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弱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戰①,若敵衆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竈,示強于敵,使彼莫能測我衆寡、強弱之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法曰:“強弱,形也。”②
後漢③,羌胡反,寇武都④,鄧太後⑤以虞诩⑥有将帥之略,遷武都太守。羌乃率衆數千,遮诩于陳倉⑦、崤谷⑧,诩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羌聞之,乃分抄傍縣。诩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裡⑨。令吏士各作兩竈,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膑減竈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裡,〔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裡,何也?”诩曰:“虜衆多,吾兵少。虜見吾竈日增,必謂郡兵來迎。衆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膑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⑩
①凡戰:王本和汪本皆作“凡與敵戰”。
②強弱,形也:語出《孫子兵法·勢篇》。
③後漢:指東漢。
④武都:郡名。漢武帝時置。東漢時郡治在下辨(今甘肅徽縣西)。
⑤鄧太後:即東漢和帝劉肇之皇後,名綏。和帝死後,她先後立殇帝劉隆(和帝少子)、安帝劉祜(章帝孫),臨朝執政十餘年。
⑥虞诩:東漢陳國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時,始為朝歌(今河南湯陰西南)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至尚書仆射。
⑦陳倉:古縣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寶雞東。
⑧崤谷:即散關,亦稱大散關。位于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是自陳倉出陝入川的交通要道,向為兵争要地。
⑨兼行百餘裡:馬本及唐本“兼行”後有“日行”,顯系衍文,今據史載删除。兼行,謂兩倍行程,故“兼行百餘裡”,實際行程當為二百餘裡。
⑩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處于敵衆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時,必須多設旗幟,加倍增築鍋竈,僞裝成強大之勢以迷惑敵人,使它無法摸清我軍多少、強弱之實情,敵人就必定不敢輕易向我進攻,我便可以迅速撤離,使全軍擺脫危險境地。誠如兵法所說:“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僞裝的。”
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臨朝執政的鄧太後以虞诩有将帥之才略,升任他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領率衆數千人,阻截虞诩于陳倉、崤谷一帶;虞诩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麻痹羌人,虞诩揚言他已上書皇帝請求援兵,隻等援兵一到就進發。羌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分兵到附近各縣進行搶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時機,率兵疾速西進,日夜兼程趕路,一晝夜行進二百裡,并命令部隊官兵每人各造兩個鍋竈,每天增竈一倍;羌兵見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隊。有人問道:“孫膑圍魏救趙時是采用逐日減竈之法欺騙魏軍的,而您卻是用的逐日增竈之法;兵法上講一日行軍不得超過三十裡,以防不測,而今我們卻走了二百多裡。這是為什麼?”虞诩回答說:“敵人兵多,我軍人少;敵人見我軍鍋竈逐日增多,必定認為諸郡救兵來參戰了,兵力增多而行軍速度又快,敵人必然不敢追趕我們。孫膑是故意向敵人顯現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現在是向敵人僞示自己力量強大。(兩者所用戰法之不同),這是各自所處的态勢不同的緣故。”
後漢③,羌胡反,寇武都④,鄧太後⑤以虞诩⑥有将帥之略,遷武都太守。羌乃率衆數千,遮诩于陳倉⑦、崤谷⑧,诩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羌聞之,乃分抄傍縣。诩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裡⑨。令吏士各作兩竈,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膑減竈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裡,〔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裡,何也?”诩曰:“虜衆多,吾兵少。虜見吾竈日增,必謂郡兵來迎。衆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膑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⑩
①凡戰:王本和汪本皆作“凡與敵戰”。
②強弱,形也:語出《孫子兵法·勢篇》。
③後漢:指東漢。
④武都:郡名。漢武帝時置。東漢時郡治在下辨(今甘肅徽縣西)。
⑤鄧太後:即東漢和帝劉肇之皇後,名綏。和帝死後,她先後立殇帝劉隆(和帝少子)、安帝劉祜(章帝孫),臨朝執政十餘年。
⑥虞诩:東漢陳國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時,始為朝歌(今河南湯陰西南)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至尚書仆射。
⑦陳倉:古縣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寶雞東。
⑧崤谷:即散關,亦稱大散關。位于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是自陳倉出陝入川的交通要道,向為兵争要地。
⑨兼行百餘裡:馬本及唐本“兼行”後有“日行”,顯系衍文,今據史載删除。兼行,謂兩倍行程,故“兼行百餘裡”,實際行程當為二百餘裡。
⑩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處于敵衆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時,必須多設旗幟,加倍增築鍋竈,僞裝成強大之勢以迷惑敵人,使它無法摸清我軍多少、強弱之實情,敵人就必定不敢輕易向我進攻,我便可以迅速撤離,使全軍擺脫危險境地。誠如兵法所說:“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僞裝的。”
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臨朝執政的鄧太後以虞诩有将帥之才略,升任他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領率衆數千人,阻截虞诩于陳倉、崤谷一帶;虞诩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麻痹羌人,虞诩揚言他已上書皇帝請求援兵,隻等援兵一到就進發。羌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分兵到附近各縣進行搶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時機,率兵疾速西進,日夜兼程趕路,一晝夜行進二百裡,并命令部隊官兵每人各造兩個鍋竈,每天增竈一倍;羌兵見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隊。有人問道:“孫膑圍魏救趙時是采用逐日減竈之法欺騙魏軍的,而您卻是用的逐日增竈之法;兵法上講一日行軍不得超過三十裡,以防不測,而今我們卻走了二百多裡。這是為什麼?”虞诩回答說:“敵人兵多,我軍人少;敵人見我軍鍋竈逐日增多,必定認為諸郡救兵來參戰了,兵力增多而行軍速度又快,敵人必然不敢追趕我們。孫膑是故意向敵人顯現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現在是向敵人僞示自己力量強大。(兩者所用戰法之不同),這是各自所處的态勢不同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