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戰計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關燈
小
中
大
摧其堅,奪其魁①,以解其體②。
龍戰于野,其道穹也③。
①奪:搶奪、抓獲。
魁:第一、大,此處指首領、主帥。
②解:瓦解。
體,軀體、整體、全軍。
③尤戰于野,其道穹也:語出《易·坤·上六象辭》。
坤,卦卦是坤上坤下,為純陰之象。
上六爻是本卦的最終爻,為純陰發展到極盛階段之象。
坤卦上六爻的爻辭是:“龍戰子野,其血玄黃。
”龍,本為乾卦(純陽之卦)的象征物,為什麼作為純陰之象的坤卦,其上六爻卻以原本屬純陽之象的“龍”為象征物呢?按照朱熹《周易本義》的解釋是:“陰盛之極,至與陽争。
”《易·文言》在闡釋坤卦上六爻辭時則說:“陰疑與陽必戰。
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按照《周易》物極必反的矛盾轉化思想,上六爻表示純陰已發展到極盛,故必然向陽轉化。
雖然此時尚處于轉化前夕,但卻已急于以陽自比,以龍自稱了。
故有“龍戰于野,其道窮也”之說。
野,郊野。
道,道路。
道窮,無路可走。
群龍戰于郊野,相互殺傷,血漬斑斑,以至陷入窮途末路。
本計引用此語,其意當為:賊王被擒,群賦無首,其戰必敗。
【譯文】 擊潰敵人的主力,抓獲其首領,便可互解其全軍。
好比群龍無首,戰于郊野,必然陷于窮途末路。
【戰例】
當時北方瓦剌逐漸強大起來,有觊觎中原的野心。
王振拒絕了大臣們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設防的建議,千方百計讨好瓦剌首領也先。
公元1449年,也先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大同,進犯明朝。
明英宗決定禦駕親征,命王振為統帥。
糧草沒有準備充分,五十萬大軍倉促北上。
一路上,又連降大雨,道路泥濘,行軍緩慢。
也先聞報,滿心歡喜,認為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時機。
等明朝大軍抵達大同的時候,也先命令大隊人馬向後撤退。
王振認為瓦剌軍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隊,畏縮而逃,于是下令追擊瓦剌軍。
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騎兵精銳分兩路從兩側包圍明軍。
明軍先鋒朱瑛、先晃,遭到瓦剌軍伏擊,全軍覆沒。
明英宗無可奈何,隻得下令班師回京。
明軍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黃昏時分。
大臣們建議,部隊再前行二十裡,到懷來城憑險拒守,以待援軍。
王振以千輛辎重未到為理由,堅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軍進駐懷來,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
在明軍抵達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勢包圍土木堡。
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
瓦剌軍控制當地唯一水源——土木堡兩側的一條小河。
明軍人馬斷水兩天,軍心不穩。
也先又施一計,派人送信王振,建議兩軍議和。
王振誤以為這正是突圍的好時機,他急令部隊往懷來城方向突圍。
這一下正中也先誘敵之計,明軍離開土木堡不到四裡地,瓦剌軍從四面包圍。
明英宗在亂軍中,由幾名親兵保護,幾番突圍不成,終于被也先生擒。
王振在倉皇逃命時,被護衛将軍樊忠一錘打死。
明軍沒有了指揮中心,潰不成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禦史中丞張巡駐守睢陽,見敵軍來勢洶洶,決定據城固守。
敵兵二十餘次攻城,均被擊退。
尹子奇見士兵已經疲憊,隻得鳴金收兵。
晚上,敵兵剛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戰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準備與沖出城來的唐軍激戰。
而張巡“隻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像要殺出城來,可是一直緊閉城門,沒有出戰。
尹子奇的部隊被折騰了整夜,沒有得到休息,将士們疲乏至極,眼睛都睜不開,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
這時,城中一聲炮響,突然之間,張巡率領守兵沖殺出來,敵兵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
張巡一鼓作氣,接連斬殺五十餘名敵将,五千餘名士兵,敵軍大亂。
張巡急令部隊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部隊一直沖到敵軍帥旗之下。
張巡從未見過尹子奇,根本不認識,現在他又混在亂軍之中,更加難以辨認。
張巡心生一計,讓士兵用稭稈削尖作箭,射向敵軍。
敵軍中不少人
龍戰于野,其道穹也③。
①奪:搶奪、抓獲。
魁:第一、大,此處指首領、主帥。
②解:瓦解。
體,軀體、整體、全軍。
