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衆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戰,若我衆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①,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衆進止。”②
晉太元③時,秦苻堅④進屯壽陽⑤,列陣淝水⑥,與晉将謝元⑦相拒。元使謂苻堅⑧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将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辔而觀之,不亦樂乎!”堅衆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衆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⑨,而我以鐵騎數十萬⑩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衆因亂而不能止。于是,元與謝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石軍⒀拒張蚝⒁,小退。元、琰仍進兵大戰淝水南,堅衆大潰。⒂
①聞鼓則進:王本及汪本皆作“聞鼓則戰”。
②用衆進止:語出《司馬法·用衆第五》。
③晉太元:馬本及諸本皆脫“太”,今據史補。太元,東晉孝武帝年号。秦音淝水之戰,即發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④苻堅: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在淝水作戰失敗後,為羌族首領姚苌所擒殺。
⑤壽陽:今安徽壽縣。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⑦謝元:史載本作“謝玄”,因《百戰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名諱(“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玄”為“元”。謝玄,東晉名将,宰相謝安之侄。曾受命組織北府兵以禦前秦。淝水戰後,他率軍收複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堅: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苻融”,今據史載校改。
⑨但卻軍,令得過:馬本及諸本皆作“但卻,無令得過”,顯與原意相悖,故據史校改。
⑩數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萬”,今據史校改。
⑾謝琰:東晉宰相謝安之子,淝水之戰時任輔國将軍。
⑿桓伊:東晉谯國鑟e縣(今安徽宿縣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後遷豫州刺史。淝水之戰後,因功升任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軍:即謝安之弟謝石所率之軍。
⒁張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張耗”,今據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晉書·謝玄傳》。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衆敵寡時,不可與敵交戰于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地域作戰場,以便于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至壽陽,并臨淝水一岸而擺好陣勢,同晉将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境,卻臨水列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你們要能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使雙方将士得以從容周旋交戰,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不也是件樂事嗎?”苻堅的部将都說:“應當憑據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隻有這樣,才是萬全必勝之策。”苻堅不以為然地說:“隻管退軍,讓它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之。”苻融(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下令秦軍後撤。不料部隊因動而大亂,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晉将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順利渡過淝水。晉軍都督謝石率部進攻秦軍張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謝玄和謝琰依然揮軍奮擊,與敵激戰于淝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
晉太元③時,秦苻堅④進屯壽陽⑤,列陣淝水⑥,與晉将謝元⑦相拒。元使謂苻堅⑧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将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辔而觀之,不亦樂乎!”堅衆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衆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⑨,而我以鐵騎數十萬⑩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衆因亂而不能止。于是,元與謝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石軍⒀拒張蚝⒁,小退。元、琰仍進兵大戰淝水南,堅衆大潰。⒂
①聞鼓則進:王本及汪本皆作“聞鼓則戰”。
②用衆進止:語出《司馬法·用衆第五》。
③晉太元:馬本及諸本皆脫“太”,今據史補。太元,東晉孝武帝年号。秦音淝水之戰,即發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④苻堅: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在淝水作戰失敗後,為羌族首領姚苌所擒殺。
⑤壽陽:今安徽壽縣。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⑦謝元:史載本作“謝玄”,因《百戰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名諱(“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玄”為“元”。謝玄,東晉名将,宰相謝安之侄。曾受命組織北府兵以禦前秦。淝水戰後,他率軍收複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堅: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苻融”,今據史載校改。
⑨但卻軍,令得過:馬本及諸本皆作“但卻,無令得過”,顯與原意相悖,故據史校改。
⑩數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萬”,今據史校改。
⑾謝琰:東晉宰相謝安之子,淝水之戰時任輔國将軍。
⑿桓伊:東晉谯國鑟e縣(今安徽宿縣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後遷豫州刺史。淝水之戰後,因功升任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軍:即謝安之弟謝石所率之軍。
⒁張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張耗”,今據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晉書·謝玄傳》。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衆敵寡時,不可與敵交戰于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地域作戰場,以便于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至壽陽,并臨淝水一岸而擺好陣勢,同晉将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境,卻臨水列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你們要能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使雙方将士得以從容周旋交戰,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不也是件樂事嗎?”苻堅的部将都說:“應當憑據淝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隻有這樣,才是萬全必勝之策。”苻堅不以為然地說:“隻管退軍,讓它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之。”苻融(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下令秦軍後撤。不料部隊因動而大亂,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晉将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順利渡過淝水。晉軍都督謝石率部進攻秦軍張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謝玄和謝琰依然揮軍奮擊,與敵激戰于淝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