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知戰

關燈
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與戰則勝。

    知戰地,知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

    法曰:“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

    ”① 戰國魏與趙攻韓②,韓告急于齊。

    齊③用田忌④将而往,直走大梁⑤。

    魏将龐涓⑥聞之,去韓而歸魏。

    孫膑⑦謂田忌曰:“彼三晉⑧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号為怯。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裡而趨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趨利者軍半至'⑨,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⑩。

    ”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精銳騎兵倍道兼行逐之。

     孫膑度其行,暮當至馬陵⑾。

    〔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⑿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

    于是,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見舉火即萬弩俱發。

    ”⒀涓果夜至,立木下見白書⒁,乃鑽火燭之⒂。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⒃。

    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刎。

    ⒄ ①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魏與趙攻韓:此戰發生在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

    韓向齊求救,齊派将田忌和軍師孫膑率軍往救,這便是齊魏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

     ③齊:馬本及唐本皆脫,今從王本及汪本。

     ④田忌:又作“田期”或“田思期”。

    戰國初齊國名将。

    曾率軍先後于桂陵(位于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大敗魏軍。

    後因與齊相鄒忌不睦,被誣告而一度去齊投楚,楚封之于江南。

     ⑤大梁:魏國都城,位于今河南開封西北。

     ⑥龐涓:戰國魏将。

    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率軍進圍趙都邯鄲;次年,齊将田忌采用孫膑“圍魏救趙”之謀,大破龐涓軍于桂陵。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龐涓率軍攻韓,又為孫膑“減竈設伏”之謀所敗,于馬陵自殺而死。

     ⑦孫膑: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

    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兵聖孫武的後裔。

    曾與龐涓同學兵法于鬼谷子。

    後龐涓出任魏将,因忌孫膑才能過己,将其騙至魏國,處以膑刑(即剜去膝蓋骨),故稱孫膑。

    後經齊國使者淳于髡秘密救回,齊威王任他為軍師。

    他設謀先後大敗魏軍于桂陵、馬陵。

    著有《孫膑兵法》傳世。

     ⑧三晉:春秋末期,晉國之卿韓、趙、魏三家分晉,成為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故史稱此三家為“三晉”。

    這裡是指魏、趙兩國。

     ⑨百裡而趨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趨利者軍半至: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但因詞句有變化,故含義與孫子原文不盡相同。

    《孫子兵法》原文是:“百裡而争利,則擒三軍将;勁者先,罷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裡而争利,則蹶軍将,其法半至。

    ”蹶(jué),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