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戰計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關燈
中箭,他們以為這下玩了,沒有命了。

    但是發現,自己中的是稭稈箭,心中大喜,以為張巡軍中已沒有箭了。

    他們争先恐後向尹子奇報告這個好消息。

     張巡見狀,立刻辨認出了敵軍首領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雲向尹子奇放箭。

    正中尹子奇左眼,這回可是真箭,隻見尹子奇鮮血淋漓,抱頭鼠竄,倉皇逃命。

    敵軍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王世充智用假李密

王世充是西域胡人,因他天資聰敏,多謀善斷,很受隋文帝、隋炀帝的器重。

     有一次,王世充與李密展開一場生死決戰。

    王世充事先找到一個長相酷似李密的人,捆起來藏在軍中。

    當兩軍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王世充命人把那個假李密牽到兩軍陣前,讓士兵大聲嚷嚷:“抓到李密了!抓到李密了!”結果,王世充的軍隊見捉到了敵首,士氣大振,而李密的軍隊看到主帥被擒,立即亂了方寸,大敗而逃。

    王世充指揮軍隊乘勝追擊,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可見,王世充深深懂得擒賊擒王的道理。

    雖然沒有真正捉到敵人的首領,但弄一個假的來充當,同樣起到了瓦解敵人軍心的作用。

    

昆陽大捷

公元23年,王莽的數十萬大軍包圍了昆陽。

    劉秀奉命突圍出城,到各地召集援軍。

    當劉秀率援軍返回昆陽時,王莽的大軍已将昆陽圍得水洩不通。

     劉秀帶來的援軍數量不多,即使再加上守城的部隊,與龐大的王莽軍相比,也是處于劣勢。

    如果盲目地與王莽軍作戰,等于飛蛾投火,自取滅亡。

    經反複考慮,劉秀制訂出擒賊擒王的作戰方案:從援軍中抽調精壯将士組成敢死隊,首先進攻莽軍的統帥部,接着大隊人馬緊随其後,搗毀敵人的指揮中樞,使敵人陷入混亂,然後通知守城部隊出擊配合,造成内外夾攻的有利局面。

     攻擊敵人的時刻到來了。

    劉秀親率3000名勇猛強壯的敢死隊從昆陽城東迂回到城西,來到莽軍中營的附近,出其不意地發動猛攻。

    莽軍統帥王邑、王尋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弄蒙了,一時搞不清這支部隊的來意,命令各營不許擅自行動。

    王邑、王尋帶領1萬人馬前來迎戰,以為用這些人馬足以應付劉秀了。

    豈料劉秀手下的敢死隊像狂風一樣撲了過來,刀劈槍挑,勇不可擋。

    莽軍的其他部隊因沒有接到出擊的命令,隻好眼睜睜地見劉秀的敢死隊和後援部隊把中營打得稀裡嘩啦。

    在混戰中,王尋被殺,王邑逃跑。

    莽軍因失去了統帥頓時亂成一團。

     這時,堅守昆陽的守軍看到援軍旗開得勝,倍增信心,立即打開城門,呐喊着沖了出來,配合援軍夾攻莽軍。

    莽軍見勢不妙,倉皇向江邊逃竄。

    在搶渡過江時,恰遇河水暴漲,淹死者不計其數。

    王邑隻帶幾千殘兵敗将喪魂落魄地逃回了洛陽。

    

泰王智斬王儲

1569年,泰國被緬甸滅亡。

    15年後,已長大成人的泰國王子在肯城自立為泰王。

    緬王聞訊,派王儲率兵讨伐。

     泰王召集軍事會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緬甸王儲是緬甸國的王位繼承人。

    緬王派他親自帶兵,是要讓他在群臣面前樹立威信,以便日後接替王位。

    我們來個擒賊先擒王,設法生擒王儲作為人質,逼緬軍退兵。

    大家點頭表示同意。

     泰王在緬甸王儲必經的路上設下埋伏。

    當緬軍進入伏擊圈時,泰軍的伏兵四起,緬軍的陣腳大亂。

    不料泰王所騎的大象正值發情期,見緬軍大象四處奔逃,立即追趕。

    等到塵埃落定之後,泰王發現自己孤入敵陣,緬甸王儲率衆正立于一棵大樹下。

    泰王心想:這下壞了,擒人不成,倒要反被人擒。

    情急之下,泰王異常冷靜。

    他高聲對緬甸王儲說:“皇兄為何待在樹下乘涼,莫不是怕我吧?敢與我一對一決個雌雄嗎?”緬甸王儲本可以命手下人蜂擁而上殺掉或生擒泰王,但他十分顧及王儲的身份,還是親自應戰了。

    緬甸王儲催動坐象向泰王沖來,泰王的坐象行動稍緩一步,被緬甸王儲一刀砍掉了頭盔。

    泰王坐象又反身一撞,正好使緬甸王儲的坐象橫對着他。

    泰王舉刀猛砍,正中緬甸王儲的右肩。

    緬甸王儲當即血流如柱,倒在了象脖子上。

    緬軍見主帥被殺,無心戀戰,急忙退兵。

     王儲被泰王斬殺,緬甸王後悔莫及。

    此後150年内緬甸再也沒有侵犯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