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 一八
關燈
小
中
大
戰鬥告終了,以八十二年底生命作為戰場的戰鬥告終了。
悲劇的光榮的争戰,一切生底力量,一切缺陷一切德性都參與着。
一切缺陷,除了一項,他不息地抨擊的謊言。
最初是醉人的自由,在遠遠裡電光閃閃的風雨之夜互相摸索沖撞的情欲,愛情與幻夢底狂亂,永恒底幻象。
高加索,塞白斯多堡,這騷亂煩悶的青春時代……接着,婚後最初幾年中的恬靜。
愛情,藝術,自然底幸福,《戰争與和平》。
天才底最高期,籠罩了整個人類的境界,還有在心魂上已經成為過去的,這些争鬥底景象。
他統治着這一切,他是主宰;而這,于他已不足夠了。
如安特萊親王一樣,他的目光轉向奧斯丹列茲底無垠的青天。
是這青天在吸引他: “有的人具有強大的翅翼,為了對于世俗底戀念堕在人間,翅翼折斷了:例如我。
以後,他鼓着殘破的翅翼奮力沖飛,又堕下了。
翅翼将會痊愈變成完好的。
我将飛翔到極高。
上帝助我!” 這是他在最驚心動魄的暴風雨時代所寫的句子,《忏悔錄》便是這時期底回憶與回聲。
托爾斯泰曾屢次堕在地下折斷了翅翼。
而他永遠堅持着。
他重新啟程。
他居然“翺翔于無垠與深沉的天空中了”,兩張巨大的翅翼,一是理智一是信仰。
但他在那裡并未找到他所探求的靜谧。
天并不在我們之外而在我們之内。
托爾斯泰在天上仍舊激起他熱情底風波,在這一點上他和一切舍棄人世的使徒有别:他在他的舍棄中灌注着與他在人生中同樣的熱情。
他所抓握着的永遠是“生”,而且他抓握得如愛人般的強烈。
他“為了生而瘋狂”。
他“為了生而陶醉”。
沒有這醉意,他不能生存。
為了幸福,同時亦為了苦難而陶醉,醉心于死,亦醉心于永生。
他對于個人生活底舍棄,隻是他對于永恒生活的企慕底呼聲而已。
不,他所達到的平和,他所喚引的靈魂底平和,并非是死底平和。
這是那些在無窮的空間中熱烈地向前趱奔的人們底平和。
在于他,憤怒是沉靜的,而沉靜卻是沸熱的。
信心給予他新的武器,使他把從初期作品起便開始的對于現代社會底謊言的戰鬥,更憤激地繼續下去。
他不再限于幾個小說中的人物,而向一切巨大的偶像施行攻擊了:宗教,國家,科學,藝術,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平民教育,慈善事業,和平運動……他痛罵它們,把他們攻擊得毫無餘地。
世界上曾時常看見那些偉大的思想反叛者出現,他們如先驅者約翰般詛咒堕落的文明。
其中的最後一個是盧梭。
在他對于自然底愛慕,在他對于現代社會底痛恨,在他極端的獨立性,在他對于聖書與基督教道德底崇拜,盧梭可說是預告了托爾斯泰底來臨,托爾斯泰自己即承認,說:“他的文字中直有許多地方打動我的心坎,我想我自己便會寫出這些句子。
” 但這兩顆心魂畢竟有極大的差别,托爾斯泰底是更純粹的基督徒的靈魂!且舉兩個例子以見這位日内瓦人底《忏悔錄》中含有多麼傲慢,不遜,僞善的氣氛: “永恒的生靈!有人能和你說:隻要他敢;我曾比此人更好!” “我敢毫無顧忌地說:誰敢當我是不誠實的人,他自己便是該死。
” 托爾斯泰卻為了他過去生命中的罪惡而痛哭流涕: “我感到地獄般的痛苦。
我回想起我一切以往的卑怯,這些卑怯底回憶不離我,它們毒害了我的生命。
人們通常抱憾死後不能保有回憶。
這樣将多麼幸福啊!如果在這另一個生命中,我能回憶到我在此世所犯的一切罪惡,将是怎樣的痛苦啊!……” 他不會如盧梭一般寫他的《忏悔錄》,因為盧梭曾言:“因為感到我的善勝過惡,故我認為有說出一切底利益。
”托爾斯泰試着寫他的《回憶錄》,終于放棄了;筆在他手中堕下:他不願人們将來讀了之後說: “人們認為那麼崇高的人原來如此!他曾經是何等卑怯!至于我們,卻是上帝自己令我們成為卑怯的。
” 基督教信仰中的美麗而道德的貞潔,和使托爾斯泰具有悫直之風的謙虛,盧梭都從未認識。
隐在盧梭之後,——在鹭鸶島底銅像周圍,——我們看到一個日内瓦底聖比哀爾,羅馬底加爾文。
在托爾斯泰身上,我們卻看到那些巡禮者,無邪的教徒,曾以天真的忏悔與流淚感動過他的童年的。
對于世界底奮戰,是他和盧梭共同的争鬥,此外尚另有一種更甚于此的争鬥充塞着托爾斯泰最後三十年底生命,這是他心魂中兩種最高的力量底肉搏:真理與愛。
真理,——“這直透入心魂的目光,”——透入你内心動的灰色的眼珠中的深刻的光明……它是他的最早的信仰,是他的藝術之後。
