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選戰
關燈
小
中
大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将、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志,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烏桓④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⑥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谷⑧五百餘裡,經白檀⑨,曆平剛⑩、鮮卑庭⑾,東陷柳城⑿。未至二百裡,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⒀、遼西單于⒁樓班、右北平⒂單于能臣抵之等将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與虜遇,衆甚盛。公辎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⒅為先鋒,虜衆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⒆二十餘萬口。⒇
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戰國燕置。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四,以及内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
④烏桓:古族名。亦作“烏丸”。屬東胡族一支。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漢武帝後,依附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⑤無終: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
⑥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好讀書,善擊劍。曹操北征烏桓,他随軍任司空戶曹掾。
⑦盧龍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⑧塹山堙谷:謂開山填谷。
⑨白檀:古縣名,西漢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剛:馬本作“剛平”,互乙,故改。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甯淩源西南。
⑾鮮卑庭:即鮮卑人管轄地區。秦漢時。其轄地在今東北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
⑿柳城:古縣名,西漢置。故址在今遼甯朝陽南。
⒀蹋頓:東漢遼西郡烏桓族首領。
⒁單于(chányú):即匈奴、鮮卑、烏桓等胡族最高首領的稱号。
⒂右北平: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顯誤,今據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圖山,位于今遼甯淩源東南。⒄卒(cù):同“猝”,意謂突然。
⒅張遼:曹操的大将。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先從呂布,後歸曹操。作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征東将軍,封晉陽侯。
⒆胡、漢降者:馬本作“降漢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漢者”。皆誤,今據史載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譯文】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将、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軍鬥志,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将精兵擔任先鋒,就要遭到失敗。”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烏桓兵多次進入邊塞為害。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進至無終。秋季七月,洪水泛濫,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随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向導,曹操同意了,遂率軍出盧龍塞。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絕不通,于是開山填谷五百多裡,經白檀,曆平剛,過鮮卑部落領地,向東直趣柳城。當距柳城二百裡時,敵人才發現曹軍的到來。袁尚、袁熙與烏桓單于蹋頓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迎戰曹軍。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山時,突然與敵人遭遇。敵軍兵力衆多,曹軍因辎重留在後面,披挂铠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圍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敵軍陣勢紊亂不整,于是揮軍出擊,并派猛将張遼擔任先鋒打頭陣,結果大敗敵軍,擊斬蹋頓及著名首領以下多人,收降胡、漢部衆二十多萬人。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烏桓④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⑥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谷⑧五百餘裡,經白檀⑨,曆平剛⑩、鮮卑庭⑾,東陷柳城⑿。未至二百裡,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⒀、遼西單于⒁樓班、右北平⒂單于能臣抵之等将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與虜遇,衆甚盛。公辎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⒅為先鋒,虜衆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⒆二十餘萬口。⒇
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戰國燕置。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四,以及内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
④烏桓:古族名。亦作“烏丸”。屬東胡族一支。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漢武帝後,依附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⑤無終: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
⑥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好讀書,善擊劍。曹操北征烏桓,他随軍任司空戶曹掾。
⑦盧龍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⑧塹山堙谷:謂開山填谷。
⑨白檀:古縣名,西漢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剛:馬本作“剛平”,互乙,故改。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甯淩源西南。
⑾鮮卑庭:即鮮卑人管轄地區。秦漢時。其轄地在今東北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
⑿柳城:古縣名,西漢置。故址在今遼甯朝陽南。
⒀蹋頓:東漢遼西郡烏桓族首領。
⒁單于(chányú):即匈奴、鮮卑、烏桓等胡族最高首領的稱号。
⒂右北平: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顯誤,今據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圖山,位于今遼甯淩源東南。⒄卒(cù):同“猝”,意謂突然。
⒅張遼:曹操的大将。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先從呂布,後歸曹操。作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征東将軍,封晉陽侯。
⒆胡、漢降者:馬本作“降漢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漢者”。皆誤,今據史載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譯文】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将、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軍鬥志,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将精兵擔任先鋒,就要遭到失敗。”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烏桓兵多次進入邊塞為害。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進至無終。秋季七月,洪水泛濫,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随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向導,曹操同意了,遂率軍出盧龍塞。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絕不通,于是開山填谷五百多裡,經白檀,曆平剛,過鮮卑部落領地,向東直趣柳城。當距柳城二百裡時,敵人才發現曹軍的到來。袁尚、袁熙與烏桓單于蹋頓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迎戰曹軍。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山時,突然與敵人遭遇。敵軍兵力衆多,曹軍因辎重留在後面,披挂铠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圍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敵軍陣勢紊亂不整,于是揮軍出擊,并派猛将張遼擔任先鋒打頭陣,結果大敗敵軍,擊斬蹋頓及著名首領以下多人,收降胡、漢部衆二十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