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積善之方
關燈
小
中
大
方來的?”“從杭州來的,他們一路挨餓,現在餓得臉上一點血色都沒有。
”兩夫婦就從自家鍋裡撤出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
後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守陳,小的叫守址,分别當了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當刑部侍郎,小孫子當四川按察使。
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當朝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也是楊自懲的後代。
明朝英宗正統年間,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
福建有很多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随他造反。
皇帝派出曾經擔任都禦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捕圍剿造反者。
張楷用計捉住了鄧茂七,又委派福建布政司謝都事去屠殺造反餘黨。
謝都事不肯亂殺人,就向各處收集造反者名冊,凡不在名冊上的人就暗中給一面小白旗,要他們在官兵搜查賊黨時把小白旗插在家門口,并且禁止官兵亂殺好人。
就這樣保存了一萬多人的性命。
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至宰相,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
福建省浦田縣的林家,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經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
隻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而且毫不厭煩。
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個粉團。
老太太每次都給他,一連三年,天天如此。
仙人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跟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将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一升麻子那樣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
林家子孫第一代發科甲的,就有九人。
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
因此福建省竟有“無林不開榜”(意思是林家參加考試的人很多,發榜時榜上也不會沒有姓林的人)的民謠。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還在縣學裡做秀才時,一個寒冬早上他去縣學,路上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裡,就快凍死了。
馮老先生馬上脫下皮襖替他穿上,并扶他到家裡取暖施救。
馮老先生救人後,有一晚上夢見一位天神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至誠之心,所以我要派韓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兒子。
”後來老先生生了兒子琢庵,就起名為“馮琦”(韓琦是宋朝一位文武雙全的賢能宰相,現在天神安排他來投胎轉世,當馮老先生的兒子)。
浙江台州有一個應大猷尚書,壯年時在山中讀書,晚上,鬼常聚在一起吼叫吓人,隻有應公不怕。
有一夜,應公聽到一個鬼說:“有一個婦人,丈夫出遠門好久沒回來,公婆認定兒子已經死了,逼婦人改嫁,但是婦人要守節不肯改嫁,準備明晚在這裡上吊。
真開心,我終于可以找到替身了。
”應公聽到這些話,就暗中賣田,并以婦人丈夫的名義寫信回家,随信附上賣田所得的四兩銀子。
那人的父母看信以後,因為筆迹不像懷疑信是假的,後來看到銀子就說:“信可以是假的,但是銀子假不了!兒子一定還活着,平安無事。
”所以他們就不再逼媳婦改嫁了。
後來他們的兒子真的回來了,夫婦得以保全,像新婚一樣甜甜蜜蜜過日子。
又有一次,應公聽到那個鬼說:“我本來可以找到替身的,可惜這個秀才壞了我的好事。
” 旁邊一個鬼說:“你為什麼不去害死他?” 那個鬼說:“天帝因為這個人心好有陰德,已經派他去做陰德尚書了,我怎麼害得了他?” 應公聽了兩個鬼所說的話,就更加努力,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在增加。
碰到荒年時,就捐米谷救人;碰到親戚有急難,也想盡辦法助其渡過難關;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反省檢讨自己,心平氣和地接受事實。
因為應公這樣為人處世,所以他的子孫得到功名官位的,到現在已經連成串了! 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很富有,也很有善心,碰到荒年,就先把自家應收的田租完全免去,做全縣有田人的榜樣,而後還捐出自家稻谷救濟窮人。
有一天夜裡,他聽到一群鬼在門口唱:“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
”那些鬼連續不斷呼叫,夜夜不停。
這一年,徐鳳竹去參加鄉試,果然考中了舉人。
他的父親因此更加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積功德。
例如修橋鋪路,施齋飯供養出家人。
凡是對别人有好處的事情,無不盡心盡力去做。
後來他又聽到鬼在門口唱:“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
”後來徐鳳竹果然當了兩浙巡撫。
