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戰計 第三計 借刀殺人
關燈
小
中
大
曹操之手殺了呂布,劉備的智謀可見一斑。
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于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
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
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内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
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
子貢說:“這事好辦。
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将伐吳。
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随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
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标,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
于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争霸中原。
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挂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
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及幾員大将死于亂軍之中。
齊國隻得請罪求和。
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
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
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
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洛陽是通往長安的軍事重地,劉玄派李轶去鎮守,以阻擋劉秀大軍的西進。
劉秀手下一名叫馮異的将軍寫信勸李轶歸順劉秀。
李轶看完信後,内心十分矛盾。
他雖然看出劉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脫離劉玄,但是他又不敢輕易投靠劉秀。
因為他曾參與殺害劉秀之兄的活動,擔心劉秀不容他。
于是,李轶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這樣寫道:“今天你我都在鎮守軍事要地,地位舉足輕重。
如果我們能同心同德,那我還有什麼顧慮呢?請将我的意思轉達給蕭王(指劉秀),我願為他盡微薄之力。
”馮異看到這封意思委婉的信後,明白李轶是叫自己保證他歸順後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祿。
于是,馮異一方面給李轶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陽周圍各縣,看李轶是否援救,以試探他有無誠意。
李轶果然不與馮異交戰。
馮異見李轶言行一緻,就把此事的前後經過向劉秀作了報告,并遞上李轶的信,勸劉秀接受李轶的歸順。
劉秀深知李轶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人,招降後仍是心頭之患。
但是,若拒之門外,對戰局又十分不利。
劉秀經反複考慮,終于想出一條借刀殺人的妙計。
劉秀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避而不談是否接受李轶的歸順,隻是提醒說:“李轶這個人詭計多端,一般人難以看出他的心思。
大家還是各自堅守陣地為好,防止李轶耍花招。
”然後,劉秀故意将李轶歸降的事洩露出去。
衆人議論紛紛。
不久,劉玄手下的另一員大将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李轶心懷二意,就派人将他刺殺了。
洛陽駐軍失去主将,軍心動搖,許多人投奔到了劉秀這一邊。
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直到這時,大家才明白了劉秀的用意:借劉玄之手殺掉李轶,既除了自己的心頭之患,又不用承擔殺害降将的壞名聲。
子貢“借刀”救魯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将,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于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
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
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内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
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
子貢說:“這事好辦。
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将伐吳。
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随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
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标,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
于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争霸中原。
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挂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
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及幾員大将死于亂軍之中。
齊國隻得請罪求和。
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
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
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
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劉秀借刀除心患
劉秀與劉玄決裂後,率兵向長安進軍。洛陽是通往長安的軍事重地,劉玄派李轶去鎮守,以阻擋劉秀大軍的西進。
劉秀手下一名叫馮異的将軍寫信勸李轶歸順劉秀。
李轶看完信後,内心十分矛盾。
他雖然看出劉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脫離劉玄,但是他又不敢輕易投靠劉秀。
因為他曾參與殺害劉秀之兄的活動,擔心劉秀不容他。
于是,李轶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這樣寫道:“今天你我都在鎮守軍事要地,地位舉足輕重。
如果我們能同心同德,那我還有什麼顧慮呢?請将我的意思轉達給蕭王(指劉秀),我願為他盡微薄之力。
”馮異看到這封意思委婉的信後,明白李轶是叫自己保證他歸順後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祿。
于是,馮異一方面給李轶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陽周圍各縣,看李轶是否援救,以試探他有無誠意。
李轶果然不與馮異交戰。
馮異見李轶言行一緻,就把此事的前後經過向劉秀作了報告,并遞上李轶的信,勸劉秀接受李轶的歸順。
劉秀深知李轶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人,招降後仍是心頭之患。
但是,若拒之門外,對戰局又十分不利。
劉秀經反複考慮,終于想出一條借刀殺人的妙計。
劉秀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避而不談是否接受李轶的歸順,隻是提醒說:“李轶這個人詭計多端,一般人難以看出他的心思。
大家還是各自堅守陣地為好,防止李轶耍花招。
”然後,劉秀故意将李轶歸降的事洩露出去。
衆人議論紛紛。
不久,劉玄手下的另一員大将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李轶心懷二意,就派人将他刺殺了。
洛陽駐軍失去主将,軍心動搖,許多人投奔到了劉秀這一邊。
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直到這時,大家才明白了劉秀的用意:借劉玄之手殺掉李轶,既除了自己的心頭之患,又不用承擔殺害降将的壞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