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導戰

關燈
凡與敵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知其利,而戰則勝。法曰:“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①

    漢武帝時,匈奴比歲②入寇,所殺掠甚衆。元朔五年春,今衛青③将三萬騎出塞,匈奴右賢王④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帳中。漢兵夜至,圍右賢王,虜大驚,獨與其愛妾一人、騎兵數百,潰圍夜逃北去。漢遣輕騎校尉⑤郭成等追四百裡,弗及,得虜裨将十餘人,男女萬五千餘口⑥,畜數十百萬。于是,青率兵而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将,諸将皆以兵屬,立号而歸。皆用校尉張骞⑦以嘗使大夏⑧留匈奴久,導軍,善知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⑨

    ①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又見同書《九地篇》。

    ②比歲:每年,連年。

    ③衛青:西漢名将。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漢武帝的衛皇後之弟。本為平陽公主家騎,因其姐子夫得選入宮,為漢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将軍,封長平侯。多次率軍擊敗匈奴貴族對漢朝北部邊境的攻掠,戰功卓著。

    ④右賢王:本謂“右屠耆王”,匈奴官名。冒頓單于時,他除自領中部外,又設左、右屠耆王,分領東、西二部,由單于子弟擔任。“屠耆”,匈奴語,意謂漢語“賢”,故漢族稱其左、右屠耆王為左、右賢王。

    ⑤輕騎校尉:即統率騎兵的武官。校尉,漢代軍中官職,略次于将軍。

    ⑥萬五千餘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五千餘口”。今據史校改。

    ⑦張骞:西漢傑出外交家。漢中城固(今屬陝西)人。官至大行(掌禮賓),封博望侯。曾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為加強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系,發展同中亞各國友好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大夏等地,曆時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達十一年之久,因此他對匈奴的風物人情、地理狀況比較熟悉,為其後衛青率軍反擊匈奴的作戰,提供了不少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

    ⑧大夏:中亞古國,所轄地區當今阿富汗北部。

    ⑨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衛青傳》,又見于《史記·衛青列傳》和《史記·大宛傳》。

    【譯文】

    大凡同敵人作戰,對于山川的平坦或險要,道路的曲折或直捷,一定要用當地人來引導,才能了解哪裡地形對我有利,這樣,打起仗來,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不使用鄉導的,就不能獲得地利之助。”

    西漢武帝時期,匈奴連年入侵邊境,所過殺人掠物甚為嚴重。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天,武帝命令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北出邊塞,對匈奴實施反擊。時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到達不了他的軍營、于是醉酒而安卧于軍帳之中。漢軍乘夜抵達這裡,迅速包圍了匈奴軍營,右賢王大驚失色,獨自和愛妾一人,在數百騎兵的護衛下,突出重圍連夜向北逃走。漢軍派輕騎校尉郭成等将随後追擊四百裡,沒有追上右賢王,但俘獲其偏将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繳獲其牲畜數百萬頭。于是,衛青率兵凱旋而歸,到達邊境時,漢武帝所派使者手捧大将軍印,就在軍營中授任衛青為大将,其餘諸将都以其所部統歸衛青指揮,并給以封号而回。漢軍此次反擊匈奴作戰的勝利,是因為用了曾經出使大夏時長期困留于匈奴的漢朝校尉張骞作向導,熟悉哪些地方有水草,從而使漢軍免遭饑渴威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