浙江省嘉興縣有一位叫屠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裡做主事,夜裡就住在監獄裡,經常仔細盤問囚犯,結果發現被冤枉的有不少人。
但是屠公并不覺得自己有功勞,隻是秘密地把這件事上報刑部堂官。
後來秋審提堂時,刑部堂官根據屠公所提供的材料,糾正了很多冤假錯案,釋放了十幾個被冤枉的人,囚犯們沒有不心服口服的。
因此京城裡的百姓都稱贊刑部尚書明察秋毫。
後來屠公又上公文給堂官說:“在天子腳下,尚且有這麼多被冤枉的人,全國這樣大的地方,哪會沒有被冤枉的人?所以應該定期派出減刑官,到各省去核實罪案,糾正冤假錯案。
”尚書代為上奏皇帝,皇帝批準了他的建議,派出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剛巧屠公也在委派之列。
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天神告訴他說:“你命裡本來沒有兒子,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的建議,正與天心相合,所以天帝賜給你三個兒子,将來都可以穿紫袍、束金帶、做大官。
”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應埙、應坤、應竣三個兒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有一位嘉興人,叫包憑,字信之。
他的父親是安徽池州府太守,有七個兒子,包憑最小。
包憑被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贅為女婿,和我父親常有來往,交情很深。
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對佛道之學也很有研究,但是每次考試都考不中。
有一天,他向東去卯湖遊玩,偶然到鄉村一個破落的佛寺,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露天而立,被雨淋濕了。
當時就掏出十兩銀子給寺裡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
和尚說:“修寺的工程大,銀子太少,不夠用,沒法完工。
”他又拿出四匹松江出産的布料,再從竹箱裡撿出七件衣服給和尚。
這七件衣服裡,有一件是用麻料做的新夾衣,傭人要留下來,但是包憑說:“隻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體又有什麼關系呢?”和尚聽後流着眼淚說:“施送銀兩和衣服布匹,還不算難事,隻是這一片誠心,豈是誰都有的?” 後來房屋修好了,包憑就拉着父親同遊這座佛寺,并且住在寺中。
那天晚上,包憑夢見寺裡的護法神跟他說:“你做了這些功德,你的子孫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
”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柽芳,都中了進士,做了高官。
浙江省嘉善縣有一個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親在縣衙的刑房當書辦。
有一個囚犯被人陷害,判了死罪。
支書辦可憐他,有意幫他伸冤。
那囚犯曉得支書辦的好意之後,跟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們無法報答,明天請他到鄉下,你就嫁給他,他或許會在念這份情上鼎力相助,那麼我就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哭着答應了。
第二天,支書辦到鄉下,囚犯妻子出來勸支書辦喝酒,并且把丈夫的意思告訴他。
支書辦不答應,但最後還是盡力相助,把案子*了。
囚犯出獄後,夫妻到支書辦家裡叩頭拜謝說:“您這樣厚德的人實在少有。
現在您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許給您做掃地的小妾。
”這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支書辦就預備了禮物,把囚犯的女兒迎娶回家,後來生了兒子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舉人,為官至翰林院的書記,後來支立的兒子支高,支高的兒子支祿,都被保薦做州縣學裡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支大綸,也考中進士。
以上十個故事,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行善積德,福蔭子孫。
若是進一步說明,那麼做善事有真的假的,有直的曲的,有陰的陽的,有是的不是的,有偏的正的,有半滿的圓滿的,有大的小的,有難的易的。
這些都要仔細辨别。
若是做了善事,卻沒有深入考究,隻知盲目苦幹,要真的把善事辦成惡事,那就是白費苦心,得不到一點益處啊! 第一,真假。
元朝時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高僧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講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随形,為什麼現在某人不停地在行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而某人作惡多端,家裡反而發達得很呢?佛說的因果報應有憑據嗎?” 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看不到事實真相,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
他們不反思自己颠倒是非,卻去懷疑因果報應規律。
” 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怎麼會反過來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把自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各說幾件出來。
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禮貌待人是善
