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戰計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關燈
小
中
大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①。
暴戾恣睢②,其勢自斃。
順以動,《豫》,豫以順動③。
①陽乖序亂,陰以待逆:陽、陰,指敵我雙方兩種勢力。
乖:分崩離析。
逆:混亂、暴亂。
全句意為:敵方衆叛親離,混亂一團,我方應靜觀以待其發生大的變亂。
②暴戾恣睢:窮兇極惡。
③順以動,《豫》,豫以順動:語出《易·豫·彖》:“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豫即喜悅。
豫卦坤下震上。
順以動,坤在下,是順。
震在上,是動。
意思是說:陰陽相應,天地之間也能任你縱橫,何況建諸侯國、出兵打仗呢?這些目的一定能達到。
用在本計上,即以欣喜的心情,靜觀敵方發生有利于我方的變動,以便順勢而制之。
【譯文】 當敵人内部産生争鬥、秩序混亂時,我方應靜觀待其發生變亂。
敵人窮兇極惡,自相仇殺,必然自取滅亡。
順應時勢而行動,就能像《豫》卦所說的那樣,要達到令人喜悅的目的,必須順應時勢行動,不宜操之過急。
【戰例】
在武漢革命陣營内部,存在着以劉公、孫武為首的共進會和以蔣翊武為首的文學社兩大團體。
他們之間的矛盾為黎元洪所利用。
孫武是軍政府的軍務部長,他掌握着實權。
蔣翊武是副部長,權力不大。
孫武與黎元洪相互勾結,排擠文學社的革命黨人。
蔣翊武的文學社則擁戴黃興。
除了孫武、蔣翊武外,軍政府内還有一武——張振武。
他也擔任着軍政府軍務部的副部長,孫武和張振武雖同為共進會會員,但二人意見相左,勢同水火。
孫武平時盛氣淩人,飛揚跋扈,共進會内的人對他也非常反感。
黎元洪趁機挑撥孫武與其他革命黨人的關系。
凡有大家不滿意的事,黎元洪都把責任推到孫武身上。
他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把衆人的不滿情緒集中到孫武頭上,挑起孫武與其對立派的鬥争,待矛盾激化後,自己再以公正者的身份出現收拾殘局,使矛盾雙方都受到打擊和削弱,自己乘機獨攬大權。
倒孫的群英會事變,由共進會會員黃申芳發起。
群英會原是武昌起義前建立的會黨性質的反清團體,以後加入了共進會。
1912年2月27日晚10時,碧血團(傷兵團體)、将校團(由起義老兵組成)、教導團(四川返鄂之原四十一标)、義圓團、學生軍等,以黃申芳為總司令,在武昌城内采取暴力行動,驅逐孫武及其親信,四鎮統制鄧玉麟、近衛軍統制高尚志也在驅逐之列。
參與起事的人,均佩戴群英會徽章,手持白旗,上書“改良政治”、“驅除民賊”、“保商保民”字樣,高喊“打倒孫武!”“打倒軍務部長!”等口号,上街遊行,鳴槍示警。
孫武與親信等逃避漢口。
事變發生後,由于“諸人協謀時各有忿心,本非一緻,禍機即發,各赴其的,内務部和軍務部同時被擾,各部人民紛紛逃匿”。
事态鬧大,參加事變的人員一時失去控制,“舉動紊亂,秩序大亂,軍政機關,破壞殆盡,亂兵盛行搶劫,借機報複。
” 在混亂中,第二鎮統制、文學社骨幹張廷輔于當夜為亂兵所殺。
蔡濟民被綁架,經黎元洪力保,方被釋放。
次日,黃申芳查抄了孫武在武昌的寓所。
28日,孫武在漢口發表退職宣言,辭職後寓居漢口。
孫武退職,他的親信鄧玉麟、高尚志等亦退職,武漢軍政府内缺少了一個可以與黎元洪相抗衡的人物,黎元洪得以獨攬大權。
孫武退職之後,黎元洪立即将妨礙自己掌握大權的軍務部改為軍務司,原軍務部副部長蔣翊武和張振武也被去職,改任毫無權力的督府顧問。
改組後的軍務司,已推動軍官任免權。
同時,又改組了軍法處,使軍法處成了黎屠殺湖北革命黨人的工具。
在改組軍務處的同時,黎元洪又撤銷了原總監察,改為糾察處。
糾察處制度實行未及半月,又下令改為糾察院,大大縮小編制,規定糾察院總共僅留60名工作人員,其餘近千人全部遣散。
在軍隊中,第二鎮統制張廷輔被殺,近衛軍因統制高尚志去職而撤銷。
第四鎮統制鄧玉麟去職。
其他各部,内務部長楊時傑被撤職,教育部長蘇成章和副部長查光佛被撤職,實業部副部長牟鴻勳被撤職。
黎元洪乘機安插上他的心腹、爪牙。
一時間,文人政客、舊官僚、舊軍官等反革命分子紛紛進入軍政府。
黎元洪終于掌握了湖北軍政府的大權,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加緊投靠袁世凱,出賣革命,屠殺革命志士了。
群英會事變,被當時武漢革命黨人稱為“二次革命”,最初拟定的革命對象是驅逐黎元洪,改組軍政府,以後又收縮目标,專門打擊孫武。
