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遺著論

關燈
我厭惡;也許是我不能這樣做……第二條路,是和這卑下奮鬥:這必得是一個英雄,我卻不是。

    剩下第三條:忘記自己,喝酒,玩,唱歌;這是我所選擇的路,你們看這條路已引我到什麼地步……” 在另一段中: “我怎樣會陷于絕境的呢?第一是酒。

    并非我感到喝酒底樂趣。

    但我永遠懷着這種情操:在我周圍的一切都不應當的,我為此羞恥……至于要成為貴族底領袖,或銀行底行長,這是那麼可恥,那麼可恥!……喝過了酒,我們不複感到羞恥了……而且,音樂,不是歌劇或貝多芬,而是酒店中的音樂,在你的靈魂中灌注了多少生命,多少精力……還有美麗的黑眼睛,微笑……但這些東西愈是魅人,事後愈令人羞恥……” 他離開了他的妻子,因為他覺得他不幸而他亦不使他快樂。

    他把他留給一個友人,他愛他,他亦愛他,雖然沒有明言,且這友人與他亦有相似之處。

    他自己隐避在下層階級中;這樣,一切都好:他們兩個是幸福了,他呢,——盡他所能的使自己幸福。

    但社會絕對不允許人家不征求它的同意而行事;它強迫弗狄亞自殺,如果他不願他的兩位朋友被判重婚罪。

    ——這部奇特的作品。

    含有那麼深刻的俄羅斯色彩,反映出一般優秀人士在革命所給予的巨大的希望消失以後,如何的失望與消沉,這是一部樸實無華的作品。

    其中的性格完全是真的,生動的,即是次要的角色亦是如此:(年輕的妹子對于戀愛與婚姻問題底道德觀念;勇敢的Karenine底面目,他的老母,保守派的貴族,在言語上非常強硬,在行為上非常遷就的人;)甚至那些酒店中的舞女,律師;都是如實有的人物一般。

     我所擱置不論的,是那些道德的與宗教的作用占了首位的作品,在此,作品底自由的生命被阻抑了,雖然這與托爾斯泰心理上的清明狀态并無損害: 《僞票》:長篇的叙述,差不多是一部長篇小說,它要表現世界上一切行為——不論是善是惡——底連鎖。

    兩個中學生犯了一樁僞票罪,由此發現出許多的罪惡,愈來愈可怕,——直到由一個被害的可憐的女人底聖潔的退讓,對于兇手發生了影響,更由這兇手一步一步追溯到造成罪惡的最初的人犯。

    題材是壯麗無比,簡直近于史詩一般的題材,作品可以達到古代悲劇中那種定命的偉大。

    但本書底叙述太冗長了,太瑣碎了,沒有宏偉的氣概;而且雖然每個人物都有特點,他們全體是類似的。

     《兒童的智慧》是兒童之間底一組語錄,(共有二十一條對白,)題材底範圍極廣,涉及宗教、藝術、科學、教育、國家等。

    辭藻固然極為豐富;但那種方法令人厭倦,同樣的意見已經重複說過多少次! 《年輕的俄皇》幻想着他不由自主地所給予人的痛苦,是集子中最弱的一篇作品。

     末了,我隻列舉若幹斷片的東西:《兩個巡禮者》《祭司伐西利》《誰為兇手?》等等。

     在這些作品底大體上言,我們很感到托爾斯泰直到逝世為止,一直保有他的智的精力。

    當他陳述他的社會思想的時候,他顯得是徒托空言;但每當他在一件行為,一個生人之前,他的人道主義的幻想消失之時,便隻有一副如鷹目般的目光,一下子便滲透你的衷心。

    他從沒有喪失這清明境界。

    我認為他在藝術上唯一的貧弱,是在于熱情方面。

    除了極短暫的時間以外,我們有一種印象,似乎藝術之于托爾斯泰不複是他生命底要素;它是一種必須的消遣,或者是行動底工具。

    但是他的真正的目的卻是行動而非藝術。

    當他任令這熱情的幻想把他激動時,他似乎感到羞慚;他斬釘截鐵地結束了,或如《FéodorKouzmitch老人底日記》般,他完全放棄作品,因為它頗有把他重行和藝術結合的危險……正在創造力豐富的時候,他竟為了這創造力而痛苦,終于把它為了上帝而犧牲,這不能不算是一個藝術家底獨一無二的例子。

     一九一三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