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寡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戰,若以寡敵衆,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戰則必勝。法曰:“用少者務隘。”①
《北史》: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将高歡②渡河③,逼華州④,刺史王罴⑤嚴守,乃涉洛,軍于許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諸州兵,未會⑧。諸将以衆寡不敵,請且待歡更西以觀之。泰曰:“歡若至鹹陽⑨,人皆轉搔擾。今其新至,可擊之。”即造浮橋于渭南,軍士赍三日糧,輕騎渡渭,辎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齊軍六十餘裡。高歡率兵來會。候騎告齊兵至,泰召諸将議。李弼⑿曰:“彼衆我寡,不可平地置陣⒀。此東十裡,有渭曲⒁,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⒂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蘆之中,聞鼓聲而起。日晡⒃,齊軍至,望見軍少,争進,卒亂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鳴鼓,士卒皆起。于謹⒄等以大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遂犬破之。"⒅
①用少者務隘:語出《吳子·應變第五》。
②高歡:一名賀六渾。世居懷朔鎮(今内蒙古包頭東北),為鮮卑化的漢人。初參加杜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後叛降爾朱榮。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勢力,擁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長安,别立元善見(孝文帝曾孫)為帝(孝靜帝),遷都邺城,是為東魏。至此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執魏政十六年,死後,其子高洋代東魏稱帝,改國号為齊,史稱“北齊”,追尊歡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黃河的專稱。南北朝以前,稱“河”或“河水”,隋唐以後稱“黃河”。
④華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
⑤王罴: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王霸”,今據史校改。
⑥許原:故址在今陝西大荔西北五十裡。
⑦宇文泰: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内蒙古)人。曾參加鮮于修禮起義軍,繼歸葛榮,後降爾朱榮。北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對抗,為大丞相,執掌西魏朝政。死後,其子宇文覺代魏稱帝,改國号為周,史稱“北周”,追尊泰為文帝。
⑧未會: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來會”,今據史校改。
⑨鹹陽:治所在今陝西泾陽。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⑾沙苑:故址在今陝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遼甯遼陽)人。北魏永安初,從爾朱天光西讨,以功拜征虜将軍,後隸侯莫陳悅為大都督。西魏文帝時,他歸附文帝,官至太師,封趙國公。
⒀不可平地置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不可争也,宜置陣”,今據史校改。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彎曲處。
⒂趙貴:北魏孝明帝時,任鎮北将平。西魏時,被宇文泰任為大都督。北周闵帝時,封楚國公。
⒃日晡:即午後申時,亦即十五至十七時。
⒄于謹:北周洛陽(今屬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彌。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獻都關中之策,為泰賞識,被任為大丞相府長史。大統元年(公元535年),任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後,晉封燕國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紀》。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是用較少的兵力抗擊較多兵力的敵人,一定要選在日落黃昏時分,或者于草木深處暗設伏兵,或者在隘口險路截擊敵人,這樣作戰必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小部隊對敵作戰時,務必選擇險隘的地形條件。”
《北史》記載: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東魏将領高歡率軍西渡黃河後,直逼西魏華州,因華州刺史王罴防守嚴密難克,不得不轉兵渡過洛水,而駐紮在許原之西。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軍抗擊高歡軍。宇文泰進至渭水之南,所征諸州之兵尚未會齊,諸将以敵衆己寡為由,請求暫且等待高歡繼續西進而觀察形勢再作決策。宇文泰則反駁說:“高歡倘若進至鹹陽,民心将會動蕩不安。現在乘其剛到立足未穩,正好可以攻擊它。”于是,立即造浮橋于渭水之上,命部隊攜帶三天口糧,以輕裝騎兵迅速渡過渭水,而以運輸部隊自渭水南岸沿河向西運動。十月初一,宇文泰率軍進至沙苑,距高歡軍僅六十餘裡。高歡聞訊立即率軍趕來。騎兵偵察員報告說高歡軍即将到來,宇文泰馬上召集衆将商議對策。骠騎大将軍李弼說:“因為敵衆我寡,我們不可以在平坦開闊之地設陣同敵交戰。從這裡向東十裡,有渭水一彎曲處,可以搶先占領該地以等待敵軍。”宇文泰遂率軍進至那裡,且背靠渭水自東向西列陣,以李弼所部為右翼,以趙貴所部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蘆葦之中,聽到鼓聲立即奮起出擊。黃昏時分,高歡率軍到達這裡,看到西魏軍少,所部争相前進,緻使部隊混亂而不成戰鬥隊形。當兩軍即将交戰之際,宇文泰突然擂響戰鼓,其部衆聞聲都驟然奮起出擊。骠騎大将軍于謹等将率主力直撲高歡軍正面,李弼、趙貴率部從左、右兩翼出擊,将敵軍分割為兩段,以正面突擊與兩翼橫擊相結合的戰術,一舉大敗高歡軍。
