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 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八五三年十一月,俄羅斯向土耳其宣戰。
托爾斯泰初時在羅馬尼亞軍隊中服務,以後又轉入克裡米軍隊,一八五四年十一月七日,他到塞白斯多堡(Sébastopol)。
他胸中燃燒着熱情與愛國心。
他勇于盡責,常常處于危險之境,尤其在一八五五年四月至五月間,他三天中輪到一天在第四棱堡底炮台中服務。
成年累月地生活于一種無窮盡的緊張與戰栗中,和死正對着,他的宗教的神秘主義又複活了。
他和神交談着。
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記》中記有一段禱文,感謝神在危險中保護他并請求他繼續予以默佑,“以便達到我尚未認識的,生命底永恒的與光榮的目的……”他的這個生命底目的,并非是藝術,而已是宗教。
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寫道: “我已歸結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在實現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個的生涯奉獻給它。
這思想,是創立一種新宗教,基督底宗教,但其教義與神秘意味是經過澄清的……用極明白的意識來行動,以便把宗教來結合人類。
” 這将是他暮年時底問題。
可是,為了要忘掉眼前的情景起見,他重新開始寫作。
在槍林彈雨之下,他怎麼能有必不可少的精神上的自由來寫他的回憶錄底第三部《青年時代》?那部書是極混沌的:它的紊亂,及其抽象分析底枯索,如斯當達(Stendhal)式的層層推進的解剖,大抵是本書誕生時底環境造成的。
但一個青年底頭腦中所展演的模糊的幻夢與思想,他竟有鎮靜深刻的探索,亦未始不令人驚歎。
作品顯得對于自己非常坦率。
而在春日底城市寫景,忏悔的故事,為了已經遺忘的罪惡而奔往修道院去底叙述中,又有多少清新的詩意!一種熱烈的泛神論調,使他書中若幹部分含有一種抒情的美,其語調令人回想起《高加索紀事》。
例如這幅夏夜底寫景: “新月發出它沉靜的光芒。
池塘在閃耀。
老桦樹底茂密的枝葉,一面在月光下顯出銀白色,另一面,它的黑影掩蔽着棘叢與大路。
鹌鹑在塘後鳴噪。
兩棵老樹互相輕觸底聲息,不可聞辨。
蚊蠅嗡嗡,一隻蘋果墜在枯萎的落葉上,青蛙一直跳上階石,綠色的背在月下發光……月漸漸上升;懸在天空,普照宇宙;池塘底光彩顯得更明亮;陰影變得更黝黑,光亦愈透明……而我,微賤的蟲蛆,已經沾染着一切人間的熱情,但因了愛情底巨力,這時候,自然,月,和我,似乎完全融成一片。
” 但當前的現實,在他心中較之過去的夢景更有力量;它迫使他注意。
《青年時代》,因此沒有完成;而這位伯爵雷翁o托爾斯泰中隊副大尉,在棱堡底障蔽下,在隆隆的炮聲中,在他的同伴間,觀察着生人與垂死者,在他的不可磨滅的《塞白斯多堡紀事》中寫出他們的和他自己的凄怆。
這三部紀事——《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白斯多堡》——往常是被人籠統地加以同一的來批判的。
但它們實在是十分歧異的。
尤其是第二部,在情操上,在藝術上,與其他二部不同。
第一第三兩部被愛國主義統治着;第二部則含有确切不移的真理。
據說俄後讀了第一部紀事之後,不禁為之下淚,以至俄皇在驚訝歎賞之中下令把原著譯成法文,并令把作者移調,離開危險區域。
這是我們很能了解的。
在此隻有鼓吹愛國與戰争的成分。
托爾斯泰入伍不久;他的熱情沒有動搖;他沉溺在英雄主義中。
他在衛護塞白斯多堡的人中還未看出野心與自負心,還未窺見任何卑鄙的情操。
對于他,這是崇高的史詩,其中的英雄“堪與希臘底媲美”。
此外,在這些紀事中,毫無經過想象方面的努力底痕迹,毫無客觀表現底試練;作者隻是在城中閑步;他以清明的目光觀看,但他講述的方式,卻太拘謹:“你看……你進入……你注意……”這是巨帙的新聞記錄加入對于自然底美麗的印象作為穿插。
第二幕情景是全然不同的:《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白斯多堡》。
篇首,我們即讀到: “千萬的人類自尊心在這裡互相沖撞,或在死亡中寂滅……” 後面又說: “……因為人是那麼多,故虛榮亦是那麼多……虛榮,虛榮,到處是虛榮,即是在墓門前面!這是我們這世紀底特殊病……為何荷馬與莎士比亞時之輩談着愛,光榮與痛苦,而我們這世紀底文學隻是虛榮者和趨崇時尚之徒底無窮盡的故事呢?” 紀事不複是作者底簡單的叙述,而是直接使人類與
