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交戰

關燈
凡與敵戰,傍與鄰國①,當卑詞厚賂結之,以為己援。若我攻敵人之前,彼犄②其後,則敵人必敗。法曰:“衢地則合交。”③

    三國蜀将關羽,圍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軍于禁等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④。是時,漢帝都許昌⑤,魏武⑥以為近賊,欲徙河北,以避其鋒。司馬懿谏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損失,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而内疏,羽今得意,權必不願也。可谕權,令犄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遣使結權,遂遣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果棄樊而去。⑦

    ①傍與鄰國:王本作“傍有鄰國”。

    ②犄(jì):牽制。

    ③衢地則合交: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屬湖北。

    ⑤漢帝都許昌:漢帝,即東漢獻帝劉協。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奉獻帝自洛陽遷都于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是為文帝,建國号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故史稱曹操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蔣濟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對于毗連戰區的鄰國,應當以卑恭言詞和厚重财物結交它,争取其成為自己盟援國。倘若作戰中我進攻敵人的正面,盟國牽制敵人的後面,這樣,就一定能把敵人打敗。誠如兵法所說:“在多國交界的'衢地'作戰,應當結交盟國作為後援。”

    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将關羽把魏将征南将軍曹仁圍困在樊城,曹操派遣左将軍于禁等人率軍前往救援,正趕上漢水暴漲,關羽指揮水師迎戰,俘獲了于禁等步騎兵三萬人,然後把他們押送到江陵。當時,漢獻帝立都于許昌,曹操認為許昌距敵太近,想把首都遷往黃河以北,以躲避關羽的兵鋒威脅。但大将司馬懿卻勸阻說:“于禁等人實為洪水所淹沒,并非作戰不力所造成的失敗,這對國家大局并沒有什麼損失。如果因此而輕率遷都,不僅是向敵人示弱,還會引起淮河、漢水流域的民衆慌懼不安。孫權與劉備雖然結為盟友,實際上是外表親近而内裡疏忌。關羽如今得意,孫權必不高興。據此,可以派人谕示孫權,使令他從背後牽制關羽,這樣,樊城之圍就自然解除了。”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派遣使者去東吳結好孫權。孫權于是派呂蒙率軍西進襲占了公安和南郡,關羽果然放棄對樊城的圍困而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