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戰計 第八計 暗渡陳倉

關燈
以其同盟軍馬裡人從後方對沙皇軍隊進行襲擊,加上城防工事十分堅固,緻使擁有絕對優勢的沙皇俄軍無法突破,到了攻城發起後的一個多月,喀山城仍是巋然不動,城内軍民堅決拒絕沙皇的勸降和放棄喀山城。

     然而,喀山軍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很快就要在喀山降臨了。

    因為,喀山軍民從8月23日就已清楚地看到:沙皇俄軍在城邊架設重型火炮,猛烈襲擊城牆;在城正面挖掘戰壕,以伏兵置于壕内,利用各種武器向城中開火并不時發起沖擊;在高高的活動炮塔上,沙皇軍隊的火炮居高臨下,轟擊城内的街區及其軍民。

    所有這一切,雖然對喀山城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和人員傷亡,但卻并不足以瓦解喀山的防禦。

    但是,喀山軍民萬萬沒有想到,原來這種情景正是伊凡四世設置的一個陷阱:就在地面兵力、火力猛烈攻城的同時,“地下”的沙皇軍隊正在炮火掩護之下,一面用連綿不斷的塹壕、闆牆和裝滿土的筐籃将喀山團團圍住;一面夜以繼日地在喀山城牆之下開掘深洞。

    而喀山軍民又把掘洞出現的新土“合乎邏輯”地當成了挖掘戰壕的結果。

    沙皇軍隊在挖好的深洞之中,填滿了大量的火藥桶,隻等一聲令下,喀山城牆就将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

     1552年10月2日拂曉,已是勝券在握的伊凡四世先是對喀山守城軍民進行勸降,遭到拒絕之後,即下令實施爆破。

    突然之間,連續不斷的巨響震撼了喀山城。

    一陣地動山搖之後,喀山城的城門、城牆和供水系統被嚴重摧毀了。

    攻城俄軍從城牆四周的7個缺口同時突入。

    臨近中午,伊凡四世控制的預備隊沙皇團投入戰鬥。

    城内守軍英勇奮戰,直至全部陣亡,喀山汗也成了俘虜。

     前蘇軍曾經認為,伊凡四世圍攻喀山是俄軍首次進行大規模地雷戰的嘗試。

    更确切地說,這是一次地雷戰與地道戰相結合的典型戰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地雷戰與地道戰的結合,又是在槍炮火力和兵力沖擊的掩護之下得以實現的。

    這就使得這種結合具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性質。

    有所不同的是,在通常情況下,一“明”一“暗’,實際上是一假一真,一虛一實,“明”、“假”、“虛”完全(或者說主要)是為了掩蓋和服務于“暗”、“真”、“實”。

    

艾森豪威爾的“加萊”登陸欺騙計

1944年6月5日晚,盟軍取名為“尼普頓”的登陸行動開始了。

    這是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所導演的一出以假亂真的“登陸”戲。

    在加萊·康坦丁半島方向上,成千艘裝着角反射器的模拟艦艇,拖着塗鋁的氣球迅速駛來,向着加萊·康坦丁編隊而行。

    模拟艦艇的上空,幾十架飛機投撒了大量箔片,這些箔片在兩三千米的高空徐徐飄浮,久久不散。

    這一切,顯示在德軍雷達熒光屏上,即是大批飛機和艦隊,正鋪天蓋地向加萊一帶海岸接近。

    電離層中到處是盟軍地面人員在和飛行機組之間的無線電聯絡信号,談論着某項大規模戰役的行動情況。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盟軍将在加萊半島登陸。

     但是這一切都不過是一種欺騙,是瞞天過海、暗渡陳倉的現代翻版。

    令人叫絕的是,德軍最高統帥部居然相信是真的,大量的德國海軍艦船向着加萊駛去。

    與此同時,盟軍的真正登陸地點諾曼底方向,5000多艘艦船在數十架電子幹擾飛機的掩護下,正朝着既定的登陸海灘開進。

     6月6日早晨6點30分,盟軍第一支海運部隊——美軍第四步兵師幾乎未遭阻擊就在猶他海灘登了陸。

    三個半小時後,該師仍未遇到德軍密集的炮火,也未遇到德軍任何反擊行動。

    水陸兩栖坦克和大炮安然到達岸上。

    盡管其他幾個登陸點進展并不順利,但經過激烈的抗争,是日晚終于掌握了全部的海灘區。

    沙灘上的部隊,已經超過了50萬,但滑稽的是,希特勒仍然相信,諾曼底的戰鬥不過是敵人的牽制行動。

    可是就在奧馬哈海灘區激戰時,德軍馮·倫斯德元帥就曾決定,不管諾曼底是否佯攻,都必須堅決擊退。

    他本來有兩個裝甲師很快就可以機動過來,但當他準備下命令時,想起希特勒保留了對這兩個師的調遣權,而此時元首正在酣睡,他的參謀們拒絕驚動他。

    當他從睡夢中醒過來,又上了美國假情報的當,堅信巴頓集團軍将會在加萊半島登陸,于是仍然保留着這支部隊,以對付所謂更大規模的“加萊登陸”。

    艾森豪威爾以成功的隐真示假、暗渡陳倉計,終于釀就了希特勒的千古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