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戰計 第八計 暗渡陳倉

關燈
示之以動①,利其靜而有主②。

    益動而巽③。

     ①示之以動:動,行動,動作,這裡是指軍事行動。

    全句意為:把佯攻的行動故意顯示在敵人面前。

     ②利其靜而有主:靜,平靜;主,主張。

    全句意為:利用敵人已決定固定的時機。

     ③益動而巽:益和巽,都是《易經》的卦名。

    《易經·益·彖》說:“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是說益卦下卦為震、為動,上卦為巽、為風、為順。

    意思是說,行動合理、順理,就會天天順利,無有止境。

    又解:益,收益;巽,為動、為前進。

    聯系本計,意為:表面上,努力使行動合乎常情;暗地裡,主動迂回進攻敵人,必能有所收益。

     【譯文】 故意采取佯攻行動,利用敵人已決定固守的時機,暗地裡迂回到敵後進行偷襲,乘虛而入,出奇制勝。

     【戰例】

鄧艾紮寨襲蜀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當中,魏國地大人多,力量最強。

    公元263年,那時司馬懿已經死了,由他的兒子司馬昭執政。

    司馬昭派出三路人馬,準備一舉滅亡蜀國。

    他派鄧艾和諸葛緒各統率三萬軍隊,派鐘會帶領十萬軍隊,分路出發。

     這時候,鄧艾領兵打過多年仗,已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将軍了。

     魏軍聲勢浩大,不久就占領了蜀國好多地方。

    鄧艾一直打到陰平(現在甘肅文縣西北)。

    蜀軍統帥姜維,趕快帶領人馬,守住形勢險要的劍閣,抵擋鐘會的大軍。

     這時,鐘會已經合并了諸葛緒的人馬。

    三路軍隊變成了兩路,鐘會的兵力更加強大了。

     鐘會兵力雖強,但姜維把劍閣守得牢牢的,一時攻不進去。

    軍糧供應越來越困難。

    鐘會正想退兵,鄧艾從陰平趕到了鐘會的大營。

     鐘會的手下有十萬人馬,鄧艾隻有三萬。

    鐘會自恃兵多,驕傲自大,不把鄧艾放在眼裡。

     鄧艾對鐘會說:“蜀軍連吃敗仗,我們應該乘勝前進才是。

    怎麼要退兵啊?” “劍閣被姜維攔住,我們怎麼前進得了呢?” “我想了一個辦法。

    ”鄧艾建議說,“陰平到蜀國的都城成都,有一條小路。

    我領兵從小路打進去。

    姜維要是把守衛劍閣的軍隊調過去抵擋,你率領大軍,就好乘勢前進。

    如果姜維不調兵救應,我就可以一直進逼成都,一舉消滅蜀國。

    ” “那好,”鐘會愛理不理地說,“那就請鄧将軍去完成這個任務吧!” 鄧艾一走,鐘會嘿嘿冷笑幾聲,對部下将領們說:“鄧艾認為自己很聰明,其實他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

    ” “怎麼行不通呢?”将領們問。

     “陰平那一帶,全是高山峻嶺。

    當年漢武帝征服西南的時候,曾經在那裡鑿了一條小路,但三四百年來沒人走了。

    鄧艾要冒險經過那裡,如果蜀軍把他的歸路一截斷,他進不能進,退不能退,非全軍覆沒不可。

    我們等着瞧吧!” 鄧艾一回到陰平大營,就把将土們召集起來。

    他對大家說:“現在姜維率領的蜀兵都集中在劍閣。

    我準備從小路偷襲蜀國的後方,一直打到成都去。

    但這條路十分難走,沒有很大的決心和勇氣是不行的。

    大家的意見怎樣?” “我們願意聽從鄧将軍的命令,萬死不辭!”大夥兒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

     鄧艾看到将士們很齊心,心裡十分興奮。

    他先叫自己的兒子鄧忠,帶領五千精兵,每人拿了斧頭、鑿子,走在最前面,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他自己則統率大軍,準備了幹糧、繩索,緊跟在後面。

     為了保證跟後方取得聯系,軍隊每走一百裡路,就留下幾千士兵,紮下一個營寨。

    軍隊在毫無人煙的崇山峻嶺中,艱難地前進。

    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氣。

    但是大家還是頑強地向前走着。

     走呀,走呀,花了二十多天,走了七百多裡,紮下了七座營寨,路上沒有碰到一個人。

    每座營寨都留人把守,鄧艾身邊隻有兩千多人了。

     蜀軍根本沒有料想到,魏軍會越過這一帶沒有道路的山地,因此魏軍一點也沒有受到阻擋。

     一天,鄧忠急匆匆地跑來,對鄧艾說:“前面碰到一座懸崖。

    很難越過去,怎麼辦?” 鄧艾帶将領們過去一看,崖下深不見底。

    大家禁不住抽一口冷氣。

    有的說:“哎呀!這地方怎麼過得去?看來我們白費力氣,隻好掉頭回去了!” “不行!”鄧艾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已經走了七百裡。

    一過這個地方,前面就是江油城,那裡都是平地了,成功不成功,就靠在這個緊要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