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計戰
關燈
小
中
大
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
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
⒇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21)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
後劉備率軍入川,劉璋出降。
(22)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23)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24)國: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誤,今從王本、汪本。
(25)覽:通“攬”,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27)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29)秦川:古地區名。
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30)箪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衆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飯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
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将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衆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困乏還是充足。
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制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将帥指導戰争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于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
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
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隻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确。
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并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号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
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其統治已曆三世,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圖謀他。
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
這裡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
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将軍的吧,将軍可有意于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祖(劉邦)就是靠這裡而成就了帝業。
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對,盡管這裡人口衆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衆,緻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
将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饑似渴,倘若占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将率領荊州部隊向南陽、洛陽地區進軍,而将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着豐盛酒食來迎接将軍呢!确實能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複興了。
”劉備聽後高興地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
⒇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21)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
後劉備率軍入川,劉璋出降。
(22)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23)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24)國: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誤,今從王本、汪本。
(25)覽:通“攬”,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27)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29)秦川:古地區名。
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30)箪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衆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飯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
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将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衆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困乏還是充足。
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制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将帥指導戰争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于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
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
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隻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确。
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并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号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
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其統治已曆三世,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圖謀他。
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
這裡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
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将軍的吧,将軍可有意于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祖(劉邦)就是靠這裡而成就了帝業。
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對,盡管這裡人口衆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衆,緻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
将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饑似渴,倘若占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将率領荊州部隊向南陽、洛陽地區進軍,而将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着豐盛酒食來迎接将軍呢!确實能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複興了。
”劉備聽後高興地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