”兩夫婦就從自家鍋裡撤出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
後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守陳,小的叫守址,分别當了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當刑部侍郎,小孫子當四川按察使。
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當朝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也是楊自懲的後代。
明朝英宗正統年間,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
福建有很多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随他造反。
皇帝派出曾經擔任都禦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捕圍剿造反者。
張楷用計捉住了鄧茂七,又委派福建布政司謝都事去屠殺造反餘黨。
謝都事不肯亂殺人,就向各處收集造反者名冊,凡不在名冊上的人就暗中給一面小白旗,要他們在官兵搜查賊黨時把小白旗插在家門口,并且禁止官兵亂殺好人。
就這樣保存了一萬多人的性命。
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至宰相,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
福建省浦田縣的林家,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經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
隻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而且毫不厭煩。
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個粉團。
老太太每次都給他,一連三年,天天如此。
仙人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跟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将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一升麻子那樣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
林家子孫第一代發科甲的,就有九人。
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
因此福建省竟有“無林不開榜”(意思是林家參加考試的人很多,發榜時榜上也不會沒有姓林的人)的民謠。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還在縣學裡做秀才時,一個寒冬早上他去縣學,路上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裡,就快凍死了。
馮老先生馬上脫下皮襖替他穿上,并扶他到家裡取暖施救。
馮老先生救人後,有一晚上夢見一位天神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至誠之心,所以我要派韓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兒子。
”後來老先生生了兒子琢庵,就起名為“馮琦”(韓琦是宋朝一位文武雙全的賢能宰相,現在天神安排他來投胎轉世,當馮老先生的兒子)。
浙江台州有一個應大猷尚書,壯年時在山中讀書,晚上,鬼常聚在一起吼叫吓人,隻有應公不怕。
有一夜,應公聽到一個鬼說:“有一個婦人,丈夫出遠門好久沒回來,公婆認定兒子已經死了,逼婦人改嫁,但是婦人要守節不肯改嫁,準備明晚在這裡上吊。
真開心,我終于可以找到替身了。
”應公聽到這些話,就暗中賣田,并以婦人丈夫的名義寫信回家,随信附上賣田所得的四兩銀子。
那人的父母看信以後,因為筆迹不像懷疑信是假的,後來看到銀子就說:“信可以是假的,但是銀子假不了!兒子一定還活着,平安無事。
”所以他們就不再逼媳婦改嫁了。
後來他們的兒子真的回來了,夫婦得以保全,像新婚一樣甜甜蜜蜜過日子。
又有一次,應公聽到那個鬼說:“我本來可以找到替身的,可惜這個秀才壞了我的好事。
” 旁邊一個鬼說:“你為什麼不去害死他?” 那個鬼說:“天帝因為這個人心好有陰德,已經派他去做陰德尚書了,我怎麼害得了他?” 應公聽了兩個鬼所說的話,就更加努力,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在增加。
碰到荒年時,就捐米谷救人;碰到親戚有急難,也想盡辦法助其渡過難關;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反省檢讨自己,心平氣和地接受事實。
因為應公這樣為人處世,所以他的子孫得到功名官位的,到現在已經連成串了! 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很富有,也很有善心,碰到荒年,就先把自家應收的田租完全免去,做全縣有田人的榜樣,而後還捐出自家稻谷救濟窮人。
有一天夜裡,他聽到一群鬼在門口唱:“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
”那些鬼連續不斷呼叫,夜夜不停。
這一年,徐鳳竹去參加鄉試,果然考中了舉人。
他的父親因此更加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積功德。
例如修橋鋪路,施齋飯供養出家人。
凡是對别人有好處的事情,無不盡心盡力去做。
後來他又聽到鬼在門口唱:“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
”後來徐鳳竹果然當了兩浙巡撫。
浙江省嘉興縣有一位叫屠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裡做主事,夜裡就住在監獄裡,經常仔細盤問囚犯,結果發現被冤枉的有不少人。