《北史》: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将高歡②渡河③,逼華州④,刺史王罴⑤嚴守,乃涉洛,軍于許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諸州兵,未會⑧。諸将以衆寡不敵,請且待歡更西以觀之。泰曰:“歡若至鹹陽⑨,人皆轉搔擾。今其新至,可擊之。”即造浮橋于渭南,軍士赍三日糧,輕騎渡渭,辎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齊軍六十餘裡。高歡率兵來會。候騎告齊兵至,泰召諸将議。李弼⑿曰:“彼衆我寡,不可平地置陣⒀。此東十裡,有渭曲⒁,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⒂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蘆之中,聞鼓聲而起。日晡⒃,齊軍至,望見軍少,争進,卒亂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鳴鼓,士卒皆起。于謹⒄等以大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遂犬破之。"⒅
①用少者務隘:語出《吳子·應變第五》。
②高歡:一名賀六渾。世居懷朔鎮(今内蒙古包頭東北),為鮮卑化的漢人。初參加杜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後叛降爾朱榮。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勢力,擁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長安,别立元善見(孝文帝曾孫)為帝(孝靜帝),遷都邺城,是為東魏。至此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執魏政十六年,死後,其子高洋代東魏稱帝,改國号為齊,史稱“北齊”,追尊歡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黃河的專稱。南北朝以前,稱“河”或“河水”,隋唐以後稱“黃河”。
④華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
⑤王罴: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王霸”,今據史校改。
⑥許原:故址在今陝西大荔西北五十裡。
⑦宇文泰: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内蒙古)人。曾參加鮮于修禮起義軍,繼歸葛榮,後降爾朱榮。北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對抗,為大丞相,執掌西魏朝政。死後,其子宇文覺代魏稱帝,改國号為周,史稱“北周”,追尊泰為文帝。
⑧未會: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來會”,今據史校改。
⑨鹹陽:治所在今陝西泾陽。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⑾沙苑:故址在今陝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遼甯遼陽)人。北魏永安初,從爾朱天光西讨,以功拜征虜将軍,後隸侯莫陳悅為大都督。西魏文帝時,他歸附文帝,官至太師,封趙國公。
⒀不可平地置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不可争也,宜置陣”,今據史校改。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彎曲處。
⒂趙貴:北魏孝明帝時,任鎮北将平。西魏時,被宇文泰任為大都督。北周闵帝時,封楚國公。
⒃日晡:即午後申時,亦即十五至十七時。
⒄于謹:北周洛陽(今屬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彌。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獻都關中之策,為泰賞識,被任為大丞相府長史。大統元年(公元535年),任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後,晉封燕國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紀》。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是用較少的兵力抗擊較多兵力的敵人,一定要選在日落黃昏時分,或者于草木深處暗設伏兵,或者在隘口險路截擊敵人,這樣作戰必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小部隊對敵作戰時,務必選擇險隘的地形條件。”
《北史》記載: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東魏将領高歡率軍西渡黃河後,直逼西魏華州,因華州刺史王罴防守嚴密難克,不得不轉兵渡過洛水,而駐紮在許原之西。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軍抗擊高歡軍。宇文泰進至渭水之南,所征諸州之兵尚未會齊,諸将以敵衆己寡為由,請求暫且等待高歡繼續西進而觀察形勢再作決策。宇文泰則反駁說:“高歡倘若進至鹹陽,民心将會動蕩不安。現在乘其剛到立足未穩,正好可以攻擊它。”于是,立即造浮橋于渭水之上,命部隊攜帶三天口糧,以輕裝騎兵迅速渡過渭水,而以運輸部隊自渭水南岸沿河向西運動。十月初一,宇文泰率軍進至沙苑,距高歡軍僅六十餘裡。高歡聞訊立即率軍趕來。騎兵偵察員報告說高歡軍即将到來,宇文泰馬上召集衆将商議對策。骠騎大将軍李弼說:“因為敵衆我寡,我們不可以在平坦開闊之地設陣同敵交戰。從這裡向東十裡,有渭水一彎曲處,可以搶先占領該地以等待敵軍。”宇文泰遂率軍進至那裡,且背靠渭水自東向西列陣,以李弼所部為右翼,以趙貴所部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蘆葦之中,聽到鼓聲立即奮起出擊。黃昏時分,高歡率軍到達這裡,看到西魏軍少,所部争相前進,緻使部隊混亂而不成戰鬥隊形。當兩軍即将交戰之際,宇文泰突然擂響戰鼓,其部衆聞聲都驟然奮起出擊。骠騎大将軍于謹等将率主力直撲高歡軍正面,李弼、趙貴率部從左、右兩翼出擊,将敵軍分割為兩段,以正面突擊與兩翼橫擊相結合的戰術,一舉大敗高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