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 六
關燈
小
中
大
情欲角逐,暴露英雄主義底背面。
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在他同伴們底心底探索;在他們心中如在他自己心中一樣,他看到驕傲,恐懼,死在臨頭尚在不斷地演變的世間的喜劇。
尤其是恐懼被他确切認明了,被他揭除了面幕,赤裸裸地發露了。
這無窮的危懼,這畏死的情操,被他毫無顧忌,毫無憐惜地剖解了,他的真誠竟至可怕的地步。
在塞白斯多堡,托爾斯泰底一切的感傷情調盡行喪失了,他輕蔑地指為“這種浮泛的,女性的,隻知流淚的同情”。
他的分析天才,在他少年時期已經覺醒,有時竟含有病态,但這項天才,從沒有比描寫潑拉斯古幾納(Praskhoukhine)之死達到更尖銳,更富幻想的強烈程度。
當炸彈堕下而尚未爆裂的一秒鐘内,不幸者底靈魂内所經過的情景,有整整兩頁底描寫,——另外一頁是描寫當炸彈爆裂之後,“都受着轟擊馬上死了”,這一刹那間底胸中的思念。
仿如演劇時休息期間底樂隊一般,戰場底景色中展開了鮮明的大自然,陰雲遠去,豁然開朗,而在成千成萬的人呻吟轉側的莊嚴的沙場上,發出白日底交響樂,于是基督徒托爾斯泰,忘記了他第一部叙述中的愛國情調,詛咒那違叛神道的戰争: “而這些人,這些基督徒,——在世上宣揚偉大的愛與犧牲底律令的人,看到了他們所做的事,在賜予每個人底心魂以畏死的本能與愛善愛美的情操底神前,竟不跪下忏悔!他們竟不流着歡樂與幸福的眼淚而互相擁抱,如同胞一般!” 在結束這一短篇時,——其中的慘痛的語調,為他任何别的作品所尚未表現過的,——托爾斯泰懷疑起來。
也許他不應該說話的? “一種可怕的懷疑把我壓抑着。
也許不應當說這一切。
我所說的,或即是惡毒的真理之一,無意識地潛伏在每個人底心魂中,而不應當明言以緻它成為有害,如不當攪動酒糟以免弄壞了酒一樣。
哪裡是應當避免去表白的罪惡?哪裡是應當模仿的,美底表白?誰是惡人誰是英雄?一切都是善的,一切亦都是惡的……” 但他高傲地鎮定了: “我這短篇小說中的英雄,為我全個心魂所愛的,為我努力表現他全部的美的,他不論在過去,現在或将來,永遠是美的,這即是真理本身。
” 讀了這幾頁,Sovrémennik雜志底主編納克拉查夫(Nekrasov)寫信給托爾斯泰說: “這正是今日俄國社會所需要的:真理,真理自高果爾死後俄國文學上所留存極少的……你在我們的藝術中所提出的真理對于我們完全是新的東西。
我隻怕一件:我怕時間,人生底懦怯,環繞我們的一切昏瞆癡聾會把你收拾了,如收拾我們中大半的人一樣,——換言之,我怕它們會消滅你的精力。
” 可是不用怕這些。
時間會消磨常人底精力,對于托爾斯泰,卻更加增他的精力。
但即在那時,嚴重的國難,塞白斯多堡底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過于嚴正的坦白。
他在第三部叙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白斯多堡》——中,講着兩個以賭博而争吵的軍官時,他突然中止了叙述,說: “但在這幅景象之前趕快把幕放下罷。
明日,也許今天,這些人們将快樂地去就義。
在每個人底靈魂中,潛伏着高貴的火焰,有一天會使他成為一個英雄。
” 這種顧慮固然沒有絲毫減弱故事底寫實色彩,但人物底選擇已可相當地表現作者底同情了。
瑪拉谷夫(Malakoff)底英雄的事迹和它的悲壯的失陷,便象征在兩個動人的高傲的人物中:這是弟兄倆,哥哥名叫高蔡爾查夫(Kozeltzov)大佐,和托爾斯泰頗有相似之處,另外一個是伏洛第阿(Volodia)旗手,膽怯的,熱情的,狂亂的獨白,種種的幻夢,溫柔的眼淚,無緣無故會淌出來的眼淚,怯弱的眼淚,初入棱堡時底恐怖,(可憐的小人兒還怕黑暗,睡眠時把頭藏在帽子裡,)為了孤獨和别人對他的冷淡而感到苦悶,以後,當時間來到,他卻在危險中感到快樂。
這一個是屬于一組富有詩意的面貌底少年群的,(如《戰争與和平》中的貝蒂阿和《侵略》中的少尉,)心中充滿了愛,他們高興地笑着去打仗,突然莫名其妙地在死神前折喪了。
弟兄倆同日——守城底最後一天——受創死了。
那篇小說便以怒吼着愛國主義底呼聲的句子結束了: “軍隊離開了城。