由于對形勢缺乏正确的分析,僅僅把矛頭指向孫武,而未挖掘根本的東西,事變的結果使革命
暴戾恣睢②,其勢自斃。
順以動,《豫》,豫以順動③。
①陽乖序亂,陰以待逆:陽、陰,指敵我雙方兩種勢力。
乖:分崩離析。
逆:混亂、暴亂。
全句意為:敵方衆叛親離,混亂一團,我方應靜觀以待其發生大的變亂。
②暴戾恣睢:窮兇極惡。
③順以動,《豫》,豫以順動:語出《易·豫·彖》:“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豫即喜悅。
豫卦坤下震上。
順以動,坤在下,是順。
震在上,是動。
意思是說:陰陽相應,天地之間也能任你縱橫,何況建諸侯國、出兵打仗呢?這些目的一定能達到。
用在本計上,即以欣喜的心情,靜觀敵方發生有利于我方的變動,以便順勢而制之。
【譯文】 當敵人内部産生争鬥、秩序混亂時,我方應靜觀待其發生變亂。
敵人窮兇極惡,自相仇殺,必然自取滅亡。
順應時勢而行動,就能像《豫》卦所說的那樣,要達到令人喜悅的目的,必須順應時勢行動,不宜操之過急。
【戰例】
挑撥離間黎元洪篡奪大權
1912年2月,在武昌發生了群英會事變,黎元洪獨攬大權的機會到了。在武漢革命陣營内部,存在着以劉公、孫武為首的共進會和以蔣翊武為首的文學社兩大團體。
他們之間的矛盾為黎元洪所利用。
孫武是軍政府的軍務部長,他掌握着實權。
蔣翊武是副部長,權力不大。
孫武與黎元洪相互勾結,排擠文學社的革命黨人。
蔣翊武的文學社則擁戴黃興。
除了孫武、蔣翊武外,軍政府内還有一武——張振武。
他也擔任着軍政府軍務部的副部長,孫武和張振武雖同為共進會會員,但二人意見相左,勢同水火。
孫武平時盛氣淩人,飛揚跋扈,共進會内的人對他也非常反感。
黎元洪趁機挑撥孫武與其他革命黨人的關系。
凡有大家不滿意的事,黎元洪都把責任推到孫武身上。
他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把衆人的不滿情緒集中到孫武頭上,挑起孫武與其對立派的鬥争,待矛盾激化後,自己再以公正者的身份出現收拾殘局,使矛盾雙方都受到打擊和削弱,自己乘機獨攬大權。
倒孫的群英會事變,由共進會會員黃申芳發起。
群英會原是武昌起義前建立的會黨性質的反清團體,以後加入了共進會。
1912年2月27日晚10時,碧血團(傷兵團體)、将校團(由起義老兵組成)、教導團(四川返鄂之原四十一标)、義圓團、學生軍等,以黃申芳為總司令,在武昌城内采取暴力行動,驅逐孫武及其親信,四鎮統制鄧玉麟、近衛軍統制高尚志也在驅逐之列。
參與起事的人,均佩戴群英會徽章,手持白旗,上書“改良政治”、“驅除民賊”、“保商保民”字樣,高喊“打倒孫武!”“打倒軍務部長!”等口号,上街遊行,鳴槍示警。
孫武與親信等逃避漢口。
事變發生後,由于“諸人協謀時各有忿心,本非一緻,禍機即發,各赴其的,内務部和軍務部同時被擾,各部人民紛紛逃匿”。
事态鬧大,參加事變的人員一時失去控制,“舉動紊亂,秩序大亂,軍政機關,破壞殆盡,亂兵盛行搶劫,借機報複。
” 在混亂中,第二鎮統制、文學社骨幹張廷輔于當夜為亂兵所殺。
蔡濟民被綁架,經黎元洪力保,方被釋放。
次日,黃申芳查抄了孫武在武昌的寓所。
28日,孫武在漢口發表退職宣言,辭職後寓居漢口。
孫武退職,他的親信鄧玉麟、高尚志等亦退職,武漢軍政府内缺少了一個可以與黎元洪相抗衡的人物,黎元洪得以獨攬大權。
孫武退職之後,黎元洪立即将妨礙自己掌握大權的軍務部改為軍務司,原軍務部副部長蔣翊武和張振武也被去職,改任毫無權力的督府顧問。
改組後的軍務司,已推動軍官任免權。
同時,又改組了軍法處,使軍法處成了黎屠殺湖北革命黨人的工具。
在改組軍務處的同時,黎元洪又撤銷了原總監察,改為糾察處。
糾察處制度實行未及半月,又下令改為糾察院,大大縮小編制,規定糾察院總共僅留60名工作人員,其餘近千人全部遣散。
在軍隊中,第二鎮統制張廷輔被殺,近衛軍因統制高尚志去職而撤銷。
第四鎮統制鄧玉麟去職。
其他各部,内務部長楊時傑被撤職,教育部長蘇成章和副部長查光佛被撤職,實業部副部長牟鴻勳被撤職。
黎元洪乘機安插上他的心腹、爪牙。
一時間,文人政客、舊官僚、舊軍官等反革命分子紛紛進入軍政府。
黎元洪終于掌握了湖北軍政府的大權,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加緊投靠袁世凱,出賣革命,屠殺革命志士了。
群英會事變,被當時武漢革命黨人稱為“二次革命”,最初拟定的革命對象是驅逐黎元洪,改組軍政府,以後又收縮目标,專門打擊孫武。
由于對形勢缺乏正确的分析,僅僅把矛頭指向孫武,而未挖掘根本的東西,事變的結果使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