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關燈
全師避敵①,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②。

     ①全師:師,指軍隊。

    全,保全。

    保存軍事力量。

    避敵:避開敵人。

     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易·師·象》說:“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這裡的師是指軍隊、用兵。

    左次,是指軍隊向後撤退。

    古時兵家尚右,右為前,指前進;左為後,指退卻。

    全句為:部隊後撤,以退為進,不失為常道。

     【譯文】 為了保全部隊的實力,實行撤退也沒有什麼罪責,(因為)它并沒有違背(用兵的常道)。

     【戰例】

徐庶主動守散關

赤壁大戰前夕,龐統獻了連環計騙了曹操,急忙登船欲回江南,在江邊突然被人扯住。

    龐統吃了一驚,定睛一看,乃是故人徐庶。

    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幾次用兵布陣殺得曹操大敗。

    後來,曹操劫持了徐庶的母親,想逼迫徐庶入夥,徐庶的母親來到曹營後憤然自殺,徐庶悲痛不已,發誓終生不為曹操出謀劃策。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徐庶不愧是智多星,他早就看出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的用心。

    龐統說:“徐兄真想破我的計策嗎?”徐庶答道:“曹操害死了我的母親,我已說過我終生不為他謀劃一策,怎麼會破你的計策呢?隻是我身在曹營,兵敗之後,玉石不分,我肯定自身難保。

    望兄指點迷津,幫我離開此地。

    ”龐統在徐庶耳邊低聲說了幾句,徐庶聞罷大喜。

    龐統自回江南去了。

     當晚,徐庶便在曹營散布謠言。

    第二天,軍士們都在談西涼韓遂、馬騰舉兵造反的事。

    曹操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很震驚,急忙召集謀臣商議。

    徐庶進言說:“我自蒙丞相收留以來,還沒有寸功報答,這次我願領3000人馬,星夜趕往散關把守,以防韓、馬東來。

    ”曹操見徐庶終于肯為自己效力,高興地說:“徐兄如果能去,我便高枕無憂了。

    你現在就領3000人馬出發,千萬不要遲留。

    ” 徐庶巴不得曹操說這句話,當即辭别了曹操,統兵而去。

    徐庶這一走可就不想回來了。

    徐庶依照龐統的指點,終于逃出了曹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将子玉率師攻晉。

    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

    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

    他對這次戰争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

    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

    我曾與他有約定,将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

    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

    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

    ” 他撤退九十裡,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着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

    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

    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并無鬥志。

    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

    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将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

    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

    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吓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裡控制得住。

    楚右軍大敗。

    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

    ”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

    ”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制造假象。

    子玉急命左軍并力前進。

    晉軍上軍故意打着帥旗,往後撤退。

    楚左軍又陷于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

    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

    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

    雖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傷亡慘重,隻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制造戰機。

    所以,“走”是上策。

    

姜維屯田避禍

當姜維在祁山一帶同魏将鄧艾殊死戰鬥時,後主劉禅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

    朝中大臣因後主荒淫,對國家前途不免憂心忡忡,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而小人卻趁虛而入。

    當時有個名叫閻宇的右将軍,什麼功也沒立,隻因善于巴結宦官黃皓,居然爬得很高。

    他聽說姜維在祁山戰鬥不利的消息,便求黃皓對後主劉禅說:“姜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

    ”後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诏書,召回姜維。

    姜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诏書,命他班師。

    他無可奈何,隻好從命。

     回到漢中以後,姜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見後主。

    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

    姜維心中十分疑惑。

    這一天來到了東華門,正好遇見秘書郤正。

    姜維問他:“天子要我班師,你知道是什麼緣故嗎?”郤正笑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