③尤戰于野,其道穹也:語出《易·坤·上六象辭》。
坤,卦卦是坤上坤下,為純陰之象。
上六爻是本卦的最終爻,為純陰發展到極盛階段之象。
坤卦上六爻的爻辭是:“龍戰子野,其血玄黃。
”龍,本為乾卦(純陽之卦)的象征物,為什麼作為純陰之象的坤卦,其上六爻卻以原本屬純陽之象的“龍”為象征物呢?按照朱熹《周易本義》的解釋是:“陰盛之極,至與陽争。
”《易·文言》在闡釋坤卦上六爻辭時則說:“陰疑與陽必戰。
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按照《周易》物極必反的矛盾轉化思想,上六爻表示純陰已發展到極盛,故必然向陽轉化。
雖然此時尚處于轉化前夕,但卻已急于以陽自比,以龍自稱了。
故有“龍戰于野,其道窮也”之說。
野,郊野。
道,道路。
道窮,無路可走。
群龍戰于郊野,相互殺傷,血漬斑斑,以至陷入窮途末路。
本計引用此語,其意當為:賊王被擒,群賦無首,其戰必敗。
【譯文】 擊潰敵人的主力,抓獲其首領,便可互解其全軍。
好比群龍無首,戰于郊野,必然陷于窮途末路。
【戰例】
土木堡之困
明英宗寵幸太監王振,王振是個奸邪之徒,侍寵專權,朝廷内外,沒有人不害怕他。當時北方瓦剌逐漸強大起來,有觊觎中原的野心。
王振拒絕了大臣們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設防的建議,千方百計讨好瓦剌首領也先。
公元1449年,也先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大同,進犯明朝。
明英宗決定禦駕親征,命王振為統帥。
糧草沒有準備充分,五十萬大軍倉促北上。
一路上,又連降大雨,道路泥濘,行軍緩慢。
也先聞報,滿心歡喜,認為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時機。
等明朝大軍抵達大同的時候,也先命令大隊人馬向後撤退。
王振認為瓦剌軍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隊,畏縮而逃,于是下令追擊瓦剌軍。
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騎兵精銳分兩路從兩側包圍明軍。
明軍先鋒朱瑛、先晃,遭到瓦剌軍伏擊,全軍覆沒。
明英宗無可奈何,隻得下令班師回京。
明軍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黃昏時分。
大臣們建議,部隊再前行二十裡,到懷來城憑險拒守,以待援軍。
王振以千輛辎重未到為理由,堅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軍進駐懷來,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
在明軍抵達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勢包圍土木堡。
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
瓦剌軍控制當地唯一水源——土木堡兩側的一條小河。
明軍人馬斷水兩天,軍心不穩。
也先又施一計,派人送信王振,建議兩軍議和。
王振誤以為這正是突圍的好時機,他急令部隊往懷來城方向突圍。
這一下正中也先誘敵之計,明軍離開土木堡不到四裡地,瓦剌軍從四面包圍。
明英宗在亂軍中,由幾名親兵保護,幾番突圍不成,終于被也先生擒。
王振在倉皇逃命時,被護衛将軍樊忠一錘打死。
明軍沒有了指揮中心,潰不成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稭稈箭引出尹子奇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氣焰嚣張,連連大捷,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勇将尹子奇率十萬勁旅進攻睢陽。禦史中丞張巡駐守睢陽,見敵軍來勢洶洶,決定據城固守。
敵兵二十餘次攻城,均被擊退。
尹子奇見士兵已經疲憊,隻得鳴金收兵。
晚上,敵兵剛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戰鼓隆隆,喊聲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隊準備與沖出城來的唐軍激戰。
而張巡“隻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像要殺出城來,可是一直緊閉城門,沒有出戰。
尹子奇的部隊被折騰了整夜,沒有得到休息,将士們疲乏至極,眼睛都睜不開,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
這時,城中一聲炮響,突然之間,張巡率領守兵沖殺出來,敵兵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
張巡一鼓作氣,接連斬殺五十餘名敵将,五千餘名士兵,敵軍大亂。
張巡急令部隊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部隊一直沖到敵軍帥旗之下。
張巡從未見過尹子奇,根本不認識,現在他又混在亂軍之中,更加難以辨認。
張巡心生一計,讓士兵用稭稈削尖作箭,射向敵軍。
敵軍中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