托爾斯泰初時在羅馬尼亞軍隊中服務,以後又轉入克裡米軍隊,一八五四年十一月七日,他到塞白斯多堡(Sébastopol)。
他胸中燃燒着熱情與愛國心。
他勇于盡責,常常處于危險之境,尤其在一八五五年四月至五月間,他三天中輪到一天在第四棱堡底炮台中服務。
成年累月地生活于一種無窮盡的緊張與戰栗中,和死正對着,他的宗教的神秘主義又複活了。
他和神交談着。
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記》中記有一段禱文,感謝神在危險中保護他并請求他繼續予以默佑,“以便達到我尚未認識的,生命底永恒的與光榮的目的……”他的這個生命底目的,并非是藝術,而已是宗教。
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寫道: “我已歸結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在實現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個的生涯奉獻給它。
這思想,是創立一種新宗教,基督底宗教,但其教義與神秘意味是經過澄清的……用極明白的意識來行動,以便把宗教來結合人類。
” 這将是他暮年時底問題。
可是,為了要忘掉眼前的情景起見,他重新開始寫作。
在槍林彈雨之下,他怎麼能有必不可少的精神上的自由來寫他的回憶錄底第三部《青年時代》?那部書是極混沌的:它的紊亂,及其抽象分析底枯索,如斯當達(Stendhal)式的層層推進的解剖,大抵是本書誕生時底環境造成的。
但一個青年底頭腦中所展演的模糊的幻夢與思想,他竟有鎮靜深刻的探索,亦未始不令人驚歎。
作品顯得對于自己非常坦率。
而在春日底城市寫景,忏悔的故事,為了已經遺忘的罪惡而奔往修道院去底叙述中,又有多少清新的詩意!一種熱烈的泛神論調,使他書中若幹部分含有一種抒情的美,其語調令人回想起《高加索紀事》。
例如這幅夏夜底寫景: “新月發出它沉靜的光芒。
池塘在閃耀。
老桦樹底茂密的枝葉,一面在月光下顯出銀白色,另一面,它的黑影掩蔽着棘叢與大路。
鹌鹑在塘後鳴噪。
兩棵老樹互相輕觸底聲息,不可聞辨。
蚊蠅嗡嗡,一隻蘋果墜在枯萎的落葉上,青蛙一直跳上階石,綠色的背在月下發光……月漸漸上升;懸在天空,普照宇宙;池塘底光彩顯得更明亮;陰影變得更黝黑,光亦愈透明……而我,微賤的蟲蛆,已經沾染着一切人間的熱情,但因了愛情底巨力,這時候,自然,月,和我,似乎完全融成一片。
” 但當前的現實,在他心中較之過去的夢景更有力量;它迫使他注意。
《青年時代》,因此沒有完成;而這位伯爵雷翁o托爾斯泰中隊副大尉,在棱堡底障蔽下,在隆隆的炮聲中,在他的同伴間,觀察着生人與垂死者,在他的不可磨滅的《塞白斯多堡紀事》中寫出他們的和他自己的凄怆。
這三部紀事——《一八五四年十二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白斯多堡》《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白斯多堡》——往常是被人籠統地加以同一的來批判的。
但它們實在是十分歧異的。
尤其是第二部,在情操上,在藝術上,與其他二部不同。
第一第三兩部被愛國主義統治着;第二部則含有确切不移的真理。
據說俄後讀了第一部紀事之後,不禁為之下淚,以至俄皇在驚訝歎賞之中下令把原著譯成法文,并令把作者移調,離開危險區域。
這是我們很能了解的。
在此隻有鼓吹愛國與戰争的成分。
托爾斯泰入伍不久;他的熱情沒有動搖;他沉溺在英雄主義中。
他在衛護塞白斯多堡的人中還未看出野心與自負心,還未窺見任何卑鄙的情操。
對于他,這是崇高的史詩,其中的英雄“堪與希臘底媲美”。
此外,在這些紀事中,毫無經過想象方面的努力底痕迹,毫無客觀表現底試練;作者隻是在城中閑步;他以清明的目光觀看,但他講述的方式,卻太拘謹:“你看……你進入……你注意……”這是巨帙的新聞記錄加入對于自然底美麗的印象作為穿插。
第二幕情景是全然不同的:《一八五五年五月之塞白斯多堡》。
篇首,我們即讀到: “千萬的人類自尊心在這裡互相沖撞,或在死亡中寂滅……” 後面又說: “……因為人是那麼多,故虛榮亦是那麼多……虛榮,虛榮,到處是虛榮,即是在墓門前面!這是我們這世紀底特殊病……為何荷馬與莎士比亞時之輩談着愛,光榮與痛苦,而我們這世紀底文學隻是虛榮者和趨崇時尚之徒底無窮盡的故事呢?” 紀事不複是作者底簡單的叙述,而是直接使人類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