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勢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戰,所謂勢者,乘勢也。
因敵有破滅之勢,則我從而迫之,其軍必潰。
法曰:“因勢破之。
”① 晉武帝②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惟羊祜③、杜預④、張華⑤與帝意合。
祜病,舉預自代。
及祜卒,拜預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既至鎮,繕兵甲,耀威武,遂揀精銳,襲破吳西陵都督張政,乃啟請伐吳之期。
帝報待明年方欲大舉。
預上表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無功耳。
朝臣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
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⑥效之後,責諸議者,皆叩頭而謝,以塞異端也。
自秋以來,讨賊之形頗露之。
若今中止,孫皓⑦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諸城,遠居其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于夏口⑨,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矣。
”時帝與張華圍棋,而預表适至。
華推枰⑩斂手曰:“陛下聖明神武,國富兵強,吳王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讨之,可不勞而定。
”帝乃許之。
預陳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襲樂鄉⑾,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奪賊心,遂虜吳都督孫歆。
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廣⑿,吳之州郡,望風歸附,預仗節宣诏而撫綏之。
時諸将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能盡克。
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來冬,更為大舉。
”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⒀,以并強齊。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着手處也。
”遂指授群帥⒁,徑造⒂秣陵⒃,所過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孫皓。
⒄ ①因勢破之:語出《三略·上略》。
②晉武帝:即司馬炎。
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稱帝,改國号為晉,史稱“西晉”。
③羊祜:西晉大臣。
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字叔子。
晉武帝時任尚書左仆射,曾參與謀劃滅吳。
他出鎮襄陽十年,都督荊州諸軍事,開屯田,修兵甲,儲軍糧,為其後一舉滅吳打下了基礎。
④杜預:西晉大将,著名學者。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字元凱。
晉武帝時,為羊祜所舉,祜卒後,代鎮襄陽,任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因滅吳有功,封當陽縣侯。
他博學多才,尤善謀略,時有“杜武庫”之稱。
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孫子兵法注》等。
⑤張華:西晉大臣。
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
晉初任中書令,力排異議,支持武帝司馬炎滅吳計劃。
滅吳後,受封廣武縣侯。
⑥趙充國所上事:趙充國,西漢大将,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字翁孫。
熟悉匈奴和羌族情況。
武帝、昭帝時,率軍反擊匈奴貴族襲擾,勇敢善戰,因戰功卓著而任後将軍。
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與羌族先零部貴族鬥争中,曾多次上書提出屯墾戍邊的建議,所謂“趙充國所上事”即指此。
趙充國每次上書,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論,開始,贊成者隻有十分之三;中間,增至十分之五;最後,增至十分之八。
對此,宣帝下诏責問原先持反對意見的人,迫使他們叩頭請罪。
事見《漢書·趙充國傳》。
⑦孫皓:三國時吳國最後一個皇帝。
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後,專橫暴虐,奢侈荒淫。
西晉鹹甯五年(公元279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翌年三月,晉軍攻入吳都建業,孫皓投降稱臣。
⑧武昌:吳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⑨夏口:古地名。
位于今湖北武漢對面。
⑩枰(píng):棋盤。
⑾樂鄉: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
⑿交、廣:即交州、廣州,相當于今廣西、廣東大部。
⒀樂毅藉濟西
因敵有破滅之勢,則我從而迫之,其軍必潰。
法曰:“因勢破之。
”① 晉武帝②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惟羊祜③、杜預④、張華⑤與帝意合。
祜病,舉預自代。
及祜卒,拜預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既至鎮,繕兵甲,耀威武,遂揀精銳,襲破吳西陵都督張政,乃啟請伐吳之期。
帝報待明年方欲大舉。
預上表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無功耳。
朝臣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
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⑥效之後,責諸議者,皆叩頭而謝,以塞異端也。
自秋以來,讨賊之形頗露之。
若今中止,孫皓⑦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諸城,遠居其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于夏口⑨,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矣。
”時帝與張華圍棋,而預表适至。
華推枰⑩斂手曰:“陛下聖明神武,國富兵強,吳王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讨之,可不勞而定。
”帝乃許之。
預陳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襲樂鄉⑾,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奪賊心,遂虜吳都督孫歆。
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廣⑿,吳之州郡,望風歸附,預仗節宣诏而撫綏之。
時諸将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能盡克。
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來冬,更為大舉。
”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⒀,以并強齊。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着手處也。
”遂指授群帥⒁,徑造⒂秣陵⒃,所過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孫皓。
⒄ ①因勢破之:語出《三略·上略》。
②晉武帝:即司馬炎。
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稱帝,改國号為晉,史稱“西晉”。
③羊祜:西晉大臣。
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字叔子。
晉武帝時任尚書左仆射,曾參與謀劃滅吳。
他出鎮襄陽十年,都督荊州諸軍事,開屯田,修兵甲,儲軍糧,為其後一舉滅吳打下了基礎。
④杜預:西晉大将,著名學者。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字元凱。
晉武帝時,為羊祜所舉,祜卒後,代鎮襄陽,任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因滅吳有功,封當陽縣侯。
他博學多才,尤善謀略,時有“杜武庫”之稱。
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孫子兵法注》等。
⑤張華:西晉大臣。
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
晉初任中書令,力排異議,支持武帝司馬炎滅吳計劃。
滅吳後,受封廣武縣侯。
⑥趙充國所上事:趙充國,西漢大将,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字翁孫。
熟悉匈奴和羌族情況。
武帝、昭帝時,率軍反擊匈奴貴族襲擾,勇敢善戰,因戰功卓著而任後将軍。
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與羌族先零部貴族鬥争中,曾多次上書提出屯墾戍邊的建議,所謂“趙充國所上事”即指此。
趙充國每次上書,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論,開始,贊成者隻有十分之三;中間,增至十分之五;最後,增至十分之八。
對此,宣帝下诏責問原先持反對意見的人,迫使他們叩頭請罪。
事見《漢書·趙充國傳》。
⑦孫皓:三國時吳國最後一個皇帝。
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後,專橫暴虐,奢侈荒淫。
西晉鹹甯五年(公元279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翌年三月,晉軍攻入吳都建業,孫皓投降稱臣。
⑧武昌:吳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⑨夏口:古地名。
位于今湖北武漢對面。
⑩枰(píng):棋盤。
⑾樂鄉: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
⑿交、廣:即交州、廣州,相當于今廣西、廣東大部。
⒀樂毅藉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