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積善之方
關燈
小
中
大
财,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忏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忏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鐘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随所成就,皆得圓滿。
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濟人,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
此又一說也。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如箸而已。
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
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常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于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将去。
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凡有财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
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随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争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
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迹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所存之心,隻是愛人敬人之心。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
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
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
善人在俗,亦難自立。
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
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
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迹,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颠沛,人所時有。
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颠連。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随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财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
所謂布施者,隻是舍之一字耳。
達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
苟非能然,先從财上布施。
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财為最重。
吾從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
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
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
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
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
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
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
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
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故暴殄之孽,當于殺生等。
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譯文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喜慶的事,還能福蔭子孫)。
從前姓顔的人家,要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就将孔家先祖所積之德一件一件羅列出來,由此推知,孔家子孫一定有大有作為的人,後來果然出了孔子。
還有,孔子稱贊舜的孝行時說:“他會進宗廟供子孫祭祀,且世代不斷,子孫還能長久得到他的福蔭。
”這些都是确實無誤的,我們還能在曆史記錄中找到很多相同的例子。
當朝少師(太子的老師)楊榮,是福建省建甯人,他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
有一次,連日下雨以至山洪暴發,洪水沖毀了上遊不少民房,被淹的人順流而下。
别的船都去撈取水上漂來的财物,隻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災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撈。
鄉人都笑他們是傻瓜。
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時,家裡開始漸漸寬裕起來。
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模樣,跟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積了許多陰功,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
你可以将你的先祖葬在某處。
少師的父親就把祖父和父親移葬在道士所說的地方。
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白兔墳。
後來少師出生了,二十歲就中進士,不斷升遷,直到位列三公。
皇帝還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
而且少師的子孫,都非常興旺,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之士。
浙江甯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他心地厚道,遵紀守法,做事公正。
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發怒把一個囚犯打得血流滿地,還不解恨。
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求情,請縣官饒過囚犯。
縣官說:“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常理,實在是太可惡了,由不得人不生氣啊!”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現在朝廷失卻正理,政治黑暗*,人心散失已經很久了。
審出案情時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而不能雀躍歡喜。
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态度和緩下來,氣也消了! 楊自懲家其實很窮困,别人送他東西,他卻一概不受。
碰到囚犯缺糧時,他就想方設法弄些米來救濟他們。
有一次來了幾個新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饑餓。
他自己家裡剛好米也不多,若是拿來給囚犯吃,自家人就要挨餓;要是自己吃,囚犯又餓得很可憐。
實在沒辦法,就跟妻子商量。
妻子問他:“犯人從什麼地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忏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鐘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随所成就,皆得圓滿。
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濟人,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
此又一說也。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如箸而已。
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
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常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于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将去。
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凡有财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
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随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争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
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迹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所存之心,隻是愛人敬人之心。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
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
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
善人在俗,亦難自立。
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
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
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迹,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颠沛,人所時有。
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颠連。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随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财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
所謂布施者,隻是舍之一字耳。
達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
苟非能然,先從财上布施。
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财為最重。
吾從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
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
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
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
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
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
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
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
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故暴殄之孽,當于殺生等。
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譯文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喜慶的事,還能福蔭子孫)。
從前姓顔的人家,要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就将孔家先祖所積之德一件一件羅列出來,由此推知,孔家子孫一定有大有作為的人,後來果然出了孔子。
還有,孔子稱贊舜的孝行時說:“他會進宗廟供子孫祭祀,且世代不斷,子孫還能長久得到他的福蔭。
”這些都是确實無誤的,我們還能在曆史記錄中找到很多相同的例子。
當朝少師(太子的老師)楊榮,是福建省建甯人,他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
有一次,連日下雨以至山洪暴發,洪水沖毀了上遊不少民房,被淹的人順流而下。
别的船都去撈取水上漂來的财物,隻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災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撈。
鄉人都笑他們是傻瓜。
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時,家裡開始漸漸寬裕起來。
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模樣,跟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積了許多陰功,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
你可以将你的先祖葬在某處。
少師的父親就把祖父和父親移葬在道士所說的地方。
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白兔墳。
後來少師出生了,二十歲就中進士,不斷升遷,直到位列三公。
皇帝還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
而且少師的子孫,都非常興旺,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之士。
浙江甯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他心地厚道,遵紀守法,做事公正。
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發怒把一個囚犯打得血流滿地,還不解恨。
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求情,請縣官饒過囚犯。
縣官說:“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常理,實在是太可惡了,由不得人不生氣啊!”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現在朝廷失卻正理,政治黑暗*,人心散失已經很久了。
審出案情時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而不能雀躍歡喜。
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态度和緩下來,氣也消了! 楊自懲家其實很窮困,别人送他東西,他卻一概不受。
碰到囚犯缺糧時,他就想方設法弄些米來救濟他們。
有一次來了幾個新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饑餓。
他自己家裡剛好米也不多,若是拿來給囚犯吃,自家人就要挨餓;要是自己吃,囚犯又餓得很可憐。
實在沒辦法,就跟妻子商量。
妻子問他:“犯人從什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