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計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關燈
小
中
大
小敵困之。
剝,不利有攸往①。
①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剝》。
剝卦為坤下艮上。
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
意即廣闊無邊的大地在吞沒山嶽,故卦名曰“剝”。
“剝”,落也。
剝卦的卦辭說:“剝,不利有攸往”,意思是說:當萬物呈現剝落之象時,如有所住,則不利。
此計引此卦辭,是說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困圍消滅,而不宜去急追或者遠襲。
【譯文】 對小股敵人,要加以包圍、殲滅。
(如果縱其逃去而又窮追遠趕,那是很不利的。
)這是從剝卦卦辭“剝,不利有攸往”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戰例】
倭寇選拓林屯兵是精心選定的。
拓林臨水,地勢險要,舟楫戰船進出方便,進兵陸路四通八達。
明世宗聞報,遂派右都禦史張經赴沿海剿除倭寇。
蘇松副總兵俞大猷向張經建議說:“倭寇勢衆,且占據有利地形。
若強攻,倭寇必然乘船入海而逃。
況且我軍新集,恐力不從心。
因此,我們應采取‘關門捉賊’之良策。
先派兵守住倭寇的必經之路,再密令一支隊伍插入敵後,斷絕水路。
倭寇入圈套後,我們前後夾擊,勢必破敵。
”俞大猷的建議,深受張經的贊賞,遂命令俞大猷、鄒繼芳、湯克寬分兵三路,把守金山衛、闵港、乍浦,暫時按兵不動,又檄令永順、保靖兩軍聯合圍剿。
永順軍和保靖軍按時到達,一聲炮響,各路軍馬争相殺敵。
俞大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
明軍圍倭寇于江泾,斬殺2000倭寇,剩下的倭寇四散逃命。
清軍趁此千載難逢之機發動反攻。
1858年,曾國藩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在攻占九江之後,又乘勝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鋒直抵三河鎮。
三河鎮是通往當時安徽省會廬州的咽喉所在,一旦失守,廬州将難以保全。
因此,太平天國若想在安徽立足,就要死保三河鎮。
太平天國青年将領陳玉成接到三河鎮告急的文書,便率本部人馬星夜趕往三河。
在緊張的行軍途中,他醞釀出一個關門捉賊的作戰計劃。
陳玉成率軍首先包抄清軍的後路,同時又命令廬州守将吳如孝會合撚軍南下,切斷李續賓部與舒城清軍的聯系。
此時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來作為後援。
太平軍這番部署調動,形成了對湘軍的包圍态勢,使李續賓部成為甕中之鼈。
湘軍來到三河鎮後接連攻占了太平軍憑河而築的九座磚壘,氣焰十分嚣張。
11月14日,陳玉成、李秀成開始夾攻李續賓的大營,雙方展開激戰。
次日李續賓組織反擊,一度沖破陳玉成的營壘。
不料,當時大霧漫起,咫尺難辨,李續賓部如同隐入迷魂陣之中,不多時便被太平軍全殲。
陳、李合兵一處,全力攻打湘軍陣門,三河守将吳定規也率軍從城内殺出,把湘軍團團包圍。
整個戰線綿延二三十裡,硝煙彌漫,殺聲震天。
湘軍連失七座大營,被殺得潰不成軍,終于敗北。
在這場戰鬥中,太平軍殲滅湘軍6000餘人,擊斃了包括曾國藩之弟曾國華在内的文武官員400人。
李續賓走投無路,自缢而亡。
曾國藩接到噩耗後,大受震驚,沮喪地說:“三河之敗,殲我湘人殆近六千,大局頓壞,而吾邑士氣亦為不揚。
” 相反,三河大捷使走下坡路的太平軍重振軍威。
接着,陳玉成、李秀成乘勝追擊殘敵,再克舒城、桐城、太湖,解除安慶之圍,扭轉了太平軍在皖北的被動局面。
唐僖宗倉皇逃到四川成都,糾集殘部,并請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黃巢的起義軍。
第二年,唐軍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圖收
剝,不利有攸往①。
①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剝》。
剝卦為坤下艮上。
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