“成為我作品中的女英雄的,為我以整個
悲劇的光榮的争戰,一切生底力量,一切缺陷一切德性都參與着。
一切缺陷,除了一項,他不息地抨擊的謊言。
最初是醉人的自由,在遠遠裡電光閃閃的風雨之夜互相摸索沖撞的情欲,愛情與幻夢底狂亂,永恒底幻象。
高加索,塞白斯多堡,這騷亂煩悶的青春時代……接着,婚後最初幾年中的恬靜。
愛情,藝術,自然底幸福,《戰争與和平》。
天才底最高期,籠罩了整個人類的境界,還有在心魂上已經成為過去的,這些争鬥底景象。
他統治着這一切,他是主宰;而這,于他已不足夠了。
如安特萊親王一樣,他的目光轉向奧斯丹列茲底無垠的青天。
是這青天在吸引他: “有的人具有強大的翅翼,為了對于世俗底戀念堕在人間,翅翼折斷了:例如我。
以後,他鼓着殘破的翅翼奮力沖飛,又堕下了。
翅翼将會痊愈變成完好的。
我将飛翔到極高。
上帝助我!” 這是他在最驚心動魄的暴風雨時代所寫的句子,《忏悔錄》便是這時期底回憶與回聲。
托爾斯泰曾屢次堕在地下折斷了翅翼。
而他永遠堅持着。
他重新啟程。
他居然“翺翔于無垠與深沉的天空中了”,兩張巨大的翅翼,一是理智一是信仰。
但他在那裡并未找到他所探求的靜谧。
天并不在我們之外而在我們之内。
托爾斯泰在天上仍舊激起他熱情底風波,在這一點上他和一切舍棄人世的使徒有别:他在他的舍棄中灌注着與他在人生中同樣的熱情。
他所抓握着的永遠是“生”,而且他抓握得如愛人般的強烈。
他“為了生而瘋狂”。
他“為了生而陶醉”。
沒有這醉意,他不能生存。
為了幸福,同時亦為了苦難而陶醉,醉心于死,亦醉心于永生。
他對于個人生活底舍棄,隻是他對于永恒生活的企慕底呼聲而已。
不,他所達到的平和,他所喚引的靈魂底平和,并非是死底平和。
這是那些在無窮的空間中熱烈地向前趱奔的人們底平和。
在于他,憤怒是沉靜的,而沉靜卻是沸熱的。
信心給予他新的武器,使他把從初期作品起便開始的對于現代社會底謊言的戰鬥,更憤激地繼續下去。
他不再限于幾個小說中的人物,而向一切巨大的偶像施行攻擊了:宗教,國家,科學,藝術,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平民教育,慈善事業,和平運動……他痛罵它們,把他們攻擊得毫無餘地。
世界上曾時常看見那些偉大的思想反叛者出現,他們如先驅者約翰般詛咒堕落的文明。
其中的最後一個是盧梭。
在他對于自然底愛慕,在他對于現代社會底痛恨,在他極端的獨立性,在他對于聖書與基督教道德底崇拜,盧梭可說是預告了托爾斯泰底來臨,托爾斯泰自己即承認,說:“他的文字中直有許多地方打動我的心坎,我想我自己便會寫出這些句子。
” 但這兩顆心魂畢竟有極大的差别,托爾斯泰底是更純粹的基督徒的靈魂!且舉兩個例子以見這位日内瓦人底《忏悔錄》中含有多麼傲慢,不遜,僞善的氣氛: “永恒的生靈!有人能和你說:隻要他敢;我曾比此人更好!” “我敢毫無顧忌地說:誰敢當我是不誠實的人,他自己便是該死。
” 托爾斯泰卻為了他過去生命中的罪惡而痛哭流涕: “我感到地獄般的痛苦。
我回想起我一切以往的卑怯,這些卑怯底回憶不離我,它們毒害了我的生命。
人們通常抱憾死後不能保有回憶。
這樣将多麼幸福啊!如果在這另一個生命中,我能回憶到我在此世所犯的一切罪惡,将是怎樣的痛苦啊!……” 他不會如盧梭一般寫他的《忏悔錄》,因為盧梭曾言:“因為感到我的善勝過惡,故我認為有說出一切底利益。
”托爾斯泰試着寫他的《回憶錄》,終于放棄了;筆在他手中堕下:他不願人們将來讀了之後說: “人們認為那麼崇高的人原來如此!他曾經是何等卑怯!至于我們,卻是上帝自己令我們成為卑怯的。
” 基督教信仰中的美麗而道德的貞潔,和使托爾斯泰具有悫直之風的謙虛,盧梭都從未認識。
隐在盧梭之後,——在鹭鸶島底銅像周圍,——我們看到一個日内瓦底聖比哀爾,羅馬底加爾文。
在托爾斯泰身上,我們卻看到那些巡禮者,無邪的教徒,曾以天真的忏悔與流淚感動過他的童年的。
對于世界底奮戰,是他和盧梭共同的争鬥,此外尚另有一種更甚于此的争鬥充塞着托爾斯泰最後三十年底生命,這是他心魂中兩種最高的力量底肉搏:真理與愛。
真理,——“這直透入心魂的目光,”——透入你内心動的灰色的眼珠中的深刻的光明……它是他的最早的信仰,是他的藝術之後。
“成為我作品中的女英雄的,為我以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