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戰計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代聖賢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曹操一度為自己大動幹戈的名義問題而煩惱。
謀士對曹操說:“在曆史上,晉文帝接納了周襄王,各地諸侯便紛紛地投靠于他。
漢高祖為義帝孝服東征,天下之人都歸心于他。
自天子蒙難,您首倡義兵以來,無時無刻不感念漢室。
現在,天子已到達洛陽,正是您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您若把天子迎奉到許都,至少有三點好處:一可以順從民心,得到百姓的擁戴;二可以借輔佐天子之機,使各地諸侯順服;三可以取義于天下,使英才前來投效。
到那時誰能與您相比呢?” 曹操聞言大喜,遂親赴洛陽,将漢獻帝奉迎至許都。
說是“奉迎”,實際上是“挾持”。
自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權傾朝野的枭雄。
奉迎天子,以令諸侯,确實有利可圖。
曹操欲借已經衰落的漢朝之“屍”,還自己成為中原霸主之“魂”。
曹操這一謀略對于他日後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就提出了以荊州為根據地的主張。
所以,劉備在與孫權聯合在赤壁大勝曹操之後,便迫不及待地搶占了荊州。
荊州原是劉表的屬地,劉備初來乍到,對當時的混亂局面一時無法控制。
名士馬良向劉備獻計說:“主公如果舉薦劉表的兒子劉琦做荊州刺史,那麼荊州人一定會心悅誠服。
劉表是荊州的故主,劉琦是劉表的兒子,子承父業,名正言順。
這樣,孫權就沒有借口索要荊州了。
”劉備覺得很有道理,便讓劉琦做了荊州刺史。
果然,荊州的局勢很快安定下來,孫權也沒有索要荊州。
後來劉琦死了,劉備自領荊州牧,長期占據了荊州。
劉備剛入荊州,立足未穩,便借劉表之子劉琦,來收買人心。
在這裡,劉備借用的隻是劉琦的名義,而要達到的是長期占據荊州的目的。
一旦劉備站穩腳跟,所借之物也就失去了作用。
陳勝戰死後,楚國名将之子項梁在薛城召開會議,商量推舉楚王的事宜。
項梁有自立為楚王的企圖,謀士範增勸告說:“楚懷王當年被誘騙到秦國,慘遭殺害,世人對此銘刻于心。
如果找一位楚國的後代來做楚王,不但可以籠絡人心,而且各地起義軍也會前來歸附。
” 項梁聽從了範增的建議,四處派人尋找楚王的後代。
最後終于找到了楚懷王的一個孫子,是一個13歲的牧羊童。
項梁于是擁立這個牧羊童登基坐殿,仍叫楚懷王。
新楚懷王的出現,激起了老百姓對秦朝統治者的反抗情緒,起義軍信心倍增,人馬不斷壯大,形成了埋葬秦朝的強大聲勢。
範增主張立楚懷王的後代為王,實質上是借屍還魂之計。
楚國已被秦國所滅,屬于“不能用者”,但它在當時仍有很大的号召力。
擡出楚國這杆大旗,有利于号令天下。
借曆史上楚國這具“屍”,以達到滅亡秦朝的目的。
曹操一度為自己大動幹戈的名義問題而煩惱。
謀士對曹操說:“在曆史上,晉文帝接納了周襄王,各地諸侯便紛紛地投靠于他。
漢高祖為義帝孝服東征,天下之人都歸心于他。
自天子蒙難,您首倡義兵以來,無時無刻不感念漢室。
現在,天子已到達洛陽,正是您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您若把天子迎奉到許都,至少有三點好處:一可以順從民心,得到百姓的擁戴;二可以借輔佐天子之機,使各地諸侯順服;三可以取義于天下,使英才前來投效。
到那時誰能與您相比呢?” 曹操聞言大喜,遂親赴洛陽,将漢獻帝奉迎至許都。
說是“奉迎”,實際上是“挾持”。
自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權傾朝野的枭雄。
奉迎天子,以令諸侯,确實有利可圖。
曹操欲借已經衰落的漢朝之“屍”,還自己成為中原霸主之“魂”。
曹操這一謀略對于他日後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劉備名正言順占荊州
劉備要占據荊州的打算由來已久。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就提出了以荊州為根據地的主張。
所以,劉備在與孫權聯合在赤壁大勝曹操之後,便迫不及待地搶占了荊州。
荊州原是劉表的屬地,劉備初來乍到,對當時的混亂局面一時無法控制。
名士馬良向劉備獻計說:“主公如果舉薦劉表的兒子劉琦做荊州刺史,那麼荊州人一定會心悅誠服。
劉表是荊州的故主,劉琦是劉表的兒子,子承父業,名正言順。
這樣,孫權就沒有借口索要荊州了。
”劉備覺得很有道理,便讓劉琦做了荊州刺史。
果然,荊州的局勢很快安定下來,孫權也沒有索要荊州。
後來劉琦死了,劉備自領荊州牧,長期占據了荊州。
劉備剛入荊州,立足未穩,便借劉表之子劉琦,來收買人心。
在這裡,劉備借用的隻是劉琦的名義,而要達到的是長期占據荊州的目的。
一旦劉備站穩腳跟,所借之物也就失去了作用。
牧童登基儆楚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首先向腐朽的秦朝發難,緊接着各路起義軍也紛紛響應。陳勝戰死後,楚國名将之子項梁在薛城召開會議,商量推舉楚王的事宜。
項梁有自立為楚王的企圖,謀士範增勸告說:“楚懷王當年被誘騙到秦國,慘遭殺害,世人對此銘刻于心。
如果找一位楚國的後代來做楚王,不但可以籠絡人心,而且各地起義軍也會前來歸附。
” 項梁聽從了範增的建議,四處派人尋找楚王的後代。
最後終于找到了楚懷王的一個孫子,是一個13歲的牧羊童。
項梁于是擁立這個牧羊童登基坐殿,仍叫楚懷王。
新楚懷王的出現,激起了老百姓對秦朝統治者的反抗情緒,起義軍信心倍增,人馬不斷壯大,形成了埋葬秦朝的強大聲勢。
範增主張立楚懷王的後代為王,實質上是借屍還魂之計。
楚國已被秦國所滅,屬于“不能用者”,但它在當時仍有很大的号召力。
擡出楚國這杆大旗,有利于号令天下。
借曆史上楚國這具“屍”,以達到滅亡秦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