但是屠公并不覺得自己有功勞,隻是秘密地把這件事上報刑部堂官。
後來秋審提堂時,刑部堂官根據屠公所提供的材料,糾正了很多冤假錯案,釋放了十幾個被冤枉的人,囚犯們沒有不心服口服的。
因此京城裡的百姓都稱贊刑部尚書明察秋毫。
後來屠公又上公文給堂官說:“在天子腳下,尚且有這麼多被冤枉的人,全國這樣大的地方,哪會沒有被冤枉的人?所以應該定期派出減刑官,到各省去核實罪案,糾正冤假錯案。
”尚書代為上奏皇帝,皇帝批準了他的建議,派出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剛巧屠公也在委派之列。
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天神告訴他說:“你命裡本來沒有兒子,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的建議,正與天心相合,所以天帝賜給你三個兒子,将來都可以穿紫袍、束金帶、做大官。
”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應埙、應坤、應竣三個兒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有一位嘉興人,叫包憑,字信之。
他的父親是安徽池州府太守,有七個兒子,包憑最小。
包憑被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贅為女婿,和我父親常有來往,交情很深。
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對佛道之學也很有研究,但是每次考試都考不中。
有一天,他向東去卯湖遊玩,偶然到鄉村一個破落的佛寺,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露天而立,被雨淋濕了。
當時就掏出十兩銀子給寺裡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
和尚說:“修寺的工程大,銀子太少,不夠用,沒法完工。
”他又拿出四匹松江出産的布料,再從竹箱裡撿出七件衣服給和尚。
這七件衣服裡,有一件是用麻料做的新夾衣,傭人要留下來,但是包憑說:“隻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體又有什麼關系呢?”和尚聽後流着眼淚說:“施送銀兩和衣服布匹,還不算難事,隻是這一片誠心,豈是誰都有的?” 後來房屋修好了,包憑就拉着父親同遊這座佛寺,并且住在寺中。
那天晚上,包憑夢見寺裡的護法神跟他說:“你做了這些功德,你的子孫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
”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柽芳,都中了進士,做了高官。
浙江省嘉善縣有一個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親在縣衙的刑房當書辦。
有一個囚犯被人陷害,判了死罪。
支書辦可憐他,有意幫他伸冤。
那囚犯曉得支書辦的好意之後,跟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們無法報答,明天請他到鄉下,你就嫁給他,他或許會在念這份情上鼎力相助,那麼我就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哭着答應了。
第二天,支書辦到鄉下,囚犯妻子出來勸支書辦喝酒,并且把丈夫的意思告訴他。
支書辦不答應,但最後還是盡力相助,把案子*了。
囚犯出獄後,夫妻到支書辦家裡叩頭拜謝說:“您這樣厚德的人實在少有。
現在您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許給您做掃地的小妾。
”這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支書辦就預備了禮物,把囚犯的女兒迎娶回家,後來生了兒子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舉人,為官至翰林院的書記,後來支立的兒子支高,支高的兒子支祿,都被保薦做州縣學裡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支大綸,也考中進士。
以上十個故事,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行善積德,福蔭子孫。
若是進一步說明,那麼做善事有真的假的,有直的曲的,有陰的陽的,有是的不是的,有偏的正的,有半滿的圓滿的,有大的小的,有難的易的。
這些都要仔細辨别。
若是做了善事,卻沒有深入考究,隻知盲目苦幹,要真的把善事辦成惡事,那就是白費苦心,得不到一點益處啊! 第一,真假。
元朝時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高僧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講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随形,為什麼現在某人不停地在行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而某人作惡多端,家裡反而發達得很呢?佛說的因果報應有憑據嗎?” 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看不到事實真相,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
他們不反思自己颠倒是非,卻去懷疑因果報應規律。
” 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怎麼會反過來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把自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各說幾件出來。
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禮貌待人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