意即廣闊無邊的大地在吞沒山嶽,故卦名曰“剝”。
“剝”,落也。
剝卦的卦辭說:“剝,不利有攸往”,意思是說:當萬物呈現剝落之象時,如有所住,則不利。
此計引此卦辭,是說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困圍消滅,而不宜去急追或者遠襲。
【譯文】 對小股敵人,要加以包圍、殲滅。
(如果縱其逃去而又窮追遠趕,那是很不利的。
)這是從剝卦卦辭“剝,不利有攸往”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戰例】
俞大猷獻計殲倭寇
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組織2萬多名武士,屯集松江拓林,在中國沿海一帶肆意進行騷擾活動。倭寇選拓林屯兵是精心選定的。
拓林臨水,地勢險要,舟楫戰船進出方便,進兵陸路四通八達。
明世宗聞報,遂派右都禦史張經赴沿海剿除倭寇。
蘇松副總兵俞大猷向張經建議說:“倭寇勢衆,且占據有利地形。
若強攻,倭寇必然乘船入海而逃。
況且我軍新集,恐力不從心。
因此,我們應采取‘關門捉賊’之良策。
先派兵守住倭寇的必經之路,再密令一支隊伍插入敵後,斷絕水路。
倭寇入圈套後,我們前後夾擊,勢必破敵。
”俞大猷的建議,深受張經的贊賞,遂命令俞大猷、鄒繼芳、湯克寬分兵三路,把守金山衛、闵港、乍浦,暫時按兵不動,又檄令永順、保靖兩軍聯合圍剿。
永順軍和保靖軍按時到達,一聲炮響,各路軍馬争相殺敵。
俞大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
明軍圍倭寇于江泾,斬殺2000倭寇,剩下的倭寇四散逃命。
三河大捷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一時處于低潮。清軍趁此千載難逢之機發動反攻。
1858年,曾國藩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在攻占九江之後,又乘勝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鋒直抵三河鎮。
三河鎮是通往當時安徽省會廬州的咽喉所在,一旦失守,廬州将難以保全。
因此,太平天國若想在安徽立足,就要死保三河鎮。
太平天國青年将領陳玉成接到三河鎮告急的文書,便率本部人馬星夜趕往三河。
在緊張的行軍途中,他醞釀出一個關門捉賊的作戰計劃。
陳玉成率軍首先包抄清軍的後路,同時又命令廬州守将吳如孝會合撚軍南下,切斷李續賓部與舒城清軍的聯系。
此時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來作為後援。
太平軍這番部署調動,形成了對湘軍的包圍态勢,使李續賓部成為甕中之鼈。
湘軍來到三河鎮後接連攻占了太平軍憑河而築的九座磚壘,氣焰十分嚣張。
11月14日,陳玉成、李秀成開始夾攻李續賓的大營,雙方展開激戰。
次日李續賓組織反擊,一度沖破陳玉成的營壘。
不料,當時大霧漫起,咫尺難辨,李續賓部如同隐入迷魂陣之中,不多時便被太平軍全殲。
陳、李合兵一處,全力攻打湘軍陣門,三河守将吳定規也率軍從城内殺出,把湘軍團團包圍。
整個戰線綿延二三十裡,硝煙彌漫,殺聲震天。
湘軍連失七座大營,被殺得潰不成軍,終于敗北。
在這場戰鬥中,太平軍殲滅湘軍6000餘人,擊斃了包括曾國藩之弟曾國華在内的文武官員400人。
李續賓走投無路,自缢而亡。
曾國藩接到噩耗後,大受震驚,沮喪地說:“三河之敗,殲我湘人殆近六千,大局頓壞,而吾邑士氣亦為不揚。
” 相反,三河大捷使走下坡路的太平軍重振軍威。
接着,陳玉成、李秀成乘勝追擊殘敵,再克舒城、桐城、太湖,解除安慶之圍,扭轉了太平軍在皖北的被動局面。
黃巢主動放棄長安城
公元880年,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克唐朝都城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到四川成都,糾集殘部,并請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黃巢的起義軍。
第二年,唐軍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圖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