少這令人遺忘一切的“在生活中的跳躍”。
而他正需要遺忘。
“我們都處于我們的環境中,他說,我們前面有三條途徑,隻有三條。
做一個公務員,掙得錢來加增你生活底卑劣,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