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教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欲①興師,必先教戰。三軍②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谙③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④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⑤
戰國時,魏将吳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将事。”⑧
①欲: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誤作“與”,今從汪本。
②三軍:春秋時期,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以中軍之将為三軍之統帥。楚則設左、中、右三軍。本篇所稱“三軍”,是對全軍的統稱。
③谙(ān):熟記,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謂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将用以指揮軍隊作戰。
⑤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⑥吳起: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吳子》流傳後世。
⑦坐而起之: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進之”,不符《吳子》原義,今從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吳子·治兵第三》。
【譯文】
大凡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訓練部隊學會怎樣作戰。全軍将士隻有平時經過嚴格訓練,全面掌握疏開、收攏、集結、分散的戰術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動、前進、後退的作戰号令,那麼,使用這樣的部隊對敵作戰時,他們在看到指揮旗幟的不同揮動而應變自如,聽見鳴金擊鼓的不同聲響而進退得當。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未經訓練的民衆去作戰,就意味着白白抛棄他們的生命。”
戰國時期,魏國将領吳起說:"将士常常戰死于沒有打仗的本領,失敗于缺乏靈活的戰術。所以,用兵的法則,以教育訓練為先決條件。一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全軍。
戰法訓練要教會部隊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陣法與戰術訓練要教會部隊懂得怎樣由圓陣變方陣,由跪姿變立姿,由前進變停止,由向左轉向右,由向前轉向後,由分散變收攏,由集結變疏開。各種戰法、陣法和戰術變化都進行認真訓練之後,才可以給部隊配發兵器。這就是為将帥者的職責。"
戰國時,魏将吳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将事。”⑧
①欲: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誤作“與”,今從汪本。
②三軍:春秋時期,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以中軍之将為三軍之統帥。楚則設左、中、右三軍。本篇所稱“三軍”,是對全軍的統稱。
③谙(ān):熟記,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謂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将用以指揮軍隊作戰。
⑤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⑥吳起: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吳子》流傳後世。
⑦坐而起之: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進之”,不符《吳子》原義,今從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吳子·治兵第三》。
【譯文】
大凡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訓練部隊學會怎樣作戰。全軍将士隻有平時經過嚴格訓練,全面掌握疏開、收攏、集結、分散的戰術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動、前進、後退的作戰号令,那麼,使用這樣的部隊對敵作戰時,他們在看到指揮旗幟的不同揮動而應變自如,聽見鳴金擊鼓的不同聲響而進退得當。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未經訓練的民衆去作戰,就意味着白白抛棄他們的生命。”
戰國時期,魏國将領吳起說:"将士常常戰死于沒有打仗的本領,失敗于缺乏靈活的戰術。所以,用兵的法則,以教育訓練為先決條件。一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全軍。
戰法訓練要教會部隊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陣法與戰術訓練要教會部隊懂得怎樣由圓陣變方陣,由跪姿變立姿,由前進變停止,由向左轉向右,由向前轉向後,由分散變收攏,由集結變疏開。各種戰法、陣法和戰術變化都進行認真訓練之後,才可以給部隊配發兵器。這就是為将帥者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