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計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關燈
小
中
大
形禁勢格①,利從近取,害以遠隔。
上火下澤②。
①形禁勢格:禁,禁锢、限制。
格,阻礙。
全句意為: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②上火下澤:語出《易·睽》。
睽卦為兌下離上。
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
上火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環無窮。
又“睽”:離違,即矛盾。
本卦《象》辭說:“上火下澤,睽。
”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違離、矛盾。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違離的道理,說明采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違離,而我則可各個擊破。
【譯文】 凡是受到地理形勢的限制時,攻取附近的敵方,就有利;攻擊遠隔的敵方,就有害。
這是從睽卦象辭“上火下澤,睽”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戰例】
當時的巴比倫疆域狹小,國勢很弱,而周邊卻是強國如林:西北有瑪裡,東北有埃什努那,南邊有伊新、烏魯克,東南有拉爾薩,北面是亞述,東面是善戰的伊蘭人。
為使巴比倫強盛起來,漢谟拉比緻力于發展經濟,幾年後巴比倫便财茂物豐。
雄才大略的漢谟拉比不滿足于此,他的奮鬥目标是吞并諸國,統一兩河流域。
為此他采用了遠交近攻的戰略。
漢谟拉比把南方的近鄰伊新确定為第一個吞并目标。
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向強大的亞述帝國俯首稱臣,極盡讨好之能事,同時又和拉爾薩密切友好關系。
其後,漢谟拉比聯合拉爾薩一舉滅亡了伊新,并順勢吞并了烏魯克。
後來,漢谟拉比又聯合飽受亞述欺淩的瑪裡,共同對付亞述。
公元前1783年,亞述國王沙瑪什亞達德一世去世,漢谟拉比乘機幫助原瑪裡國王吉摩裡利姆複位,接着兩國軍隊開向亞述,占據了亞述的南部地區,亞述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為進一步拉攏瑪裡,漢谟拉比出兵幫助瑪裡擊退了西邊遊牧部落和東鄰埃什努那的進攻,使瑪裡國王吉摩裡利姆同他結為刎頸之交。
看到巴比倫北部再無強敵,漢谟拉比又把吞并的矛頭指向昔日的盟友拉爾薩。
公元前1763年,漢谟拉比聯合瑪裡軍隊打敗了拉爾薩。
當瑪裡國王吉摩裡利姆深感自己處境不妙時,漢谟拉比已将大軍擺在瑪裡城下,原為“兄弟”的吉摩裡利姆被迫向漢谟拉比稱臣。
兩年後,吉摩裡利姆發動叛亂,被漢谟拉比誅殺。
公元前1755年,漢谟拉比又征服了最後一個鄰國埃什努那。
這樣,經過30年的征戰,漢谟拉比終于統一了兩河流域。
在這裡,漢谟拉比采用遠交近攻的謀略,先後吞并了諸國。
他總是集中力量攻打一個目标,在時機不成熟時決不輕易放棄任何盟友,這是他成功的奧秘所在。
1822年,坎甯擔任了英國外交大臣,他順應資産階級和勞動群衆的要求,決心打破神聖同盟一統歐洲的局面,恢複英國在歐洲事務中的領導作用。
自18世紀末以來,拉丁美洲掀起了反對宗主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坎甯認為遠交這些新獨立的拉美國家,對于對抗近敵——歐洲神聖同盟大有裨益。
1823年,神聖同盟決定派兵去鎮壓拉美新獨立國家,坎甯立即站出來反對。
坎甯聲明承認這些國家,反對任何武裝幹涉的行為。
坎甯還向美國發出呼籲,希望兩國聯合起來反對神聖同盟幹涉别國事務。
與此同時,坎甯讓英國船艇巡弋于大西洋,阻止歐洲的船隻開往美洲。
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之下,神聖同盟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議就拉丁美洲問題召開全歐洲會議。
坎甯立即表示,英國決不參加這樣的會議,也不承認會上通過的任何決議。
1825年,在坎甯的努力之下,英國承認了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等拉美新國家,并與它們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坎甯的一系列舉動,打擊了歐洲神聖同盟,赢得了拉美新國家的好感,恢複了英國昔日在歐洲的威望。
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
當時,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
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在石門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兩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将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
雖未攻下,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系還存在問題,便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共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攻打宋國。
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内的訪枋交歸魯國。
果然,魯國與鄭
上火下澤②。
①形禁勢格:禁,禁锢、限制。