每個士兵,望着失守的塞白斯多堡,心中懷着一種不可辨别的悲苦,歎着氣把拳頭向敵人遙指着。
”
托爾斯泰犀利的目光在他同伴們底心底探索;在他們心中如在他自己心中一樣,他看到驕傲,恐懼,死在臨頭尚在不斷地演變的世間的喜劇。
尤其是恐懼被他确切認明了,被他揭除了面幕,赤裸裸地發露了。
這無窮的危懼,這畏死的情操,被他毫無顧忌,毫無憐惜地剖解了,他的真誠竟至可怕的地步。
在塞白斯多堡,托爾斯泰底一切的感傷情調盡行喪失了,他輕蔑地指為“這種浮泛的,女性的,隻知流淚的同情”。
他的分析天才,在他少年時期已經覺醒,有時竟含有病态,但這項天才,從沒有比描寫潑拉斯古幾納(Praskhoukhine)之死達到更尖銳,更富幻想的強烈程度。
當炸彈堕下而尚未爆裂的一秒鐘内,不幸者底靈魂内所經過的情景,有整整兩頁底描寫,——另外一頁是描寫當炸彈爆裂之後,“都受着轟擊馬上死了”,這一刹那間底胸中的思念。
仿如演劇時休息期間底樂隊一般,戰場底景色中展開了鮮明的大自然,陰雲遠去,豁然開朗,而在成千成萬的人呻吟轉側的莊嚴的沙場上,發出白日底交響樂,于是基督徒托爾斯泰,忘記了他第一部叙述中的愛國情調,詛咒那違叛神道的戰争: “而這些人,這些基督徒,——在世上宣揚偉大的愛與犧牲底律令的人,看到了他們所做的事,在賜予每個人底心魂以畏死的本能與愛善愛美的情操底神前,竟不跪下忏悔!他們竟不流着歡樂與幸福的眼淚而互相擁抱,如同胞一般!” 在結束這一短篇時,——其中的慘痛的語調,為他任何别的作品所尚未表現過的,——托爾斯泰懷疑起來。
也許他不應該說話的? “一種可怕的懷疑把我壓抑着。
也許不應當說這一切。
我所說的,或即是惡毒的真理之一,無意識地潛伏在每個人底心魂中,而不應當明言以緻它成為有害,如不當攪動酒糟以免弄壞了酒一樣。
哪裡是應當避免去表白的罪惡?哪裡是應當模仿的,美底表白?誰是惡人誰是英雄?一切都是善的,一切亦都是惡的……” 但他高傲地鎮定了: “我這短篇小說中的英雄,為我全個心魂所愛的,為我努力表現他全部的美的,他不論在過去,現在或将來,永遠是美的,這即是真理本身。
” 讀了這幾頁,Sovrémennik雜志底主編納克拉查夫(Nekrasov)寫信給托爾斯泰說: “這正是今日俄國社會所需要的:真理,真理自高果爾死後俄國文學上所留存極少的……你在我們的藝術中所提出的真理對于我們完全是新的東西。
我隻怕一件:我怕時間,人生底懦怯,環繞我們的一切昏瞆癡聾會把你收拾了,如收拾我們中大半的人一樣,——換言之,我怕它們會消滅你的精力。
” 可是不用怕這些。
時間會消磨常人底精力,對于托爾斯泰,卻更加增他的精力。
但即在那時,嚴重的國難,塞白斯多堡底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過于嚴正的坦白。
他在第三部叙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白斯多堡》——中,講着兩個以賭博而争吵的軍官時,他突然中止了叙述,說: “但在這幅景象之前趕快把幕放下罷。
明日,也許今天,這些人們将快樂地去就義。
在每個人底靈魂中,潛伏着高貴的火焰,有一天會使他成為一個英雄。
” 這種顧慮固然沒有絲毫減弱故事底寫實色彩,但人物底選擇已可相當地表現作者底同情了。
瑪拉谷夫(Malakoff)底英雄的事迹和它的悲壯的失陷,便象征在兩個動人的高傲的人物中:這是弟兄倆,哥哥名叫高蔡爾查夫(Kozeltzov)大佐,和托爾斯泰頗有相似之處,另外一個是伏洛第阿(Volodia)旗手,膽怯的,熱情的,狂亂的獨白,種種的幻夢,溫柔的眼淚,無緣無故會淌出來的眼淚,怯弱的眼淚,初入棱堡時底恐怖,(可憐的小人兒還怕黑暗,睡眠時把頭藏在帽子裡,)為了孤獨和别人對他的冷淡而感到苦悶,以後,當時間來到,他卻在危險中感到快樂。
這一個是屬于一組富有詩意的面貌底少年群的,(如《戰争與和平》中的貝蒂阿和《侵略》中的少尉,)心中充滿了愛,他們高興地笑着去打仗,突然莫名其妙地在死神前折喪了。
弟兄倆同日——守城底最後一天——受創死了。
那篇小說便以怒吼着愛國主義底呼聲的句子結束了: “軍隊離開了城。
每個士兵,望着失守的塞白斯多堡,心中懷着一種不可辨别的悲苦,歎着氣把拳頭向敵人遙指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