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關燈
以控制市場。

    于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請求統一錢币,特别是要罷掉陝西鐵錢,由國家統一鑄币流通。

    仁宗接到奏疏,交大臣們議論。

    大多數人覺得罷掉鐵錢會造成市場混亂,所以并沒有實行。

    但消息卻傳了出去,一時間,首先從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開始,刮起一股風:“朝廷要罷掉陝西鐵錢了,趕快脫手出去,晚了就一錢不值了!” 一傳十,十傳百,不長時間便傳遍了城市鄉村。

    那時,陝西鐵錢不僅在陝西,連京都及周圍一帶都十分通行,存這種錢的大有人在。

    大家聽說這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就要廢了,那還了得,所以都紛紛拿鐵錢到店鋪中搶購貨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搶到手再說。

    店鋪老闆也不是傻子,他們比别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紛紛挂出牌子:不收陝西鐵錢。

    這家不收,那麼就到那家吧!可百姓們串了幾家店鋪,走了幾個集鎮,到處都一樣。

    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暴性子的人竟到店鋪中強行買貨,吓得店鋪競相關門。

    一時間,市場大亂,人心浮動,危及治安。

     消息馬上反饋到朝廷,仁宗大為惱火,一邊追查是誰傳出的消息,一邊責令宰相文彥博迅速處理此事,平定市場,安定民心。

    文彥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說别無辦法,隻有讓朝廷下令,辟此謠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場。

     可文彥博深深知道,市場上的事有時單靠強令是辦不好的。

    法令出去,大家還會将信将疑。

    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實例,而不是一紙公文。

    想到這裡,文彥博對大家說:“這麼辦吧,先讓我來獨自經辦此事。

    若我财力不足時,再麻煩各位。

    ” 他回到家中,詢問管家:“絲絹缣帛還有多少?”管家說:“還有500匹。

    ”于是文彥博讓管家找來京城中最大的綢緞鋪主,托他代賣這些絲絹,并特别叮囑:不要其他的錢,隻收陝西鐵錢。

     店主照辦,第一天簡直擠破了門。

    别的店主都來打聽為何倒行逆施收陝西鐵錢,當他們得知是文丞相讓代賣代收的後,都放下心來,連丞相都要鐵錢,看來鐵錢是決不會廢止了,于是各店也收起了鐵錢。

     消息傳揚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來,再沒人急于脫手陝西鐵錢去搶購貨物了。

    一場市場動亂就這樣讓文彥博平定了下來。

    

禦史丢禦狀救李靖

李靖是唐朝人,他當岐州刺史的時候,有個人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

    唐高祖得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一個禦史前去調查,并告訴禦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陰謀造反,可以當場處死。

    ” 這個禦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體貼百姓,不可能圖謀造反。

    說他要造反,肯定是誣告、陷害。

    可是,怎麼才能把這件事弄個真假分明呢? 禦史思前慮後,想出了個辦法。

    他請求和那個控告人一塊去辦這個案子,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禦史領了聖旨,和那個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

     走了幾百裡地,管行李的随從向禦史報告,控告人原來寫的狀子丢了。

    禦史大為惱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個随從。

    随從驚恐萬狀,隻顧磕頭求饒,很是凄慘。

     看着随從那個可憐的樣子,禦史不忍心再打了,歎了口氣,對那個控告人說:“李靖謀反事實很清楚,我們奉旨去查辦,誰曾想到,随從把狀子丢了,這是要掉腦袋的。

    我們倆辦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結的嫌疑,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那個控告人一聽,覺得有些不妙,問禦史怎麼辦才好。

     禦史又搖頭又歎氣,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躊躇了半天,說:“要想我們都不受連累,救随從一命,我看隻有一個辦法,你再重新寫一張狀子,我們還是照常去查辦。

    ”那個控告人也覺得再沒第二個好辦法了,就重新寫了一張狀子,給了禦史。

     控告人哪裡知道,這是禦史和随從定的一計,狀子并沒有丢,它就在禦史的衣袖裡。

    拿出來和重新寫的狀子一對照,發現内容很不相同。

    禦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報告了這個情況。

     皇帝一時鬧不清這裡面有什麼文章。

    禦史說:“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的狀子應該是一緻的,現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驢唇不對馬嘴,說明是控告人憑空捏造的。

    ” 皇帝立即對控告人進行審訊。

    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實,進行誣陷。

    皇帝把那個控告人判為誣告陷害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