格,阻礙。
全句意為: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②上火下澤:語出《易·睽》。
睽卦為兌下離上。
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
上火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環無窮。
又“睽”:離違,即矛盾。
本卦《象》辭說:“上火下澤,睽。
”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違離、矛盾。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違離的道理,說明采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違離,而我則可各個擊破。
【譯文】 凡是受到地理形勢的限制時,攻取附近的敵方,就有利;攻擊遠隔的敵方,就有害。
這是從睽卦象辭“上火下澤,睽”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戰例】
古巴比倫王朝的崛起
公元前1792年,漢谟拉比繼承王位,成為古巴比倫王朝的第六任國王。當時的巴比倫疆域狹小,國勢很弱,而周邊卻是強國如林:西北有瑪裡,東北有埃什努那,南邊有伊新、烏魯克,東南有拉爾薩,北面是亞述,東面是善戰的伊蘭人。
為使巴比倫強盛起來,漢谟拉比緻力于發展經濟,幾年後巴比倫便财茂物豐。
雄才大略的漢谟拉比不滿足于此,他的奮鬥目标是吞并諸國,統一兩河流域。
為此他采用了遠交近攻的戰略。
漢谟拉比把南方的近鄰伊新确定為第一個吞并目标。
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向強大的亞述帝國俯首稱臣,極盡讨好之能事,同時又和拉爾薩密切友好關系。
其後,漢谟拉比聯合拉爾薩一舉滅亡了伊新,并順勢吞并了烏魯克。
後來,漢谟拉比又聯合飽受亞述欺淩的瑪裡,共同對付亞述。
公元前1783年,亞述國王沙瑪什亞達德一世去世,漢谟拉比乘機幫助原瑪裡國王吉摩裡利姆複位,接着兩國軍隊開向亞述,占據了亞述的南部地區,亞述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為進一步拉攏瑪裡,漢谟拉比出兵幫助瑪裡擊退了西邊遊牧部落和東鄰埃什努那的進攻,使瑪裡國王吉摩裡利姆同他結為刎頸之交。
看到巴比倫北部再無強敵,漢谟拉比又把吞并的矛頭指向昔日的盟友拉爾薩。
公元前1763年,漢谟拉比聯合瑪裡軍隊打敗了拉爾薩。
當瑪裡國王吉摩裡利姆深感自己處境不妙時,漢谟拉比已将大軍擺在瑪裡城下,原為“兄弟”的吉摩裡利姆被迫向漢谟拉比稱臣。
兩年後,吉摩裡利姆發動叛亂,被漢谟拉比誅殺。
公元前1755年,漢谟拉比又征服了最後一個鄰國埃什努那。
這樣,經過30年的征戰,漢谟拉比終于統一了兩河流域。
在這裡,漢谟拉比采用遠交近攻的謀略,先後吞并了諸國。
他總是集中力量攻打一個目标,在時機不成熟時決不輕易放棄任何盟友,這是他成功的奧秘所在。
坎甯遠交拉美國家
拿破侖帝國崩潰後,歐洲的封建君主國結成神聖同盟,企圖長期穩定下來,最早發生資産階級革命的英國因政治傾向不同受到歐洲各國的孤立和排擠。1822年,坎甯擔任了英國外交大臣,他順應資産階級和勞動群衆的要求,決心打破神聖同盟一統歐洲的局面,恢複英國在歐洲事務中的領導作用。
自18世紀末以來,拉丁美洲掀起了反對宗主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坎甯認為遠交這些新獨立的拉美國家,對于對抗近敵——歐洲神聖同盟大有裨益。
1823年,神聖同盟決定派兵去鎮壓拉美新獨立國家,坎甯立即站出來反對。
坎甯聲明承認這些國家,反對任何武裝幹涉的行為。
坎甯還向美國發出呼籲,希望兩國聯合起來反對神聖同盟幹涉别國事務。
與此同時,坎甯讓英國船艇巡弋于大西洋,阻止歐洲的船隻開往美洲。
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之下,神聖同盟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議就拉丁美洲問題召開全歐洲會議。
坎甯立即表示,英國決不參加這樣的會議,也不承認會上通過的任何決議。
1825年,在坎甯的努力之下,英國承認了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等拉美新國家,并與它們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坎甯的一系列舉動,打擊了歐洲神聖同盟,赢得了拉美新國家的好感,恢複了英國昔日在歐洲的威望。
鄭莊公稱霸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
當時,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
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在石門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兩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将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
雖未攻下,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系還存在問題,便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共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攻打宋國。
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内的訪枋交歸魯國。
果然,魯國與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