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步戰

關燈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

    若遇平易①之道,須用拒馬槍②為方陣,步兵在内。

    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

    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

    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面,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

    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随其後,乃必勝之方。

    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

    ”③ 《五代史》:晉将周德威④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⑤之險。

    契丹⑥每刍牧于營、平⑦之間,陷新州⑧,德威複取不克,奔歸幽州⑨。

    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

    李嗣源⑩聞之,約李存審⑾步騎七萬,會于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⒀,循澗而東。

    嗣源與養子從珂将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胡語謂契丹:“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⒁命我将百萬騎衆,直抵西樓⒂,滅汝種族。

    ”因躍馬奮撾,三人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

    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

    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⒃,人持一枝以成寨。

    契丹環寨而過,寨中發萬弩齊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

    将至幽州,契丹列陣待之。

    存審命步兵陣于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存審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大敗,席卷其衆自北山口遁去,俘斬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⒄ ①平易:馬本及唐本作“平陽”,但與下篇《騎戰》對照,以“平易”為好,故從王本及汪本。

     ②拒馬槍: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能移動的障礙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槍頭穿在橫木上,使槍尖向外,設于要害處,主要用以防禦騎兵突擊,故名拒馬槍。

     ③“步兵與車騎戰者”以下諸句:語出《六韬·犬韬·戰步第六十》。

    但本篇是摘要引證,并非全文。

    引文中提到的“行馬”、“蒺藜”均系古代作戰中使用的防禦工具。

     ④周德威:五代後唐前身晉的名将,官至節度使。

    公元918年在與後梁軍作戰中陣亡。

     ⑤榆關:亦稱“渝關”,即今之山海關。

     ⑥契丹:中國古族名兼政權名。

     ⑦營、平:即營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遼甯朝陽,後者治所在今河北盧龍。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⑨幽州:治薊縣,位于今北京城西南。

     ⑩李嗣源:代北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

    本名邈佶烈,後為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名李嗣源。

    曾任蕃漢内外馬步軍總管。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莊宗李存勖在洛陽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乘亂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改名曰亶,成為五代後唐的第二個皇帝。

     ⑾李存審: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載校改。

    李存審,後唐名将,本姓符,晉王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李。

    從李存勖破後梁軍,與大将周德威齊名,官至節度使。

     ⑿易州:治易縣,今屬河北。

     ⒀大房嶺: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